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全自動理杯上料機構,屬于醫(yī)療器械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目前大部分化學發(fā)光設備上存儲機構內的反應杯,是人工將一個或幾個反應杯理順后放入反應杯存儲機構內,設備的自動化程度較低。我公司在先申請的專利cn205374484u一種反應杯自動送給機構,如圖1所示,包括放料桶、支架組件、驅動組件、推杯組件、輸送組件和出杯組件;放料桶設置在支架組件上,放料桶上的出杯口對應推杯組件;推杯組件設置在支架組件上用于接收來自放料桶內的反應杯并在驅動組件的作用下將反應杯推送到輸送組件上;輸送組件設置在支架組件上并在驅動組件的作用下將推杯組件推送來的反應杯運送到出杯處;出杯組件設置在支架組件上,出杯組件上的進杯口對應輸送組件上的出杯處;推杯組件包括推杯塊、導軌、旋轉盤、連桿、連接板和導軌固定板;連接板的一端連接支架組件,另一端連接導軌固定板;導軌設置在導軌固定板上,推杯塊滑動設置在導軌上,推杯塊上外凸設置聯(lián)動凸輪,聯(lián)動凸輪裝在連桿上設置的第一滑槽內;連桿上還設置第二滑槽;旋轉盤通過驅動組件內的主動軸轉動設置在支架組件上,旋轉盤上外凸設置主動凸輪,主動凸輪卡裝在連桿上的第二滑槽內。
然而,上述反應杯自動送給機構中,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反應杯會以不同的姿態(tài)(如反應杯頂部朝上,或者反應杯未完全位于輸送組件的容納槽內)運到輸送組件上時,反應杯容易卡住,造成機構無法正常運行,可靠性低。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為克服上述問題,提供一種運行可靠性高的全自動理杯上料機構。
本發(fā)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全自動理杯上料機構,包括,
支架組件;
放料桶,設置在所述支架組件上;
推杯組件,具有從放料桶底部伸入所述放料桶內的推料桿,能夠在動力裝置的驅動下做往復運動;
垂直輸送組件,具有循環(huán)輸送帶和設置在所述輸送帶上的輸送塊,所述循環(huán)輸送帶能夠在動力裝置的驅動下連同輸送塊一起做循環(huán)運動,所述輸送塊具有側開口的容納槽,所述容納槽的中軸線與水平面的夾角為65°-70°,所述容納槽的底面與側面的夾角為50°-60°;
出杯組件,設置在所述支架組件上,包括兩側的側板和位于側板中間的底塊,所述出杯組件上的進杯口對應所述垂直輸送組件上的出杯處,側板與底塊之間形成有出杯通道,所述底塊的形狀變化使得出杯通道從進杯口到出杯口依次為第一傾斜段、第二傾斜段、豎直段,所述第一傾斜段的底面的中軸線與水平面的夾角為65°-70°,所述第一傾斜段的底面與豎直的側面的夾角為50°-60°;
水平輸送組件,用于承接從出杯通道的出杯口落出的反應杯。
優(yōu)選地,本發(fā)明的全自動理杯上料機構,所述豎直段兩側的側壁上成型有導向凸起。
優(yōu)選地,本發(fā)明的全自動理杯上料機構,所述第二傾斜段與豎直的側面垂直且與水平面的夾角為70-80°。
優(yōu)選地,本發(fā)明的全自動理杯上料機構,所述出杯組件上的進杯口的頂端設置有進杯擋板,所述出杯組件一側還設置有使反應杯返回放料桶內的返回通道。
優(yōu)選地,本發(fā)明的全自動理杯上料機構,所述進杯擋板的底邊與所述第一傾斜段的底面的平行,且所述進杯擋板的底邊與所述第一傾斜段的底面的距離比反應杯的高度大4-5mm。
優(yōu)選地,本發(fā)明的全自動理杯上料機構,所述進杯擋板的頂面為斜面,且與所述第一傾斜段的底面平行。
優(yōu)選地,本發(fā)明的全自動理杯上料機構,所述出杯組件還包括封閉所述出杯通道的封閉板,所述封閉板的底邊與所述水平輸送組件的傳輸面之間的距離大于反應杯頂部高度且小于反應杯總高度。
優(yōu)選地,本發(fā)明的全自動理杯上料機構,封閉板為透明塑料板。
優(yōu)選地,本發(fā)明的全自動理杯上料機構,所述推料桿的頂端具有v形槽。
優(yōu)選地,本發(fā)明的全自動理杯上料機構,所述水平輸送組件,包括水平輸送電機和受水平輸送電機驅動而運動的兩條平行的傳輸帶。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fā)明的全自動理杯上料機構經試驗,通過對輸送塊和出杯通道的綜合考慮并進行專門設計,利用角度的配合關系,在動力裝置和重力的聯(lián)合作用下,使雜亂的反應杯從放料桶開始最終從水平輸送組件,使得在連續(xù)運行時,平均24小時才出現(xiàn)一次卡杯情況,而圖1所示的全自動理杯上料機構平均每2小時就需人清理一次卡杯,可靠性大大提高。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一步說明。
圖1是現(xiàn)有技術中理杯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理杯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無料桶時的理杯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fā)明實施例的輸送塊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第一傾斜段和第二傾斜段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發(fā)明實施例的豎直段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為:
100-放料桶;101-返回通道;200-支架組件;300-動力裝置;400-推杯組件;401-推料桿;500-垂直輸送組件;501-循環(huán)輸送帶;502-輸送塊;5021-容納槽;600-出杯組件;601-側板;6011-導向凸起;602-底塊;6021-第一傾斜段;6022-第二傾斜段;6023-豎直段;603-進杯擋板;700-水平輸送組件;701-傳輸帶;702-水平輸送電機;800-反應杯。
具體實施方式
現(xiàn)在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這些附圖均為簡化的示意圖,僅以示意方式說明本發(fā)明的基本結構,因此其僅顯示與本發(fā)明有關的構成。
實施例
本實施例提供一種全自動理杯上料機構,如圖2所示,包括,
支架組件200;
放料桶100,設置在所述支架組件200上,上端具有開口,沿豎直方向從上往下橫截面逐漸減小,放料通100中間有隔板,將放料桶100分成兩部分;
推杯組件400,如圖3所示,具有從放料桶100底部伸入所述放料桶100內的推料桿401,能夠在動力裝置300的驅動下做往復運動,推料桿401做往復運動時將反應杯800推至輸送塊502的容納槽5021內,所述推料桿401的頂端優(yōu)選為v形槽;
垂直輸送組件500,具有循環(huán)輸送帶501和設置在所述輸送帶501上的輸送塊502,所述循環(huán)輸送帶501能夠在動力裝置300的驅動下連同輸送塊502循環(huán)運動,所述輸送塊502具有側開口的容納槽5021,如圖4所示,所述容納槽5021的中軸線與水平面的夾角為65°-70°,如65°、67°、70°(槽的整體為傾斜的),所述容納槽5021的底面與側面的夾角為50°-60°,如50°、55°、60°,(容納槽5021的底面與側面之間也具有夾角),循環(huán)輸送帶501的一側有擋板(圖4左側),防止反應杯800從容納槽5021中劃出;
出杯組件600,設置在所述支架組件200上,包括兩側的側板601和位于側板602中間的底塊602,所述出杯組件600上的進杯口對應所述垂直輸送組件500上的出杯處,側板601與底塊602之間形成有出杯通道,所述底塊602的形狀變化使得出杯通道從進杯口到出杯口依次為第一傾斜段6021、第二傾斜段6022、豎直段6023,如圖5所示,所述第一傾斜段的底面的中軸線與水平面的夾角為65°-70°如65°、67°、70°,所述第一傾斜段6021的底面與豎直的側面的夾角為50°-60°如50°、55°、60°,所述第二傾斜段6022與豎直的側面垂直且與水平面的夾角為70-80°,如70°、75°、80°,所述豎直段兩側的側板601上成型有導向凸起6011,導向凸起6011卡住反應杯800的兩側,使反應杯800以豎直的方式落下;所述出杯組件600上的進杯口的頂端設置有進杯擋板603,所述出杯組件600一側還設置有使反應杯800返回放料桶100內的返回通道101,通過返回通道101使反應杯800能夠回落到放料桶100內,防止反應杯落在其它區(qū)域;所述進杯擋板603的底邊與所述第一傾斜段的底面的平行,且所述進杯擋板的底邊與所述第一傾斜段的底面的距離比反應杯的高度大4-5mm;所述進杯擋板603的頂面為斜面,且與所述第一傾斜段6021的底面平行;所述出杯組件600還包括封閉所述出杯通道的封閉板,所述封閉板的底邊與所述水平輸送組件的傳輸面(下文中傳輸帶頂面)之間的距離大于反應杯800頂部高度且小于反應杯800總高度,設置這一高度,通過封閉板底邊的撥動,可以將倒著落下的反應杯800被撥動一下,使反應杯800翻轉,從而使反應杯800能夠以正確姿態(tài)落到。封閉板優(yōu)選為透明塑料板,以便于觀察出杯通道內反應杯800的狀態(tài),讓操作者在發(fā)生故障時及時排查。
水平輸送組件700,用于承接從出杯通道的出杯口落出的反應杯,水平輸送組件,包括水平輸送電機702和受水平輸送電機702驅動而運動的兩條平行的傳輸帶701,反應杯800通過出杯通道后落在兩條傳輸帶701之間,并被傳輸帶701輸送到分析儀內部。
上述實施例的全自動理杯上料機構經試驗,通過對輸送塊502和出杯通道的綜合考慮并進行專門設計,利用角度的配合關系,在動力裝置和重力的聯(lián)合作用下,使雜亂的反應杯從放料桶100開始最終從水平輸送組件700,使得在連續(xù)運行時,平均24小時才出現(xiàn)一次卡杯情況,而圖1所示的全自動理杯上料機構平均每2小時就需人清理一次卡杯,可靠性大大提高。
以上述依據(jù)本發(fā)明的理想實施例為啟示,通過上述的說明內容,相關工作人員完全可以在不偏離本項發(fā)明技術思想的范圍內,進行多樣的變更以及修改。本項發(fā)明的技術性范圍并不局限于說明書上的內容,必須要根據(jù)權利要求范圍來確定其技術性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