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液壓互聯(lián)式懸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fā)明涉及車輛懸架技術領域,特指一種液壓互聯(lián)式懸架。
技術背景
[0002]互聯(lián)懸架是指通過機械或液壓結構使原本獨立的汽車車輪運動按照既定的機理發(fā)生關聯(lián)的一種懸架系統(tǒng),它可以使單個車輪的運動傳遞給其他車輪并導致其彈簧力發(fā)生相應的變化,從而能夠在乘坐舒適性不變差的前提下,極大地改善車輛的操縱性能。同時,液電饋能式減振器是一套機-電-液的耦合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的提出,提供了一種液壓傳動式的振動能量回收方案,拓展了車輛振動能量回收領域的研究思路。
[0003]中國專利CN201410555080.7公開了一種并聯(lián)式液電饋能懸架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可將由路面不平度引起的振動能量部分轉化為電能,但當油液經(jīng)過液壓馬達做功后,系統(tǒng)并未對油液的回流路線進行控制。油液優(yōu)先回流到壓強較低的液壓缸腔體內(nèi),因此該系統(tǒng)有可能加大左右懸架的動行程差,反而不利于車輛的操縱穩(wěn)定性。
【發(fā)明內(nèi)容】
[0004]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液壓互聯(lián)式懸架,利用機一電一液耦合理論和懸架互聯(lián)技術,在保證車輛操縱穩(wěn)定性不變差的前提下,同時可以將路面不平度引起的振動能量部分轉化為電能。
[0005]為實現(xiàn)上述發(fā)明目的,本發(fā)明采取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液壓互聯(lián)式懸架,包括第一液壓缸和第二液壓缸,所述第一液壓缸上安裝有第一位移傳感器,所述第二液壓缸上安裝有第二位移傳感器,所述第一位移傳感器與所述第二位移傳感器均與電控單元連接;所述第一液壓缸的無桿腔上連接有第一無桿腔連接管路,所述第一液壓缸的有桿腔上連接有第一有桿腔連接管路,所述第一無桿腔連接管路與第一整流橋的輸入端連接;所述第二液壓缸的無桿腔上連接有第二無桿腔連接管路,所述第二液壓缸的有桿腔上連接有第二有桿腔連接管路,所述第二無桿腔連接管路與第二整理橋的輸入端連接;所述第一整流橋一方面通過第一自連管路與所述第一有桿腔連接管路連接,另一方面通過第一互聯(lián)管路與所述第二有桿腔連接管路連接;所述第二整理橋一方面通過第二自連管路與所述第二有桿腔連接管路連接,另一方面通過第二互聯(lián)管路與所述第一有桿腔連接管路連接;所述第一自連管路上設有第一節(jié)流閥,所述第一互聯(lián)管路上設有第二節(jié)流閥,所述第一節(jié)流閥和所述第二節(jié)流閥通過第一控制線與所述電控單元連接;所述第二自連管路上設有第四節(jié)流閥,所述第二互聯(lián)管路上設有第三節(jié)流閥,所述第四節(jié)流閥和所述第三節(jié)流閥通過第二控制線與所述電控單元連接。
[0006]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整流橋包括第五單向閥、第六單向閥、第七單向閥和第八單向閥,所述第七單向閥和所述第八單向閥串聯(lián),所述第五單向閥和所述第六單向閥串聯(lián),所述第七單向閥和所述第八單向閥作為整體與所述第五單向閥和所述第六單向閥并聯(lián);所述第七單向閥和所述第五單向閥的方向相反,所述第八單向閥和所述第六單向閥的方向相反,所述第八單向閥和所述第五單向閥的方向相同;所述第一無桿腔連接管與所述第五單向閥和所述第七單向閥通過管路連接;所述第七單向閥和所述第八單向閥之間、所述第五單向閥和所述第六單向閥之間通過管路連通,所述第八單向閥和所述第六單向閥之間通過管路與所述第一自連管路和所述第一互聯(lián)管路連通;所述第二整流橋包括第一單向閥、第二單向閥、第三單向閥和第四單向閥,第一單向閥和第二單向閥串聯(lián),第三單向閥和第四單向閥串聯(lián),所述第一單向閥和第二單向閥串聯(lián)作為整體與所述第三單向閥和第四單向閥并聯(lián);所述第二單向閥和所述第四單向閥的方向相反;所述第一單向閥和所述第三單向閥的方向相反,所述第一單向閥和所述第四單向閥的方向相同,所述第二單向閥和所述第四單向閥之間通過管路與所述第二無桿腔連接管路連接;所述第一單向閥和所述第三單向閥之間通過管路與所述第二自連管路和所述第二互聯(lián)管路連通;所述第一單向閥和第二單向閥之間、所述第三單向閥和第四單向閥之間通過管路連通。
[0007]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七單向閥和所述第八單向閥之間、所述第五單向閥和所述第六單向閥之間連接的管路上設有第一饋能單元,所述第一單向閥和第二單向閥之間、所述第三單向閥和第四單向閥之間連接的管路上設有第二饋能單元。
[0008]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饋能單元由第一液壓馬達、第一發(fā)電機、第一整流電路和第一升壓電路依次連接而成,所述第一液壓馬達安裝在所述所述第七單向閥和所述第八單向閥之間、所述第五單向閥和所述第六單向閥之間連接的管道上;所述第二饋能單元由第二液壓馬達、第二發(fā)電機、第二整流電路和第二升壓電路依次連接而成,所述第二液壓馬達安裝在所述所述第一單向閥和第二單向閥之間、所述第三單向閥和第四單向閥之間的管道上;所述第一升壓電路和所述第二升壓電路均與電池電連接。
[0009]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液壓馬達的兩端安裝有第一蓄能器和第二儲能器;所述第二液壓馬達的兩端安裝有第三蓄能器和第四儲能器。
[0010]本發(fā)明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的主要優(yōu)點:(I)在回收振動能量的同時保證車輛的操縱穩(wěn)定性。當左右懸架動行程差超過預設值,電控單選控制對應節(jié)流閥的閉合,使互聯(lián)管路打開,同時自連管路關閉,左右液壓缸進行反向互聯(lián),通過油液的流動平衡左右液壓缸內(nèi)的油液壓力,從而減小左右懸架動行程差,增大輪胎與地面的附著力,達到改善車輛的操縱穩(wěn)定性的目的。(2)能夠有效的回收振動能量,減少油液的沿程損失。當左右懸架動行程差低于預設值,電控單元控制對應節(jié)流閥的閉合,使自連管路打開,同時互聯(lián)管路關閉,左右液壓缸的有桿腔與自身無桿腔連通,大大縮短了油液循環(huán)的回路,可以有效減少油液的沿程損失,從而提高振動能量的回收效率。
【附圖說明】
[0011 ]圖1為液壓互聯(lián)式懸架的基本原理圖。
[0012]圖中:1.第一位移傳感器;2.第一液壓缸;3.第一液壓缸無桿腔;4.第一位移信號傳輸線;5.第一液壓缸活塞;6.第一液壓缸有桿腔;7.第一有桿腔連接管路;8.第二互聯(lián)管路;9.第一自連管路;10.第一節(jié)流閥;11.第一控制線;12.第二節(jié)流閥;13.第一互聯(lián)管路;14.第二蓄能器;15.第一發(fā)電機;16.電控單元;17.第二發(fā)電機;18.第四蓄能器;19.第三節(jié)流閥;20.第四節(jié)流閥;21.第二控制線;22.第二整理橋;23.第二自連管路;24.第二有桿腔連接管路;25.第二液壓缸有桿腔;26.第二液壓缸活塞;27.第二位移信號傳輸線;28.第二液壓缸無桿腔;29.第二液壓缸;30.第二位移傳感器;31.第二無桿腔連接管路;32.第一單向閥;33.第二單向閥;34.第三單向閥;35.第四單向閥;36.第三蓄能器;37.第二液壓馬達;38.第二整流電路;39.第二升壓電路;40.第一饋能單元;41.電池;42.第一升壓電路;43.第一整流電路;44.第一液壓馬達;45.第一蓄能器;46.第五單向閥;47.第六單向閥;48.第七單向閥;49.第一整流橋;50.第八單向閥;51.第一無桿腔連接管路。
具體實施方案
[0013]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專利作進一步說明。
[0014]本實施例提供的液壓互聯(lián)式懸架,是一種由左右液壓缸有桿腔和無桿腔通過整流橋、饋能單元、互聯(lián)管路對應反向互聯(lián)的結構,同時液壓缸自身的無桿腔和有桿腔也通過整流橋、饋能單元、自聯(lián)管路實現(xiàn)連接。
[0015]下面以圖1為例,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進行更詳細的說明。本發(fā)明的液壓互聯(lián)式懸架包括包括第一液壓缸2、第二液壓缸29、第一整流橋49和第二整理橋22,所述第一液壓缸2上安裝有第一位移傳感器I,所述第二液壓缸29上安裝有第二位移傳感器30,所述第一位移傳感器I與所述第二位移傳感器30均與電控單元16連接;所述第一液壓缸2的無桿腔上連接有第一無桿腔連接管路51,所述第一液壓缸2的有桿腔上連接有第一有桿腔連接管路7,所述第一整流橋49包括第五單向閥46、第六單向閥47、第七單向閥48和第八單向閥50,所述第七單向閥48和所述第八單向閥50串聯(lián),所述第五單向閥46和所述第六單向閥47串聯(lián),所述第七單向閥48和所述第八單向閥50作為整體與所述第五單向閥46和所述第六單向閥47并聯(lián);所述第七單向閥48和所述第五單向閥46的方向相反,所述第八單向閥50和所述第六單向閥47的方向相反,所述第八單向閥50和所述第五單向閥46的方向相同;所述第一無桿腔連接管路51與所述第五單向閥46和所述第七單向閥48通過管路連接;所述第七單向閥48和所述第八單向閥50之間、所述第五單向閥46和所述第六單向閥47之間通過管路連通。優(yōu)選的,所述第七單向閥48和所述第八單向閥50之間、所述第五單向閥46和所述第六單向閥47之間連接的管路上設有第一饋能單元40,所述第一單向閥32和第二單向閥33之間、所述第三單向閥34和第四單向閥35之間連接的管路上設有第二饋能單元。所述第一饋能單元40由第一液壓馬達44、第一發(fā)電機15、第一整流電路43和第一升壓電路42依次連接而成,所述第一液壓馬達44安裝在所述所述第七單向閥48和所述第八單向閥50之間、所述第五單向閥46和所述第六單向閥47之間連接的管道上;所述第二饋能單元由第二液壓馬達37、第二發(fā)電機17、第二整流電路38和第二升壓電路39依次連接而成,所述第二液壓馬達37安裝在所述所述第一單向閥32和第二單向閥33之間、所述第三單向閥34和第四單向閥35之間的管道上;所述第一升壓電路42和所述第二升壓電路39均與電池41電連接。所述第一液壓馬達44的兩端安裝有第一蓄能器45和第二儲能器14;所述第二液壓馬達37的兩端安裝有第三蓄能器36和第四儲能器18。所述第八單向閥50和所述第六單向閥47之間通過管路與所述第一自連管路8和所述第一互聯(lián)管路13連通;所述第二整流橋22包括第一單向閥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