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離心導葉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離心導葉,用于鋼鐵企業(yè)如球團廠、焦化廠、燒結廠等對煙氣除塵的旋風分離除塵設備上,屬于對煙氣除塵的環(huán)保設施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由于離心導葉和旋流筒體還通常分別被稱為導向器和旋風子,因此由離心導葉、旋流筒體組成的離心器也通常稱之為旋風器。關于離心器,可由中國專利ZL98226235.3見諸,該專利是基于已有技術中所存在的將置于作為外筒的旋流筒體(專利稱旋風子)容腔上端部的離心導葉(專利稱導向器)與離心導管(又稱內筒)制作為一體,造成對旋流筒體的維護與檢修及清理灰圬帶來不便的狀況,從而構思了將離心導葉與離心導管進行分離式組合的結構。因為若將離心導葉與離心導管制作為一體,那么當要對由若干個離心器(通常一套除塵設備排布有數(shù)十至成千個數(shù)量不等的離心器)所集合而構成的離心器群的全部或某些旋流筒體進行檢修、更換、清圬時,因為無法直接通過拔除離心導管以供檢修人員出入由上下托板構成的空間內對旋流筒體進行檢修、更換、清圬,除非打開上托板,從而增加作業(yè)量。所以上述專利技術的推出,可以無需打開除塵設備的上托板而只需針對性的拔除離心導管供檢修人員出入上下托板構成的空間內對旋流筒體進行維檢,有利于縮短作業(yè)周期,保障除塵設備運行的效率最大化。而且上述專利技術還對旋流筒體作了改進,增設了旋流筒體凸臺,使旋流筒體安裝到除塵設備的下托板上時無需另用填料輔助,對減輕整套除塵設備的重量及保障旋流筒體與離心導管的同心度均有建樹。因此,上述專利方案對離心導葉的改進所帶來的技術方案效果應當是肯定的。
又,在中國專利申請?zhí)?00620076634.6和200610096206.4中也涉及了離心導葉,即增加了離心導葉的葉片數(shù)量并且將葉片的形狀設計為瓦形,使含塵空氣經(jīng)離心導葉的葉片時能以回旋狀態(tài)地進入旋流筒體,無直流風存在,增加含塵空氣在旋流筒體內的回旋圈數(shù),使空氣中的顆粒更多地在旋流筒體內沉降進入過灰斗中,方案由離心導葉結構所產(chǎn)生的除塵效果也是功不可抹的。
關于對離心導葉的結構在中國專利文獻中還可見諸,特別是本申請人鑒于所有公開的離心導葉本體為直筒形狀,葉片之間空間上下一致,當煙氣經(jīng)過葉片作用后流速變?yōu)槠椒€(wěn),無法逐步加快流速來產(chǎn)生更大的離心力使更多的粉塵顆粒從煙氣中分離出來在旋流筒體內沉降進入過灰斗,因此導致較多的粉塵夾雜在煙氣中從離心導管中排出,凈化后的空氣含塵量仍較多,即除塵效率低。因此申請人在2007年3月22日向專利局提出了一種離心器的專利申請(號200720035640.1),該方案所推薦的結構能使煙氣經(jīng)過離心導葉后產(chǎn)生更快的流速而獲得更大的離心力,使粉塵顆粒充分地在旋流筒體內沉降。離心導葉的本體的上端為直筒體,而直筒體下端擴設成喇叭體。經(jīng)實際試用表明除塵效率與已有技術相比可提高7%,對環(huán)境保護十分有利。
此外,申請人還于2007年3月22日提出了離心器的專利申請(號200720035639.9),同樣對離心導葉作了改進,能增大離心作用后產(chǎn)生的外切回旋氣流的強度,使細小的粉塵顆粒在回流中獲得足夠的分離力而從煙氣中分離,對離心導葉的葉片設計有后傾角,由后傾角保障回旋氣流的強度,提高除塵效果。
經(jīng)申請人進一步探索而發(fā)現(xiàn)上述離心導葉存在通弊,那就是由于含塵空氣進入旋流筒體中的角度單一,含塵空氣經(jīng)過離心導葉的通道面積小,阻力損失大,從而降低了含塵空氣在旋流筒體內的旋轉強度,不能使細小粉塵顆粒在回旋氣流中受到足夠的分離力從煙氣中分離出來,即難于使細小粉塵顆粒在旋流筒體內沉降進入錐形過灰斗,導致凈化后的空氣含細微粉塵量仍較高,因此除塵效率仍不足以達到人們所期望的理想程度。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任務是要提供一種能使含塵空氣在進入到旋流筒體的過程中的角度發(fā)生改變并且能增大通道面積而藉以減小阻力損失的離心導葉。
本發(fā)明的任務是這樣來完成的,一種離心導葉,它包括一由上部直管體而下部喇叭體所共同構成的本體;一組葉片,間布在本體的外壁上,特點是還包括有一位于本體外的外連接圈,該外連接圈上延設有裙邊突緣,裙邊突緣與葉片連結。
本發(fā)明所述的葉片的數(shù)量為6-12片。
本發(fā)明所述的葉片的數(shù)量為8-10片。
本發(fā)明所述的葉片的形狀呈瓦形。
本發(fā)明所述的裙邊突緣呈波浪形。
本發(fā)明所推存的技術方案與已有技術相比的優(yōu)點由于在本體外增設了延設有裙邊突緣的外連接圈,因此在含塵空氣經(jīng)各葉片之間的通道進入旋流筒體內的過程中,不僅可以由裙邊突緣的壁體使含塵空氣的進入角發(fā)生改變,而且能使含塵空氣由原來的自葉片的表面的平面進入變?yōu)榱Ⅲw進入,從而增大了進入面積,以及有效地防止了含塵空氣從葉片的下側部逃逸,確保了進入到旋流筒體中的含塵空氣的端急程度,延長在旋流筒體內打轉的時間,使更多的塵雜落向旋流筒體的錐形過灰斗。
圖1為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結構圖。
圖2為本發(fā)明離心導葉配置于成套旋風分離除塵設備上的應用實例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為了使專利局的審查員尤其是公眾能進一步理解本發(fā)明的實質及有益效果,申請人以具體的實施例方式詳細描述如下,但不能視實施例為構成對本發(fā)明結構的限制。
請參閱圖1,作為離心導葉的本體1,上部設計成直筒體11,而下部形成向外擴設的喇叭體12,由直筒體11與喇叭體12而使體體1的外壁構成為一個拋物面,該拋物面也有助于改善(變)含塵空氣進入到旋流筒體中的進入角或稱切入角。在本體1的外壁即直管體11、喇叭體12所共同構成的外壁間設一組形狀趨于瓦片形的葉片2,本實施例中推薦的葉片數(shù)量為8片,但并不因此而受到限制,它可以是6片或7片或9片或10片或11片或12片,超過12片則有失合理,因為反而會影響含塵空氣的流通面積。由前述,由于體體1的外壁形成有拋物面,因此葉片2之間的上部距離與下部距離是不相等的,即,使得葉片2之間的空間距表現(xiàn)為上大下小,有利于含塵空氣的集聚,當含塵空氣即煙氣經(jīng)過葉片2后流速會逐步加快藉以獲得理想的離心力,使更多的粉塵顆粒從煙氣中分離也來在旋流筒體5內沉降進入過灰斗51(圖2示)。但僅此結構尚不足以體現(xiàn)使含塵空氣具有良好的通道面積。因此,本發(fā)明方案在本體1的外面安排有一外連接圈3,在外連接圈3上延設波浪形的裙邊突緣31,裙邊突緣31與所有葉片2連結。因此通過增設外連接圈3,尤其是在外連接圈3上垂設與葉片2相連結的裙邊突緣31,從而印證了申請人在前面的優(yōu)點效果欄中所述的優(yōu)點。
敬請參閱圖2,給出了并不限于的某一種形式的除塵設備,該設備應用于鋼鐵企業(yè)如球團廠或焦化廠或繞結廠,除塵設備包括上、下托板7、8,將旋流筒體5插置在下托板8上的旋流筒體座孔上,并使旋流筒體凸臺52加密封圈擱置于下托板8上的旋流筒體座孔上,再將本發(fā)明的離心導葉配置到旋流筒體5的旋流筒體通孔處,把離心導管6的下部自上托板7上的離心導管座孔插入并穿過本體1的離心導管配接孔13而伸展到旋流筒體通孔中,離心導管6的上部通過連接板62并加密封圈用螺帽與上托板7固定,從而不僅使離心導管6既充分地固定于上托板7上,又保證連接板62與上托板7之間的密封。由于一套除塵設備根據(jù)不同要求而由數(shù)十、上百乃至盈千累萬個旋流筒體5,因此本發(fā)明的離心導葉的數(shù)量亦然。
由除塵設備的風機的作用,含塵空氣即含煙氣從上、下托板7、8所構成的空間的開口處進入,經(jīng)各本發(fā)明的離心導葉之間的通道21(圖1示)進入旋流筒體5中作旋,使灰垢沉降至旋流筒體5的錐形過灰斗51,進而自錐形過灰斗51的出灰口511排出,而經(jīng)凈化后的空氣經(jīng)離心導管6的離心導管通孔61引出。在上述過程中,當含塵煙氣經(jīng)本明的葉片2時,由于裙邊突緣31的設置而使煙氣進入到旋流筒體5時的進入(切入)角得到改變,并且能使煙氣以立體形式涌入旋流筒體5內,在旋流筒體5內持續(xù)作旋的力量增大,逗留時間延長。申請人曾委托了測試單位對配有本發(fā)明結構的離心導葉的除塵設備與已有技術中的離心導葉的除塵設備進行了對比測試,結果表明,除塵效率提高了16-21%,對環(huán)境保護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權利要求
1.一種離心導葉,它包括一由上部直管體(11)而下部喇叭體(12)所共同構成的本體(1);一組葉片(2),間布在本體(1)的外壁上,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有一位于本體(1)外的外連接圈(3),該外連接圈(3)上延設有裙邊突緣(31),裙邊突緣(31)與葉片(2)連結。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離心導葉,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葉片(2)的數(shù)量為6-12片。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離心導葉,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葉片(2)的數(shù)量為8-10片。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離心導葉,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葉片(2)的形狀呈瓦形。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離心導葉,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裙邊突緣(31)呈波浪形。
全文摘要
一種離心導葉,屬于對煙氣除塵的環(huán)保設施技術領域。它包括一由上部直管體而下部喇叭體所共同構成的本體;一組葉片,間布在本體的外壁上,特點是還包括有一位于本體外的外連接圈,該外連接圈上延設有裙邊突緣,裙邊突緣與葉片連結。優(yōu)點由于在本體外增設了延設有裙邊突緣的外連接圈,因此在含塵空氣經(jīng)各葉片之間的通道進入旋流筒體內的過程中,可以由裙邊突緣的壁體使含塵空氣的進入角發(fā)生改變,且使含塵空氣由原來的自葉片的表面的平面進入變?yōu)榱Ⅲw進入,從而增大了進入面積,及防止了含塵空氣從葉片的下側部逃逸,確保了進入到旋流筒體中的含塵空氣的端急程度,延長在旋流筒體內打轉的時間,使更多的塵雜落向旋流筒體的錐形過灰斗。
文檔編號B04C5/107GK101073791SQ20071002462
公開日2007年11月21日 申請日期2007年6月21日 優(yōu)先權日2007年6月21日
發(fā)明者趙克宇 申請人:常熟市華能環(huán)保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