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大型運輸容器,特別涉及一種粉料罐式集裝箱。
背景技術:
粉料罐式集裝箱用于儲存和運輸顆粒狀或粉末狀的物料。通常,粉料罐式集裝箱包括框架和位于框架內(nèi)的罐體,罐體的底部設置有錐形的出料斗,出料斗的側壁與罐體內(nèi)壁之間形成封閉空間。卸料時,向出料斗下方的封閉空間和出料斗上方空間(即儲存物料的罐體內(nèi)的空間)的吹氣,使罐體內(nèi)的物料流化,流化后的物料再通過出料斗流出。
為了平衡出料斗上方空間和下方封閉空間的氣體壓力,傳統(tǒng)上,在罐體內(nèi)壁上設置加強圈,該加強圈從封閉空間的底部延伸至罐體內(nèi)部頂部的織物過濾器中。當封閉空間內(nèi)的氣體壓力過高時,封閉空間的氣體通過加強圈內(nèi)的中空結構流入織物過濾器,然后進入出料斗上方空間,以減小封閉空間的氣體壓力,增加出料斗上方空間的氣體壓力;當出料斗上方空間的氣體壓力過高時,出料斗上方空間的氣流(包含有物料粉末的氣體)流入織物過濾器,織物過濾器對氣流進行過濾,并通過加強圈內(nèi)的中空結構進入出料斗下方的封閉空間,以維持出料斗上方和下方的氣體壓力平衡。
上述氣體壓力的平衡結構中必須設置織物過濾器來過濾出料斗上方空間的氣流,避免氣流中混雜的顆粒物料進入封閉空間中。然而,織物過濾器的過濾能力有限,其適合過濾直徑較大的顆粒物體,對于直徑較小的粉末物料則易通過織物過濾器到達出料斗下方的封閉空間,在密封空間內(nèi)形成物料積累,不利于罐式集裝箱的后續(xù)的使用。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了解決傳統(tǒng)技術中在氣體壓力平衡時設置織物過濾器過濾氣流導致粉末物料易通過織物過濾器到達出料斗下方的封閉空間不利于罐式集裝箱后續(xù)使用的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粉料罐式集裝箱。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粉料罐式集裝箱,包括:
罐體;
出料斗,位于所述罐體內(nèi)的底部,所述出料斗具有多個導流斜板,所述導流斜板將罐體的內(nèi)部空間分割成位于所述導流斜板下方的封閉空間和位于所述導流斜板上方的儲存空間;
進氣管道,設置在所述罐體的外側下方,所述進氣管道通過第一支管與封閉空間連通,所述進氣管道通過第二支管與所述儲存空間連通;
平衡管道,設置在所述罐體的外側,所述平衡管道連通所述封閉空間和所述儲存空間,所述平衡管道上設置有止回閥;
當所述封閉空間內(nèi)的氣體壓力超過所述儲存空間內(nèi)的氣體壓力時,所述封閉空間內(nèi)的氣體經(jīng)過所述平衡管道流入至所述儲存空間中。
可選的,所述平衡管道連接在所述進氣管道上,所述平衡管道通過所述進氣管道連通所述第一支管。
可選的,所述進氣管道上設置有支管止回閥,所述支管止回閥的流向為所述進氣管道的進氣方向,所述第二支管位于所述支管止回閥與所述進氣管道的進氣口之間。
可選的,所述平衡管道直接連接在所述第一支管上。
可選的,所述平衡管道通過第三支管與所述封閉空間連接,所述第三支管設置在所述罐體外側且所述第三支管的一端從外側穿過所述罐體與所述封閉空間連通。
可選的,所述平衡管道包括第一平衡管和第二平衡管,所述第二平衡管放置在所述罐體外側的頂部且與所述罐體內(nèi)部的所述儲存空間連通,所述第一平衡管從所述封閉空間的連通處延伸至所述罐體的頂部,且與所述第二平衡管連接。
可選的,所述罐體內(nèi)的頂部設有第一助吹裝置,所述第一助吹裝置與所述第二平衡管連通,所述第一助吹裝置上設置有排風口,所述排風口對準所述導流斜板與所述罐體的連接處。
可選的,所述罐體內(nèi)的頂部設有第二助吹裝置,所述第二助吹裝置與所述第二平衡管連通,所述第二助吹裝置上設置有排風口,所述排風口對準所述罐體的人孔下方的空間,以在裝料時吹散物料因安息角造成的坡度。
可選的,所述出料斗有多個,所述第二支管有多個,每一第二支管與一個出料斗連通,且所述第二支管的排氣口與所述出料斗連通。
可選的,所述粉料罐式集裝箱還包括卸料管,所述卸料管包括多個卸料支管和共用卸料管,各卸料支管均與共用卸料管連接,且每一卸料支管對應連接一個出料斗的出料口,各出料斗內(nèi)的物料通過所述卸料支管和共用卸料管向外卸料。
可選的,所述進氣管道與所述共用卸料管相連通,氣體通過所述進氣管道進入所述共用卸料管中。
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提供的技術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發(fā)明通過在罐體外部設置連通平衡管道,該平衡管道連通分別位于導流斜板上方、下方的儲存空間和封閉空間,使得當封閉空間內(nèi)的氣體壓力超過儲存空間中的氣體壓力時,封閉空間內(nèi)的氣體經(jīng)過平衡管道流入至儲存空間中,以平衡導流斜板上方、下方的氣體壓力,并且在平衡管道中設置止回閥,防止儲存空間中含有物料的氣流通過平衡管道返回至封閉空間中。與傳統(tǒng)技術相比,本發(fā)明不必設置織物過濾器,并且在平衡導流斜板上方、下方氣體壓力的同時,還能夠防止粉末物料進入封閉空間中。
應當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細節(jié)描述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發(fā)明。
附圖說明
此處的附圖被并入說明書中并構成本說明書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并于說明書一起用于解釋本發(fā)明的原理。
圖1為本發(fā)明的粉料罐式集裝箱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粉料罐式集裝箱的后端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粉料罐式集裝箱的前端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進一步說明本發(fā)明的原理和結構,現(xiàn)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
粉料罐式集裝箱用于運輸顆?;蚍勰畹奈锪希?,水泥、飛灰或石灰等。如圖1至圖3所示,圖1為本發(fā)明的粉料罐式集裝箱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發(fā)明粉料罐式集裝箱的后端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發(fā)明粉料罐式集裝箱的前端結構示意圖。粉料罐式集裝箱100包括框架20和位于框架20內(nèi)的罐體10。罐體10內(nèi)部的底部設置有多個出料斗11。出料斗11的底部設置有排料口,如圖3所示,排料口處設置有法蘭蓋115,在卸料結束后,通過打開法蘭蓋115清除余料。出料斗11的側壁上設有出料口,該出料口位于該排料口的上方,該出料口用于與卸料管連接。
出料斗11包括多個導流斜板111,該多個導流斜板111焊接在一起形成呈錐形的出料斗11。導流斜板111頂部邊緣與罐體10的內(nèi)壁進行焊接,焊接處形成焊縫112。
導流斜板111將罐體10的內(nèi)部空間分割成兩個相互隔開的空間,即分割成位于導流斜板111下方的封閉空間113和位于導流斜板111上方的儲存空間114,封閉空間113由所有導流斜板111與位于導流斜板111下方的罐體10內(nèi)壁形成。
儲存空間114由導流斜板111與位于導流斜板111上方的罐體內(nèi)壁形成,該儲存空間114用于儲存物料。
進氣管道12設置在罐體10外側且位于罐體10的下方。泵或壓縮機產(chǎn)生的壓縮氣體通過進氣管道12進入到罐體10內(nèi)。
進氣管道12通過第一支管121連通封閉空間113,并通過第二支管122連通儲存空間114。
第一支管121的一端與進氣管道12連接,另一端穿過罐體10與封閉空間113連通。
第二支管122包括多個,第二支管122的數(shù)量可與出料斗11的數(shù)量相同。一個第二支管122的排氣口與出料斗11連通,并對出料斗11進行吹氣。使出料斗11中的物料流化,流化后的物料通過出料口和卸料管15排出。
卸料管15包括多個卸料支管152和共用卸料管151,各卸料支管152均與共用卸料管151連接,且每一卸料支管152對應連接一個出料斗11。各卸料支管152將物料匯聚在同一共用卸料管151中,并通過共用卸料管151將物料向外排出。
進氣管道12通過吹氣管126與共用卸料管151連通,使得進口管道12中的壓縮氣體通過吹氣管126中進入到共用卸料管151中,并對共用卸料管151中的物料進行吹氣,以幫助物料沿著共用卸料管151排出,加快卸料速度。
本發(fā)明的粉料罐式集裝箱還包括平衡管道13。平衡管道13設置在罐體10的外側,且該平衡管道13連通封閉空間113和儲存空間114。
當封閉空間113內(nèi)的氣體壓力超過儲存空間114中的氣體壓力時,封閉空間113內(nèi)的氣體通過平衡管道13流入至儲存空間114中,以平衡封閉空間113和儲存空間114的氣體壓力。
此外,在平衡管道13上設置有止回閥133,止回閥133允許的流向為由封閉空間113流向儲存空間114,以防止儲存空間114中帶有粉末的氣體回流至平衡管道13中。
當儲存空間114內(nèi)的氣壓壓力過高時,儲存空間114內(nèi)的氣體并不會通過平衡管道13流回至封閉空間113中,此種情況下,可通過打開罐體10頂部的閥件,對儲存空間114的氣體進行泄壓,以降低儲存空間114的氣體壓力。
平衡管道13連通封閉空間113的方式有多種,以下列舉三種方式:
第一種方式,平衡管道13通過第三支管與封閉空間113連通。第三支管設置在罐體10外側,第三支管的一端從外側穿過罐體10的內(nèi)壁和外壁后,與封閉空間113連通。平衡管道13通過連接該第三支管即可與封閉空間113連通,使得當封閉空間113中的氣體壓力大于儲存空間114中的氣體壓力時,通過平衡管道13流入儲存空間114。
第二種方式,平衡管道13通過直接連接第一支管121的方式連通封閉空間113。第一支管121的一端從外側穿過罐體10與罐體內(nèi)部的封閉空間113連通,其另一端與進氣管道12連通。進氣管道12通過第一支管121向封閉空間113內(nèi)吹氣,封閉空間113內(nèi)的氣體壓力隨著氣體量的增加而升高,當封閉空間113中的氣體壓力大于儲存空間114中的氣體壓力時,封閉空間113中的氣體通過第一支管121流出,并通過平衡管道13向壓力低的儲存空間114排氣,藉此,平衡封閉空間113和儲存空間114中的氣體壓力,進而平衡導流斜板111上表面和下表面的氣體壓力,防止導流斜板111變形。
第三種方式,平衡管道13通過第一支管121和進氣管道12連通封閉空間113。平衡管道13連接在進氣管道12上,第一支管121連通封閉空間113和進氣管道12,藉此,平衡管道13連通封閉空間113。當封閉空間113中的氣體壓力大于儲存空間114中的氣體壓力時,封閉空間113中的氣體通過第一支管121向進氣管道12排氣,進氣管道12將第一支管121排出的氣體通過平衡管道13向壓力低的儲存空間114吹氣。以平衡封閉空間113和儲存空間114中的氣體壓力。
在第三種方式中,進氣管道12上設置有支管止回閥123。支管止回閥123的流向為進氣管道12的進氣方向,以防止第一支管121排出的氣體沿進氣管道12的進氣口排出,使得第一支管121排出的氣體僅通過平衡管道13排向儲存空間114。第二支管122位于支管止回閥123與進氣管道12的進氣口之間。具體的,沿進氣管道12的進氣方向,進氣管道12上依次連接第二支管122、支管止回閥123、平衡管道13和第一支管121。進氣管道12上還設有泄壓閥124和安全閥125。在另一實施例中,第二支管122、支管止回閥123、平衡管道13和第一支管121的布置方式還可以是:沿進氣管道12的進氣方向,依次布設第二支管122、支管止回閥123、第一支管121和平衡管道13。
在上述第二和第三種方式中,第一支管121即用于排氣,也用于進氣,如圖1所示,第一支管21中的箭頭表示氣體的流向,即有向里流向的箭頭,也有向外流向的箭頭。
需說明的是,圖1中各管道中的箭頭表示的是氣體的流向或物料的流向。
上述列舉的是平衡管道13連通封閉空間113的方式,但并不限于此,只要是平衡管道13設置在罐體外部,用于連通封閉空間113和儲存空間114均屬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
平衡管道13包括第一平衡管131和第二平衡管132。第二平衡管132放置在罐體10的頂部,且位于罐體10外部。第一平衡管131從與封閉空間113的連通處延伸至罐體10的頂部,且與第二平衡管132連接。其中,第一平衡管131與封閉空間113的連通處可以是第一平衡管131與進氣管道12的連接處,也可以是第一平衡管131與第三支管的連接處,也可以是第一平衡管131與第一支管121的連接處。
第二平衡管132排氣口處設置第一助吹裝置。該第一助吹裝置上設置有多個排風口,該排風口對準導流斜板111與罐體10內(nèi)壁的連接處,即對準導流斜板111與罐體10內(nèi)壁形成的焊縫112。在罐體10進行卸料時,第二平衡管132中的氣體通過該排風口對導流斜板111與罐體10內(nèi)壁的連接處進行吹氣,以吹散罐體10內(nèi)部經(jīng)長時間運輸造成的死角結塊,以提高卸料速度,減少卸料殘余。
在另一實施例中,第二平衡管132排氣口處還設置有第二助吹裝置,第二助吹裝置上設置有排風口,排風口對準罐體10人孔下方的空間,以在裝料時吹散物料因安息角造成的坡度。該人孔位于罐體10的頂部,通過該人孔可對罐體10進行裝料。
一般的,罐體10在裝料時,易在人孔的下方形成一個三角形的物料堆,堵住人孔,使得物料不能裝入罐體10,通常,需要通過人工進行平料,本發(fā)明通過設置第二助吹裝置,該第二助吹裝置的排風口直接對人孔下方進行吹氣,吹散顆粒物料因安息角造成的坡度,避免人工進行平料,進而提高了裝料速度,增加有效裝載量。
本發(fā)明通過在罐體外部設置連通平衡管道,該平衡管道連通分別位于導流斜板上方、下方的儲存空間和封閉空間,使得當封閉空間內(nèi)的氣體壓力超過儲存空間中的氣體壓力時,封閉空間內(nèi)的氣體經(jīng)過平衡管道流入至儲存空間中,以平衡導流斜板上方、下方的氣體壓力,并且在平衡管道中設置止回閥,防止儲存空間中含有物料的氣流通過平衡管道返回至封閉空間中。
本發(fā)明通過在罐體外部設置平衡管道以及在平衡管道設置止回閥來阻止儲存空間中的物料進入到封閉空間中,進而不必設置織物過濾器,也能夠防止粉末物料進入封閉空間中。
此外,本發(fā)明還在罐體的頂部設置有第一助吹裝置,在罐體進行卸料時,該第一助吹裝置對導流斜板與罐體內(nèi)壁的連接處進行吹氣,以吹散罐體內(nèi)部經(jīng)長時間運輸造成的死角結塊,進而減少卸料殘余,提高卸料速度。
此外,本發(fā)明設置有第二助吹裝置,在罐體進行裝料時,該第二助吹裝置能夠及時吹散顆粒物料因安息角造成的坡度,增加有效裝載量。
以上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可行實施例,并非限制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凡運用本發(fā)明說明書及附圖內(nèi)容所作出的等效結構變化,均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