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車座管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0001]本實用新型系自行車座管有關(guān),特別是指一種輕量化的自行車座管。
【背景技術(shù)】
[0002]自行車的輕量化是現(xiàn)今自行車設(shè)計的趨勢之一,且輕量化的設(shè)計被廣泛地應(yīng)用在自行車的各種零組件上,如車架、輪胎、輪圈、及鏈條和變速器等。
[0003]自行車的座管,是指連結(jié)座墊和自行車車架的立管的管件,其輕量化的技術(shù)主要是在于輕量材質(zhì)的選用,然而它相對地提高了生產(chǎn)成本。除了選用更輕量的材質(zhì)之外,縮減座管的管壁厚度也可以相當程度地減輕座管的重量,但它卻容易產(chǎn)生座管強度不足的問題。
[0004]因此,自行車座管如何在不過度提高其生產(chǎn)成本及避免其強度不足的情況下達成輕量化的目標,乃是現(xiàn)今自行車座管的設(shè)計重點。
【實用新型內(nèi)容】
[0005]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自行車座管,是一在不過度提高其生產(chǎn)成本且具有使用上應(yīng)用的強度的條件下,而具有輕量的特性。
[0006]用以達成上述的目的,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種自行車座管,其一端用以連結(jié)一座墊,其另一端則用以穿入一車架的立管中;其特征在于:
[0007]該座管的最小管壁厚度小于Imm ;其最大管壁厚度大于等于1.5mm且小于等于2.5mmο
[0008]其該最大管壁處的長度大于等于30mm且小于等于100mm。
[0009]其具有自一端至另一端依序排列的一第一管段、一第二管段、一第三管段以及一第四管段,其中該第四管段的管壁厚度為該座管的最小管壁厚度,該第二管段的管壁厚度為該座管的最大管壁厚度。
[0010]其中該第一管段以及該第三管段的管壁厚度大于等于1.0mm且小于等于1.8mm。
[0011]其具有一第一銜接段以及一第二銜接段,該第一銜接段連結(jié)該第一管段以及該第二管段,該第二銜接段連結(jié)該第二管段以及該第三管段,該第一銜接段的管壁厚度自該第一管段朝向該第二管段遞增,以及該第二銜接段的管壁厚度自該第二管段朝向該第三管段遞減。
[0012]其中該第二管段的管壁厚度為該座管的最大管壁厚度,該第一管段的管壁厚度自該第一管段的自由端至該第二管段遞增;該第三管段的管壁厚度自該第二管段至該第三管段遞減。
[0013]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其因使用而受力的過程容易產(chǎn)生變形的部位具有較大的管壁厚度,而較不易產(chǎn)生變形的部位則具有較小的管壁厚度,以可在不選用較昂貴的輕量材料且同時保有使用強度的條件下,達到輕量的效果。
【附圖說明】
[0014]為能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以下結(jié)合較佳實施例并配合附圖詳細說明如后,其中:
[0015]圖1是本實用新型第一較佳實施例的自行車座管的外觀圖;
[0016]圖2是沿圖1的I1-1I線的剖視圖;
[0017]圖3是圖1所示自行車座管連結(jié)座墊和自行車車架的立管的示意圖;
[0018]圖4是本實用新型第二較佳實施例的自行車座管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9]請參圖1至圖2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第一較佳實施例的自行車座管10,具有自一端至另一端依序連接的一第一管段11、一第一銜接段12、一第二管段13、一第二銜接段14、一第三管段15以及一第四管段16。
[0020]請參閱圖3,該自行車座管10在使用時,是以該第一管段11的自由端結(jié)合一座墊20,且以該第四管段16穿入結(jié)合于一自車車架的立管30中。該座管10可沿其軸向在該立管30上調(diào)整插入的深度,再由設(shè)置于該自行車架的一座管束40迫緊該立管30,通過該立管30束緊該座管10,由此改變該座墊20與自行車踏板(圖未示)之間的距離,以符合騎乘者的需求。
[0021]請再參閱圖2,為了達到輕量化的效果及保有使用上的強度,該座管10上依部位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管壁厚度。由于在使用者騎乘一自行車的過程中,該自行車的座管10在接近中段的部位是最容易因受力而產(chǎn)生變形的部位,因此在本實施例中,位于該座管10中段部位的該第二管段13的管壁厚度大于該第一管段11、該第三管段15以及該第四管段16的管壁厚度,以維持該座管10在使上用的強度。另一方面,該第一管段11、該第三管段15以及該第四管段16因該座管10在使用的過程中強度需求較低,因此其管壁厚度較小,以減少該座管10的重量,其中,位于該座管10末段的管段相較于其他管段而言,更不易于使用過程發(fā)生變形,因此于本實施例中,該第四管段16的管壁厚度更小于該第一管段11以及該第三管段15。另外,該第一銜接段12和該第二銜接段14的管壁厚度分別自該第一管段11的管壁厚度至該第二管段13的管壁厚度遞增,以及自該第二管段13的管壁厚度至該第三管段15的管壁厚度遞減。
[0022]本實用新型可適用于外徑介于30mm-32mm之間的鋁合金座管,且本實施例所提供的座管10外徑為30.9mm。為達最佳輕量效果及保有最佳使用上的強度,經(jīng)申請人反復地測試及改良之后,該第一管段11的管壁厚度tl、該第二管段13的管壁厚度t2、該第三管段15的管壁厚度t3及該第四管段16的管壁厚度t4,符合如下的數(shù)值范圍為佳:
[0023]1.0mm < tl ^ 1.8mm
[0024]1.5mm < t2 < 2.5mm
[0025]1.0mm < t3 < 1.8mm
[0026]1.0mm < t4
[0027]另外,為了保有使用上的強度,該第二管段13的長度LI符合下列數(shù)值范圍為佳:
[0028]30.0mm < LI < 100.0mm
[0029]為求輕量化及同時保有使用強度的較佳綜合效果,該第一管段11的管壁厚度tl、該第二管段13的管壁厚度t2、該第三管段15的管壁厚度t3及該第二管段13的長度LI,應(yīng)為下列數(shù)值:
[0030]tl = 1.3mm
[0031]t2 = 2.0mm
[0032]t3 = 1.3mm
[0033]t4 = 0.9mm
[0034]LI = 49.0mm
[0035]通過上述的座管10設(shè)計,不僅可有效減輕重量,更可同時符合使用上的強度需求。
[0036]本實用新型的自行車座管除了圖1所示實施例的態(tài)樣外,亦可為其它具有相同功效的實施形態(tài)。請參閱圖4,本實用新型第二較佳實施例的自行車座管50,具有自一端至另一端依序連接的一第一管段51、一第二管段52、一第三管段53以及第四管段54。
[0037]相同于第一實施例,該座管50于騎乘過程中容易因受力而發(fā)生變形的部位同為該座管50的中段區(qū)域,即該第二管段52;該第一管段51、該第三管段53以及該第四管段54則不易于騎乘過程中發(fā)生變形,其強度需求遠小于該第二管段52,其中又以該第四管段54的強度需求為最低?;谏鲜龅木壒?,該座管50最大的管壁厚度位于該第二管段52上,且其管壁厚度為一固定值,由此強化該座管50強度,防止發(fā)生變形的機率。該座管50最小的管壁厚度位于該四管段54,且其管壁厚度為一固定值。另外,該第一管段51的管壁厚度自該第一管段51自由端至該第二管段52遞增,且該第一管段51最厚的管壁厚度與該第二管段52的管壁厚度相等;該第三管段53的管壁厚度則自該第二管段52至該第三管段53遞減,且該第三管段53與該第一管段51相同,其最厚的管壁厚度與該第二管段52的管壁厚度相等,通過上述內(nèi)容,該座管50通過適度地縮減該第一管段51、該第三管段53及該第四管段54的管壁厚度,以減輕該座管50的整體重量,并在不過度提高其生產(chǎn)成本及避免其強度不足的情況下達到輕量化目的。
[0038]本實施例的該座管50的外徑為31.6mm,且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為銷合金材質(zhì)。為達最佳輕量效果及保有最佳使用上的強度,經(jīng)申請人反復地測試及改良之后,該第二管段52的管壁厚度t5、該第三管段53的自由端的管壁厚度t6,以及該第二管段52的長度L2,應(yīng)為下列數(shù)值:
[0039]t5 = 1.8mm
[0040]t6 = 0.9mm
[0041]L2 = 49.0mm
[0042]通過上述的座管50設(shè)計,不僅可有效減輕重量,更可同時符合使用上的強度需求。
[0043]以上乃本實用新型的二較佳實施例的介紹,并不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實施可能性,亦即,對于上述實施例所作的簡單修改,仍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權(quán)利要求的范疇。
【主權(quán)項】
1.一種自行車座管,其一端用以連結(jié)一座墊,其另一端則用以穿入一車架的立管中;其特征在于: 該座管的最小管壁厚度小于1_ ;其最大管壁厚度大于等于1.5mm且小于等于2.5_。
2.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座管,其特征在于,其該最大管壁處的長度大于等于30mm且小于等于100mm。
3.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座管,其特征在于,其具有自一端至另一端依序排列的一第一管段、一第二管段、一第三管段以及一第四管段,其中該第四管段的管壁厚度為該座管的最小管壁厚度,該第二管段的管壁厚度為該座管的最大管壁厚度。
4.如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自行車座管,其特征在于,其中該第一管段以及該第三管段的管壁厚度大于等于1.0mm且小于等于1.8mm。
5.如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自行車座管,其特征在于,其具有一第一銜接段以及一第二銜接段,該第一銜接段連結(jié)該第一管段以及該第二管段,該第二銜接段連結(jié)該第二管段以及該第三管段,該第一銜接段的管壁厚度自該第一管段朝向該第二管段遞增,以及該第二銜接段的管壁厚度自該第二管段朝向該第三管段遞減。
6.如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自行車座管,其特征在于,其中該第二管段的管壁厚度為該座管的最大管壁厚度,該第一管段的管壁厚度自該第一管段的自由端至該第二管段遞增;該第三管段的管壁厚度自該第二管段至該第三管段遞減。
【專利摘要】一種自行車座管,其一端用以連結(jié)一座墊,其另一端則用以穿入一車架的立管中;其中,該座管的最小的管壁厚度小于1mm;其最大的管壁厚度大于等于1.5mm且小于等于2.5mm。由此,可減輕該自行車座管的整體重量,以達到輕量化的要求。
【IPC分類】B62K19-36
【公開號】CN204323616
【申請?zhí)枴緾N201420780200
【發(fā)明人】洪健一, 葉有志, 梁慧音
【申請人】美商崔克自行車股份有限公司, 利奇機械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5年5月13日
【申請日】2014年1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