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污水凈化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全自動控制污水凈化處理設備。
背景技術:
隨著工業(yè)的發(fā)展,工業(yè)污水也逐漸增多,由于工業(yè)污水中含有較多的顆粒雜質(zhì),如果直接將工業(yè)污水排放到環(huán)境中,不僅會污染環(huán)境,而且造成資源的浪費,不經(jīng)濟環(huán)?!,F(xiàn)有對工業(yè)污水凈化的裝置自動化程度低,并且無法有效的清除掉工業(yè)污水中的顆粒雜質(zhì),容易導致雜質(zhì)堵塞住過濾網(wǎng),影響過濾凈化的順利進行。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新的技術方案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有效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全自動控制污水凈化處理設備。
為達到本發(fā)明之目的,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全自動控制污水凈化處理設備,所述全自動控制污水凈化處理設備包括控制器、進水裝置、收容于所述進水裝置內(nèi)的第一過濾裝置、位于所述進水裝置下方的第一框體裝置、位于所述進水裝置右側的電缸裝置、位于所述第一框體裝置下方的第二過濾裝置、位于所述第二過濾裝置下方的第二框體裝置、設置于所述第二框體右端的活塞裝置、位于所述活塞裝置左側的第三過濾裝置及位于所述第三過濾裝置左側的擠壓裝置,所述控制器包括PLC、編碼器及電源,所述進水裝置包括第一框體、位于所述第一框體上方的進水斗、位于所述第一框體內(nèi)左右兩側的第一固定塊、位于所述第一固定塊上方的第一彈簧、位于所述第一彈簧上方的第一過濾網(wǎng)及位于所述第一框體下方的密封框,所述第一過濾裝置包括第一橫桿、位于所述第一橫桿上方的第一支撐桿、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桿上方的第二過濾網(wǎng)、位于所述第二過濾網(wǎng)左右兩側的第二彈簧,所述第一框體裝置包括第二框體、收容于所述第二框體內(nèi)的封閉板、設置于所述封閉板上的第三過濾網(wǎng)、位于所述第二框體左側的第一豎桿、位于所述第二框體上方的第一定位桿、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桿上下兩側的第三彈簧、位于所述第二框體上方的第二定位桿,所述電缸裝置包括第一電缸、位于所述第一電缸左側的第一推動桿、位于所述第一推動桿下方的第一固定桿及位于所述第一電缸下方的第一支架,所述第二過濾裝置包括第三框體、收容于所述第三框體內(nèi)的斜板、位于所述斜板下方的第一海綿塊、位于所述第一海綿塊左側的第一滾輪、設置于所述第一滾輪上的第一刷毛、位于所述第三框體右側的第一管道及設置于所述第一管道上的第一閥門,所述第二框體裝置包括第四框體、位于所述第四框體上方的第二固定桿、位于所述第四框體下方的第二管道及設置于所述第二管道上的第二閥門,所述活塞裝置包括第二電缸、位于所述第二電缸左側的第二推動桿、位于所述第二電缸下方的第二支架及位于所述第二推動桿左側的活塞,所述第三過濾裝置包括矩形塊、位于所述矩形塊上方的第二海綿塊、位于所述第二海綿塊上方的第四過濾網(wǎng)、位于所述第四過濾網(wǎng)左側的第四彈簧、位于所述第四彈簧左側的第二固定塊、位于所述第二固定塊左側的第五彈簧及位于所述第五彈簧左側的第五過濾網(wǎng),所述擠壓裝置包括第三電缸、位于所述第三電缸右側的第三固定桿、位于所述第三電缸下方的第四固定桿、位于所述第四固定桿左側的第三推動桿、位于所述第三推動桿下方的擠壓板、位于所述擠壓板下方的第三海綿塊、位于所述擠壓板右側的豎板。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發(fā)明全自動控制污水凈化處理設備能夠有效的清除工業(yè)污水中的顆粒雜質(zhì),清除效率高,并且自動化程度高,降低人工勞動強度及工作量,并且可以防止堵塞現(xiàn)象的發(fā)生,使得過濾凈化能夠順利持續(xù)的進行。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全自動控制污水凈化處理設備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所示本發(fā)明全自動控制污水凈化處理設備的控制器連接關系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全自動控制污水凈化處理設備做出清楚完整的說明。
如圖1及圖2所示,本發(fā)明全自動控制污水凈化處理設備包括控制器、進水裝置1、收容于所述進水裝置1內(nèi)的第一過濾裝置2、位于所述進水裝置1下方的第一框體裝置3、位于所述進水裝置1右側的電缸裝置4、位于所述第一框體裝置3下方的第二過濾裝置5、位于所述第二過濾裝置5下方的第二框體裝置6、設置于所述第二框體6右端的活塞裝置7、位于所述活塞裝置7左側的第三過濾裝置8及位于所述第三過濾裝置8左側的擠壓裝置9。
如圖1及圖2所示,所述控制器包括PLC、編碼器及電源,所述PLC、編碼器及電源電性連接,其可以設置于進水裝置1的外側,或者第一框體3、第二框體裝置6的外側,方便使用者操作,所述PLC與編碼器電性連接,方便使用者在編碼器上編碼輸入指令。所述PLC及編碼器為現(xiàn)有技術,故在此不再贅述。
如圖1及圖2所示,所述進水裝置1包括第一框體11、位于所述第一框體11上方的進水斗12、位于所述第一框體11內(nèi)左右兩側的第一固定塊13、位于所述第一固定塊13上方的第一彈簧14、位于所述第一彈簧14上方的第一過濾網(wǎng)15及位于所述第一框體11下方的密封框16。所述第一框體11呈空心的長方體,所述第一框體11的上下表面相通。所述進水斗12的橫截面呈等腰梯形,所述進水斗12的上下表面相通,所述進水斗12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一框體1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使得所述進水斗12的內(nèi)部與所述第一框體11的內(nèi)部相通。所述第一固定塊13設有兩個且分別收容于所述第一框體11內(nèi),所述第一固定塊13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固定塊13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框體11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14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第一框體11內(nèi)的左右兩側,所述第一彈簧14的下端與所述第一固定塊13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14的上端與所述第一過濾網(wǎng)15的下表面固定連接,從而對所述第一過濾網(wǎng)15起到支撐作用。所述第一過濾網(wǎng)15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過濾網(wǎng)15的側面與所述第一框體11的內(nèi)表面滑動連接,使得所述第一過濾網(wǎng)15可以在所述第一框體11內(nèi)上下移動。所述密封框16呈空心的長方體,所述密封框16的上下表面相通,所述密封框16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一框體1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使得所述密封框16的內(nèi)部與所述第一框體11的內(nèi)部相通。
如圖1及圖2所示,所述第一過濾裝置2包括第一橫桿21、位于所述第一橫桿21上方的第一支撐桿22、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桿22上方的第二過濾網(wǎng)23、位于所述第二過濾網(wǎng)23左右兩側的第二彈簧24。所述第一橫桿21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橫桿21的左右兩端與所述第一框體11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桿21上設有貫穿其左右表面的第一通孔211,所述第一通孔211設有兩個且呈方形。所述第一支撐桿22的上端與所述第二過濾網(wǎng)23的下端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桿22的下端設有第一凹槽221,所述第一橫桿21穿過所述第一凹槽221且與所述第一支撐桿22樞軸連接,使得所述第一支撐桿22可以旋轉(zhuǎn)。所述第二過濾網(wǎng)23的橫截面呈V字形,所述第二過濾網(wǎng)23位于所述第一固定塊13的下方,從所述進水斗12進入的污水可以直接掉入到所述第二過濾網(wǎng)23內(nèi),所述第二過濾網(wǎng)23的前后表面與所述第一框體11的內(nèi)表面滑動連接,使得所述第二過濾網(wǎng)23與所述第一支撐桿22可以圍繞所述第一橫桿21的中間部旋轉(zhuǎn)。所述第二彈簧24設有兩個,所述第二彈簧24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框體11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24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過濾網(wǎng)23的側面固定連接,從而對所述第二過濾網(wǎng)23起到支撐作用。
如圖1及圖2所示,所述第一框體裝置3包括第二框體31、收容于所述第二框體31內(nèi)的封閉板32、設置于所述封閉板32上的第三過濾網(wǎng)33、位于所述第二框體31左側的第一豎桿34、位于所述第二框體31上方的第一定位桿35、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桿35上下兩側的第三彈簧36、位于所述第二框體31上方的第二定位桿37。所述第二框體31呈空心的長方體,所述第二框體31的上下表面相通,所述第一框體11的下端收容于所述第二框體31內(nèi)。所述封閉板32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封閉板32的側面與所述第二框體31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封閉板32上設有貫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二通孔321,所述第二通孔321呈方形。所述第三過濾網(wǎng)33呈長方體,所述第三過濾網(wǎng)33收容于所述第二通孔321內(nèi)且與所述封閉板32固定連接。所述密封框16的下表面與所述封閉板32的上表面滑動連接,使得所述密封框16及第一框體11可以左右移動。所述第一豎桿34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豎桿34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框體31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定位桿35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定位桿35的右端與所述第一框體11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定位桿35貫穿所述第一豎桿34的左右表面且與其滑動連接,使得所述第一定位桿35及第一框體11可以左右移動。所述第三彈簧36設有兩個,所述第三彈簧36的右端與所述第一框體11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36的左端與所述第一豎桿34固定連接,從而對所述第一框體11起到定位的作用。所述第二定位桿37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二定位桿37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框體3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
如圖1及圖2所示,所述電缸裝置4包括第一電缸41、位于所述第一電缸41左側的第一推動桿42、位于所述第一推動桿42下方的第一固定桿43及位于所述第一電缸41下方的第一支架44。所述第一推動桿42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推動桿42的右端與所述第一電缸41連接,使得所述第一電缸41可以帶動所述第一推動桿42左右移動,所述第一推動桿42貫穿所述第二定位桿37的左右表面且與其滑動連接,所述第一推動桿42的左端與所述第一框體11的右表面固定連接,進而可以帶動所述第一框體11及密封框16在所述第二框體31內(nèi)左右移動。所述第一固定桿43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固定桿43的右端與所述第一電缸41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桿43的左端與所述第二定位桿37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44的上端與所述第一電缸41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44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框體31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電缸41與PLC電性連接,所述PLC可以控制所述第一電缸41打開或者關閉,所述第一電缸41與控制器中的電源電性連接,為所述第一電缸41提供電能。
如圖1及圖2所示,所述第二過濾裝置5包括第三框體51、收容于所述第三框體51內(nèi)的斜板52、位于所述斜板52下方的第一海綿塊53、位于所述第一海綿塊53左側的第一滾輪54、設置于所述第一滾輪54上的第一刷毛55、位于所述第三框體51右側的第一管道56及設置于所述第一管道56上的第一閥門57。所述第三框體51呈空心的長方體,所述第三框體51的上端設有開口使得所述第三框體51的橫截面呈凹字形,所述第三框體51的上端對準所述第二通孔321且與所述封閉板32的下表面固定連接,使得所述第三框體51的內(nèi)部與所述第二框體31的內(nèi)部相通,所述第三框體51上設有位于其右表面的第三通孔511,所述第三通孔511呈圓形且與所述第三框體51的內(nèi)部相通。所述斜板52呈傾斜狀,所述斜板52的上端與所述第三框體51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斜板52的前后表面與所述第三框體51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海綿塊53呈傾斜狀,所述第一海綿塊53的下端與所述第三框體51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海綿塊53的上端與所述斜板52的下端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海綿塊53的前后表面與所述第三框體51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滾輪54呈圓柱體,所述第一滾輪54收容于所述第三框體51內(nèi)且與所述第三框體51樞軸連接,使得所述第一滾輪54可以在所述第三框體51內(nèi)旋轉(zhuǎn),所述第一滾輪54與電機(未圖示)連接,從而可以帶動所述第一滾輪54旋轉(zhuǎn)。所述第一刷毛55設有若干個且均勻分布在所述第一滾輪54上,所述第一刷毛55與所述第一滾輪54固定連接。所述第一管道56的上端對準所述第三通孔511且與所述第三框體51的右表面固定連接,使得所述第一管道56的內(nèi)部與所述第三框體51的內(nèi)部相通。所述第一閥門57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管道56內(nèi)水的流量,所述第一閥門57為電磁閥,所述第一閥門57與PLC電性連接,所述控制器可以控制所述第一閥門57打開或者關閉。
如圖1及圖2所示,所述第二框體裝置6包括第四框體61、位于所述第四框體61上方的第二固定桿62、位于所述第四框體61下方的第二管道63及設置于所述第二管道63上的第二閥門64。所述第四框體61呈空心的長方體,所述第四框體61上設有位于其下表面的第四通孔611及位于其上表面的第五通孔612,所述第四通孔611及第五通孔612呈圓形且與所述第四框體61的內(nèi)部相通,所述第一管道56的下端對準所述第五通孔612且與所述第四框體6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使得所述第一管道56的內(nèi)部與所述第四框體61的內(nèi)部相通。所述第二固定桿62設有兩個,所述第二固定桿62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二固定桿62的上端與所述第三框體5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固定桿62的下端與所述第四框體61固定連接。所述第二管道63的上端對準所述第四通孔611且與所述第四框體6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使得所述第二管道63的內(nèi)部與所述第四框體61的內(nèi)部相通。所述第二閥門64用于控制所述第二管道63內(nèi)水的流量,所述第二閥門64為電子閥,所述第二閥門64與PLC電性連接,所述PLC可以控制所述第二閥門64打開或者關閉。
如圖1及圖2所示,所述活塞裝置7包括第二電缸71、位于所述第二電缸71左側的第二推動桿72、位于所述第二電缸71下方的第二支架73及位于所述第二推動桿72左側的活塞74。所述第二電缸71與PLC電性連接,所述PLC可以控制所述第二電缸71打開或者關閉,所述第二電缸71與控制器中的電源電性連接,為所述第二電缸71提供電能。所述第二推動桿72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推動桿72的右端與所述第二電缸71連接,使得所述第二電缸71可以帶動所述第二推動桿72左右移動,所述第二推動桿72貫穿所述第四框體61的內(nèi)外表面且與其滑動連接,所述第二推動桿72的左端與所述活塞74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73的上端與所述第二電缸71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73的下端與所述第四框體61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活塞74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活塞74與所述第四框體61的內(nèi)表面滑動連接。
如圖1及圖2所示,所述第三過濾裝置8包括矩形塊81、位于所述矩形塊81上方的第二海綿塊83、位于所述第二海綿塊83上方的第四過濾網(wǎng)82、位于所述第四過濾網(wǎng)82左側的第四彈簧85、位于所述第四彈簧85左側的第二固定塊84、位于所述第二固定塊84左側的第五彈簧86及位于所述第五彈簧86左側的第五過濾網(wǎng)87。所述矩形塊81呈長方體,所述矩形塊81的下表面與所述第四框體61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矩形塊81的前后表面與所述第四框體61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海綿塊83呈長方體,所述第二海綿塊83的下表面與所述矩形塊81的上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第二海綿塊83的前后表面與所述第四框體61的內(nèi)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第四過濾網(wǎng)82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四過濾網(wǎng)82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海綿塊83的上端固定連接,所述第四過濾網(wǎng)82的上端與所述第四框體61的內(nèi)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第四過濾網(wǎng)82的前后表面與所述第四框體61的內(nèi)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第二固定塊84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二固定塊84的上端與所述第四框體61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彈簧85呈水平狀,所述第四彈簧85的左端與所述第二固定塊84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彈簧85的右端與所述第四過濾網(wǎng)82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彈簧86的右端與所述第二固定塊84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彈簧86的左端與所述第五過濾網(wǎng)87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過濾網(wǎng)87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五過濾網(wǎng)87的上表面與所述第四框體61的內(nèi)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第五過濾網(wǎng)87的下表面與所述矩形塊81的上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第五過濾網(wǎng)87的前后表面與所述第四框體61的內(nèi)表面滑動連接。
如圖1及圖2所示,所述擠壓裝置9包括第三電缸91、位于所述第三電缸91右側的第三固定桿92、位于所述第三電缸91下方的第四固定桿93、位于所述第四固定桿93左側的第三推動桿94、位于所述第三推動桿94下方的擠壓板95、位于所述擠壓板95下方的第三海綿塊96、位于所述擠壓板95右側的豎板97。所述第三電缸91與PLC電性連接,所述PLC可以控制所述第三電缸91打開或者關閉,所述第三電缸91與控制器中的電源電性連接,為所述第三電缸91提供電能。所述第三固定桿92呈長方體,所述第三固定桿92的左端與所述第三電缸91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固定桿92的右端與所述第三框體51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固定桿93呈傾斜狀,所述第四固定桿93的上端與所述第三電缸91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固定桿93的下端與所述第四框體6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推動桿94呈圓柱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三推動桿94的上端與所述第三電缸91連接,使得所述第三電缸91可以帶動所述第三推動桿94上下移動,所述第三推動桿94貫穿所述第四框體61的上下表面且與其滑動連接,所述第三推動桿94的下端與所述擠壓板95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擠壓板95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擠壓板95的左表面與所述第四框體61的內(nèi)表面滑動連接,所述擠壓板95的右表面與所述豎板97的左表面滑動連接,所述擠壓板95的前后表面與所述第四框體61的內(nèi)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第三海綿塊96呈長方體,所述第三海綿塊96的下表面與所述第四框體61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海綿塊96的上表面與所述擠壓板95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海綿塊96的左表面與所述第四框體61的內(nèi)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第三海綿塊96的右表面與所述豎板97的左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第三海綿塊96的前后表面與所述第四框體61的內(nèi)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第三海綿塊96位于所述第四通孔611的上方,從而可以擋住所述第四通孔611。所述豎板97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豎板97的下端與所述第四框體61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豎板97的前后表面與所述第四框體61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豎板97的右表面與所述矩形塊81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豎板97上設有貫穿其左右表面的第六通孔971,所述第六通孔971的厚度大于所述擠壓板95的厚度,使得所述擠壓板95處于所述第六通孔971左側時,所述擠壓板95上方的水進入到所述第六通孔971,然后流動到第三海綿塊96內(nèi)。
如圖1及圖2所示,所述本發(fā)明全自動控制污水凈化處理設備使用時,首先將需要凈化的工業(yè)污水倒入到所述進水斗12內(nèi),然后進入到所述第一框體11內(nèi)。污水首先經(jīng)過第一過濾網(wǎng)15的初步過濾后掉落在所述第二過濾網(wǎng)23內(nèi)。然后經(jīng)過第二過濾網(wǎng)23的再次過濾后掉落在所述密封框16內(nèi),當?shù)谝贿^濾網(wǎng)15上方以及第二過濾網(wǎng)23內(nèi)沉積較多的顆粒雜質(zhì)時,所述PLC控制第一電缸41打開,所述第一電缸41帶動所述第一推動桿42不斷的左右移動,進而使得所述第一框體11不斷的左右移動,使得所述第一過濾網(wǎng)15上方的顆粒雜質(zhì)左右晃動,從而所述第二過濾網(wǎng)23不斷的左右晃動,所述第一支撐桿22圍繞所述第一橫桿22的中間部分旋轉(zhuǎn),所述第一支撐桿22對所述第二過濾網(wǎng)23起到支撐作用,進而可以防止所述第一過濾網(wǎng)15上方及第二過濾網(wǎng)23內(nèi)的雜質(zhì)沉積在一起,防止堵塞現(xiàn)象的發(fā)生,使得過濾順利的進行,并且由于第二過濾網(wǎng)23不斷的左右晃動,防止堵塞的效果更好,同時可以加快第二過濾網(wǎng)23對污水的過濾。進入到所述密封框16內(nèi)的污水經(jīng)過第三過濾網(wǎng)33的過濾后進入到所述第三框體51內(nèi),由于第一框體11不斷的左右移動,進而使得所述密封框16不斷的左右移動,所述密封框16與所述第三過濾33相對滑動時可以將第三過濾網(wǎng)33上方的顆粒雜質(zhì)刮除,使得第三過濾網(wǎng)33上方的顆粒雜質(zhì)不斷的左右流動,防止顆粒雜質(zhì)堵塞第三過濾網(wǎng)33,進入到所述第三框體51內(nèi)的污水沉積在斜板52及第一海綿塊53的左側,由于第一海綿塊53的設置,使得污水緩慢的經(jīng)過第一海綿塊53的過濾后流動到第一海綿塊53的右側,從而可以對第一海綿塊53左側的污水起到一定的沉淀作用,將污水中的較難過濾的顆粒雜質(zhì)沉淀出來,當?shù)谝缓>d塊53左表面上沉積較多的雜質(zhì)時,可以打開與第一滾輪54連接的電機,使得第一滾輪54帶動所述第一刷毛55隨之旋轉(zhuǎn),旋轉(zhuǎn)的第一刷毛55可以將第一海綿塊53左表面上的顆粒雜質(zhì)清除掉。經(jīng)過第一海綿塊53過濾后的污水進入到所述第一管道56內(nèi),此時PLC打開第一閥門57,使得第一管道56內(nèi)的污水進入到所述第四框體61內(nèi),且集中到所述矩形塊81的右側,可以在所述矩形塊81的右側沉淀。然后PLC控制第二電缸71打開,使得所述第二電缸71帶動所述第二推動桿72向左移動,進而使得所述活塞74向左移動,從而可以將活塞74左側的水向左推動,且漫過所述矩形塊81的上表面,經(jīng)過第二海綿塊83、第五過濾網(wǎng)87的過濾向左流動,所述第四彈簧85、第五彈簧86的設置對所述第五過濾網(wǎng)87、第四過濾網(wǎng)82及第二海綿塊83起到緩沖及支撐作用,進而對其起到較好的保護作用,所述活塞74一直向左移動,直至水全部流動到矩形塊81的上方。在水流動到擠壓板95上方時,所述PLC控制第三電缸91打開,使得所述第三推動桿94向上移動,進而使得所述擠壓板95向上移動,所述第三海綿塊96別拉長,直至所述擠壓板95處于所述第六通孔971的左側,然后水流過所述擠壓板95的上表面且流動到第六通孔971內(nèi),然后流動到第三海綿塊96內(nèi),然后經(jīng)過第三海綿塊96的過濾后經(jīng)過第四框體611進入到第二管道63內(nèi),此時PLC打開第二閥門64,使得進入到第二管道63內(nèi)的凈化后的污水排出,為了打開對污水的過濾效率,所述第三電缸91可以帶動所述第三推動桿94不斷的上下移動,進而使得所述擠壓板95不斷的擠壓第三海綿塊96,使得污水盡快的被擠出,過濾效率高。至此,本發(fā)明全自動控制污水凈化處理設備使用過程描述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