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車輪隨地形自動轉換調(diào)節(jié)升降車輛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技術領域,具體是一種車輪隨地形自動轉換調(diào)節(jié)升降車輛?!颈尘凹夹g】:
[0002]汽車越來越正式安全性和舒適性,特別是越野車,在高低不平路上行駛時,由于路面的高低位差距較大,車輛行駛會很顛簸,而且車輛車輪在顛簸時受力很不均勻,且可能會出現(xiàn)一個或者多個車輪懸空的情況,從而失去對地面的抓著力,從而出現(xiàn)打滑,以及其他著地的車輪承受巨大的壓力,長期下去車輛的車梁鋼材會出現(xiàn)疲勞受損。
[0003]對于改善不平地面的影響,懸掛系統(tǒng)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懸掛系統(tǒng)是汽車車架和車橋或者車輪之間的一切傳力連接的總稱,其作用是傳遞在車輪和車架之間的扭力,緩沖路面帶來的沖擊力,衰減振動,以保證汽車的平穩(wěn)。然后現(xiàn)有技術中的懸掛系統(tǒng)在特別不平路面上行駛時也具有很多的缺點,車輪與車輪之間的上下差可調(diào)節(jié)性還是很小,它們的上下距離差是高處對角線車輪受到比其他車輪受到更大的重力來實現(xiàn)的,所以車輛易顛簸,車輪易損壞,剛才易疲勞損傷。
【實用新型內(nèi)容】:
[0004]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結構合理,不容易受損,車輛顛簸小,攀爬能力強的車輪隨地形自動轉換調(diào)節(jié)升降車輛。
[0005]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xiàn):
[0006]—種車輪隨地形自動轉換調(diào)節(jié)升降車輛,其特征在于:包括車輪、A形控制臂、控制臂架、減震彈簧、車架和轉換裝置,所述的控制臂架通過A形控制臂分別與車輪的前輪和后輪進行連接,所述的減震彈簧設置在控制臂架的兩側上部和A形控制臂之間,所述的車架位于控制臂架的上方,所述的轉換裝置設置在控制臂架和車架上;
[0007]所述的轉換裝置包括傳動軸、第一斜齒輪、第二斜齒輪、第三斜齒輪、第四斜齒輪、第五斜齒輪、第六斜齒輪、第七斜齒輪、第八斜齒輪和轉軸,所述的傳動軸可旋轉的設置在車架上,傳動軸的一端與前輪側的控制臂架固定連接,傳動軸的另一端與第一斜齒輪固定連接,所述的第二斜齒輪包括兩個,兩個第二斜齒輪通過轉軸可旋轉的設置在車架上且對稱位于第一斜齒輪的兩側位置并與第一斜齒輪配合,所述的第三斜齒輪包括兩個且分別對稱設置在相對于第二斜齒輪的轉軸的另一端,所述的第四斜齒輪包括兩個且分別與第三斜齒輪相配合并通過轉軸可旋轉的設置在車架上,所述的第五斜齒輪包括兩個且分別對稱設置在相對于第四斜齒輪的轉軸的另一端,所述的第六斜齒輪包括兩個且分別與第五斜齒輪相配合并通過轉軸可旋轉的設置在車架上,所述的第七斜齒輪包括兩個且分別對稱設置在相對于第六斜齒輪的轉軸的另一端,所述的第八斜齒輪通過轉軸固定設置在位于后輪側的控制臂架上且位于兩個第七斜齒輪的之間并與第七斜齒輪相配合。
[0008]位于第二斜齒輪和第三斜齒輪之間的兩個轉軸成V字型設置,位于第六斜齒輪和第七斜齒輪之間的兩個轉軸成V字型設置。
[0009]所述的A形控制臂與控制臂架連接后傾斜向下與車輪連接。
[0010]所述的車架上且位于后側的上部分別設置有發(fā)動機支架和變速箱支架。
[0011]所述的車架的兩側外部對稱設置有車身支架。
[0012]每個斜齒輪相互連接的外側都設置有固定在車架上的外保護箱體。
[0013]本實用新型通過轉換裝置中八個相配合的斜齒輪之間的相互作用,一旦一個車輪攀爬到高處時,斜齒輪之間就會相互配合,相鄰的兩個車輪會降低,而對角的一個車輪會升高,這樣就可以控制車輛的車輪對角同時升降,可以保持四個車輪都能夠較好的接觸到地面并且承受一定的壓力,不容易導致一個車輪的懸空,車輛顛簸小,各個車輪的承重更均勻,不容易受損。
[0014]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結構合理,車輪之間承受壓力較均勻,不容易受損,車輛顛簸小,車輪不容易懸空,攀爬能力強。
【附圖說明】
:
[0015]圖I為本實用新型主視結構示意圖。
[0016]圖2為本實用新型俯視結構不意圖。
[0017]圖3為本實用新型右視結構不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
[0018]為了使本實用新型實現(xiàn)的技術手段、創(chuàng)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具體圖示,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
[0019]如圖1、2和3所示,一種車輪隨地形自動轉換調(diào)節(jié)升降車輛,包括車輪1、A形控制臂
2、控制臂架3、減震彈簧4、車架5和轉換裝置6,控制臂架3通過A形控制臂2分別與車輪I的前輪和后輪進行連接,減震彈簧4設置在控制臂架3的兩側上部和A形控制臂2之間,車架5位于控制臂架2的上方,轉換裝置6設置在控制臂架2和車架5上;
[0020]轉換裝置6包括傳動軸60、第一斜齒輪61、第二斜齒輪62、第三斜齒輪63、第四斜齒輪64、第五斜齒輪65、第六斜齒輪66、第七斜齒輪67、第八斜齒輪68和轉軸69,傳動軸60可旋轉的設置在車架5上,傳動軸60的一端與前輪側的控制臂架3固定連接,傳動軸60的另一端與第一斜齒輪61固定連接,第二斜齒輪62包括兩個,兩個第二斜齒輪62通過轉軸69可旋轉的設置在車架5上且對稱位于第一斜齒輪61的兩側位置并與第一斜齒輪61配合,第三斜齒輪63包括兩個且分別對稱設置在相對于第二斜齒輪62的轉軸69的另一端,第四斜齒輪64包括兩個且分別與第三斜齒輪63相配合并通過轉軸69可旋轉的設置在車架5上,第五斜齒輪65包括兩個且分別對稱設置在相對于第四斜齒輪64的轉軸69的另一端,第六斜齒輪66包括兩個且分別與第五斜齒65相配合并通過轉軸69可旋轉的設置在車架5上,第七斜齒輪67包括兩個且分別對稱設置在相對于第六斜齒輪66的轉軸69的另一端,第八斜齒輪68通過轉軸69固定設置在位于后輪側的控制臂架3上且位于兩個第七斜齒輪67的之間并與第七斜齒輪67相配合。
[0021]位于第二斜齒輪62和第三斜齒輪63之間的兩個轉軸69成V字型設置,位于第六斜齒輪66和第七斜齒輪67之間的兩個轉軸69成V字型設置。A形控制臂2與控制臂架3連接后傾斜向下與車輪I連接。車架5上且位于后側的上部分別設置有發(fā)動機支架7和變速箱支架8。車架5的兩側外部對稱設置有車身支架9。每個斜齒輪相互連接的外側都設置有固定在車架I上的外保護箱體。
[0022]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本行業(yè)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實用新型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實用新型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實用新型范圍內(nèi)。本實用新型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物界定。
【主權項】
1.一種車輪隨地形自動轉換調(diào)節(jié)升降車輛,其特征在于:包括車輪、A形控制臂、控制臂架、減震彈簧、車架和轉換裝置,所述的控制臂架通過A形控制臂分別與車輪的前輪和后輪進行連接,所述的減震彈簧設置在控制臂架的兩側上部和A形控制臂之間,所述的車架位于控制臂架的上方,所述的轉換裝置設置在控制臂架和車架上; 所述的轉換裝置包括傳動軸、第一斜齒輪、第二斜齒輪、第三斜齒輪、第四斜齒輪、第五斜齒輪、第六斜齒輪、第七斜齒輪、第八斜齒輪和轉軸,所述的傳動軸可旋轉的設置在車架上,傳動軸的一端與前輪側的控制臂架固定連接,傳動軸的另一端與第一斜齒輪固定連接,所述的第二斜齒輪包括兩個,兩個第二斜齒輪通過轉軸可旋轉的設置在車架上且對稱位于第一斜齒輪的兩側位置并與第一斜齒輪配合,所述的第三斜齒輪包括兩個且分別對稱設置在相對于第二斜齒輪的轉軸的另一端,所述的第四斜齒輪包括兩個且分別與第三斜齒輪相配合并通過轉軸可旋轉的設置在車架上,所述的第五斜齒輪包括兩個且分別對稱設置在相對于第四斜齒輪的轉軸的另一端,所述的第六斜齒輪包括兩個且分別與第五斜齒輪相配合并通過轉軸可旋轉的設置在車架上,所述的第七斜齒輪包括兩個且分別對稱設置在相對于第六斜齒輪的轉軸的另一端,所述的第八斜齒輪通過轉軸固定設置在位于后輪側的控制臂架上且位于兩個第七斜齒輪的之間并與第七斜齒輪相配合。2.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車輪隨地形自動轉換調(diào)節(jié)升降車輛,其特征在于:位于第二斜齒輪和第三斜齒輪之間的兩個轉軸成V字型設置,位于第六斜齒輪和第七斜齒輪之間的兩個轉軸成V字型設置。3.根據(jù)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一種車輪隨地形自動轉換調(diào)節(jié)升降車輛,其特征在于:所述的A形控制臂與控制臂架連接后傾斜向下與車輪連接。4.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車輪隨地形自動轉換調(diào)節(jié)升降車輛,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車架上且位于后側的上部分別設置有發(fā)動機支架和變速箱支架。5.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車輪隨地形自動轉換調(diào)節(jié)升降車輛,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車架的兩側外部對稱設置有車身支架。
【專利摘要】一種車輪隨地形自動轉換調(diào)節(jié)升降車輛,涉及汽車技術領域,其特征在于:包括車輪、A形控制臂、控制臂架、減震彈簧、車架和轉換裝置,所述的控制臂架通過A形控制臂分別與車輪的前輪和后輪進行連接,所述的減震彈簧設置在控制臂架的兩側上部和A形控制臂之間,所述的車架位于控制臂架的上方,所述的轉換裝置設置在控制臂架和車架上;所述的轉換裝置包括傳動軸、第一斜齒輪、第二斜齒輪、第三斜齒輪、第四斜齒輪、第五斜齒輪、第六斜齒輪、第七斜齒輪、第八斜齒輪和轉軸;本實用新型結構合理,車輪之間承受壓力較均勻,不容易受損,車輛顛簸小,車輪不容易懸空,攀爬能力強。<!-- 2 -->
【IPC分類】B60G17/00
【公開號】CN205149447
【申請?zhí)枴緾N201520896881
【發(fā)明人】管中林
【申請人】管中林
【公開日】2016年4月13日
【申請日】2015年1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