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熱轉印色帶技術領域,具體是一種基于水性樹脂的熱轉印色帶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熱轉印色帶是熱轉印打印必需的消耗材料,也是決定熱轉印成像質量的核心材料。現(xiàn)在市場上銷售的熱轉印色帶按照成分可分為蠟基、蠟與樹脂混合基、純樹脂基三大類。蠟基色帶通常含有高百分比的蠟基原料,價格低廉,主要用于低檔的紙質基材的打印。蠟與樹脂混合基色帶一般含有高百分比的樹脂成分原料,打印出的圖形防刮性和防化學腐蝕性也比蠟基的好,性價比相對較高,兼具耐久性能,目前應用最廣,蠟與樹脂混合基色帶由于蠟本身在物理化學性質上的弱點,因此在硬度、熱性、耐磨性、耐腐蝕性、附著力和打印清晰度方面還存在缺點,產(chǎn)品質量相對較低。
與蠟基、蠟與樹脂混合基的熱轉印色帶相比,樹脂基的熱轉印色帶的主要特點是打印清晰,具有卓越的圖像耐刮擦、耐涂抹、耐高溫、耐化學藥品性,能滿足各種苛刻環(huán)境要求。主要適用于要求更高的PET(聚酯)、PVC(聚氯乙烯)、BOPP(聚丙烯)、PE(聚乙烯)、PS(聚苯乙烯)等塑料薄膜類基材的高檔標簽。
近年來,隨著熱轉印打印向高檔化、高速低熱量化的發(fā)展,希望在高速打印場合得到鮮明的圖像質量,提高熱轉印色帶與打印受體之間的可剝離性,同時圖像達到充分的耐擦
拭性。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基于水性樹脂的熱轉印色帶及其制備方法,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基于水性樹脂的熱轉印色帶,包括帶基、涂覆在帶基一側的離型層、涂覆在離型層外側的油墨層和涂覆在帶基另一側的耐熱涂層;所述離型層由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組成:酚醛樹脂6-10份、改性聚丁二烯樹脂 15-18份、聚乙烯蠟45-50份、硬酯酸單甘油酯1-3份、磷酸三丁酯0.8-1.5份;所述油墨層由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組成:改性松香樹脂14-17份、醇酸樹脂10-15份、氨基樹脂18-23份、植物碳黑15-20份、銅鉻黑8-12份、高嶺土22-26份、滑石粉9-13份、硅凝膠2-5份、硫酸鈣5-8份、聚醚改性有機硅0.7-1.5份、羥乙基纖維素0.5-1.0份;所述耐熱涂層由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組成:丙烯酸樹脂9-15份、聚酰亞胺85-90份;所述帶基的材質為聚酯薄膜。
作為本發(fā)明進一步的方案:所述離型層由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組成:酚醛樹脂7-9份、改性聚丁二烯樹脂 16-17份、聚乙烯蠟46-49份、硬酯酸單甘油酯1.2-2.8份、磷酸三丁酯0.9-1.4份;所述油墨層由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組成:改性松香樹脂15-16份、醇酸樹脂11-14份、氨基樹脂19-22份、植物碳黑16-19份、銅鉻黑9-11份、高嶺土23-25份、滑石粉10-12份、硅凝膠3-4份、硫酸鈣6-7份、聚醚改性有機硅0.8-1.3份、羥乙基纖維素0.6-0.9份;所述耐熱涂層由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組成:丙烯酸樹脂10-14份、聚酰亞胺86-89份。
作為本發(fā)明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離型層由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組成:酚醛樹脂8份、改性聚丁二烯樹脂 16.5份、聚乙烯蠟47份、硬酯酸單甘油酯1.9份、磷酸三丁酯1.2份;所述油墨層由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組成:改性松香樹脂15.3份、醇酸樹脂12份、氨基樹脂21份、植物碳黑18份、銅鉻黑10份、高嶺土24份、滑石粉11份、硅凝膠3.5份、硫酸鈣6.7份、聚醚改性有機硅1.1份、羥乙基纖維素0.8份;所述耐熱涂層由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組成:丙烯酸樹脂12份、聚酰亞胺88份。
作為本發(fā)明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帶基的厚度為6-8μm。
所述基于水性樹脂的熱轉印色帶的制備方法,步驟如下:
1)稱取酚醛樹脂、改性聚丁二烯樹脂、聚乙烯蠟,投入攪拌裝置中,升溫至74-78℃,攪拌混合30-40min,降溫至35-40℃,然后稱取并加入硬酯酸單甘油酯和磷酸三丁酯,攪拌混合1-2h,獲得離型層涂覆液,備用;
2)稱取植物碳黑、銅鉻黑、高嶺土、滑石粉和硅凝膠,粉碎后,過800-1000目篩,獲得混合粉末;
3)稱取改性松香樹脂、醇酸樹脂、氨基樹脂和硫酸鈣,投入攪拌裝置中,并加入混合粉末,升溫至80-85℃,攪拌混合40-60min,降溫至50-55℃,然后稱取并加入聚醚改性有機硅和羥乙基纖維素,攪拌混合1-2h,獲得油墨層涂覆液,備用;
4)稱取丙烯酸樹脂和聚酰亞胺,投入攪拌裝置中,攪拌混合1-3h,獲得耐熱涂層涂覆液;
5)采用涂覆機將離型層涂覆液均勻涂覆在帶基正面,烘干后,在帶基正面形成離型層;
6)在離型層表面均勻涂覆油墨層涂覆液,烘干后,在離型層表面形成油墨層;
7)采用涂覆機將耐熱涂層涂覆液均勻涂覆在帶基背面,烘干后,在帶基背面形成耐熱涂層。
作為本發(fā)明再進一步的方案:步驟5)中所述離型層的厚度為0.5-0.8μm。
作為本發(fā)明再進一步的方案:步驟6)中所述油墨層的厚度為4-6μm。
作為本發(fā)明再進一步的方案:步驟7)中所述耐熱涂層的厚度為0.6-1.0μm。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發(fā)明制備的基于水性樹脂的熱轉印色帶適合在薄膜類標簽表面打印,熱轉印色帶與打印受體之間的可剝離性良好,打印的圖像和文字具有很高的分辨率,印跡與記錄介質之間具有高的的附著力,耐摩擦、耐劃傷,不會因摩擦而變模糊,符合熱轉印色帶高檔化、高速低熱量化的發(fā)展趨勢。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詳細地說明。
實施例1
一種基于水性樹脂的熱轉印色帶,包括帶基、涂覆在帶基一側的離型層、涂覆在離型層外側的油墨層和涂覆在帶基另一側的耐熱涂層;所述離型層由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組成:酚醛樹脂6份、改性聚丁二烯樹脂 15份、聚乙烯蠟45份、硬酯酸單甘油酯1份、磷酸三丁酯0.8份;所述油墨層由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組成:改性松香樹脂14份、醇酸樹脂10份、氨基樹脂18份、植物碳黑15份、銅鉻黑8份、高嶺土22份、滑石粉9份、硅凝膠2份、硫酸鈣5份、聚醚改性有機硅0.7份、羥乙基纖維素0.5份;所述耐熱涂層由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組成:丙烯酸樹脂9份、聚酰亞胺85份;所述帶基的材質為聚酯薄膜,所述帶基的厚度為6μm。
本實施例中所述基于水性樹脂的熱轉印色帶的制備方法,步驟如下:
1)稱取酚醛樹脂、改性聚丁二烯樹脂、聚乙烯蠟,投入攪拌裝置中,升溫至74℃,攪拌混合30min,降溫至35℃,然后稱取并加入硬酯酸單甘油酯和磷酸三丁酯,攪拌混合1h,獲得離型層涂覆液,備用;
2)稱取植物碳黑、銅鉻黑、高嶺土、滑石粉和硅凝膠,粉碎后,過800目篩,獲得混合粉末;
3)稱取改性松香樹脂、醇酸樹脂、氨基樹脂和硫酸鈣,投入攪拌裝置中,并加入混合粉末,升溫至80℃,攪拌混合40min,降溫至50℃,然后稱取并加入聚醚改性有機硅和羥乙基纖維素,攪拌混合1h,獲得油墨層涂覆液,備用;
4)稱取丙烯酸樹脂和聚酰亞胺,投入攪拌裝置中,攪拌混合1h,獲得耐熱涂層涂覆液;
5)采用涂覆機將離型層涂覆液均勻涂覆在帶基正面,烘干后,在帶基正面形成離型層,所述離型層的厚度為0.5μm;
6)在離型層表面均勻涂覆油墨層涂覆液,烘干后,在離型層表面形成油墨層,所述油墨層的厚度為4μm;
7)采用涂覆機將耐熱涂層涂覆液均勻涂覆在帶基背面,烘干后,在帶基背面形成耐熱涂層,所述耐熱涂層的厚度為0.6μm。
實施例2
一種基于水性樹脂的熱轉印色帶,包括帶基、涂覆在帶基一側的離型層、涂覆在離型層外側的油墨層和涂覆在帶基另一側的耐熱涂層;所述離型層由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組成:酚醛樹脂7份、改性聚丁二烯樹脂 16份、聚乙烯蠟47份、硬酯酸單甘油酯3份、磷酸三丁酯1.2份;所述油墨層由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組成:改性松香樹脂15份、醇酸樹脂12份、氨基樹脂19份、植物碳黑20份、銅鉻黑12份、高嶺土23份、滑石粉10份、硅凝膠2.5份、硫酸鈣6.8份、聚醚改性有機硅0.9份、羥乙基纖維素0.5份;所述耐熱涂層由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組成:丙烯酸樹脂10份、聚酰亞胺87份;所述帶基的材質為聚酯薄膜,所述帶基的厚度為6.5μm。
本實施例中所述基于水性樹脂的熱轉印色帶的制備方法,步驟如下:
1)稱取酚醛樹脂、改性聚丁二烯樹脂、聚乙烯蠟,投入攪拌裝置中,升溫至75℃,攪拌混合32min,降溫至36℃,然后稱取并加入硬酯酸單甘油酯和磷酸三丁酯,攪拌混合1.5h,獲得離型層涂覆液,備用;
2)稱取植物碳黑、銅鉻黑、高嶺土、滑石粉和硅凝膠,粉碎后,過900目篩,獲得混合粉末;
3)稱取改性松香樹脂、醇酸樹脂、氨基樹脂和硫酸鈣,投入攪拌裝置中,并加入混合粉末,升溫至81℃,攪拌混合42min,降溫至51℃,然后稱取并加入聚醚改性有機硅和羥乙基纖維素,攪拌混合1.5h,獲得油墨層涂覆液,備用;
4)稱取丙烯酸樹脂和聚酰亞胺,投入攪拌裝置中,攪拌混合1h,獲得耐熱涂層涂覆液;
5)采用涂覆機將離型層涂覆液均勻涂覆在帶基正面,烘干后,在帶基正面形成離型層,所述離型層的厚度為0.6μm;
6)在離型層表面均勻涂覆油墨層涂覆液,烘干后,在離型層表面形成油墨層,所述油墨層的厚度為4.5μm;
7)采用涂覆機將耐熱涂層涂覆液均勻涂覆在帶基背面,烘干后,在帶基背面形成耐熱涂層,所述耐熱涂層的厚度為0.7μm。
實施例3
一種基于水性樹脂的熱轉印色帶,包括帶基、涂覆在帶基一側的離型層、涂覆在離型層外側的油墨層和涂覆在帶基另一側的耐熱涂層;所述離型層由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組成:酚醛樹脂8份、改性聚丁二烯樹脂 16.5份、聚乙烯蠟47份、硬酯酸單甘油酯1.9份、磷酸三丁酯1.2份;所述油墨層由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組成:改性松香樹脂15.3份、醇酸樹脂12份、氨基樹脂21份、植物碳黑18份、銅鉻黑10份、高嶺土24份、滑石粉11份、硅凝膠3.5份、硫酸鈣6.7份、聚醚改性有機硅1.1份、羥乙基纖維素0.8份;所述耐熱涂層由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組成:丙烯酸樹脂12份、聚酰亞胺88份;所述帶基的材質為聚酯薄膜,所述帶基的厚度為7μm。
本實施例中所述基于水性樹脂的熱轉印色帶的制備方法,步驟如下:
1)稱取酚醛樹脂、改性聚丁二烯樹脂、聚乙烯蠟,投入攪拌裝置中,升溫至76℃,攪拌混合35min,降溫至38℃,然后稱取并加入硬酯酸單甘油酯和磷酸三丁酯,攪拌混合1.5h,獲得離型層涂覆液,備用;
2)稱取植物碳黑、銅鉻黑、高嶺土、滑石粉和硅凝膠,粉碎后,過900目篩,獲得混合粉末;
3)稱取改性松香樹脂、醇酸樹脂、氨基樹脂和硫酸鈣,投入攪拌裝置中,并加入混合粉末,升溫至83℃,攪拌混合50min,降溫至52℃,然后稱取并加入聚醚改性有機硅和羥乙基纖維素,攪拌混合1.5h,獲得油墨層涂覆液,備用;
4)稱取丙烯酸樹脂和聚酰亞胺,投入攪拌裝置中,攪拌混合2h,獲得耐熱涂層涂覆液;
5)采用涂覆機將離型層涂覆液均勻涂覆在帶基正面,烘干后,在帶基正面形成離型層,所述離型層的厚度為0.6μm;
6)在離型層表面均勻涂覆油墨層涂覆液,烘干后,在離型層表面形成油墨層,所述油墨層的厚度為5μm;
7)采用涂覆機將耐熱涂層涂覆液均勻涂覆在帶基背面,烘干后,在帶基背面形成耐熱涂層,所述耐熱涂層的厚度為0.8μm。
實施例4
一種基于水性樹脂的熱轉印色帶,包括帶基、涂覆在帶基一側的離型層、涂覆在離型層外側的油墨層和涂覆在帶基另一側的耐熱涂層;所述離型層由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組成:酚醛樹脂9份、改性聚丁二烯樹脂 17份、聚乙烯蠟49份、硬酯酸單甘油酯2.5份、磷酸三丁酯1.3份;所述油墨層由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組成:改性松香樹脂16份、醇酸樹脂14份、氨基樹脂18份、植物碳黑18份、銅鉻黑12份、高嶺土25份、滑石粉12份、硅凝膠3份、硫酸鈣6份、聚醚改性有機硅1.2份、羥乙基纖維素0.9份;所述耐熱涂層由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組成:丙烯酸樹脂14份、聚酰亞胺85份;所述帶基的材質為聚酯薄膜,所述帶基的厚度為7.5μm。
本實施例中所述基于水性樹脂的熱轉印色帶的制備方法,步驟如下:
1)稱取酚醛樹脂、改性聚丁二烯樹脂、聚乙烯蠟,投入攪拌裝置中,升溫至77℃,攪拌混合38min,降溫至39℃,然后稱取并加入硬酯酸單甘油酯和磷酸三丁酯,攪拌混合1.5h,獲得離型層涂覆液,備用;
2)稱取植物碳黑、銅鉻黑、高嶺土、滑石粉和硅凝膠,粉碎后,過900目篩,獲得混合粉末;
3)稱取改性松香樹脂、醇酸樹脂、氨基樹脂和硫酸鈣,投入攪拌裝置中,并加入混合粉末,升溫至84℃,攪拌混合55min,降溫至54℃,然后稱取并加入聚醚改性有機硅和羥乙基纖維素,攪拌混合1.5h,獲得油墨層涂覆液,備用;
4)稱取丙烯酸樹脂和聚酰亞胺,投入攪拌裝置中,攪拌混合2.5h,獲得耐熱涂層涂覆液;
5)采用涂覆機將離型層涂覆液均勻涂覆在帶基正面,烘干后,在帶基正面形成離型層,所述離型層的厚度為0.7μm;
6)在離型層表面均勻涂覆油墨層涂覆液,烘干后,在離型層表面形成油墨層,所述油墨層的厚度為5.5μm;
7)采用涂覆機將耐熱涂層涂覆液均勻涂覆在帶基背面,烘干后,在帶基背面形成耐熱涂層,所述耐熱涂層的厚度為0.8μm。
實施例5
一種基于水性樹脂的熱轉印色帶,包括帶基、涂覆在帶基一側的離型層、涂覆在離型層外側的油墨層和涂覆在帶基另一側的耐熱涂層;所述離型層由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組成:酚醛樹脂10份、改性聚丁二烯樹脂 18份、聚乙烯蠟50份、硬酯酸單甘油酯3份、磷酸三丁酯1.5份;所述油墨層由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組成:改性松香樹脂17份、醇酸樹脂15份、氨基樹脂23份、植物碳黑20份、銅鉻黑12份、高嶺土26份、滑石粉13份、硅凝膠5份、硫酸鈣8份、聚醚改性有機硅1.5份、羥乙基纖維素1.0份;所述耐熱涂層由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組成:丙烯酸樹脂15份、聚酰亞胺90份;所述帶基的材質為聚酯薄膜,所述帶基的厚度為8μm。
本實施例中所述基于水性樹脂的熱轉印色帶的制備方法,步驟如下:
1)稱取酚醛樹脂、改性聚丁二烯樹脂、聚乙烯蠟,投入攪拌裝置中,升溫至78℃,攪拌混合40min,降溫至40℃,然后稱取并加入硬酯酸單甘油酯和磷酸三丁酯,攪拌混合2h,獲得離型層涂覆液,備用;
2)稱取植物碳黑、銅鉻黑、高嶺土、滑石粉和硅凝膠,粉碎后,過1000目篩,獲得混合粉末;
3)稱取改性松香樹脂、醇酸樹脂、氨基樹脂和硫酸鈣,投入攪拌裝置中,并加入混合粉末,升溫至85℃,攪拌混合60min,降溫至55℃,然后稱取并加入聚醚改性有機硅和羥乙基纖維素,攪拌混合2h,獲得油墨層涂覆液,備用;
4)稱取丙烯酸樹脂和聚酰亞胺,投入攪拌裝置中,攪拌混合3h,獲得耐熱涂層涂覆液;
5)采用涂覆機將離型層涂覆液均勻涂覆在帶基正面,烘干后,在帶基正面形成離型層,所述離型層的厚度為0.8μm;
6)在離型層表面均勻涂覆油墨層涂覆液,烘干后,在離型層表面形成油墨層,所述油墨層的厚度為6μm;
7)采用涂覆機將耐熱涂層涂覆液均勻涂覆在帶基背面,烘干后,在帶基背面形成耐熱涂層,所述耐熱涂層的厚度為1.0μm。
本發(fā)明制備的基于水性樹脂的熱轉印色帶適合在薄膜類標簽表面打印,熱轉印色帶與打印受體之間的可剝離性良好,打印的圖像和文字具有很高的分辨率,印跡與記錄介質之間具有高的的附著力,耐摩擦、耐劃傷,不會因摩擦而變模糊,符合熱轉印色帶高檔化、高速低熱量化的發(fā)展趨勢。
上面對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方式作了詳細說明,但是本發(fā)明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在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所具備的知識范圍內(nèi),還可以在不脫離本發(fā)明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種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