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納米累托石的生產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納米累托石的生產方法,屬于納米粘土礦物的生產方法,即在水介質中,借助機械化學力作用,分離出累托石礦石中的納米累托石微粒,屬于非金屬加工領域。
背景技術:
累托石是一種層狀硅酸鹽粘土礦物,晶形呈鱗片狀,具有蒙皂石層和云母層的1∶1規(guī)則間層結構,層間距2.4nm,當水分子或有機陽離子進入層間后,層間距可增大至4.5nm以上,在機械化學力作用下,可以剝離出納米級厚度的鱗片。因此,累托石又稱作一種天然納米礦物。
我國的累托石礦床均產自于二疊系煤系地層,累托石常與水云母、高嶺石、綠泥石等粘土礦物連生,不易分選。此外,礦石中含有大量黃鐵礦和少量炭質,其中炭質密度小,可浮性好,常懸浮于礦漿表面,使累托石的分選提純更加困難。
復合納米累托石是高分子聚合物的一種理想的功能性填料。如湖北名流累托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申請的“一種用于納米復合材料的累托石的生產方法”發(fā)明專利,申請?zhí)?2115403.1,該發(fā)明以累托石粗精礦為原料,采用超細磨預處理,添加2~9%磷酸鹽分散劑攪拌分散,高速離心分選、脫水生產方法,得到平均粒徑100~400nm的用于納米復合材料的累托石。該方法采用超細磨、高速離心分選,可以有效的除去雜質礦物,得到純度>98%的累托石。但是,該技術仍存在一些不足大量添加磷酸鹽作礦漿分散劑,廢水處理難度較大,造成水體富營養(yǎng)化污染;采用超細磨預處理提高產品純度,設備投資大,能耗較高;累托石礦漿經(jīng)過分散、分選后,懸浮液穩(wěn)定性好,且濃度低,固含量一般不到2%,不經(jīng)處理,礦漿極難沉降、脫水,即使按該技術方法延長分離時間,用高速離心機脫水,同時也脫除粒度更細的納米累托石微粒。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工藝合理、污染較小的一種納米累托石的生產方法。
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本發(fā)明的納米累托石的生產方法,以累托石粗精礦為原料,包括破碎、搗漿、離心機精選、脫水工序,其特征在于在精選前采用水力旋流器進行粗選,精選工序首先向礦漿中加入堿和有機分散劑調漿,然后送入離心機精選,精選后用無機酸調節(jié)pH值在5.5~6.5范圍,再用離心機進行脫水。
所述的納米累托石的生產方法,水力旋流器采用帶有三個出口的水力旋流器,其工作壓力為0.4~0.6Mpa,從頂部的小口排出炭質和易浮的細粒黃鐵礦,底口的底流作尾礦廢棄,由進漿口上部的溢流口得出粗選礦漿。
所述的納米累托石的生產方法,精選工序加入的堿采用氫氧化鈉,氫氧化鈉水溶液濃度為0.1-0.5mol/L,加入量按堿是待分散的礦物重量的0.5~1.5%。
所述的納米累托石的生產方法,精選工序加入的有機分散劑為聚丙烯酸鹽,加入量按聚丙烯酸鹽是待分散礦物的重量的0.1~1%。
所述的納米累托石生產方法,其特征在于脫水工序調節(jié)pH值采用的無機酸為工業(yè)鹽酸或硫酸,濃度為0.1~1mol/L。
本發(fā)明具有以下特點1、本發(fā)明所述的累托石粗精礦,雖然經(jīng)重選工藝處理,剔除了粗粒黃鐵礦,但是,仍有水云母、綠泥石等粘土礦物與累托石伴生,并有少量炭質和細粒黃鐵礦。據(jù)此,本發(fā)明的生產方法先用常速攪拌機搗漿,采用一種三出口的水力旋流器粗選,從旋流器頂部小口排出炭質和易浮的細粒黃鐵礦,底流作尾礦廢棄,避免它們混入納米累托石中,為精選出高純度累托石創(chuàng)造條件。
2、本發(fā)明的精選工序采用的有機分散劑為聚丙烯酸鹽,使累托石和其他粘土礦物形成帶電粒子,且在各種粒子周圍形成雙電層結構,顯著降低了礦粒間粘滯力和懸浮液粘度,與此同時,累托石層間的堿土金屬離子與加入的堿金屬離子互相交換,增大了層間距。以上性狀的變化,都有助于累托石的分選。利于分選提純,且藥劑用量較少,對環(huán)境污染小。
3、本發(fā)明提供的納米累托石生產方法,由于預先將礦漿分散充分,可以在液固比<10的濃漿下離心分離,有利于提高納米累托石產率和設備生產能力,減少廢水排放。
4、本發(fā)明的脫水工序,采用無機酸調節(jié)累托石懸浮液pH值,促使累托石絮凝,基本上解決了懸浮液濃縮、脫水難題,且中和了礦漿中的堿金屬離子,有利于環(huán)境保護。
5、本發(fā)明生產方法生產的納米累托石,品形呈鱗片狀,厚度20~40nm,徑厚比8~16,其累托石純度>98%。是制備聚合物/納米累托石復合材料的優(yōu)選原料。
綜上所述,本發(fā)明提出的生產方法具有工藝合理,產率大、純度高、藥劑用量較少、環(huán)境污染小等特點。
具體實施例方式
現(xiàn)對本發(fā)明的工藝流程具體說明如下1、將含量為60~70%的累托石粗精礦破碎至小于5mm作為原料;2、搗漿加水,使液固比為6~8,置于攪拌機中攪拌0.5h;3、粗選用泥漿泵將攪拌均勻懸浮液從進漿口泵入水力旋流器中,水力旋流器有頂流、溢流和底流三個出口,在0.4~0.6Mpa的工作壓力下分選,由進漿口上部的溢流口得到粗選礦漿;4、精選將粗選礦漿置于攪拌機中,加入堿將礦漿pH作調整,按堿與待分散礦物重量的0.5~1.5%加入,加入有機分散劑聚丙烯酸鹽,用量為聚丙烯酸鹽是待分散礦物重量的0.1~1%,經(jīng)0.5h高速攪拌,制成均勻分散的懸浮液,將懸浮液置于離心機中,經(jīng)8~12min高速離心分選,可得到已提純的納米累托石精選礦漿;5、脫水將精選礦漿置于攪拌機中,并添加無機酸,如工業(yè)鹽酸或硫酸,濃度為0.1~1mol/L,調整礦漿pH值在5.5~6.5范圍內,攪拌5~10min,懸浮液即成為絮狀或凝膠狀絮凝物;將絮凝物置于離心機脫水,即可得到納米累托石漿料。
脫水后的漿料可以直接用作濕法有機復合有機累托石的原料;或經(jīng)過干燥、粉碎制成粉料,用作干法有機復合有機累托石的原料,制成納米有機累托石,用作高分子聚合物/納米累托石復合材料。
在精選工序排出的中礦可以再利用經(jīng)加水調漿至液固比為8、加堿和分散劑、離心機分離,然后添加無機酸,調整礦漿pH值在5.5~6.5范圍內,攪拌5~10min成懸浮液,進入脫水工序操作。
實施例將累托石粗精礦經(jīng)顎式破碎機破碎至小于5mm,取50kg累托石粗精礦加入到盛有330L水的攪拌桶,攪拌30min,用泥漿泵泵入直徑150mm的帶有頂流出口的水力旋流器,在0.4Mpa下分選,旋流器的頂流和底流作尾礦廢棄,將溢流給入攪拌機中(葉輪線速度8.2m/s攪拌桶與葉輪直徑比為3.2),加入1.3%氫氧化鈉和0.6%聚丙烯酸鈉(按固體量計),攪拌30min,使之成為分散均勻的懸浮液,將此懸浮液分批給入離心機中,在分離系數(shù)[分離因素與分離時間(min)的乘積]為8000時,分離出納米累托石懸浮液并排出中礦,將累托石懸浮液給入攪拌機,緩慢加入鹽酸,調整pH為6,使其絮凝,在分離系數(shù)為8000的離心機中脫水濃縮,得到累托石漿料,其固含量由脫水前的1.5%提高到6.5%,將此漿料在105℃烘干,并磨細至200目,得到產率為5.1%的納米累托石。產品經(jīng)透射電鏡測定,累托石呈鱗片狀,鱗片大小長度200~600nm,寬度100~400nm,厚度20~40nm;用次甲基蘭吸蘭量法測定和X射線衍射分析,累托石純度98.3%。
在精選工序排出的中礦可以再利用取實例1中離心機分離的中礦10kg(固含量計),加水調漿至液固比為8,加160g氫氧化鈉,100g聚丙烯酸鈉,攪拌2h,離心機分離,然后添加無機酸,調整礦漿pH值在5.5~6.5范圍內,進入脫水工序操作,即可得純度為98.3%,產率為5.3%的納米累托石。
權利要求
1.一種納米累托石的生產方法,以累托石粗精礦為原料,包括破碎、搗漿、離心機精選、脫水工序,其特征在于在精選前采用水力旋流器進行粗選,精選工序首先向礦漿中加入堿和有機分散劑調漿,然后送入離心機精選,精選后用無機酸調節(jié)pH值在5.5~6.5范圍,再用離心機進行脫水。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納米累托石的生產方法,其特征在于水力旋流器采用帶有三個出口的水力旋流器,其工作壓力為0.4~0.6Mpa,從頂部的小口排出炭質和易浮的細粒黃鐵礦,底口的底流作尾礦廢棄,由進漿口上部的溢流口得出粗選礦漿。
3.根據(jù)權力要求1或2所述的納米累托石的生產方法,其特征在于精選工序加入的堿采用氫氧化鈉,氫氧化鈉水溶液濃度為0.1-0.5mol/L,加入量按堿是待分散的礦物重量的0.5~1.5%。
4.根據(jù)權力要求1或2所述的納米累托石的生產方法,其特征在于精選工序加入的有機分散劑為聚丙烯酸鹽,加入量按聚丙烯酸鹽是待分散礦物的重量的0.1~1%。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納米累托石生產方法,其特征在于脫水工序調節(jié)pH值采用的無機酸為工業(yè)鹽酸或硫酸,濃度為0.1~1mol/L。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納米累托石的生產方法,以累托石粗精礦為原料,經(jīng)破碎、搗漿后用水力旋流器進行粗選,水力旋流器工作壓力為0.4~0.6MPa,從頂部的小口排出炭質和易浮的細粒黃鐵礦,底口的底流作尾礦廢棄,由進漿口上部的溢流口得出粗選礦漿。精選工序首先向粗選礦漿中加入堿和有機分散劑調漿,然后送入離心機精選,精選后用無機酸調節(jié)pH值在5.5~6.5范圍,再用離心機進行脫水。本發(fā)明可得到厚度為20~40nm,徑厚比8~16,純度為>98%,產率>10%的鱗片狀納米累托石,可用于制備聚合物/納米累托石復合材料。本發(fā)明具有工藝合理,產率大、純度高、藥劑用量較少、環(huán)境污染小等特點。
文檔編號C01B33/00GK1693197SQ20051001859
公開日2005年11月9日 申請日期2005年4月22日 優(yōu)先權日2005年4月22日
發(fā)明者李華, 屈映法, 吳國謀, 孫效成, 汪會生, 董高翔 申請人:湖北省地質實驗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