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精細化工合成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用硅烷-Lewis酸催化體系下合成葉醇的方法。
背景技術:
葉醇,學名順-3-己烯-1-醇,為無色或微黃色油狀液體,葉醇具有強烈的新鮮葉草香氣,屬清香型名貴香料,可用于香精配方,化妝品行及食品香料中及使用于制備系列的葉醇酯中。主要用作各種花香型香精的前味劑,用于調合丁香、香葉天竺葵油、橡苔、薰衣草、薄荷等花精油,提供新鮮的頂香。葉醇普遍存在于綠色植物中,從綠色植物中可以提取得到天然葉醇,但此方法過程比較繁瑣,提取率比較低,并且得到的葉醇含有較多其他物質。因此,化學合成是目前得到葉醇的主要方法。合成方法主要分兩類,一類為直接合成法;另一類為間接合成法,間接合成關鍵在于合成中間體。
這兩類方法都存在反應步驟較長、條件復雜、反應時間長、選擇性差、收率較低的缺點。目前國際上生產葉醇的主要企業(yè)有芬美意公司、信越公司、ZEON公司,以及我國山東新和成藥業(yè)有限公司。
現(xiàn)有文獻報道的主要工藝路線如下:
1、乙炔法
具有原料易得,收率較高,副產物少等優(yōu)點,缺點是工序較長,合成步驟多,工藝復雜,且需深度冷凍。
2、丁炔法
此法的缺點是反應時間較長。
3、丙醛-1.1-二氯甲基磷酸二乙酯法
該法反應時間短,產率高,但需多次深度冷凍,能耗大,條件苛刻,實現(xiàn)工業(yè)化有困難。
4、丙炔醇法
缺點是工序較長,合成步驟多,工藝復雜。
5、氯乙醇法
缺點是工序較長,合成步驟多,工藝復雜,且需深度冷凍。
以上幾種炔醇類再加氫制備葉醇的方法,見于Tani, Kousuke; Ono, Naoya; Okamoto, Sentaro; Sato, Fumie; Journal of the Chemical Society, Chemical Communications;nb. 4; (1993); p. 386 – 387,Joshi, Navalkishore N.; Mamdapur, Vasant R.; Chadha, Mohindra S.; Journal of the Chemical Society, PerkinTransactions 1: Organic and Bio-Organic Chemistry (1972-1999); nb. 12; (1983); p. 2963 – 2966,收率基本在80%左右。
6、乙醛-巴豆醛法
缺點是工序較長,合成步驟多,工藝復雜,三廢難處理。
7、山梨酸法
工業(yè)化困難。
8、乙烯基乙炔法
物料的敏感性高,工業(yè)化困難。
9、2-乙級-3-氯代四氫呋喃還原開環(huán)
物料的敏感性高,工業(yè)化困難。見于Crombie, Leslie; Rainbow, Linda J.; Tetrahedron Letters; vol. 29; nb. 49; (1988); p. 6517 - 6520
10、順式烯烴衍生物的轉化
物料的敏感性高,工業(yè)化困難。
11、戊二烯多聚甲醛法
催化劑成本高,需要深冷。
12、大茴香醚法
該法的特點是最終產物只含順式體,但缺點是工序較長,合成步驟多,工藝復雜,物料敏感性強,難以工業(yè)化。
綜上,上述的方法均還是會存在著如下缺點中的一種或多種:選擇性差,有大量二位葉醇、四位葉醇(這兩種副產物均難以分離,影響葉醇產品的質量)生成的現(xiàn)象,葉醇的收率低;反應溫度較低,需要深冷;步驟繁瑣,工藝可行性差;原子經濟性不好,三廢較多;所用物料敏感性強,不利于工業(yè)化放大。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就是為解決上述方法和工藝上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種選擇性好、方便操作的合成葉醇的方法,采用Lewis酸催化劑與硅烷助劑相結合,有別于傳統(tǒng)甲基吡喃合成葉醇的方法,以實現(xiàn)以下發(fā)明目的:
(1)本發(fā)明反應選擇性好,四位葉醇和二位葉醇副產的少,葉醇的收率高;
(2)本發(fā)明反應條件溫和,不需要控制低溫;
(3)本發(fā)明反應流程簡單,只需一步開環(huán)反應;
(4)本發(fā)明反應使用的催化劑為硅烷- Lewis酸催化劑,可活化套用,對環(huán)境友好;
(5)本發(fā)明所用物料,適于工業(yè)化放大。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采取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用硅烷-Lewis酸催化體系下合成葉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甲基吡喃在硅烷- Lewis酸催化體系下一鍋法進行反應。
以下是對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
所述硅烷為三甲氧基硅烷、三乙基硅烷、三乙氧基硅烷中的一種。
所述Lewis酸為FeCl3、SnCl2、ZnCl2中的一種。
硅烷優(yōu)選為三乙基硅烷、Lewis酸優(yōu)選為FeCl3。
甲基吡喃與Lewis酸的摩爾比為25~45:1。
甲基吡喃與Lewis酸的摩爾比優(yōu)選為30-40:1;更一步優(yōu)選為32-37:1。
甲基吡喃與硅烷的摩爾比為2.25~4.50:1。
反應溫度20~70℃,反應時間20~80min。
所述反應,攪拌轉速為200轉/min,氮氣給壓0.04-0.05MPa。
所述硅烷- Lewis酸催化體系,還包括助劑,所述助劑為TiCl4、BF3中的一種。
所述助劑與Lewis酸的摩爾比為:1.1-1.6:1。
硅烷在反應結束后生成硅醚,硅醚經催化加氫反應得到硅烷,繼續(xù)套用到反應中;所述催化加氫反應,使用的催化劑為Pd/C,反應溫度80~100℃,壓力1~3MPa,反應時間0.5~3h。
本發(fā)明的技術解決方案為一種用Lewis酸做為催化劑,在硅烷- Lewis酸催化體系下由甲基吡喃合成葉醇。其化學反應式如下: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發(fā)明反應選擇性好,四位葉醇和二位葉醇副產的少,基本不生成副產物,葉醇的收率高;甲基吡喃轉化率為92.08-97.38%,葉醇的收率為88.64-93.68%,反應選擇性為92.3-98.53%;
現(xiàn)有技術中以甲基吡喃為原料,以金屬鋰和乙二胺為催化劑制備的葉醇,甲基吡喃轉化率為94%,葉醇收率79%,選擇性為84%。
(2)本發(fā)明合成的葉醇粗品(含殘留溶劑等),葉醇純度為93.9-95.9%,二位、四位葉醇總含量<0.35-0.89%;精制后葉醇純度為995%;
現(xiàn)有技術中以甲基吡喃為原料,以金屬鋰和乙二胺為催化劑制備的葉醇粗品,葉醇含量81.9%(含殘留溶劑等,二位、四位葉醇總含量15.4%)。
(3)本發(fā)明lewis酸催化劑可循環(huán)套用15次以上,循環(huán)套用15次時,反應選擇性基本保持不變,葉醇的收率僅降低0.2-0.25個百分點,葉醇粗品的純度僅降低0.5-0.7個百分點;硅烷可以活化套用,對環(huán)境友好,降低生產成本。
(4)本發(fā)明反應條件溫和,反應溫度為20~70℃,不需要控制低溫。
(5)本發(fā)明反應流程簡單,只需一步開環(huán)反應。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的實例,進一步詳細地描述本發(fā)明,這些實施例僅為了舉例說明本發(fā)明,而非以任何方式限制本發(fā)明的范圍。
實施例1一種用硅烷-Lewis酸催化體系下合成葉醇的方法
將60g三乙基硅烷(0.516mol)、210g(2.14mol)甲基吡喃、10gFeCl3(0.0616mol)和100g(1.0853mol)甲苯混合均勻后加入到反應釜中,開啟攪拌轉速200轉/min,氮氣給壓0.04Mpa,反應溫度20℃,反應時間80min。
反應結束后,反應液回收溶劑甲苯、三乙基硅醚、未反應完二氫吡喃后,回收催化劑,得到葉醇粗品28g,葉醇含量94.2%(含殘留溶劑等,二位、四位葉醇總含量<0.5%);
脫除重組份,之后精餾得到葉醇成品(99.5%含量),反應過程甲基吡喃轉化率為92.08%,葉醇收率90.73%,選擇性為98.53%。
實施例2一種用硅烷-Lewis酸催化體系下合成葉醇的方法
將60g(0.516mol)三乙基硅烷、210g(2.14mol)甲基吡喃、11.67gZnCl2(0.0856mol)、100g甲苯(1.0853mol)混合均勻后加入到反應釜中,開啟攪拌,轉速200轉/min,氮氣給壓至0.045Mpa,反應溫度60℃,反應時間60min。
反應結束后,反應液回收溶劑甲苯、三乙基硅醚、未反應完二氫吡喃后后,回收催化劑,得到葉醇粗品27.8g,葉醇含量95.42%(含殘留溶劑等,二位、四位葉醇總含量<0.4%);
脫除重組份,之后精餾得到葉醇成品(99.5%含量),反應過程甲基吡喃轉化率為97.38%,葉醇收率92.90%,選擇性為95.4%。
實施例3一種用硅烷-Lewis酸催化體系下合成葉醇的方法
將60g(0.516mol)三乙基硅烷、210g(2.14mol)甲基吡喃、10gFeCl3(0.0616mol)、100g二氯甲烷(1.1774mol)及5gBF3(0.0737mol)混合均勻后加入到反應釜中,開啟攪拌,轉速200轉/min,氮氣給壓至0.05Mpa反應溫度50℃,反應時間50min。
反應結束后,反應液回收溶劑甲苯、三乙基硅醚、未反應完二氫吡喃后,回收催化劑,得到葉醇粗品27.2g,葉醇含量93.9%(含殘留溶劑等,二位、四位葉醇總含量<0.6%);
脫除重組份,之后精餾得到葉醇成品(99.5%含量),反應過程甲基吡喃轉化率為95.41%,葉醇收率89.72%,選擇性為94.04%。
實施例4一種用硅烷-Lewis酸催化體系下合成葉醇的方法
將63g(0.516mol)三甲氧基硅烷、210g(2.14mol)甲基吡喃、10gFeCl3(0.0616mol)、100g甲苯(1.0853mol)及5gBF3(0.0737mol)混合均勻后加入到反應釜中,開啟攪拌,轉速200轉/min,氮氣給壓至0.04Mpa反應溫度70℃,反應時間20min。
反應結束后,反應液回收溶劑甲苯、三甲氧基硅醚、未反應完二氫吡喃后,回收催化劑,得到葉醇粗品28.3g,葉醇含量95.9%(含殘留溶劑等,二位、四位葉醇總含量<0.35%);
脫除重組份,之后精餾得到葉醇成品(99.5%含量),反應過程甲基吡喃轉化率為96.82%,葉醇收率93.68%,選擇性為96.76%。
實施例5:一種用硅烷-Lewis酸催化體系下合成葉醇的方法
將63g(0.516mol)三甲氧基硅烷、210g(2.14mol)甲基吡喃、10g回收套用(實施例4的FeCl3回收套用第15次)的FeCl3(0.0616mol)、100g甲苯(1.0853mol)及5gBF3(0.0737mol)混合均勻后加入到反應釜中,開啟攪拌,轉速200轉/min,氮氣給壓至0.04Mpa反應溫度70℃,反應時間20min。
反應結束后,反應液回收溶劑甲苯、三甲氧基硅醚、未反應完二氫吡喃后,回收催化劑,得到葉醇粗品28.1g,葉醇含量95.4%(含殘留溶劑等,二位、四位葉醇總含量<0.35%);
脫除重組份,之后精餾得到葉醇成品(99.5%含量),反應過程甲基吡喃轉化率為96.62%,葉醇收率93.48%,選擇性為96.75%。
實施例6一種用硅烷-Lewis酸催化體系下合成葉醇的方法
將84.7g(0.516mol)三乙氧基硅烷、210g(2.14mol)甲基吡喃、9.02gSnCl2(0.04755mol)、100g甲苯(1.0853mol)及5gBF3(0.0737mol)混合均勻后加入到反應釜中,開啟攪拌,轉速200轉/min,氮氣給壓至0.04Mpa,反應溫度60℃,反應時間60min。
反應結束后,反應液回收溶劑甲苯、三乙氧基硅醚、未反應完二氫吡喃后,回收催化劑,得到葉醇粗品27.2g,葉醇含量95.9%(含殘留溶劑等,二位、四位葉醇總含量<0.89%);
脫除重組份,之后精餾得到葉醇成品(99.5%含量),反應過程甲基吡喃轉化率為96.07%,葉醇收率88.64%,選擇性為92.3%。
實施例7 助劑的再生處理以及套用反應
合成葉醇反應結束后生成的三乙基硅醚50g(0.203mol),加入Pd/C催化劑0.2g,在氫化釜中反應,反應壓力2MPa,反應溫度80℃,反應時間60min,反應結束后三乙基硅醚完全轉化為三乙基硅烷,三乙基硅醚的轉化率為95.70%,三乙基硅烷的選擇性為99.8%。
再生的三乙基硅烷60g、210g(2.14mol)甲基吡喃、10gFeCl3(0.0616mol)、100g二氯甲烷(1.1774mol)及5gBF3(0.0737mol)混合均勻后加入到反應釜中,開啟攪拌,轉速200轉/min,氮氣給壓至0.04Mpa,反應溫度60℃,反應時間60min。
反應結束后,反應液回收溶劑甲苯、三乙基硅醚、未反應完二氫吡喃后,回收催化劑,得到葉醇粗品28.1g,葉醇含量95.9%(含殘留溶劑等,二位、四位葉醇總含量<0.4%);
脫除重組份,之后精餾得到葉醇成品(99.5%含量),反應過程甲基吡喃轉化率為97.23%,葉醇收率91.66%,選擇性為94.27%。
對比例1 采用現(xiàn)有的催化劑合成葉醇
將石油醚115g,甲基吡喃74g(0.755mol)、乙二胺300g(4.99mol),攪拌均勻后降溫至-70°C,分批加入25g金屬鋰(3.57mol),保溫反應3h,終止反應后處理;得到71g粗品,葉醇含量81.9%(含殘留溶劑等,二位、四位葉醇總含量15.4%);
精餾進行分離,有20%左右難分離徹底的混合物,按照氣相含量折算,得到葉醇成品60g(99.5%含量),四位、二位葉醇11g,反應過程甲基吡喃轉化率為94%,葉醇收率79%,選擇性為84%。
本發(fā)明所述二位葉醇的化學名稱為2己烯醇,所述四位葉醇的化學名稱為4-己烯醇。
除非另有說明,本發(fā)明中所采用的百分數(shù)均為質量百分數(shù),所述的比例,均為質量比例。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發(fā)明,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