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節(jié)能散熱技術領域,更具體的說涉及一種節(jié)能散熱換熱器。
背景技術:
:
現(xiàn)有的節(jié)能散熱裝置中一般采用換熱管進行換熱,其換熱效率并不高,接觸面積有限,特別是管體其接觸壁面的液體換熱散熱塊,而在管體中部的液體無法進行徹底的換熱或散熱,大大降低其換熱散熱效果。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克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節(jié)能散熱換熱器,它使得液體與中間換熱盒體的壁面接觸徹底,大大提高其換熱和散熱效果,同時,其外換熱殼體與安裝底座之間安裝連接方便,無需螺栓固定,其拆卸安裝方便,效果好。
本發(fā)明解決所述技術問題的方案是:
一種節(jié)能散熱換熱器,包括外換熱殼體和安裝底座,所述安裝底座的頂面固定有豎直換熱主板,豎直換熱主板的壁面上固定有中間換熱盒體,豎直換熱主板和中間換熱盒體處于外換熱殼體中,外換熱殼體的后端的內側壁上具有卡槽,安裝底座插套在外換熱殼體的后端中,安裝底座的邊部卡置在卡槽中,后蓋壓靠在安裝底座的后端面上,后蓋的前壁面的四個邊部具有向前延伸的延伸邊,外換熱殼體的后端和安裝底座插套在四個延伸邊形成的安裝槽中,外換熱殼體的后端外側壁上螺接有多個球頭柱塞,球頭柱塞的鋼球嵌套在延伸邊的內側壁上具有的定位凹孔中;
所述中間換熱盒體的內腔體中設有多個豎直分隔條,所有豎直分隔條的頂面和底面固定在中間換熱盒體的內腔體的頂面和底面上,相鄰的兩個豎直分隔條中的一個豎直分隔條的前端與中間換熱盒體的內腔體的前部內側壁之間具有流水通道,另一個豎直分隔條的后端與中間換熱盒體的內腔體的后部內側壁之間具有流水通道,所有的豎直分隔條與中間換熱盒體的內腔體之間成型有s形流水通道;
所述中間換熱盒體的內腔體的后壁板的左端和右端均成型有通水孔,兩個連接通水管焊接固定在中間換熱盒體的后壁板的外側壁上并與對應的通水孔相通;
所述s形流水通道的豎直通槽中設有多個豎直排列的分流部,分流部包括水平部和兩個側斜向部,水平部處于兩個側斜向部之間。
所述一個分流部的兩個側斜向部的同一側的兩端的相鄰距離大于另一側的兩端的相鄰距離,水平部處于兩個側斜向部的相鄰距離小的一側處,兩個側斜向部的相鄰距離大的一側處于流水進水方向。
所述安裝底座上具有主豎直通孔,連接頭的前端具有安裝管部,安裝管部處于主豎直通孔中,安裝管部的外側壁卡置在主豎直通孔的內側壁上,連接通水管插套并卡置在安裝管部中。
所述連接通水管的外側壁上具有的環(huán)形凹槽中嵌套有環(huán)形密封圈,環(huán)形密封圈夾持在連接通水管與安裝管部的內側壁之間。
所述連接頭的下部連接部處于安裝底座的下方。
所述卡槽的內側壁上具有的環(huán)形內凹槽中嵌套有第一密封層,第一密封層夾持在卡槽的內側壁與安裝底座的外側壁之間。
所述卡槽的前端面上具有的密封槽中嵌套有密封條,密封條夾持在卡槽的前端面與安裝底座的前壁面之間。
所述外換熱殼體的左側前端側壁上通接有換熱進液管,外換熱殼體的右側后端側壁上通接有換熱出液管。
所述連接頭伸出后蓋。
所述后蓋的前壁面上具有多個定位柱,定位柱插套在安裝底座的后壁面上具有的插孔中,插孔中插套有永磁鐵套,永磁鐵套的外側壁固定在插孔的內側壁上,定位柱插套并吸附在永磁鐵套中。
本發(fā)明的突出效果是: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它使得液體與中間換熱盒體的壁面接觸徹底,大大提高其換熱和散熱效果,同時,其外換熱殼體與安裝底座之間安裝連接方便,無需螺栓固定,其拆卸安裝方便,效果好。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的局部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見如圖1至圖2所示,一種節(jié)能散熱換熱器,包括外換熱殼體100和安裝底座10,所述安裝底座10的頂面固定有豎直換熱主板20,豎直換熱主板20的壁面上固定有中間換熱盒體30,豎直換熱主板20和中間換熱盒體30處于外換熱殼體100中,外換熱殼體100的后端的內側壁上具有卡槽101,安裝底座10插套在外換熱殼體100的后端中,安裝底座10的邊部卡置在卡槽101中,后蓋50壓靠在安裝底座10的后端面上,后蓋50的前壁面的四個邊部具有向前延伸的延伸邊51,外換熱殼體100的后端和安裝底座10插套在四個延伸邊51形成的安裝槽中,外換熱殼體100的后端外側壁上螺接有多個球頭柱塞102,球頭柱塞102的鋼球嵌套在延伸邊51的內側壁上具有的定位凹孔511中;
所述中間換熱盒體30的內腔體中設有多個豎直分隔條31,所有豎直分隔條31的頂面和底面固定在中間換熱盒體30的內腔體的頂面和底面上,相鄰的兩個豎直分隔條31中的一個豎直分隔條31的前端與中間換熱盒體30的內腔體的前部內側壁之間具有流水通道1,另一個豎直分隔條31的后端與中間換熱盒體30的內腔體的后部內側壁之間具有流水通道1,所有的豎直分隔條31與中間換熱盒體30的內腔體之間成型有s形流水通道2;
所述中間換熱盒體30的內腔體的后壁板的左端和右端均成型有通水孔3,兩個連接通水管32焊接固定在中間換熱盒體30的后壁板的外側壁上并與對應的通水孔3相通;
所述s形流水通道2的豎直通槽21中設有多個豎直排列的分流部4,分流部4包括水平部41和兩個側斜向部42,水平部41處于兩個側斜向部42之間。
進一步的說,所述一個分流部4的兩個側斜向部42的同一側的兩端的相鄰距離大于另一側的兩端的相鄰距離,水平部41處于兩個側斜向部42的相鄰距離小的一側處,兩個側斜向部42的相鄰距離大的一側處于流水進水方向。
進一步的說,所述安裝底座10上具有主豎直通孔11,連接頭12的前端具有安裝管部121,安裝管部121處于主豎直通孔11中,安裝管部121的外側壁卡置在主豎直通孔11的內側壁上,連接通水管32插套并卡置在安裝管部10中。
進一步的說,所述連接通水管32的外側壁上具有的環(huán)形凹槽中嵌套有環(huán)形密封圈5,環(huán)形密封圈5夾持在連接通水管32與安裝管部121的內側壁之間。
進一步的說,所述連接頭12的下部連接部處于安裝底座10的下方。
進一步的說,所述卡槽101的內側壁上具有的環(huán)形內凹槽中嵌套有第一密封層6,第一密封層6夾持在卡槽101的內側壁與安裝底座10的外側壁之間。
進一步的說,所述卡槽101的前端面上具有的密封槽中嵌套有密封條7,密封條7夾持在卡槽101的前端面與安裝底座10的前壁面之間。
進一步的說,所述外換熱殼體100的左側前端側壁上通接有換熱進液管103,外換熱殼體100的右側后端側壁上通接有換熱出液管104。
進一步的說,所述連接頭12伸出后蓋50。
進一步的說,所述后蓋50的前壁面上具有多個定位柱52,定位柱52插套在安裝底座10的后壁面上具有的插孔13中,插孔13中插套有永磁鐵套14,永磁鐵套14的外側壁固定在插孔13的內側壁上,定位柱52插套并吸附在永磁鐵套14中。
本實施例在使用時,將換熱進液管103通入外換熱水液,外換熱水液從換熱出液管104排出,其在外換熱殼體100中與豎直換熱主板20和中間換熱盒體30進行換熱,需要散熱或換熱的液體由其中一個連接頭12進入中間換熱盒體30中通過分流部4將液體分散更加均勻并與中間換熱盒體30接觸面積大,大大提高其換熱和散熱效果,最后從另一個連接頭12排出,本實施例,其換熱散熱效果好,效率高;
而通過后蓋50向后拉動使得其與外換熱殼體100分離后即可將外換熱殼體100與安裝底座10分離,其拆卸安裝方便,方便維修維護。
最后,以上實施方式僅用于說明本發(fā)明,而并非對本發(fā)明的限制,有關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還可以做出各種變化和變型,因此所有等同的技術方案也屬于本發(fā)明的范疇,本發(fā)明的專利保護范圍應由權利要求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