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氣脹軸,尤其涉及自動拔取氣脹軸裝置。
背景技術:
多軸雙軸裁剪機,放布機在使用過程中,需要拔取氣脹軸,氣脹軸的重量達到80公斤左右,長度有3m左右,現(xiàn)有技術中采用人力拔除,因氣脹軸重量過大容易出現(xiàn)砸手的工傷問題,而且人工拔取氣脹軸工作量大,工作效率也受到影響。
因此,需要對自動拔取氣脹軸的裝置進行新的研究設計。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第一目的是提供自動拔取氣脹軸裝置,該裝置可實現(xiàn)氣脹軸的自動拔取,有效降低人工勞動量,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安全問題。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如下:
自動拔取氣脹軸裝置,包括:
機架,機架的底部設置平臺,在平臺上設置軌道,在軌道上設置可沿著軌道在水平方向移動的小車,在小車上設置用于夾持氣脹軸的夾具;平臺與用于帶動平臺上下移動的升降機構連接。
上述裝置,可根據(jù)氣脹軸的高度,由升降機構帶動平臺上下移動到氣脹軸的高度,再由夾具對氣脹軸進行夾取,再由小車在軌道上移動,進而實現(xiàn)對氣脹軸在水平方向的拔出。
其中,小車為一車架,車架的底部設置車輪,車輪可在軌道上滾動,軌道具有設定的寬度;或者,小車包括車體,車體活動固定于軌道上,車體與電缸連接,由電缸推動車體前進或后退。
所述升降機構為設于所述平臺兩側的傳送鏈條,傳送鏈條與平臺固定且傳送鏈條由兩個旋轉滾筒帶動旋轉,即平臺機構的兩側均設置升降機構,實現(xiàn)兩側的同時升降。
所述旋轉滾筒由旋轉電機帶動旋轉,旋轉電機、旋轉滾筒固定于機架上,旋轉滾筒上設置至少兩個棘輪,棘輪與鏈條配合。
所述小車與直線驅動機構連接以通過直線驅動機構驅動小車在軌道上水平移動。
或者,所述升降機構為設于所述平臺底部的電動升降機。
所述夾具為手動彈簧式夾具。
或者,所述夾具為用于在水平方向從氣脹軸兩側夾持氣脹軸的夾鉗。
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yōu)點:
1)通過小車、夾具夾持氣脹軸,小車在軌道上移動實現(xiàn)對小車在水平的移動。
2)通過升降機構的設置帶動平臺移動,可根據(jù)不同高度的氣脹軸,由升降機構帶動小車達到設定的高度,再由小車帶動氣脹軸被拔出,整個裝置可適用范圍廣。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主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側視圖;
其中,1.機架,2.鏈條,3.夾具,4.擋塊,5.旋轉電機,6.直線驅動電機,7.平臺,8.小車。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的描述。
實施例1
自動拔取氣脹軸裝置,如圖1和圖2所示,包括:
呈框型的機架1,機架1的底部設置平臺7,在平臺7的中部設置軌道,在軌道上設置可沿著軌道在水平方向移動的小車8,在小車8上設置用于夾持氣脹軸的夾具3;平臺7與用于帶動平臺7上下移動的升降機構連接,在框架的前側設置彈性擋塊4,以避免機架1受到撞擊時,進行緩沖。
上述裝置,可根據(jù)氣脹軸的高度,由升降機構帶動平臺上下移動到氣脹軸的高度,再由夾具對氣脹軸進行夾取,再由小車8在軌道上移動,進而實現(xiàn)對氣脹軸在水平方向的拔出。
其中,小車8底部設置車輪,車輪可在軌道上滾動,軌道具有設定的寬度。
所述升降機構為設于所述平臺兩側的傳送鏈條2,傳送鏈條2與平臺7固定且傳送鏈條2由兩個旋轉滾筒帶動旋轉,即平臺機構的兩側均設置升降機構,實現(xiàn)兩側的同時升降。
所述旋轉滾筒由旋轉電機5帶動旋轉,旋轉電機5、旋轉滾筒固定于機架1上,旋轉滾筒上設置至少兩個棘輪,棘輪與鏈條配合。
所述小車8與直線驅動機構連接以通過直線驅動機構6驅動小車在軌道上水平移動。
所述夾具為手動彈簧式夾具。
實施例2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的區(qū)別是:
小車包括車體,車體活動固定于軌道上,車體與電缸連接,由電缸推動車體前進或后退。
實施例3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的區(qū)別是:
所述升降機構為設于所述平臺底部的電動升降機。
對所公開的實施例的上述說明,使本領域專業(yè)技術人員能夠實現(xiàn)或使用本實用新型。對實施例的多種修改對本領域的專業(yè)技術人員來說將是顯而易見的,本文中所定義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圍的情況下,在其它實施例中實現(xiàn),未予以詳細說明和局部放大呈現(xiàn)的部分,為現(xiàn)有技術,在此不進行贅述。因此,本實用新型將不會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這些實施例,而是要符合與本文所公開的原理和特點相一致的最寬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