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新型高壩船閘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水エ建筑領域,尤其涉及ー種新型高壩船閘。
背景技術:
在江河或者運河水位落差較大的地方一般通過建設船閘保證安全通航,目前我國船閘門大多使用“人”字門,例如三峽永久船閘,由于水位落差過大以及其他多方面的因素,而采用五級船閘,船只通過最快也要兩個多小吋。這樣導致三峽通航能力受到很大影響,過閘時間很長對船只也會造成其他損失;而且還有很多大壩目前根本無法建造船閘。
發(fā)明內(nèi)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ー種新型高壩船閘,増大閘門的承壓能力,減少船閘級數(shù),縮短船只通過閘門的時間,提高船閘通航能力。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ー種新型高壩船閘,主要包括上游閘門、閘室、閘墻和下游閘門,下游閘門包括主閘門和副閘門,主閘門的下部還設有閘門沉降坑。主閘門的迎水面為弧形,背水面為四方形。主閘門的背水面上端設有升降滑輪,下端設有沉浮箱。主閘門內(nèi)設有多根承壓鋼柱,相鄰兩根承壓鋼柱間設有液壓鋼柱進行支撐。主閘門外設有多根支撐鋼柱。支撐鋼柱均勻分布在主閘門外側(cè),一端支撐主閘門,一端撐在主副閘門之間的閘壁上,并由液壓臂進行操控。副閘門為人字形閘門。 副閘門位于主閘門的ー側(cè)。閘門沉降坑所在水平位置低于閘室地面水平位置。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新型高壩船閘,由閘墻承擔主要的擋水任務,下游閘門采用主閘門和副閘門相結(jié)合的設計方案,主閘門迎水面為弧形,而且利用人字形門作為副閘門,使得主閘門有浮力可用,降低主閘門升降的難度,同時也可以降低主閘門兩邊的水壓差,進而減少船閘的級數(shù),提高其通航能力。
以下結(jié)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ー步說明。圖I是本實用新型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俯視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主閘門的側(cè)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8]如
圖1、2或3所示,本實用新型主要包括上游閘門I、閘室2、閘墻3和下游閘門,下游閘門包括主閘門4和副閘門5,主閘門4的下部還設有閘門沉降坑6。閘墻3為鋼筋混凝土澆筑,承擔主要的擋水任務。主閘門4的迎水面為弧形,背水面為四方形。主閘門4的背水面上端設有升降滑輪7,下端設有沉浮箱8。主閘門內(nèi)設有多根承壓鋼柱9,相鄰兩根承壓鋼柱9間設有液壓鋼柱10進行支撐。主閘門外設有多根支撐鋼柱11。外部承壓根鋼柱11均勻分布在主閘門外側(cè),一端支撐主閘門I背水面,一端撐在主副閘門之間的閘壁3上,并由液壓臂12進行操控。 副閘門5為人字形閘門。副閘門5位于主閘門4的ー側(cè)。閘門沉降坑6所在水平位置低于副閘門5所在水平位置。主閘門4和副閘門5同時開啟和關閉。以船只下行為例通過輸水系統(tǒng)調(diào)節(jié)水位,當閘室2的水位與上游水位平齊以后,船只通過上游閘門I進入閘室2 ;當閘室與下游水位平齊以后,調(diào)整控制沉浮箱使得主閘門進入閘門沉降坑6中,同時開啟副閘門5,船只依次通過主閘門4和副閘門5進入下游河道中。當閘室2中的水位再次與上游水位平齊時,其他船只可通過上游閘門I進入閘室2。
權利要求1.ー種新型高壩船閘,主要包括上游閘門(I)、閘室(2)、閘墻(3)和下游閘門,其特征在于下游閘門包括主閘門(4)和副閘門(5),主閘門的下部還設有閘門沉降坑(6)。
2.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新型高壩船閘,其特征在于主閘門的迎水面為弧形,背水面為四方形。
3.根據(jù)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新型高壩船閘,其特征在于主閘門的背水面上端設有升降滑輪(7 ),下端設有沉浮箱(8 )。
4.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新型高壩船閘,其特征在于主閘門內(nèi)設有多根承壓鋼柱(9 ),相鄰兩根承壓鋼柱(9 )間設有液壓鋼柱(IO )進行支撐。
5.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新型高壩船閘,其特征在于主閘門外設有多根支撐鋼柱(11)。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新型高壩船閘,其特征在于支撐鋼柱均勻分布在主閘門外側(cè),一端支撐主閘門,一端撐在主副閘門之間的閘壁上,并由液壓臂(12)進行操控。
7.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新型高壩船閘,其特征在于副閘門為人字形閘門。
8.根據(jù)權利要求I或7所述的新型高壩船閘,其特征在于副閘門位于主閘門ー側(cè)。
9.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新型高壩船閘,其特征在于閘門沉降坑所在水平位置低于閘室地面水平位置。
專利摘要一種新型高壩船閘,主要包括上游閘門、閘室、閘墻和下游閘門等,下游閘門包括主閘門和副閘門,主閘門的下部還設有閘門沉降坑。本實用新型采用主閘門和副閘門組合的設計方案,通過閘墻承擔主要擋水任務,同時利用副閘門減小主閘門的壓力,為主閘門提供浮力,提高其升降速度,減少閘門級數(shù),達到增強船閘通航能力的目的。本實用新型具有結(jié)構(gòu)簡單,省時高效的特點。
文檔編號E02C1/00GK202450504SQ20122002124
公開日2012年9月26日 申請日期2012年1月18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1月18日
發(fā)明者余澤榮 申請人:余澤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