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換熱器和空調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空調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換熱器和空調。
【背景技術】
[0002]隨著換熱器技術的發(fā)展,換熱器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換熱器的種類越來越多,同時,各領域對換熱器的換熱能力要求也越來越高。
[0003]管翅式換熱器具有能效高、重量輕、結構緊湊等優(yōu)點,所以目前被各個領域廣泛應用。目前,空調普遍使用的換熱器即管翅式換熱器,即,將空調換熱器內冷媒的流動管道設計為U形,并在U形管道上脹接多個換熱翅片形成換熱管組,當冷媒在換熱管組內流動時,冷媒與換熱管組外的換熱氣流進行熱交換,從而實現(xiàn)換熱器的熱交換功能??照{的換熱器普遍設置兩排相互平行的換熱管組,其中,外排換熱管組靠近空調的迎風面,換熱風量較大,而內排換熱管組位于外排換熱管組的后方,外排換熱管組會遮擋內排換熱管組的換熱氣流,所以內排換熱管組的換熱風量較小,由于內排換熱管組的風量不足,內排換熱管組的換熱效率僅為外排換熱管組的換熱效率的1/3,進而使整個換熱器的換熱效率較低。
【發(fā)明內容】
[0004]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提供一種換熱器和空調,用于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空調換熱器的換熱效率低的問題。
[0005]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實施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0006]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提供一種換熱器,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第一分流器和第二分流器,還包括:第一換熱管組、第二換熱管組以及匯流管組;
[0007]第一集流管與第一分流器的第一端口相通,第一分流器的第二端口與第一換熱管組的第一端口相通,第一分流器的第三端口與第二換熱管組的第一端口相通,第二分流器的第一端口與匯流管組的第一端口相通,第二分流器的第二端口與第二換熱管組的第二端口相通,第二分流器的第三端口與第一換熱管組的第二端口相通,匯流管組的第二端口與第二集流管相通;
[0008]第一換熱管組、第二換熱管組和匯流管組位于同一通風面上。
[0009]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換熱器中,第一換熱管組、第二換熱管組和匯流管組位于同一通風面上,所以換熱管組間不會相互遮擋換熱氣流,相比于現(xiàn)有技術中設置兩排相互平行的換熱管組,本發(fā)明的實施例避免了外排換熱管組遮擋內排換熱管組的換熱風量,進而提高了換熱器的換熱效率。
【附圖說明】
[0010]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jù)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0011]圖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換熱器示意性結構圖;
[0012]圖2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另一種換熱器示意性結構圖
[0013]圖3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換熱器的翅片的俯視圖;
[0014]圖4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圖3所示翅片的A-A’截面和B-B’截面的剖面圖;
[0015]圖5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第一分流器示意性結構圖;
[0016]圖6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第二分流器示意性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7]下面將結合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fā)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fā)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fā)明保護的范圍。
[0018]需要說明的是,本申請中的“第一”、“第二”等字樣僅僅是為了對功能和作用基本相同的相同項或相似項進行區(qū)分,“第一”、“第二”等字樣并不是在對數(shù)量和執(zhí)行次序進行限定。
[0019]參照圖1所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提供一種換熱器,包括:第一集流管10、第二集流管20、第一分流器30和第二分流器40,還包括:第一換熱管組50、第二換熱管組60以及匯流管組70 ;
[0020]第一集流管10與第一分流器30的第一端口 31相通,第一分流器30的第二端口32與第一換熱管組50的第一端口 51相通,第一分流器30的第三端口 33與第二換熱管組60的第一端口 61相通,第二分流器40的第一端口 41與匯流管組70的第一端口 71相通,第二分流器40的第二端口 42與第二換熱管組60的第二端口 62相通,第二分流器40的第三端口 43與第一換熱管組50的第二端口 52相通,匯流管組70的第二端口 72與第二集流管20相通;
[0021]第一換熱管組50、第二換熱管組60和匯流管組70位于同一通風面上。
[0022]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換熱器中,第一換熱管組、第二換熱管組和匯流管組位于同一通風面上,所以換熱管組間不會相互遮擋換熱氣流,相比于現(xiàn)有技術中設置兩排相互平行的換熱管組,本發(fā)明的實施例避免了外排換熱管組遮擋內排換熱管組的換熱風量,進而提高了換熱器的換熱效率。
[0023]進一步的,參照圖2所示,第一換熱管組50包括:N個相互相通的U形管100和設置于U形管上的翅片200 ;第二換熱管組60包括:M個相互相通的U形管100和設置于U形管上的翅片200 ;匯流管70包括:一個U形管100和設置于U形管上的翅片200。
[0024]第一換熱管組50包括:翅片200和N個首尾相連的U形管100,其中相鄰的U形管100朝向相反,U形管100設置于所述翅片200上的管孔中;第二換熱管組60包括:翅片200和M個首尾相連的U形管100,其中相鄰的U形管100朝向相反,U形管100設置于翅片200上的管孔中;匯流管包括:翅片200和一個U形管100,U形管100設置于翅片上的管孔中。
[0025]其中,圖2中以M的值為6,N的值為5,為例對本發(fā)明的實施例進行說明。以下,以換熱器應用于空調對換熱器中冷媒的流動過程進行說明,圖2所示管路上的箭頭代表空調制冷時換熱器內的冷媒的流動方向。當空調制冷時換熱器內的冷媒流動過程為:冷媒首先由第一集流管10進入分流器20,經分流器20分為兩路,第一路由分流器20的第二端口排出后,由第一換熱管組50的第一端口進入第一換熱管組,第二路由分流器20的第三端口排出后,由第二換熱管組60的第一端口進入第二換熱管組,兩路冷媒分別在第一換熱管組50和第二換熱管組60進行換熱后,第一路冷媒由第一換熱管組50的第二端口排出后,由第二分流器40的第三端口進入第二分流器,第二路冷媒由第二換熱管組60的第二端口排出后,由第二分流器40的第二端口進入第二分流器,路冷媒在第二分流器40中匯合后,由第二分流器40的第一端口排出第二分流器40,然后冷媒再由匯流管組70的第一端口進入?yún)R流管組70,在匯流管組70中再次換熱后由匯流管組70的第二端口排出進入第二集流管20。當上述換熱器應用于空調且空調制熱時換熱器內的冷媒流動過程與上述空調制冷時換熱器內的冷媒流動過程相反,即首先由第二集流管20進入第二分流器40,然后分成兩路冷媒,兩路冷媒分別經過第一換熱管組50和第二換熱管組60后,在第一分流器30中匯合,最后進入第一集流管10。
[0026]進一步的,第一換熱管組的換熱風量為第一風量,第一換熱管組的換熱風量為第二風量;第一風量大于第二風量,M的值大于N的值。
[0027]具體的,由于空間等原因限制,第一換熱管組的換熱風量與第二管組的換熱分量可能會不相同,此時針對換熱風量較大的換熱管組設置較多U形管,充分利用各個管組的換熱風量可以進一步提高換熱器的換熱效率。例如:換熱器應用于空調,由于空間限制,空調室外機的分機的位置更靠近第一換熱管組,則第一換熱管組的換熱風量大于第二換熱管組的換熱風量,此時設置第一換熱管組的U形管的數(shù)量大于第二換熱管組的U形管的數(shù)量,可以避免換熱不均的現(xiàn)象,進一步提高換熱器的換熱效率。
[0028]示例性的,M的值可以為6,N的值可以為5,U形管為內螺紋齒形U形管,U形管的管徑在7.5-9.0mm之間;優(yōu)選的,所述U形管的管徑為7.94mm ;U形管的管距在22_23mm之間;優(yōu)選的,U形管的管距為22_。采用內螺紋齒形U形管,可以提高U性管的內表面積,所以可以進一步提升換熱器的換熱效率。相比于傳統(tǒng)空調普遍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