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無人機技術領域,尤其是一種機翼與機身可靠連接的無人機。
背景技術:
固定翼無人機的機身和機翼是分體的,整個無人機工作用電源設置在機身內,而舵機設置在機翼內。為了方便運輸和裝箱,機翼與機身采用可拆卸方式,但是由于連接機身內電源的導線需要穿過機翼直至翼尖,一般采用的方式是在機身側的電源通過導線連接有插孔,機翼側的舵機通過導線連接有插頭,機翼和機身的連接端面均具有可使固定碳管插入的連接孔。機身與機翼連接時,將機翼與機身從固定碳管的兩端插入,接著連接好插頭和插孔,然后再將機翼與機身鎖定在一起,安裝麻煩,且每次拉扯機翼側的插頭容易損壞機翼內部接線。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針對機翼與機身連接安裝麻煩,機翼內部接線容易損壞的問題,而提供一種機翼與機身可靠連接的無人機。
本發(fā)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機翼與機身可靠連接的無人機,通過機翼肋板和機身肋板緊固連接實現(xiàn)機翼與機身的結合;其特征在于,所述機身內的電源與所述機翼內的舵機通過插針連接器電連接,所述插針連接器包括插針和插座;所述機身肋板上具有第一安裝孔和第二安裝孔,所述機翼肋板上具有與所述第一安裝孔和第二安裝孔相對設置的第三安裝孔;所述無人機還包括設置在機翼內的用來安裝舵機和插針的舵機安裝架,以及設置在機身內的用來固定所述插座的插座安裝架;所述舵機安裝架具有限位固定部和插針安裝部,所述限位固定部穿過所述第三安裝孔,從機翼的外側與機翼肋板緊固連接;所述插針面向機身固定在所述插針安裝部,且與所述舵機電性連接;所述插座安裝在所述插座安裝架上,且與所述電源電性連接;所述插座安裝架與機身肋板緊固連接,所述插座位于所述第一安裝孔內;機翼與機身連接狀態(tài)下,所述插針插入所述插座,且所述限位固定部插入到所述第二安裝孔。
進一步地,所述無人機還包括貫穿所述機身肋板和機翼肋板的固定碳管。
進一步地,所述插針安裝部從機翼內側與所述機翼肋板緊固連接。
更進一步地,所述插座安裝架從機身內側與所述機身肋板緊固連接。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顯而易見地具有的有益效果:
1、連接機翼與機身時,只需將機翼與機身從同一根碳管的兩段插入,將與機翼肋板固定的插針插入與機身肋板固定的插座,同時舵機安裝架的限位固定部插入第二安裝孔,限制機翼與機身的相對轉動。安裝方便且拆卸時不會拉扯到導線。
2、機翼與機身密封性較好,內部零件不會裸露在外面,可靠性更高。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一步說明。
圖1是無人機整體結構圖;
圖2是機身肋板、機翼肋板、舵機安裝架和插座安裝架連接爆炸圖;
圖3是舵機安裝架、舵機和插針連接圖;
圖4是插座連接架與插座連接主視圖。
圖中,1、機身,10、機身肋板,101、第一安裝孔,102、第二安裝孔,11、插座安裝架,12、插座,2、機翼,20、機翼肋板,201、第三安裝孔,21、舵機安裝架,211、限位固定部,212、插針安裝部,22、舵機,23、插針,3、固定碳管。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fā)明所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fā)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fā)明。
在本發(fā)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徑向”、“軸向”、“上”、“下”、“頂”、“底”、“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fā)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fā)明的限制。在本發(fā)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說明,“多個”的含義是兩個或兩個以上。
在本發(fā)明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限定,術語“安裝”、“設置”、“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發(fā)明中的具體含義。
設定圖1中無人機的頭部為前,尾部為后,左右方向為相對于飛機的前進方向而言。
如圖1-圖4所示的機翼與機身可靠連接的無人機,包括可拆卸的機身1和機翼2。圖2所示為機身1與右側機翼2連接爆炸圖,通過機身1最右端的機身肋板10與右側機翼2最左端的機翼肋板20緊固連接實現(xiàn)機身1與機翼2的結合。左側機翼與機身的連接方式跟右側機翼與機身的連接方式相同,這里以右側機翼為例。
機身1內的電源與機翼2內的舵機22通過插針連接器電連接,插針連接器包括插針23和插座12,從電源伸出的導線焊接在插頭上,與舵機22連接的導線焊接在插針23內部。機翼肋板20和機身肋板10無縫結合,在機翼肋板20和機身肋板10的相應位置設置有可使固定碳管3穿入的通孔,機翼2與機身1連接后,固定碳管3起到限位作用。機身肋板10上具有第一安裝孔101和第二安裝孔102,機翼肋板20上具有與第一安裝孔101和第二安裝孔102相對設置的第三安裝孔201;機翼2內設置有用開安裝舵機22和插針23的舵機安裝架21,舵機安裝架21的一端為與第三安裝孔201相適配的限位固定部211,另一端為固定插針23的插針安裝部212,插針23固定在舵機安裝架21靠近機身1的一側,舵機安裝在舵機安裝架21遠離機翼肋板20的一側,參見圖3所示的舵機安裝架、舵機和插針連接圖。機身1內具有用來固定插座12的插座安裝架11,插座12固定在插座安裝架11靠近機翼2的一側,參見圖1和圖4。限位固定部211穿過第三安裝孔201,從機翼2的外側與機翼肋板20緊固連接;插針安裝部212在機翼2的內側與機翼肋板20緊固連接,且插針23面向機身1。插座安裝架11從機身1內側與機身肋板10緊固連接,插座12位于與機翼2上插針23相對的第一安裝孔101內。機翼2與機身1連接狀態(tài)下,插針23插入插座12,限位固定部211插入到機身肋板10的第二安裝孔102,防止機翼2與機身1的相對轉動,與固定碳管3共同起到限位作用。
具體地,將機翼2與機身1連接時,使機翼2和機身1分別從固定碳管3的兩端插入,將機翼肋板20與機身肋板10相貼合,插針23插入插座12,同時限位固定部211插入到機身肋板10的第二安裝孔102,然后通過鎖緊機構將機翼2與機身1鎖緊即可。拆卸時,只需在打開鎖緊機構的狀態(tài)下,將機翼2與機身1向相反的方向拔,插針23與插座12分離即可。
上述依據本發(fā)明的理想實施例為啟示,通過上述的說明內容,相關工作人員完全可以在不偏離本項發(fā)明技術思想的范圍內,進行多樣的變更以及修改。本項發(fā)明的技術性范圍并不局限于說明書上的內容,必須要根據權利要求范圍來確定其技術性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