專利名稱:化油器油室的泄油構造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機車用的化油器,特別是涉及一種化油器油室的泄油構造。
請參閱
圖1所示,以往化油器的構造是在一本體(1)的底端鎖設一殼體(2),殼體(2)的內部形成有一油室(200)。油室(200)的底面成型有一座管(3),座管(3)縱向設有一座孔(300),座孔(300)的上方處插設有適當高度且呈中空狀的一長管(4)。長管(4)設置的目的在于將超出油室(200)預定高度的油導出,避免油室(200)內的油量超過。座管(3)底端向下延伸至殼體(2)外側,供一橡膠材料制成的中空導管(5)套設。在油室(200)另一側與座管(3)相隔適當距離的一底面上,設有一橫向貫穿至殼體(2)外側的一泄油孔(6)。泄油孔(6)近外側開口處制有螺紋(600),可將一螺釘(7)螺設在泄油孔(6)中。螺釘(7)配合一O形環(huán)(8)設置在泄油孔(6)的端面,達到防滲的目的。且螺釘(7)內部沿軸向設有一具適當深度但未貫通的通孔(700),而在通孔(700)末端設有預定數目可貫通至螺釘(7)外部的穿孔(701)。
上述結構即是一般化油器(1)油室(200)泄油時的兩個管道。在正常狀態(tài)使用時,螺釘(7)完全鎖緊于泄油孔(6)中,而其上的穿孔(701)也被埋設在泄油孔(6)內部。如此,油不會由泄油孔(6)中流出。若油室(200)內油量過多時,高度超過長管(4)頂端時,油由長管(4)經座管(3)座孔(300)流入導管(5)中,由導管(5)排出外側。當化油器(1)損壞或必須清理或檢修時,油室(200)內部的油必須全部泄放。所以,先將油進入油室(200)的進油開關關閉,再則將螺釘(7)向外旋出。請參閱圖2所示,當螺釘旋出適當的長度后,穿孔(701)也自泄油孔(6)中向外移出且與外界相通。如此,油便沿著泄油孔(6)軸向的通孔(700)往穿孔(701)方向,漸漸向外流出。
然而,這種泄油的方式是經由螺釘(7)的通孔(700)、穿孔(701)將油排出。化油器(1)一般是在機車引擎上方安裝,所以,由穿孔(701)排出的油無法正確導引至預定容器,常會散落至地面或滴落于引擎上。假若此時引擎溫度高或油積存于引擎表面,則很容易因引擎的高溫引起油的燃燒。另外,機車在行駛中泄油孔(6)的螺釘(700)若有松動情形,則其排出的油很容易滴落在引擎上,而引擎的高溫很容易點燃滴落的油滴。如此,對于行駛中的駕駛者可說是相當危險。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化油器油室的泄油構造,它使一導流孔、橫孔與座管的座孔交叉連通,而一導管銜接于座管的外側,借此導管導出超過油室預定高度的油料。同時,可在油室泄油時油完全經導管流出,而能避免油滴落至引擎上,進而提高駕駛者的行駛安全,防止環(huán)境被污染。
本實用新型化油器油室的泄油構造,其特征在于油室中的一座管的座孔與一橫孔是呈十字交叉且互相貫通,而橫孔對應位置處設有一導流孔與座孔連通,導流孔與橫孔對應處設有一抵止斜面,橫孔中螺設有一控制栓,控制栓末端設有圓錐狀的一阻塞部,它與導流孔的抵止斜面配合,并將導流孔作封閉或開放使用的狀態(tài),使油室在泄油時得以順利將油料導引至預定容器內。
依據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種化油器油室的泄油構造,油室底部設有可貫通至外側的一座管,座管縱向中央設有一座孔,供一長管的插設,而座管延伸至外側的部份則套接一導管。在座管下方適當位置處,橫向設有一橫孔,橫孔與座孔互相貫通。在鄰近于橫孔外側端設有一內螺紋,供一控制栓螺設其中,而在橫孔對面設有可貫通至油室內部的一導流孔,導流孔與座孔交接處設有一抵止斜面,以配合控制栓末端所設的圓錐狀阻塞部塞住阻隔??刂扑ㄔ谡顟B(tài)時,其阻塞部緊密地塞設在抵止斜面上,使得超過預定高度的油量由長管及座孔中釋出。若欲將油室中的油量完全排出,則將控制栓向外旋出,使其末端的阻塞部脫離于抵止斜面上,而使導流孔與座孔呈導通狀。如此,即可促使油經由導流孔、座孔及導管而收集在預定處。
下面通過最佳實施例及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化油器油室的泄油構造進行詳細說明,附圖中
圖1是以往化油器的組合示意圖。
圖2是以往化油器的泄油狀態(tài)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化油器油室的部份剖面示意圖。
圖4是圖3的A-A剖面放大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化油器油室控制栓松放時的泄油狀態(tài)示意圖。
首先,請參閱圖3,它表明本實施例中化油器油室的泄油構造?;推?10)底端設有一殼體(11),殼體(11)的內部形成一油室(12)。油室(12)的底面成型有一座管(13),座管(13)一側位于油室(12)中,一側延伸于殼體(11)的外側,其中央縱向設置有一座孔(131)。座管(13)位于外側的部份形成一適當長度的凸緣(132),供預定長度的導管(20)套接。位于油室(12)中的座孔(131)上方插設有適當高度且呈中空狀的一長管(30)。位于座管(13)稍下底端處設有一橫向貫穿連通于座孔(131)的橫孔(14)。橫孔(14)貫通于外側,在其鄰近外側的孔壁處設有一段內螺紋(141),供一控制栓(40)的螺接。在橫孔(14)內側端面與座孔(131)交匯的對面處,設有一較小孔徑且可貫通至油室(12)底部的一導流孔(15)。在導流孔(15)與座孔(131)交匯處形成有一抵止斜面(151)。控制栓(40)設有一栓頭(41),栓頭(41)上設有一嵌卡槽(411)。在控制栓鄰近栓頭(41)的外周面上設有一段外螺紋(42),其上并套有一O形環(huán)(421),以配合螺設于橫孔(14)的內螺紋(141)上,且可達到密閉的效果。栓頭(41)的另一端對稱于導流孔(15)的抵止斜面(151)制成呈圓錐狀的一阻塞部(43)。
關于上述構造所組成的整體結構,請再參閱圖3、4所示?;推?10)在正常狀態(tài)時,控制栓(40)旋設于橫孔(14)內部,且其上的阻塞部(43)恰緊密塞設在導流孔(15)上,即導流孔(15)、座孔(131)之間互不相通。所以,若油室(11)內部的油量超過長管(30)預定的高度時,油便會經由長管(30)頂端向下流至座管(13)的座孔(131)內部,再通過控制栓(40)的阻塞部(43),經由導管(20)引導釋出于外側。
請配合圖5所示,當化油器(10)損壞或臟污需要清理或檢修時,油室(12)內部的油就必須全部泄放,此時,利用手工具嵌設在控制栓(40)栓頭(41)的嵌卡槽(411)內部,將控制栓(40)向外旋出,促使阻塞部(43)脫離對導流孔(15)的阻塞。如此,油室(11)內部的油便會經由導流孔(15)、座孔(131)以及導管(20)的導引流出。導管(20)的長度頗長,所以其末端可導引至預定容器內,將油料準確地收集。借此,可避免油在泄放的過程中滴落至引擎或散落地面上。假若機車騎乘時控制栓(40)有松脫情形,則其上的滴油仍不會落于引擎上,而是沿導管(20)流至地面上。如此,可避免行駛中因油滴于引擎上造成燃燒,而能大大提高騎乘的行車安全。
綜上所述,本案實用新型實施例所公開的技術手段,其構造簡單、制造容易,且可達到較高的安全性及防止環(huán)境受到污染等功效。
權利要求1.一種化油器油室的泄油構造,化油器的底部設有一殼體,殼體內部成型有一油室,油室底部設有一中空座管,座管上套設有一長管,座管的一側延伸于殼體外側,供一導管套設連接;其特征是座管縱向中央貫設有一座孔,在鄰近座管底部位置橫向設置與其交叉連通的一橫孔,橫孔連通于殼體油室外側,在橫孔鄰近油室外側的內壁位置處設有一內螺紋,一控制栓螺設于內螺紋中,與橫孔相對位置設有一導流孔,導流孔貫穿座管,并連通油室與座管的座孔,導流孔與座孔的交接處形成有一抵止斜面,控制栓末端對應于抵止斜面處制成為一圓錐狀的阻塞部,在正常狀態(tài)時阻塞部旋塞于抵止斜面上,將導流孔塞住阻隔,而長管與導管間仍保持貫通的狀態(tài)。
專利摘要一種化油器的油室泄油構造,是在一油室底部設置一座管,座管縱向中央貫通有一座孔,座孔底端位置橫向設有一橫孔與其交叉,橫孔的正對面設有較小孔徑的一導流孔。同時,橫孔中螺接有一控制栓,控制栓末端對稱于導流孔處設有一圓錐狀的阻塞部。在正常狀態(tài)時,阻塞部塞住導流孔,防止油室內的油自導流孔泄出;當旋轉控制栓往外時,即可使阻塞部脫離阻塞,使油由導管泄出收集至預定容器中。
文檔編號F02M19/00GK2178787SQ9324169
公開日1994年10月5日 申請日期1993年10月29日 優(yōu)先權日1993年10月29日
發(fā)明者林進祥 申請人:京濱精機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