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裝載機后視鏡堆放架。
背景技術:
裝載機后視鏡位于裝載機頭部的左右兩側以及裝載機內部的前方。裝載機后視鏡反映裝載機后方、側方和下方的情況,使駕駛者可以間接看清楚這些位置的情況,它起著“第二只眼睛”的作用,擴大了駕駛者的視野范圍。
在裝載機后視鏡的生產加工過程中,目前采用的裝載機后視鏡堆放架,不僅對后視鏡固定不可靠,而且后視鏡受到沖擊時容易破碎。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裝載機后視鏡堆放架,不僅對后視鏡固定可靠,而且能降低后視鏡破碎的概率。
本發(fā)明通過以下技術手段解決上述問題:一種裝載機后視鏡堆放架,包括腔室,所述腔室內設置有與腔室滑動套接的載物板,所述載物板通過主彈簧與腔室底部連接,所述載物板頂部設置有軟質材料層,所述軟質材料層上呈陣列設置有多個后視鏡固定夾,所述后視鏡固定夾包括左夾板和右夾板,所述左夾板底部與軟質材料層鉸接,左夾板側壁通過傾斜設置的支撐彈簧與軟質材料層連接,所述右夾板底部與軟質材料層鉸接,右夾板側壁也通過傾斜設置的支撐彈簧與軟質材料層連接。
進一步,所述左夾板以及右夾板內側均設置有氣囊墊。
進一步,左、右夾板合攏后頂部形成縮口。
進一步,左夾板側壁與右夾板側壁之間通過彈性件連接。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本發(fā)明的裝載機后視鏡堆放架,包括腔室,所述腔室內設置有與腔室滑動套接的載物板,所述載物板通過主彈簧與腔室底部連接,所述載物板頂部設置有軟質材料層,所述軟質材料層上呈陣列設置有多個后視鏡固定夾,所述后視鏡固定夾包括左夾板和右夾板,所述左夾板底部與軟質材料層鉸接,左夾板側壁通過傾斜設置的支撐彈簧與軟質材料層連接,所述右夾板底部與軟質材料層鉸接,右夾板側壁也通過傾斜設置的支撐彈簧與軟質材料層連接。該結構的裝載機后視鏡堆放架,不僅對后視鏡固定可靠,而且能降低后視鏡破碎的概率。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描述。
圖1為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進行詳細說明,如圖1所示:一種裝載機后視鏡堆放架,包括腔室1,所述腔室內設置有與腔室滑動套接的載物板2,所述載物板通過主彈簧3與腔室底部連接,所述載物板頂部設置有軟質材料層4,所述軟質材料層上呈陣列設置有多個后視鏡固定夾,所述后視鏡固定夾包括左夾板5和右夾板6,所述左夾板底部與軟質材料層鉸接,左夾板側壁通過傾斜設置的支撐彈簧7與軟質材料層連接,所述右夾板底部與軟質材料層鉸接,右夾板側壁也通過傾斜設置的支撐彈簧與軟質材料層連接。存放后視鏡時,將后視鏡夾持在同一個后視鏡固定夾的左、右夾板之間,塑料殼朝上,玻璃與軟質材料層接觸,一方面,載物板通過第一彈簧與腔室底部連接,當受到上下沖擊時,具有緩沖作用,同時,左、右夾板均通過支撐彈簧與軟質材料層連接,當受到水平面沖擊時,也具有緩沖作用,這些都大大降低了后視鏡破碎的概率;另一方面,后視鏡夾持在左、右夾板之間,實現了對裝載機后視鏡的可靠固定。
作為對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左夾板以及右夾板內側均設置有氣囊墊8。氣囊墊為自動充氣的彈性氣囊墊,左、右夾板的內側指與后視鏡接觸的一側,存儲后視鏡時,后視鏡夾持在氣囊墊之間,一方面,為軟接觸,進一步避免了后視鏡破碎的概率,另一方面,能提高后視鏡固定的可靠性。
作為對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左、右夾板合攏后頂部形成縮口9。避免了后視鏡從頂部竄出。
作為對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左夾板側壁與右夾板側壁之間通過彈性件10連接,從而使左、右夾板連接成一整體,提高了后視鏡固定夾的穩(wěn)定性。
最后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宗旨和范圍,其均應涵蓋在本發(fā)明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