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煤礦攪拌裝置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礦用攪拌桶。
背景技術:
在煤礦石選礦分類時需要先將其攪拌均勻。攪拌裝置主要是由筒體和攪拌棍組成,攪拌棍通過攪拌軸與攪拌電機相連接,通過攪拌電機帶動攪拌軸使得攪拌棒動作,從而使攪拌桶內的礦物質攪拌均勻,目前,攪拌棍結構較為簡單,攪拌效果差和攪拌效率低。
技術實現要素:
1.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上述問題的不足,提供一種攪拌效果好、攪拌效率高和可以移動的攪拌裝置。
2.技術方案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礦用攪拌桶,包括攪拌桶本體,所述攪拌桶本體內部的中心位置設有轉軸,轉軸上部設有減速器,減速器一側設有電機,減速器與電機通過皮帶相連接,所述攪拌桶本體上部設有進料口,攪拌桶本體底部設有出料口,攪拌桶本體內壁上設有凸起,轉軸上設有攪拌裝置,攪拌裝置包括攪拌塊a、攪拌塊b和攪拌塊c,攪拌塊a、攪拌塊b和攪拌塊c在轉軸上從上往下依次等間距排列。凸起增大攪拌桶的摩擦力,提高攪拌效率。
作為本發(fā)明更進一步的改進,所述攪拌塊a呈長方體。攪拌塊a對礦物質進行粗攪拌。
作為本發(fā)明更進一步的改進,所述攪拌塊b上設有顆粒。攪拌塊b對礦物質進行精攪拌。
作為本發(fā)明更進一步的改進,所述攪拌塊c呈波浪形。攪拌塊c對礦物質進行深度攪拌。
作為本發(fā)明更進一步的改進,所述顆粒在攪拌塊b上均勻分布,顆粒呈半球形,顆粒的直徑為1~2cm。攪拌塊b提高攪拌效果。
作為本發(fā)明更進一步的改進,所述攪拌塊c共有六個且對稱分布。攪拌c使得攪拌效果更佳。
作為本發(fā)明更進一步的改進,所述攪拌桶本體一側設有把手。把手便于移動礦用攪拌桶。
作為本發(fā)明更進一步的改進,所述攪拌桶本體底部設有滾輪。滾輪方便礦用攪拌桶的搬運,省時省力。
3.有益效果
采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礦用攪拌桶,攪拌桶內帶有三種攪拌塊,層層遞進,攪拌效果好;
(2)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礦用攪拌桶,攪拌桶內帶有凸起,攪拌效率高;
(3)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礦用攪拌桶,攪拌桶可以移動,便于搬運。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礦用攪拌桶的具體結構平面圖示意圖;
示意圖中的標號說明:
1、皮帶;2、減速器;3、進料口;4、轉軸;5、把手;6、凸起;7、滾輪;8、出料口;9、攪拌塊c;10、顆粒;11、攪拌塊b;12、攪拌塊a;13、電機;14、攪拌桶本體。
具體實施方式
為進一步了解本實用新型的內容,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詳細描述。
實施例1
如圖1所示,一種礦用攪拌桶,包括攪拌桶本體14,攪拌桶本體14內部的中心位置設有轉軸4,轉軸4上部設有減速器2,減速器2一側設有電機13,減速器2與電機13通過皮帶1相連接,攪拌桶本體14上部設有進料口3,攪拌桶本體14底部設有出料口8,攪拌桶本體14內壁上設有凸起6,轉軸4上設有攪拌裝置,攪拌裝置包括攪拌塊a12、攪拌塊b11和攪拌塊c9,攪拌塊a12、攪拌塊b11和攪拌塊c9在轉軸4上從上往下依次等間距排列。
本實施例中,攪拌塊a12呈長方體。
本實施例中,攪拌塊b11上設有顆粒10,顆粒10在攪拌塊b11上均勻分布,顆粒10呈半球形,顆粒10的直徑為1~2cm。
本實施例中,攪拌塊c9呈波浪形,攪拌塊c9共有六個且對稱分布。
本實施例中,攪拌桶本體14一側設有把手5,攪拌桶本體14底部設有滾輪7。
本實施例中,將礦物質從進料口3加入攪拌桶內,電機13帶動轉軸4轉動,礦物質依次通過三種攪拌塊,最后從出料口8出來,得到攪拌好的礦物質。
以上示意性的對本實用新型及其實施方式進行了描述,該描述沒有限制性,附圖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之一,實際的結構并不局限于此,所以,如果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受其啟示,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創(chuàng)造宗旨的情況下,不經創(chuàng)造性的設計出與該技術方案相似的結構方式及實施例,均應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