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騎乘式車輛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騎乘式車輛,該騎乘式車輛具有車架、發(fā)動機単元、存物箱、燃料箱、乘車用車座、及防抱死制動控制器;該車架具有頭管和左右一對主構架,該頭管按能夠轉向的方式支承對前輪進行樞軸支撐的前叉,該左右一對主構架從該頭管向后方延伸;該發(fā)動機単元被支承在該車架上;該存物箱配置在上述頭管的后方且上述發(fā)動機単元的上方,支承在上述主構架上;該燃料箱配置在該存物箱的后方且上述發(fā)動機単元的后方斜上方,支承在上述車架上;該乘車用車座配置在該燃料箱的上方;該防抱死制動控制器用于對供給到配置在上述前輪及后輪的至少一方的盤式制動器的液壓進行控制,防止制動時陷入抱死狀態(tài)。
背景技術:
在專利文獻I中已知這樣的機動ニ輪車,該機動ニ輪車在車架上支承發(fā)動機單元,并且在上述車架上支承存物箱和燃料箱;該車架具有頭管具有頭管、從該頭管向后下延伸的左右一對主構架、以及從這些主構架的偏后部的中間部向后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對車座軌;該存物箱被配置在上述頭管的后方且上述發(fā)動機単元的上方,并且其后部被配置在上述兩車座軌的前部的上方;該燃料箱在上述存物箱的后方且上述發(fā)動機単元的后方斜上方配置在上述兩車座軌之間。另ー方面,在專利文獻2中已知這樣的機動ニ輪車,該機動ニ輪車在支承在車架的發(fā)動機単元與配置在該發(fā)動機単元的上方的燃料箱之間配置液壓調節(jié)器,該液壓調節(jié)器對從主液壓缸供給到盤式制動器的液壓進行控制,防止制動時陷入抱死狀態(tài)。專利文獻I :日本特開平3-220072號公報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2007-216814號公報
發(fā)明內容
可是,在由上述專利文獻I公開的機動ニ輪車中,存物箱的后部配置在車座軌的前部的上方,所以,需要避免與車座軌的干渉,而且存在難以增大存物箱的容量的問題。因此,如騎乘式車輛在頭管的后方且發(fā)動機単元的上方配置存物箱,在該存物箱的后方且發(fā)動機單元的后方斜上方配置燃料箱,當在這樣的騎乘式車輛中適用在上述專利2中公開的防抱死制動控制器的配置結構即在發(fā)動機単元的上方配置防抱死制動控制器的結構時,希望極カ地將存物箱的容量確保得大。本發(fā)明就是鑒于該情況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使得能夠在這樣的騎乘式車輛中按極カ地確保大的存物箱的容量的方式配置防抱死制動控制器,該騎乘式車輛在頭管的后方且發(fā)動機単元的上方配置存物箱,在該存物箱的后方且發(fā)動機単元的后方斜上方配置燃料箱。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騎乘式車輛具有車架、發(fā)動機単元、存物箱、燃料箱、乘車用車座、及防抱死制動控制器;該車架具有頭管和左右一對主構架,該頭管按能夠轉向的方式支承對前輪進行樞軸支撐的前叉,該左右一對主構架從該頭管向后方延伸;該發(fā)動機単元被支承在該車架上;該存物箱配置在上述頭管的后方且上述發(fā)動機単元的上方,并被支承在上述主構架上;該燃料箱配置在該存物箱的后方且上述發(fā)動機単元的后方斜上方,并被支承在上述車架上;該乘車用車座配置在該燃料箱的上方;該防抱死制動控制器用于對供給到被配置在上述前輪及后輪的至少一方的盤式制動器的液壓進行控制,防止制動時陷入抱死狀態(tài);其第I特征在于從左右一對上述主構架的后部向后上方延伸然后橫跨上述燃料箱的前部的車座支承構架,以用其上端部支承上述乘車用車座的前部的方式被設在左右ー對上述主構架之間,上述防抱死制動控制器由上述車座支承構架從上方覆蓋并被配置在上述發(fā)動機単元的上方。另外,本發(fā)明在第I特征的構成的基礎上,還具有第2特征上述防抱死制動控制器在側面觀察時被配置在由上述發(fā)動機単元、上述存物箱及上述燃料箱圍住的區(qū)域,并被支承在上述車架上,上述防抱死制動控制器具有液壓調節(jié)器、第一液壓控制単元、以及第一液壓管路,該液壓調節(jié)器對液壓發(fā)生單元產生的液壓進行調壓,該第一液壓控制單元進一步對來自該液壓調節(jié)器的液壓進行控制并被配置在上述液壓調節(jié)器的下部前方,該第一液壓管路將上述液壓調節(jié)器與第一液壓控制単元之間連接并且至少在第一液壓控制單元側的部分當側面觀察時向前下方傾斜。 本發(fā)明在第2特征的構成的基礎上,還具有第3特征上述防抱死制動控制器除了上述液壓調節(jié)器、第一液壓管路及第一液壓控制単元外,還具有第二液壓管路和第二液壓控制單元;該第二液壓管路的一端與上述液壓調節(jié)器連接;該第二液壓控制單元進ー步對來自上述液壓調節(jié)器的液壓進行控制,與第二液壓管路的另一端連接,并且配置在上述液壓調節(jié)器的左右任一方的側方;上述防抱死制動控制器和對上述液壓調節(jié)器進行支承并且被固定在上述車架上的調節(jié)器撐條配置在左右ー對上述主構架之間,第二液壓控制単元與上述液壓調節(jié)器一起緊固在上述調節(jié)器撐條上。本發(fā)明在第3特征的構成的基礎上,還具有第4特征保持電氣配線的電氣配線保持構件,以俯視時被配置在上述兩主構架之間的方式被安裝在上述調節(jié)器撐條的左右兩側部中的與配置第二液壓控制單元的ー側相反的那ー側的側部。本發(fā)明在第I 第4特征的構成的任ー個的基礎上,還具有第5特征在上述存物箱的前側下部,一體地設有在上述防抱死制動控制器的前方朝下方突出的突部,在該突部內形成小物件箱。本發(fā)明在第I 第5特征的構成的任ー個的基礎上,還具有第6特征在上述防抱死制動控制器與上述燃料箱之間固定配置ECU箱,該ECU箱收容了對上述防抱死制動控制器的動作進行控制的ECU。另外,本發(fā)明在第4特征的構成的基礎上,還具有第7特征上述液壓調節(jié)器具有調節(jié)器主體和一體地具有分接器并被安裝在上述調節(jié)器主體上的蓋,在上述調節(jié)器撐條上,以上述調節(jié)器主體夾在相互之間的方式設置左右一對側壁部,上述分接器配置在左右ー對上述側壁部的一方與上述調節(jié)器主體之間。實施方式的第一及第ニ主液壓缸38、39與本發(fā)明的液壓發(fā)生単元對應,實施方式的延遲閥41與本發(fā)明的第一液壓控制単元對應,實施方式的比例減壓閥43與本發(fā)明的第ニ液壓控制單元對應。
按照本發(fā)明的第I特征,設在左右ー對上述主構架之間的車座支承構架橫跨燃料箱的前部,并且用其上端部支承乘車用車座的前部,所以,能夠在避免車座支承構架及燃料箱的相互干渉的同時用車座支承構架支承乘車用車座的前部載荷。而且,車座支承構架從上述主構架的后部朝后上方延伸,能夠在避免與上述車座支承構架的干渉的同時在下方將存物箱的后側下部形成得大,能夠極カ地增大存物箱的容量。而且,防抱死制動控制器由車座支承構架從上方覆蓋,配置在發(fā)動機単元的上方,所以,能夠緊湊地配置存物箱、燃料箱、及防抱死制動控制器。
另外,按照本發(fā)明的第2特征,防抱死制動控制器當側面觀察時配置在由發(fā)動機単元、存物箱及燃料箱圍住的區(qū)域,防抱死制動控制器具有液壓調節(jié)器、第一液壓控制單元、以及第ー液壓管路,該第一液壓控制単元配置在液壓調節(jié)器的下部前方,該第一液壓管路連接液壓調節(jié)器與液壓控制単元之間,第一液壓管路的至少第一液壓控制單元側的部分當側面觀察時向前下方傾斜。按照本發(fā)明的第3特征,防抱死制動控制器除了液壓調節(jié)器、第一液壓管路及第一液壓控制単元外,還具有第二液壓管路和第二液壓控制単元,防抱死制動控制器和對液壓調節(jié)器進行支承的調節(jié)器撐條配置在車架具有的左右一對主構架之間,所以,能夠在車寬方向上緊湊地配置防抱死制動控制器。另外,由于將第二液壓控制単元與液壓調節(jié)器一起緊固在調節(jié)器撐條上,所以,為了用調節(jié)器撐條支承第二液壓控制單元不需要專用的部件,能夠減少部件個數(shù)。按照本發(fā)明的第4特征,在與配置第二液壓控制單元的ー側相反的那ー側,在調節(jié)器撐條的側部,按當俯視時配置在兩主構架之間的方式安裝電氣配線保持構件,所以,在左右的主構架之間,不僅防抱死制動控制器而且電氣配線也能夠緊湊地配置。按照本發(fā)明的第5特征,在內部形成小物件箱的突部在防抱死制動控制器的前方朝下方突出,一體地設置在存物箱的前側下部,所以,能夠按避免與防抱死制動控制器的第一液壓控制單元的干涉的方式在存物箱內形成小物件箱。按照本發(fā)明的第6特征,在防抱死制動控制器與燃料箱之間固定配置E⑶箱,所以,除了防抱死制動控制器外,E⑶箱也能夠緊湊地配置。另外,按照本發(fā)明的第7特征,調節(jié)器主體被夾在設于調節(jié)器撐條上的左右ー對側壁部之間,液壓調節(jié)器具有的分接器配置在左右一對側壁部的一方與調節(jié)器主體之間,所以,能夠在車寬方向上緊湊地配置尺寸較大的防抱死制動控制器用的電氣配線和防抱死制動控制器。
圖I為機動ニ輪車的側視圖。圖2為表示制動器液壓回路的構成的框圖。圖3為圖I的要部放大圖。圖4為表示車架的一部分的側視圖。圖5為圖4所示范圍的車架的立體圖。圖6為圖3的6-6線放大剖視圖。圖7為防抱死制動控制器及調節(jié)器撐條的側視圖。
圖8為防抱死制動控制器及調節(jié)器撐條的立體圖。圖9為圖7的9向視圖。圖10為從右斜后方觀看調節(jié)器撐條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參照附圖I 圖10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首先,在圖I中,作為騎乘式車輛的機動ニ輪車的車架F具有頭管12、左右一對主構架13...、左右ー對下伸構架14...、左右一對樞軸板15...、以及左右ー對車座構架16...;該頭管12按能夠轉向的方式支承對前輪WF進行樞軸支撐的前叉11 ;該左右一對主構架13...從該頭管12朝后下方傾斜地朝后方延伸;該左右ー對下伸構架14...按比這些主構架13...更急的角度朝后下方傾斜地連設到上述主構架13...的前端部;該左右一對樞軸板15...從上述兩主構架13...的后端向下方延伸;該左右ー對車座構架16...從兩樞軸板15...朝后上方延伸。在上述主構架13...的下方按由該主構架13...、上述下伸構架14...以及上述樞軸板15...支承的方式配置發(fā)動機単元EU,配置在發(fā)動機単元EU的上方的存物箱18由上述兩主構架13...支承,在上述存物箱18的后方且上述發(fā)動機単元EU的后方斜上方配置燃料箱19,由上述車座構架16...支承的乘車用車座20從上方覆蓋上述燃料箱19地配置。在上述樞軸板15...上通過支軸22按能夠上下?lián)u動的方式支承搖臂21的前端,用搖臂21的后端部對后輪WR進行樞軸支撐,在設于搖臂21及上述樞軸板15...之間的連桿機構23與上述樞軸板15...之間設置后緩沖器24。在上述發(fā)動機單元EU具有的曲軸箱25內收容變速器(圖中未表示),在該變速器的輸出軸26上在曲軸箱25的左側方固定驅動鏈輪27,在上述后輪WR上同軸地設置被配置在其左側方的從動鏈輪28,在該驅動鏈輪27與從動鏈輪28上卷掛環(huán)狀的鏈29。另外,上述前輪WF的旋轉能夠由前輪用盤式制動器BF進行制動,該前輪用盤式制動器BF配置在前輪WF的右側,具有隨該前輪WF —起旋轉的制動盤31和橫跨該制動盤31的外周地支承在上述前叉11上的制動鉗32。上述后輪WR的旋轉能夠用后輪用盤式制動器BR進行制動,該后輪用盤式制動器BR配置在后輪WR的右側,具有隨該后輪WR —起旋轉的制動盤33和橫跨該制動盤33的外周地支承在上述前叉11上的制動鉗34。在圖2中,為了防止制動時陷入抱死狀態(tài),配置在上述前輪WF及上述后輪WR的至少一方的盤式制動器的液壓(在該實施方式中為供給到上述前輪用制動器BF及上述后輪用制動器BR的液壓)由防抱死制動控制器37控制,該防抱死制動控制器37具有液壓調節(jié)器40、作為第一液壓控制単元的延遲閥41、第一液壓管路42、作為第二液壓控制単元的比例減壓閥43、以及第二液壓管路44;該液壓調節(jié)器40對作為液壓發(fā)生単元的第一及第ニ主液壓缸38、39產生的液壓進行調壓;該延遲閥41對來自該液壓調節(jié)器40的液壓進ー步進行控制;該第一液壓管路42對上述液壓調節(jié)器40及延遲閥41之間進行連接;該比例減壓閥43對來自上述液壓調節(jié)器40的液壓進一歩進行控制;該第二液壓管路44連接上述液壓調節(jié)器40及上述比例減壓閥43之間。第一主液壓缸38輸出與機動ニ輪車的乘坐人員操作制動踏板(圖中未表不)的動作相應的液壓,來自第一主液壓缸38的液壓通過第三液壓管路47引導至上述液壓調節(jié)器40的第一輸入孔ロ 45。另外,第二主液壓缸39輸出與機動ニ輪車的乘坐人員操作制動搖桿(圖中未表示)的動作相應的液壓,來自第二主液壓缸39的液壓通過第四液壓管路48引導至上述液壓調節(jié)器40的第二輸入孔ロ 46。上述液壓調節(jié)器40具有第一、第二及第三輸出孔ロ 49、50、51,第一液壓管路42的一端連接在第一輸出孔ロ 49,另一端連接到上述延遲閥41,第二液壓管路44的一端連接到第二輸出孔ロ 50,另一端被連接到上述比例減壓閥43。后輪用盤式制動器BR的制動鉗34具有単一的制動缸(日語ポッド)52,上述比例減壓閥43通過第五液壓管路53連接到后輪用盤式制動器BR的制動鉗34具有的制動缸52。另外,前輪用盤式制動器BF的制動鉗32具有ー對制動缸54、55,在一方的制動缸54通過第六液壓管路56連接上述延遲閥41,在另一方的上述制動缸55通過第七液壓管路57連接上述液壓調節(jié)器40的第三輸出孔ロ 51。 上述液壓調節(jié)器40具有連接到第一輸入孔ロ 45的第一常開型電磁閥59、與第一常開型電磁閥59并聯(lián)的第一單向閥60、第一儲壓器61、設在第一常開型電磁閥59與第一儲壓器61之間的第一常閉型電磁閥62、與第一常開型電磁閥59并列地連接到第一輸入孔ロ 45的第二常開型電磁閥63、與第二常開型電磁閥63并聯(lián)的第二單向閥64、設在第二常開型電磁閥63與第一儲壓器61之間的第二常閉型電磁閥65、與第二輸入孔ロ 46連接的第三常開型電磁閥66、與第三常開型電磁閥66并聯(lián)的第三單向閥67、第二儲壓器68、設在第三常開型電磁閥66及第ニ儲壓器68之間的第三常閉型電磁閥69、將第一儲壓器61的制動液汲上來使其返回到第一輸入孔ロ 45側的第一泵70、將第二儲壓器68的制動液汲上來將其返回到第二輸入孔ロ 46側的第二泵71、以及按共用的方式驅動第一及第ニ泵70、71的電動馬達72,第一常開型電磁閥59與第一常閉型電磁閥62的連接點連接到第一輸出孔ロ 49,第二常開型電磁閥63與第二常閉型電磁閥65的連接點連接到第二輸出孔ロ 50,第三常開型電磁閥66與第三常閉型電磁閥69的連接點連接到第三輸出孔ロ 51。按照這樣的液壓調節(jié)器40,能夠使第一主液壓缸38的液壓作用在后輪用盤式制動器BR中的制動鉗34的制動缸52及前輪用盤式制動器BF中的制動鉗32的制動缸54,對后輪WR及前輪WF進行制動,并且使第二主液壓39的液壓作用在前輪用盤式制動器BF中的制動鉗32的制動缸55上,對前輪WF進行制動,并且,制動時對第一 第三常開型電磁閥59、63、66及第一 第三常閉型電磁閥62、65、69的開閉進行控制,從而對作用在后輪用盤式制動器BR及前輪用盤式制動器BF的液壓進行調壓,從而能夠調節(jié)后輪WR及前輪WF的制動力?!畢⒄請D3可以看出,上述防抱死制動控制器37當側面觀察時配置在由上述發(fā)動機單元EU、上述存物箱18及上述燃料箱19圍住的區(qū)域A中,支承在上述車架F上。ー并參照圖4及圖5可以看出,上述車架F具有架在左右ー對上述樞軸板15...的上部之間的橫管74,上述后緩沖裝置24的上端部與該橫管74連接。另外,上述車架F具有箱支承構架76、車座支承構架77、以及撐條支承構架78 ;該箱支承構架76在固定在左右一對主構架13...的上部的支架75...上支承左右兩端部,在車寬方向上延伸;該車座支承構架77在與上述支承構架75...之間夾住上述箱支承構架76的兩端部地配置車寬方向兩端部;該撐條支承構架78固定在車座支承構架77上;箱支承構架76的兩端部及上述車座支承構架77的兩端部由左右各ー對的螺栓79、79...及螺母80、80... —起緊固,連接到上述支架75...。上述箱支承構架76在其左右兩端部一體地具有從上述支架75...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對箱支承板部76a...,在這些箱支承板部76a...上通過安裝橡膠81...(參照圖3)支承燃料箱19的前部的左右兩側。上述車座支承構架77從左右ー對上述主構架13...的后部向后上方延伸,橫跨上述燃料箱19的前部,并且用上端部支承上述乘車用車座20的前部,設在上述兩主構架
13...之間,一體地具有通過與上述箱支承構架76的兩端部的一起緊固連接到上述支架
75...的左右一對安裝板部77a...、從這些安裝板部77a...的內側緣向后上方立起的左右一對支承腳部77b...、以及連接兩支承腳部77b...的上端之間的車座支承板部77c,如圖3所示,乘車用車座20的底板20a的前部的左右2個部位由螺栓82...及螺母83...連接到上述車座支承板部77c。 另外,上述撐條支承構架78 —體地具有左右一對安裝板部78a...、連接板部78b、左右ー對前部支承板部78c...、左右ー對延伸板部78d...、以及后部連接板部78e ;該左右一對安裝板部78a...焊接在上述車座支承構架77中的左右一對支承腳部77b...的下部;該連接板部78b配置在上述車座支承構架77中的兩支承腳部77b...的前方,連接上述兩安裝板部78a...之間;該左右ー對前部支承板部78c...從連接板部78b的左右兩端部向前下方延伸;該左右ー對延伸板部78d...在比這些前部支承板部78c...更內側從上述連接板部78b向后方延伸;該后部連接板部78e成直角地與這些延伸板部78d...的后端相連,連接兩延伸板部78d...的后端部之間;在后部連接板部78e的左右兩端部的如面固定焊接螺母84...。這樣,在上述后部連接板部78e的后方配置傾斜傳感器85(參照圖3及圖6),該傾斜傳感器85由上述焊接螺母84...和與這些焊接螺母84...螺旋接合的螺釘構件
86...(參照圖6)支承在上述后部連接板部78e上。在圖6 圖9中,上述液壓調節(jié)器40具有金屬制的調節(jié)器主體88和合成樹脂制的蓋89 ;該調節(jié)器主體88內置有第一 第三常開型電磁閥59、63、66、第一 第三常閉型電磁閥62、65、69、第一 第三單向閥60、64、67、第一及第ニ儲壓器61、68以及第一及第ニ泵70、71,并且在前面安裝電動馬達72 ;該蓋89使得通往第一 第三常開型電磁閥59、63、66、第一 第三常閉型電磁閥62、65、69及上述電動馬達72的電連接回路集中在一起收容地安裝在上述調節(jié)器主體88的后面;在液壓調節(jié)器40安裝在車架F的狀態(tài)下,位于上述調節(jié)器主體88的右側的分接器89a按向前方開放的方式一體地形成在上述蓋89上。上述液壓調節(jié)器40的調節(jié)器主體88用固定在車架F上的調節(jié)器撐條90支承,用上述車座支承構架77從上方覆蓋的上述防抱死制動控制器37和支承上述液壓調節(jié)器40的上述調節(jié)器撐條90配置在車架F的左右一對主構架13...的后部之間。一井參照圖10可以看出,上述調節(jié)器撐條90通過焊接被折曲成形了的3個板材而構成,具有下部支承板部90a、左側壁部90b、右側壁部90c、左側上部支承板部90d、右側上部支承板部90e、后方框部90f、后方立起部90g、后方上部支承板部90h、左右ー對前方延伸部90i、90i、以及前部支承板部90j ;該下部支承板部90a在上述液壓調節(jié)器40中的調節(jié)器主體88的下方沿車寬方向延伸;該左側壁部90b在上述調節(jié)器主體88的左側方沿上下延伸,連設在下部支承板部90a的車寬方向左端部;該右側壁部90c在上述調節(jié)器主體88的右側方沿上下延伸,連設在下部支承板部90a的車寬方向右端部;該左側上部支承板部90d往前下方傾斜,成直角地連設在上述左側壁部90b的上端;該右側上部支承板部90e向前下方傾斜,成直角地連設在上述右側壁部90c的上端;該后方框部90f配置在上述液壓調節(jié)器40中的蓋89的下部后方,并且兩端部連設在上述左側壁部90b及上述右側壁部90c的后側下部;該后方立起部90g在偏往上述左側壁部90b的部分從上述后方框部90f往上方立起;該后方上部支承板部90h連設在該后方立起部90g的上端;該左右ー對前方延伸部90i、90i在比上述左側壁部90b及上述右側壁部90c更內側從上述下部支承板部90a向前方延伸;該前部支承板部90j配置在上述液壓調節(jié)器40中的調節(jié)器主體88的下部前方,連設在上述前方延伸部90i...的前端部。在上述下部支承板部90a設置左右ー對插通孔91、91,載置在上述下部支承板部90a上的上述調節(jié)器主體88由插通在上述插通孔91...中的螺栓92...固定在上述下部支承板部90a上。這樣,在上述調節(jié)器主體88固定在上述下部支承板部90a上的狀態(tài)下, 調節(jié)器主體88被夾在上述調節(jié)器撐條90具有的左側壁部90b及右側壁部90c之間,上述液壓調節(jié)器40的分接器89a配置在作為左側壁部90b及右側壁部90c的一方的右側壁部90c與上述調節(jié)器主體88之間。延遲閥41配置在比上述調節(jié)器撐條90的前部支承板部90j更前方,即上述液壓調節(jié)器40的下部前方,通過將插通在上述延遲閥41上的螺栓94、94擰合到固定于前部支承板部90j的后面上的左右ー對焊接螺母93、93上,從而將延遲閥41固定在前部支承板部90j 上。另外,將從液壓調節(jié)器40輸出的液壓引導至上述延遲閥41的第一液壓管路42由折曲了的金屬管構成,該第一液壓管路42的一端部連接到在上述調節(jié)器主體88的上面開ロ的第一輸出孔ロ 49 (參照圖2),至少在延遲閥41側的部分在側面觀察時往前下方傾斜地配置的第一液壓管路42的另一端部連接到延遲閥41。比例減壓閥43在上述液壓調節(jié)器40的左右任一方的側方(在該實施方式中,為上述液壓調節(jié)器40的左側方)按將調節(jié)器撐條90的左側壁部90b夾在與調節(jié)器主體88之間的方式配置,在固定在左側壁部90b的前部內面上的焊接螺母95擰合插通在比例減壓閥43上的螺栓96,并且插通在比例減壓閥43及左側壁部90b上的螺栓97擰合到調節(jié)器主體88。S卩,比例減壓閥43用螺栓96及螺母95連接到調節(jié)器撐條90的左側壁部90b,并且借助于由螺栓97進行的與調節(jié)器主體88的一起緊固,連接到上述左側壁部90b。將從液壓調節(jié)器40輸出的液壓引導至上述比例減壓閥43的第二液壓管路44由折曲的金屬管構成,第二液壓管路44的一端部連接到在上述調節(jié)器主體88的上面開ロ的第二輸出孔ロ 50 (參照圖2),從上述調節(jié)器主體88的上面一時上升然后往上述比例減壓閥43的后方下降了的第二液壓管路44的另一端部從后方連接到上述比例減壓閥43。固定了液壓調節(jié)器40的調節(jié)器撐條90支承在車架F上,在上述車架F中的撐條支承構架78具有的左右ー對前部支承板部78c...上通過安裝橡膠98、99支承上述調節(jié)器撐條90的左側及右側上部支承板部90d、90e,在上述撐條支承構架78具有的連接板部78b上通過安裝橡膠100支承上述調節(jié)器撐條90的后方上部支承板部90h。這樣,上述撐條支承構架78的前部支承板部78c...配置在上述調節(jié)器撐條90中的左側及右側上部支承板部90d、90e的下方,螺栓101、102插通被分別安裝在左側及右側上部支承板部90d、90e上的安裝橡膠98、99,螺栓101、102與固定在上述前部支承板部78c...的下面的焊接螺母103...擰合。另外,上述撐條支承構架78的上述連接板部78b配置在比上述調節(jié)器撐條90的后方上部支承板部90h更上方,插通了安裝在上述連接板部78b上的安裝橡膠100的螺栓104與固定在上述后方上部支承板部90h的下面的焊接螺母105擰合。將來自第一主液壓缸38的液壓引導至液壓調節(jié)器40的第三液壓管路47具有連接管108和制動軟管109,該連接管108在設于上述調節(jié)器主體88的前面的左側上部的第一輸入孔ロ 45 (參照圖2)連接一端部,該制動軟管109的一端部連接在該連接管108的另一端部,在上述液壓調節(jié)器40的前方朝左側延伸的上述制動軟管109通過液壓調節(jié)器40 的右側朝后方延伸。將來自第二主液壓缸39的液壓引導至液壓調節(jié)器40的第四液壓管路48具有設在上述調節(jié)器主體88的前面的右側上部的第二輸入孔ロ 46(參照圖2)連接一端部的連接管110和在該連接管110的另一端部連接一端部的制動軟管111,該制動軟管111從液壓調節(jié)器40的右側朝前方延伸。 將來自上述比例減壓閥43的液壓引導至后輪用盤式制動器BR的第五液壓管路53具有在比例減壓閥43的后側上部連接一端部的連接管112和在該連接管112的另一端部連接一端部的制動軟管113,通過液壓調節(jié)器40的后部上方朝右側延伸,再從液壓調節(jié)器40的右側朝后方延伸。將來自上述延遲閥41的液壓引導至前輪用盤式制動器BF的第六液壓管路56具有在比例減壓閥43連接一端部的連接管114和在該連接管114的另一端部連接一端部的制動軟管115,通過液壓調節(jié)器40的前方朝右側延伸,再從液壓調節(jié)器40的右側朝前方延伸。將從液壓調節(jié)器40輸出的液壓引導至前輪用盤式制動器BF的第七液壓管路57具有連接管116和制動軟管117,從調節(jié)器主體88的上面ー時上升,然后朝右側延伸,再在液壓調節(jié)器40的右側朝前方延伸,該連接管116通到在上述調節(jié)器主體88的上面開ロ的第三輸出孔ロ 51 (參照圖2)并在調節(jié)器主體88的上面連接一端部,該制動軟管117的一端部連接在該連接管116的另一端部。在上述調節(jié)器撐條90的左右兩側部中的與配置比例減壓閥43的ー側相反的那ー側的側部即右側壁部90c,如圖9所示那樣,保持電氣配線120、121的中間部的電氣配線保持構件118、119按俯視時配置在車架F的兩主構架13...之間的方式進行安裝。另外,上述液壓調節(jié)器40的分接器89a配置在上述調節(jié)器撐條90的右側壁部90c與調節(jié)器主體88之間,但在該分接器89a如圖6所示那樣按能夠從前方裝拆的方式連接外部連接器122。這樣,在上述外部連接器122作為防抱死制動控制器37用共同地連接電氣配線123及其它的電氣配線124、125,該電氣配線123及其它的電氣配線124、125在ー對螺栓79、79的一方電連接到車架F,該ー對螺栓79、79用于將箱支承構架76的左端部及上述車座支承構架77的左側的安裝板部77a —起緊固在支架75上,在調節(jié)器撐條90的左側上部支承板部90d及右側上部支承板部90e上安裝對上述電氣配線123、124的中間部進行保持的電氣配線保持構件126、127??墒牵鲜龃嫖锵?8的后部的左右兩側下部,如圖3所示那樣固定地支承在上述撐條支承構架78的連接板部78b的左右兩側,在該存物箱18的前側下部,一體地設置在上述防抱死制動控制器37的前方朝下方突出的突部18a,在該突部18a內形成小物件箱128。另外,在上述防抱死制動控制器37及上述燃料箱19之間固定配置E⑶箱130,該ECU箱130收容對上述防抱死制動控制器37的動作進行控制的ECU,在該實施方式中,在ECU箱130上一體地設置從外方與在上述車座支承構架77中的左右一對支承腳部77b...的中間部外側面抵接的左右一對安裝板部130a...,在固定于上述兩支承腳部77b...的中間部內側面上的焊接螺母131...中螺旋接合被插通在了上述安裝板部130a...及上述支承腳部77b...上的螺栓132...而進行緊固,從而將上述E⑶箱130固定在上述車座支承構架77中的左右一對支承腳部77b...的中間部。下面,說明該實施方式的作用。在車架F中,設在從頭管12朝后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對主構架13...之間的車座支承構架77橫跨燃料箱19的前部,并且用其上端部支承乘車用車座20的前部,所以,能夠避免車座支承構架77及燃料箱19的相互干渉,并且用車座支承構架77承受乘車用車座20的前部載荷。而且,車座支承構架77從上述主構架13...的后部朝后上方延伸,能夠在避免與上述車座支承構架77的干渉的狀態(tài)下增大存物箱18的后側下部,盡可能地增大存物箱18的容量。而且,由車座支承構架77從上方覆蓋地將防抱死制動控制器37配置在發(fā)動機単元EU的上方,該防抱死制動控制器37用于對供給到前輪 用盤式制動器BF及后輪用盤式制動器BR的液壓進行控制,防止制動時陷入抱死狀態(tài),為此,能夠緊湊地配置存物箱18、燃料箱19及防抱死制動控制器37。另外,上述防抱死制動控制器37具有液壓調節(jié)器40、延遲閥41、以及第一液壓管路42,該液壓調節(jié)器40對第一及第ニ主液壓38、39產生的液壓進行調壓,該延遲閥41進一步對來自該液壓調節(jié)器40的液壓進行控制地配置在液壓調節(jié)器40的下部前方,該第一液壓管路42連接液壓調節(jié)器40及第一液壓控制単元41之間,該防抱死制動控制器37至少在延遲閥41側的部分當側面觀察時使第一液壓管路42朝前下方傾斜并且配置在由發(fā)動機単元EU、存物箱18、及燃料箱19圍成的區(qū)域A中,支承在車架F上,所以,能夠避免防抱死制動控制器37的配置對存物箱18的容量產生影響,并且緊湊地配置防抱死制動控制器37。另外,上述防抱死制動控制器37除了上述液壓調節(jié)器40、上述延遲閥41及第一液壓管路42外,還具有一端連接在液壓調節(jié)器40上的第二液壓管路44和對來自上述液壓調節(jié)器40的液壓進一歩進行控制并且與第二液壓管路44的另一端連接的比例減壓閥43,比例減壓閥43配置在上述液壓調節(jié)器40的左右任一方的側方,在該實施方式中,配置在上述液壓調節(jié)器40的左側方,防抱死制動控制器37和對上述液壓調節(jié)器40進行支承地固定在車架F上的調節(jié)器撐條90配置在車架F的左右一對主構架13...之間,所以,能夠在車寬方向上緊湊地配置防抱死制動控制器37。另外,由于比例減壓閥43與液壓調節(jié)器40 —起緊固在調節(jié)器撐條90上,所以,為了用調節(jié)器撐條90支承比例減壓閥43不需要專用的部件,能夠減少部件數(shù)量。另外,由于在調節(jié)器撐條90的左右兩側部中的與配置上述比例減壓閥43的ー側相反的那ー側的側部,按俯視時配置在上述兩主構架13...之間的方式安裝對電氣配線120,121進行保持的電氣配線保持構件118、119,所以,防抱死制動控制器37和電氣配線120、121都能夠緊湊地配置在左右的主構架13...之間。另外,由于在存物箱18的前側下部一體地設置在防抱死制動控制器37的前方朝下方突出的突部18a,在該突部18a內形成小物件箱128,所以,能夠避免與防抱死制動控制器37的延遲閥41的干渉,從而在存物箱18內形成小物件箱128。
另外,由于在防抱死制動控制器37與燃料箱19之間固定配置E⑶箱130,該E⑶箱130收容對上述防抱死制動控制器37的動作進行控制的ECU,所以,防抱死制動控制器37和E⑶箱130都能夠緊湊地配置。另外,液壓調節(jié)器40具有調節(jié)器主體88和一體地具有分接器89a地安裝在調節(jié)器主體88上的蓋89,在調節(jié)器撐條90上按在相互之間夾住調節(jié)器主體88的方式設置左右一對側壁部90b、90c,上述分接器89a配置在作為左右一對側壁部90b、90c的一方的右側壁部90c與調節(jié)器主體88之間,所以,能夠在車寬方向上緊湊地配置尺寸變得比較大的防抱死制動控制器37用的電氣配線123、124、125和防抱死制動控制器37。以上,說明了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但本發(fā)明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能夠在不脫離權利要求所述的本發(fā)明的情況下進行各種設計變更。例如,在上述實施方式中,液壓發(fā)生單元為第一及第ニ主液壓缸38、39,但也可用受電動馬達驅動的液壓泵產生液壓。
附圖標記說明11…前叉12...頭管13...主構架18...存物箱18a...突部19...燃料箱20. 乘車用車座37...防抱死制動控制器38...作為第一液壓發(fā)生単元的第一主液壓缸39...作為第二液壓發(fā)生單元的第二主液壓缸40...液壓調節(jié)器41...作為第一液壓控制單元的延遲閥42...第一液壓管路43...作為第二液壓控制單元的比例減壓閥44 第二液壓管路77...車座支承構架88...調節(jié)器主體89...蓋89a...分接器90...調節(jié)器撐條90b、90c...側壁部118,119...電氣配線保持構件120,121...電氣配線128...小物件箱130.ECU 箱A.區(qū)域
BF...前輪用盤式制動器BR...后輪用盤式制動器EU. 發(fā)動機單元
F.車架WF 前輪WR 后輪。
權利要求
1.一種騎乘式車輛,具有車架(F)、發(fā)動機單元(EU)、存物箱(18)、燃料箱(19)、乘車用車座(20)、及防抱死制動控制器(37);該車架(F)具有頭管(12)和左右一對主構架(13),該頭管(12)按能夠轉向的方式支承對前輪(WF)進行樞軸支撐的前叉(11),該左右一對主構架(13)從該頭管(12)向后方延伸;該發(fā)動機単元(EU)被支承在該車架(F)上;該存物箱(18)配置在所述頭管(12)的后方且所述發(fā)動機単元(EU)的上方,并被支承在所述主構架(13)上;該燃料箱(19)配置在該存物箱(18)的后方且所述發(fā)動機単元(EU)的后方斜上方,并被支承在所述車架(F)上;該乘車用車座(20)配置在該燃料箱(19)的上方;該防抱死制動控制器(37)用于對供給到被配置在所述前輪(WF)及后輪(WR)的至少一方的盤式制動器(BF、BR)的液壓進行控制,防止制動時陷入抱死狀態(tài),其特征在干從左右一對所述主構架(13)的后部向后上方延伸后橫跨所述燃料箱(19)的前部的車座支承構架(77),以用該車座支承構架(77)的上端部支承所述乘車用車座(20)的前部的方式被設在左右一對所述主構架(13)之間,所述防抱死制動控制器(37)由所述車座支承構架(77)從上方覆蓋,并被配置在所述發(fā)動機単元(EU)的上方。
2.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騎乘式車輛,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抱死制動控制器(37)在側面觀察時被配置在由所述發(fā)動機単元(EU)、所述存物箱(18)及所述燃料箱(19)圍住的區(qū)域(A),并被支承在所述車架(F)上,所述防抱死制動控制器(37)具有液壓調節(jié)器(40)、第一液壓控制単元(41)、以及第一液壓管路(42),該液壓調節(jié)器(40)對液壓發(fā)生單元(38、39)產生的液壓進行調壓,該第一液壓控制単元(41)對來自該液壓調節(jié)器(40)的液壓進行進ー步控制并被配置在所述液壓調節(jié)器(40)的下部前方,該第一液壓管路(42)將所述液壓調節(jié)器(40)與第一液壓控制単元(41)之間連接,并且至少第一液壓控制単元(41)側的部分當側面觀察時向前下方傾斜。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騎乘式車輛,其特征在干所述防抱死制動控制器(37)除了所述液壓調節(jié)器(40)、第一液壓管路(42)及第一液壓控制単元(41)タト,還具有第二液壓管路(44)和第二液壓控制単元(43);該第二液壓管路(44)的一端與所述液壓調節(jié)器(40)連接;該第二液壓控制単元(43)對來自所述液壓調節(jié)器(40)的液壓進行進ー步控制,與第ニ液壓管路(44)的另一端連接,并且配置在所述液壓調節(jié)器(40)的左右任一方的側方;所述防抱死制動控制器(37)和對所述液壓調節(jié)器(40)進行支承并且被固定在所述車架(F)上的調節(jié)器撐條(90)被配置在左右一對所述主構架(13)之間,第二液壓控制単元(43)與所述液壓調節(jié)器(40) —起緊固在所述調節(jié)器撐條(90)上。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騎乘式車輛,其特征在于保持電氣配線(120、121)的電氣配線保持構件(118、119),以俯視時被配置在所述兩主構架(13)之間的方式被安裝在所述調節(jié)器撐條(90)的左右兩側部中的與配置第二液壓控制単元(43)的ー側相反的那ー側的側部。
5.根據(jù)權利要求I 4中任何一項所述的騎乘式車輛,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存物箱(18)的前側下部,一體地設有在所述防抱死制動控制器(37)的前方朝下方突出的突部(18a),在該突部(18a)內形成小物件箱(128)。
6.根據(jù)權利要求I 5中任何一項所述的騎乘式車輛,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防抱死制動控制器(37)與所述燃料箱(19)之間固定配置有ECU箱(130),該ECU箱(130)收容了對所述防抱死制動控制器(37)的動作進行控制的ECU。
7.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騎乘式車輛,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壓調節(jié)器(40)具有調節(jié)器主體(88)和一體地具有分接器(89a)并被安裝在所述調節(jié)器主體(88)上的蓋(89),在所述調節(jié)器撐條(90)上,以將所述調節(jié)器主體(88)夾在相互之間的方式設有左右一對側壁部(90b、90c),所述分接器(89a)配置在所述左右一對側壁部(90b、90c)的一方(90c)與所述調節(jié)器主體(88)之間。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的騎乘式車輛在頭管的后方且發(fā)動機單元的上方配置存物箱,在該存物箱的后方且發(fā)動機單元的后方斜上方配置燃料箱,在該燃料箱的上方配置乘車用車座,在該騎乘式車輛中能夠不對存物箱的容量產生影響地配置防抱死制動控制器。從左右一對主構架(13)的后部向后上方延伸然后橫跨燃料箱(19)的前部的車座支承構架(77)用其上端部對乘車用車座(20)的前部進行支承地設在左右一對主構架(13)之間,防抱死制動控制器(37)配置在由車座支承構架(77)從上方覆蓋的位置。
文檔編號B62J35/00GK102649451SQ20121002255
公開日2012年8月29日 申請日期2012年2月2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2月23日
發(fā)明者大島正, 永井龍一 申請人:本田技研工業(y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