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雙組分硅膠泵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硅膠泵,尤其涉及一種可以調節(jié)AB硅膠比例的高精度雙組分硅膠泵。
背景技術:
服裝輔料上會用到雙組分硅膠(AB膠),使用時,兩種組分的膠液相混才能硬化。 由于雙組分硅膠在服裝輔料上應用越來越廣泛,而且雙組分硅膠的使用過程與普通硅膠不同,因此市場上迫切需求一種適用于可以任意調節(jié)AB硅膠比例的高精度雙組分硅膠泵以
兩足需要。
實用新型內(nèi)容因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設計一種適用于雙組分硅膠的可以任意調節(jié)AB硅膠比例的高精度雙組分硅膠泵。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雙組分硅膠泵,包括底座、電箱、各對應于一種硅膠組分的兩硅膠泵及靜態(tài)混合器,所述兩硅膠泵直立固定于底座上,所述電箱電性連接兩硅膠泵以驅動控制兩硅膠泵,所述靜態(tài)混合器分別連接兩硅膠泵的硅膠出口以混合兩種組分的硅膠。其中,所述硅膠泵包括電機、計量齒輪泵、輸送管、壓盤、硅膠桶、安裝板及氣缸,所述電機的轉軸與計量齒輪泵的主動軸連接以驅動計量齒輪泵,所述硅膠出口設于計量齒輪泵上,所述輸送管的上口連通計量齒輪泵,所述輸送管的下口連通壓盤的中心孔,所述電機、計量齒輪泵、輸送管及壓盤整體經(jīng)由安裝板連接至氣缸以由氣缸驅動電機、計量齒輪泵、輸送管及壓盤整體上下移動,所述壓盤水平置于硅膠桶中以壓迫硅膠使硅膠自壓盤的中心孔上升進入輸送管。其中,所述硅膠泵還包括底部排氣閥,該底部排氣閥安裝于輸送管下口與壓盤的中心孔之間。其中,所述底部排氣閥由手動轉換閥及球閥連接組成,該球閥設于輸送管下口與壓盤的中心孔之間,該手動轉換閥設于輸送管和壓盤的外部。其中,所述硅膠泵還包括頂部排氣閥,該頂部排氣閥安裝于計量齒輪泵的上部。其中,所述計量齒輪泵的主動軸設有回流槽。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雙組分硅膠泵可對兩組硅膠精確控制;硅膠桶內(nèi)的空氣可直接從底部排氣閥排出,大大降低硅膠的浪費;計量泵主動軸上方設計了回流槽,可避免主動軸與泵殼間隙小因發(fā)熱而卡死。為更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為實現(xiàn)預定目的所采取的技術手段及功效,請參閱以下有關本實用新型的詳細說明與附圖,相信本實用新型的目的、特征與特點,應當可由此得到深入且具體的了解,然而附圖僅提供參考與說明用,并非用來對本實用新型加以限制。以下結合附圖,通過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詳細描述,將使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及其他有益效果顯而易見。附圖中,
圖1為本實用新型雙組分硅膠泵一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圖;圖2為
圖1的雙組分硅膠泵從另一角度觀察的立體圖;圖3為
圖1的雙組分硅膠泵的局部剖面示意圖;圖4為圖3的局部放大示意圖;圖5為
圖1的雙組分硅膠泵又一角度的局部剖面示意圖;圖6為圖5的局部放大示意圖,底部排氣閥處于關閉狀態(tài);圖7為圖5的局部放大示意圖,底部排氣閥處于打開狀態(tài);圖8為本實用新型雙組分硅膠泵的工作原理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
圖1及圖2所示,其為本實用新型雙組分硅膠泵一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圖。本實用新型的雙組分硅膠泵,包括底座1、電箱2、各對應于一種硅膠組分的兩硅膠泵3及靜態(tài)混合器(
圖1、2未示),兩硅膠泵3直立固定于底座1上,電箱2電性連接兩硅膠泵3以驅動控制兩硅膠泵3,靜態(tài)混合器分別連接兩硅膠泵的硅膠出口 31以混合兩種組分的硅膠。電箱2上設有啟動開關21、停止開關22、壓盤調壓閥23及觸摸屏M等操控部件。參見
圖1-7,其中,圖3為
圖1的雙組分硅膠泵的局部剖面示意圖,圖4為圖3的局部放大示意圖,圖5為
圖1的雙組分硅膠泵又一角度的局部剖面示意圖;圖6為圖5的局部放大示意圖,底部排氣閥處于關閉狀態(tài);圖7為圖5的局部放大示意圖,底部排氣閥處于打開狀態(tài)。用于組成雙組分硅膠泵的硅膠泵3包括電機32、計量齒輪泵33、輸送管34、壓盤 35、硅膠桶(
圖1-6未示)、安裝板36及氣缸37,電機32的轉軸與計量齒輪泵33的主動軸 331連接以驅動計量齒輪泵33,硅膠出口 31設于計量齒輪泵33上,輸送管34的上口連通計量齒輪泵33,輸送管34的下口連通壓盤35的中心孔351,電機32、計量齒輪泵33、輸送管34及壓盤35整體經(jīng)由安裝板36連接至氣缸37以由氣缸37驅動整體上下移動,壓盤35 用于水平置于硅膠桶中以壓迫硅膠使硅膠自壓盤35的中心孔351上升進入輸送管34。如圖2、5、6及7所示,硅膠泵3還包括底部排氣閥38,該底部排氣閥38安裝于輸送管34下口與壓盤35的中心孔351之間。底部排氣閥38由手動轉換閥381及球閥382連接組成,該球閥382設于輸送管34下口與壓盤35的中心孔351之間,手動轉換閥381設于輸送管34和壓盤35的外部。通過在底部設計了底部排氣閥38,硅膠桶內(nèi)的空氣直接從底部排出,大大降低硅膠的浪費。參見圖3及圖6,手動轉換閥381設于外部的手柄打向"關" 時,底部排氣閥38處于關閉狀態(tài),硅膠桶內(nèi)的空氣經(jīng)過壓盤35的過濾網(wǎng)352、球閥382、手動轉換閥381排出,避免了空氣進入泵內(nèi),由于排氣管路距離短,所以大大降低排氣時浪費硅膠。參見圖3及圖7,手動轉換閥381設于外部的手柄打向"開"時,底部排氣閥38處于打開狀態(tài),球閥(圖未示)從輸送管34中央移開,壓盤35在硅膠桶內(nèi)下壓時,硅膠可沿輸送管正常上升。通過設置手動轉換閥381,換膠時壓盤35上升后可防止硅膠經(jīng)輸送管34的管路回落導致空氣進入。如
圖1、2所示,硅膠泵3還可以包括頂部排氣閥39,該頂部排氣閥39安裝于計量齒輪泵33的上部。如圖4所示,計量齒輪泵33的主動軸331上設有回流槽332。電機32的轉軸與計量齒輪泵33的主動軸331通過連軸器321連接,電機32驅動計量齒輪泵33工作,主動軸 331在軸承322及密封圈323構成的套內(nèi)樞轉。通過設置回流槽332,硅膠可以通過回流槽 332流回輸送管34,避免主動軸331與套的間隙內(nèi)的硅膠因為無法滲漏而逐步固化,導致主動軸331卡死。如圖8所示,其為本實用新型雙組分硅膠泵的工作原理圖。應用本實用新型雙組分硅膠泵工作時,氣缸37驅動壓盤35下壓硅膠桶40內(nèi)的硅膠,迫使硅膠上升至計量齒輪泵33處,電機32驅動計量齒輪泵33對出膠量精確控制,兩種組分的硅膠按精確比例同時進入靜態(tài)混合器41中混合,以供使用。通過改變對應于兩硅膠組分的電機32的速度,即可改變兩硅膠組分的比例。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雙組分硅膠泵通過計量齒輪泵方式對兩組硅膠精確控制;本實用新型底部設計了排氣閥,硅膠桶內(nèi)的空氣直接從底部排出,大大降低硅膠的浪費;計量齒輪泵主動軸設計回流槽,避免主動軸與套的間隙內(nèi)的硅膠因為無法滲漏而逐步固化,導致軸卡死。以上所述,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可以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和技術構思作出其他各種相應的改變和變形,而所有這些改變和變形都應屬于本實用新型后附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雙組分硅膠泵,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電箱、各對應于一種硅膠組分的兩硅膠泵及靜態(tài)混合器,所述兩硅膠泵直立固定于底座上,所述電箱電性連接兩硅膠泵以驅動控制兩硅膠泵,所述靜態(tài)混合器分別連接兩硅膠泵的硅膠出口以混合兩種組分的硅膠。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組分硅膠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硅膠泵包括電機、計量齒輪泵、輸送管、壓盤、硅膠桶、安裝板及氣缸,所述電機的轉軸與計量齒輪泵的主動軸連接以驅動計量齒輪泵,所述硅膠出口設于計量齒輪泵上,所述輸送管的上口連通計量齒輪泵,所述輸送管的下口連通壓盤的中心孔,所述電機、計量齒輪泵、輸送管及壓盤整體經(jīng)由安裝板連接至氣缸以由氣缸驅動電機、計量齒輪泵、輸送管及壓盤整體上下移動,所述壓盤水平置于硅膠桶中以壓迫硅膠使硅膠自壓盤的中心孔上升進入輸送管。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雙組分硅膠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硅膠泵還包括底部排氣閥,該底部排氣閥安裝于輸送管下口與壓盤的中心孔之間。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雙組分硅膠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排氣閥由手動轉換閥及球閥連接組成,該球閥設于輸送管下口與壓盤的中心孔之間,該手動轉換閥設于輸送管和壓盤的外部。
5.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雙組分硅膠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硅膠泵還包括頂部排氣閥,該頂部排氣閥安裝于計量齒輪泵的上部。
6.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雙組分硅膠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計量齒輪泵的主動軸設有回流槽。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雙組分硅膠泵,其包括底座、電箱、各對應于一種硅膠組分的兩硅膠泵及靜態(tài)混合器,所述兩硅膠泵直立固定于底座上,所述電箱電性連接兩硅膠泵以驅動控制兩硅膠泵,所述靜態(tài)混合器分別連接兩硅膠泵的硅膠出口以混合兩種組分的硅膠。本實用新型的雙組分硅膠泵可對兩組硅膠精確控制;硅膠桶內(nèi)的空氣可直接從底部排出,大大降低硅膠的浪費;計量泵主動軸上方設計了回流槽,可避免主動軸與泵殼間隙小因發(fā)熱而卡死。
文檔編號B01F15/04GK202096933SQ20112013469
公開日2012年1月4日 申請日期2011年4月29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4月29日
發(fā)明者肖鵬程 申請人:肖鵬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