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管式微孔曝氣頭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污水處理裝置的重要附件,特別是涉及一種向水中充氧的管式微孔曝氣頭。
背景技術:
污水處理的工藝流程中,首要環(huán)節(jié)是將泥沙和微生物與水進行分離,目前傳統(tǒng)采用的技術方法是將空氣通入曝氣頭在水中產(chǎn)生大量微小的空氣泡,因泥沙與水的比重不同且又在水中添加了藥品,再加上大量微小的空氣泡的升騰,最終使水與泥沙進行了分離。在污水處理的過程中清除水中的微生物同樣也是一項重要內(nèi)容,污水中微生物的多少與水中氧氣含量的關系特別大,污水中的氧量可將微生物集結進而能從水中脫出。對此,目前采用的方法就是將空氣通入曝氣頭向水中充氧,然而現(xiàn)在使用的曝氣頭普遍存在著氣泡大、數(shù)量少、曝氣量不能自行調(diào)節(jié)等問題,從而影響水中氧分子的分解量與溶解量,且曝氣頭微孔易被污物堵塞,又影響了排氣量,降低了使用性能,使用中的曝氣頭又時有破裂,且氣孔口徑較大,曝氣效果差。
因曝氣頭的形狀所限,給通氣管路的布設帶來了困難,有時在濾池池底出現(xiàn)了曝氣死區(qū),又因曝氣頭本身的結構所限,很難使氣量分布均勻,這些問題正是目前使用的各種曝氣頭所存在的缺欠。
發(fā)明內(nèi)容本實用新型為了解決現(xiàn)有曝氣頭存在的技術問題和缺欠,提供一種曝氣孔的孔徑微小,分布均勻的管式微孔曝氣頭。
采用的技術方案是管式微孔曝氣頭,包括聚合物管、前蓋、后蓋、密封墊、連接桿;所述的聚合物管為成品市售件,其管壁內(nèi)均勻布設有多個微型孔,聚合物管的前后端分別套置有前蓋和后蓋,且前、后蓋與聚合物管的兩端之間設置有密封墊;所述的連接桿穿設于聚合物管的中心,其兩端分別穿出前、后蓋,并分別通過螺帽旋緊、固定。
本實用新型設計合理、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具有科學性,其主要特點為1)耐酸、耐堿,對含有有機物和油的污水適應性更好。
2)本實用新型表面光滑,聚合物內(nèi)部微觀結構顆粒圓滑,雜物不易粘附,有效地減緩了堵塞。
3)阻力小,動力效率高,能耗少。
4)管路布設靈活,可集中設置也可均勻分布,可水平安放也可垂直安裝。
5)曝氣效果好且長久,在小氣量情況下也能全斷面均勻出氣。
6)使用壽命較長,承諾使用壽命為五年,實際已使用8年曝氣效果依然良好??諝夥植季鶆蚬鼙谑芰σ簿鶆?,管路系統(tǒng)損壞率低。
7)通氣量范圍大,故在水質(zhì)發(fā)生較大的變化時,增減風量便捷。與調(diào)頻風機相配,效果更好。
8)投資少,在外部條件相同時,由于通氣量大、服務面大,通氣配管少,導致投資相比較減少20%-40%。
9)氧利用率和動力效率相比較高5-10%,且由于孔徑固定,整個使用期內(nèi),氧利用率和動力效率變化小。
10)對空氣質(zhì)量要求較低,僅需在離心鼓風機進口增加布袋過濾。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組合示意圖。
圖2為后蓋俯視示意圖。
圖3為圖2的A-A向剖視圖。
圖4為圖2的B-B向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管式微孔曝氣頭,包括聚合物管1,聚合物管1為成品市售件,聚合物管1的管壁內(nèi)設有多個分布均勻的微型孔,在聚合物管1內(nèi)放入連接桿5,在聚合物管1的一端加裝密封墊4后將前蓋2套住聚合物管1的管端頭并使連接桿5穿出前蓋2中心后用螺帽旋緊、固定,這是前端,在后端加密封墊4后將后蓋3套住后端的管頭上并使連接桿5穿出后蓋3中心后用螺帽旋緊、固定。
管式微孔曝氣頭的使用方法將擬通往污水池的氣管的前端外螺紋與聚合物管式微孔曝氣頭后蓋3的內(nèi)螺紋旋緊連接,然后將聚合物管式微孔曝氣頭放入污水池中,氣管通氣,這時空氣從后蓋3的五個通風孔隙中進入管式微孔曝氣頭,從微型孔向水中釋放出大量微小的空氣泡,這就是管式微孔曝氣頭正常進行的曝氣。
權利要求1.管式微孔曝氣頭,包括聚合物管(1);聚合物管(1)為成品市售件,其特征在于管壁內(nèi)均勻布設有多個微型孔的聚合物管(1)的前、后兩端分別套置有前蓋(2)和后蓋(3),且前、后蓋(2)、(3)與聚合物管(1)的兩端之間設置有密封墊(4);連接桿(5)穿設于聚合物管(1)的中心,其兩端分別穿出前、后蓋(2)、(3),并分別通過螺帽旋緊、固定。
專利摘要管式微孔曝氣頭,包括聚合物管;聚合物管的管壁內(nèi)均勻布設有多個微型孔,聚合物管的前后端分別套置有前蓋和后蓋,且前、后蓋與聚合物管的兩端之間設置有密封墊;連接桿穿設于聚合物管的中心,其兩端分別穿出前、后蓋,并分別通過螺帽旋緊、固定。本實用新型,耐酸、耐堿,對含有有機物和油的污水適應性更好,減緩了堵塞,阻力小,動力效率高,能耗少,管路布置靈活,可固定布置也可提升,曝氣效果好且長久,在小氣量情況下全斷面均勻出氣,氣量增大氣泡略有增大,使用壽命較長,通氣量范圍大,投資少,相比較減少20%-40%,氧利用率和動力效率相比較高5-10%,對空氣質(zhì)量要求較低。
文檔編號C02F3/12GK2923684SQ200620091900
公開日2007年7月18日 申請日期2006年7月6日 優(yōu)先權日2006年7月6日
發(fā)明者林軍 申請人:林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