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合成白藜蘆醇的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合成白藜蘆醇的新方法。
背景技術:
白藜蘆醇是一種天然的抗氧化劑,可降低血液粘稠度,保持血液暢通,它也可防止癌癥的發(fā)生及發(fā)展,白藜蘆醇具有雌激素樣作用,可用于治療乳腺癌等疾病。關于白藜蘆醇的合成方法文獻報道的有1.通過Perkins反應合成白藜蘆醇早在1941年Spath和Kromp首次嘗試乙1,3-二甲氧基苯甲醛和對甲氧基苯甲酸鈉為底物通過Perkin反應得到順式縮合產(chǎn)物;然后將該順式產(chǎn)物置于甲醇和鹽酸的混合液48h后順式產(chǎn)物異構化得到反式結晶。反應式如下 referJ.Org.Chem,1997,62,4821-48262.通過Witting反應合成白藜蘆醇Witting反應所需條件溫和、產(chǎn)物易分離并具有良好的立體選擇性,通過Witting反應合成均二苯乙烯類化合物為眾多科學家所采用。以3,5-二甲氧基苯甲醛和對甲氧基芐基溴經(jīng)Witting反應、順反異構化和去保護基三步反應及分離提純得到白藜蘆醇。反應式如下
referChinese Chemical Letters1998,9(11),1003-10043.通過heck反應合成白藜蘆醇這一路線的關鍵步驟是通過Heck反應在兩個芳環(huán)之間形成一個烯鍵,產(chǎn)物為單一的反式產(chǎn)物。該路線的反應物之一二羥基苯乙烯仍是通過Witting反應由3,5-二羥基苯甲醛制得,所得二羥基苯乙烯的羥基再乙?;Wo。反應式如下 referTetrahedron Letters2002,43(4),597-598Heck法合成白藜蘆醇的反應條件對于無水無氧的要求很高,達到比較高的收率有一定的難度,而且鈀催化劑的污染很嚴重。
以上所述方法存在比較普遍的問題是反應的收率不高、反應的條件相對比較苛刻、工業(yè)化難度大,另外一個明顯的缺點是成本高。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種制備白藜蘆醇的新方法,本方法具有反應收率高、反應條件相對溫和、易于實現(xiàn)工業(yè)化并且成本低的優(yōu)點。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合成白藜蘆醇的新方法。
本發(fā)明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3,5-二甲氧基芐溴與金屬鎂反應生成格式試劑3,5-二甲氧基芐溴化鎂,
2)3,5-二甲氧基芐溴化鎂與茴香醛進行親核加成反應生成3,5,4’-三甲氧基二苯乙醇,3)3,5,4’-三甲氧基二苯乙醇脫水生成3,5,4’-三甲氧基二苯乙烯,4)3,5,4’-三甲氧基二苯乙烯脫甲基得到白藜蘆醇。
以下通過反應式說明本發(fā)明的反應步驟步驟1由3,5-二甲氧基芐溴制備3,5-二甲氧基芐基溴化鎂(即格氏試劑) 在無水四氫呋喃或無水乙醚中反應,反應需要加熱或超聲,一般情況下超聲的效果要更好一些。
步驟2由3,5-二甲氧基芐基溴化鎂制備3,5,4’-三甲氧基二苯乙醇 在無水四氫呋喃或無水乙醚中反應。將上述格氏試劑溶液緩慢滴加到冷卻的茴香醛溶液中,室溫攪拌至反應完全。茴香醛與格氏試劑的物質的量比1.1~1∶1。然后加稀酸(如稀鹽酸、稀硫酸等)或強酸弱堿鹽(如氯化銨)的水溶液?;厥杖軇?,剩余物用有機溶劑(如乙酸乙酯、二氯甲烷等)萃取,干燥、濃縮得到產(chǎn)品。
步驟3由3,5,4’-三甲氧基二苯乙醇制備3,5,4’-三甲氧基二苯乙烯 在甲苯或二甲苯中進行反應。反應中需要加入催化量的酸(如對甲基苯磺酸)。回流去水,反應時間一般為18~26h。
步驟4由3,5,4’-三甲氧基二苯乙烯制備白藜蘆醇
反應在惰性溶劑(如二氯甲烷、氯仿等)中進行。在冷卻的條件下向3,5,4’-三甲氧基二苯乙烯的溶液中緩慢滴加三溴化硼溶液。室溫攪拌至反應完全,加水。加入有機溶劑(如乙酸乙酯、二氯甲烷)萃取、干燥、濃縮,得到產(chǎn)品。
以上方法和現(xiàn)有技術相比,優(yōu)點在于,反應條件緩和,使用的溶劑范圍廣泛,操作簡單,產(chǎn)率高,純度高,成本低,適合大規(guī)模生產(chǎn)。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通過實施例進一步說明本發(fā)明,但不作為對本發(fā)明的限制。
實施例1由3,5-二甲氧基芐溴制備3,5-二甲氧基芐基溴化鎂(即格氏試劑)于干燥的1000mL三口反應瓶中加入經(jīng)過打磨的鎂屑26g(1.07mol)、無水THF100mL,開動攪拌,在氮氣保護下加熱至60℃;緩慢加入231g(1mol)3,5-二甲氧基溴芐和400mLTHF的溶液,加熱回流攪拌1h,冷卻;于超聲波中反應10min,反應劇烈,待鎂條消失后,冷卻備用。
實施例2由3,5-二甲氧基芐基溴化鎂制備3,5,4’-三甲氧基二苯乙醇于干燥的2000mL三口反應瓶中,加入140g(1.03mol)茴香醛、無水THF40mL,冰水浴冷卻到10℃以下;開動攪拌,緩慢加入例1中制備的3,5-二甲氧基芐基溴化鎂THF溶液,保持溫度在10~15℃內(nèi)波動;滴加完畢,于室溫攪拌2h。反應畢,冰浴冷卻,加入氯化銨(30g)和水(100mL),攪拌30min;將反應物傾入500mL水中,回收溶劑THF。用乙酸乙酯(200mL×3)萃取,無水氯化鈣干燥,旋蒸得到白色固體245g(收率85%)。
實施例3由3,5,4,-三甲氧基二苯乙醇制備3,5,4’-三甲氧基二苯乙烯于干燥的1000mL單口反應瓶中加入3,5,4’-三甲氧基二苯乙醇144g(0.5mol)、5g對甲苯磺酸和600mL無水甲苯;裝上回流去水裝置;開動攪拌,緩緩加熱至回流;回流18h。反應畢,回收溶劑甲苯。得到的固體在95%乙醇中重結晶,得到102g類白色固體(收率76%)。
實施例4由3,5,4’-三甲氧基二苯乙烯制備白藜蘆醇向100mL三口燒瓶中加入3,5,4’-三甲氧基二苯乙烯0.54g,以40mL無水二氯甲烷溶解,冰水浴冷卻至0℃以下,充氮氣保護。攪拌下緩慢滴加2.5g三溴化硼的無水二氯甲烷溶液20mL,室溫攪拌6h。冰水浴冷卻至0℃,滴加冷卻蒸餾水50mL,將反應瓶傾入200mL冰水中,攪拌,產(chǎn)生白色沉淀。乙酸乙酯萃取,有機相以飽和氯化鈉溶液洗至中性,無水硫酸鎂干燥。減壓蒸除溶劑,得到黃色粉末,以甲醇/水重結晶,得到類白色固體0.42g,收率92%。
權利要求
1.一種制備白藜蘆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1)3,5-二甲氧基芐溴與金屬鎂反應生成格式試劑3,5-二甲氧基芐溴化鎂,2)3,5-二甲氧基芐溴化鎂與茴香醛進行親核加成反應生成3,5,4’-三甲氧基二苯乙醇,3)3,5,4’-三甲氧基二苯乙醇脫水生成3,5,4’-三甲氧基二苯乙烯,4)3,5,4’-三甲氧基二苯乙烯脫甲基得到白藜蘆醇。
2.權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1)的反應在無水四氫呋喃或無水乙醚中進行。
3.權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1)反應在加熱或超聲條件下進行。
4.權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2)反應在在無水四氫呋喃或無水乙醚中進行,其中3,5-二甲氧基芐溴化鎂與茴香醛的重量比為1∶1-2。
5.權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2)3,5-二甲氧基芐溴化鎂與茴香醛反應完全后,加稀酸或強酸弱堿鹽的水溶液,然后回收溶劑,剩余物用有機溶劑萃取,濃縮,干燥,所述稀酸為稀鹽酸或稀硫酸,所述強酸弱堿鹽為氯化銨,所述用有機溶劑萃取,是以乙酸乙酯或二氯甲烷為萃取液。
6.權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3)的反應在甲苯或二甲苯中進行,反應中需要加入催化量的酸,回流去水,反應時間為18~26小時。
7.權利要求6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入催化量的酸是甲基苯磺酸。
8.權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4)的反應在惰性溶劑中進行,在冷卻的條件下向3,5,4’-三甲氧基二苯乙烯的溶液中緩慢滴加三溴化硼溶液,室溫攪拌至反應完全,加水,加入有機溶劑萃取、濃縮,干燥。
9.權利要求8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惰性溶劑為二氯甲烷或氯仿,所述加入有機溶劑萃取,是以乙酸乙酯或二氯甲烷為萃取液。
10.權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經(jīng)過以下步驟步驟1)由3,5-二甲氧基芐溴制備3,5-二甲氧基芐基溴化鎂 反應在無水四氫呋喃或無水乙醚中進行,反應需要加熱或超聲,步驟2)由3,5-二甲氧基芐基溴化鎂制備3,5,4’-三甲氧基二苯乙醇 反應在無水四氫呋喃或無水乙醚中進行,將格氏試劑3,5-二甲氧基芐基溴化鎂溶液緩慢滴加到冷卻的茴香醛溶液中,室溫攪拌至反應完全,茴香醛與格氏試劑的物質的量比1~1.1∶1,然后加稀鹽酸或稀硫酸或氯化銨水溶液,回收溶劑,剩余物用乙酸乙酯或二氯甲烷萃取,濃縮,干燥,步驟3)由3,5,4’-三甲氧基二苯乙醇制備3,5,4’-三甲氧基二苯乙烯 反應在甲苯或二甲苯中進行,反應中需要加入催化量的對甲基苯磺酸,回流去水,反應時間一般為18~26小時,步驟4)由3,5,4’-三甲氧基二苯乙烯制備白藜蘆醇 反應在二氯甲烷或氯仿中進行,在冷卻的條件下向3,5,4’-三甲氧基二苯乙烯的溶液中緩慢滴加三溴化硼溶液,室溫攪拌至反應完全,加水,加入乙酸乙酯或二氯甲烷萃取、濃縮,干燥。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合成白藜蘆醇的方法,本發(fā)明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3,5-二甲氧基芐溴與金屬鎂反應生成格式試劑3,5-二甲氧基芐溴化鎂,2)3,5-二甲氧基芐溴化鎂與茴香醛進行親核加成反應生成3,5,4’-三甲氧基二苯乙醇,3)3,5,4’-三甲氧基二苯乙醇脫水生成3,5,4’-三甲氧基二苯乙烯,4)3,5,4’-三甲氧基二苯乙烯脫甲基得到白藜蘆醇。
文檔編號C07C37/20GK1994991SQ20061000023
公開日2007年7月11日 申請日期2006年1月6日 優(yōu)先權日2006年1月6日
發(fā)明者王文峰, 鄒江, 華宇寧, 劉宏林 申請人:北京賽科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