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含鋁類金剛石碳膜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含鋁類金剛石碳膜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類金剛石碳(Diamond-like carbon,簡稱DLC)膜具有高硬度、低摩擦系數(shù)、 高耐磨性以及良好的化學穩(wěn)定性、導熱性、電絕緣性、光透過性和生物相容性,作 為新型功能薄膜材料在機械耐磨涂層、光學窗口、微電子機械系統(tǒng)(MEMS)等方 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而在各種材料表面沉積低摩擦系數(shù)、高結合強度類金剛 石碳膜材料一直受內應力困擾,其內應力可高達十幾個GPa,這極易導致薄膜在 使用過程中從基體剝落,甚至在制備過程中從基底表面剝落,限制了沉積薄膜的 厚度。
摻金屬類金剛石碳膜由于具有比類金剛石碳膜低的內應力,提高了薄膜的韌 性,同時也類金剛石碳膜的硬度也有明顯的降低。通常情況下由于摻金屬類金剛 石碳膜一般形成金屬碳化物,類金剛石碳膜的硬度也保持在較高的范圍,但其摩 擦系數(shù)一般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中國專利公開號CN 100387754C]。相比之下與碳 成弱鍵結合的金屬(如鋁)摻入到薄膜中,不會形成碳化物,將會避免薄膜的摩 擦系數(shù)升高,反而還有利于降低薄膜的摩擦系數(shù)[Ola Wilhelmsson, Mikael RSsander et al.,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07, 17, 1611-1616],但薄膜的硬度 則下降非常明顯[D.Sheeja, B.K.Tay, J.Y.Sze, L丄Yu, S.P丄au, Diamond and Related Materials 12 (2003) 2032-2036];為能獲得較高的硬度,要避免這些與碳成弱鍵結 合的金屬在類金剛石碳膜中形成晶體顆粒。因此合理選擇摻雜金屬元素與制備條 件將會實現(xiàn)類金剛石碳膜同時具有低應力、高硬度、低摩擦系數(shù)的性能優(yōu)點,適 用于精密工件耐磨損表面處理。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克服現(xiàn)有類金剛石碳膜技術存在的缺點和不足,提供一種適 合工業(yè)化生產的含鋁類金剛石碳膜材料,該膜層材料具有較高的硬度、低應力、 低摩擦系數(shù)、牢固的附著力等性能。
本發(fā)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含鋁類金剛石碳膜的制備方法,該方法滿足低溫及大面積制備的要求,制備類金剛石碳膜具有時間短、效率高、生產成本低, 可適用于各種金屬表面沉積。
本發(fā)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xiàn)的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含鋁類金剛石碳膜,其特征在于薄膜為類金剛石結構,薄膜中金屬鋁的 質量分數(shù)為3%-20%,余量為碳;金屬鋁以原子態(tài)分散于非晶類金剛石碳膜中, 鋁與碳不成鍵,薄膜厚度介于500-5000納米之間。
含鋁類金剛石碳膜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將不銹鋼片超聲清洗干凈,烘干后,固定在磁控濺射鍍膜設備真空室內的 工件架上并抽真空,預抽真空至4xl(^Pa;
b將氬氣通入真空室,保持氣壓0.9-1.1 Pa,在樣品表面加-1000V的偏壓, 對樣品表面進行輝光清洗和活化;
c將甲垸與氬氣混合氣體通入真空室,真空室內總氣壓在0.6 Pa~l Pa之間, 并保持甲垸氣體的分壓在0.3 Pa~0.5 Pa之間;
d調整基底偏壓,基底偏壓范圍為-500V -2000V之間,脈沖占空比范圍為 15%~50%之間;然后開啟磁控濺射電源在樣品表面沉積含鋁類金剛石碳膜,保 持濺射靶電流密度為5-10 mA/mm2,薄膜沉積時間60分鐘至180分鐘;
e沉積結束,關閉磁控濺射鍍膜設備,并保持真空待樣品冷卻,在不銹鋼片 上得到含鋁類金剛石碳膜。
本發(fā)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將鋁加入到類金剛石碳膜中, 一方面由于鋁的硬 度較低、韌性好,摻入類金剛石碳膜中,非晶碳網(wǎng)絡中的內應力將會在鋁中釋放, 可降低薄膜的應力;另一方面用于改善薄膜的摩擦學性能,鋁為弱碳化物形成元 素,摩擦過程中接觸表面的溫升將會導致鋁的固溶度發(fā)生變化而析出碳,碳遷移 至表面形成潤滑性很好的非晶碳膜可明顯降低薄膜的摩擦系數(shù)。因此,類金剛石 碳膜能在較低的薄膜內應力的條件下,在保持良好潤滑性能的同時還具有較高的 硬度。
本發(fā)明很好的解決了類金剛石碳膜的附著力、均勻性問題,鍍膜區(qū)域較大, 制備的含鋁類金剛石碳膜具有硬度高、摩擦系數(shù)低、附著力好、涂層表面質量優(yōu) 良等特點。所制備含鋁類金剛石碳膜的硬度介于15GPa 25GPa之間,內應力介于0.2GPa 0.6GPa之間;膜基結合力介于20 N~40 N之間;在大氣環(huán)境下,所 制備的含鋁類金剛石碳膜與鋼對偶對摩的干摩擦系數(shù)低于0.15,與氮化硅對偶對 摩的干摩擦系數(shù)介于0.05-0.1之間。
本發(fā)明方法具有效率高、成本低、過程簡單等優(yōu)勢,能很好地進行工業(yè)化生 產,因此具有極大應用價值。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結合具體的實施例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歩說明 實施例1:
3.將不銹鋼片超聲清洗干凈,烘干后,固定在磁控濺射鍍膜設備真空室內的工
件架上,保持靶基距為150mm,然后抽真空,預抽真空至4xl(^Pa;
b. 將氬氣通入真空室,保持氣壓為lPa,開啟基底偏壓電源在樣品表面加-1000 V的偏壓,對樣品表面進行輝光清洗和活化,時間為20min;
c. 將甲垸與氬氣混合氣體通入真空室,真空室內總氣壓為lPa,其中甲烷氣體 的分壓為0.5 Pa;
d. 調整基底偏壓為-500 V,脈沖占空比為50%;開啟磁控濺射電源在樣品表面 沉積含鋁類金剛石碳膜,保持濺射靶電流密度為8mA/mm、沉積薄膜60分 鐘;
e. 沉積結束,關閉磁控濺射鍍膜設備,并保持真空一定時間待樣品冷卻至IO(TC , 然后取出不銹鋼片,得到含鋁類金剛石碳膜。
所制備的膜層的厚度為1000 nm,鋁含量為3%,表面平整(表面起伏小于 15nm),納米硬度為21GPa,薄膜的內應力為0.4 GPa,膜基結合力為20N;在 大氣環(huán)境下,與鋼對偶對摩的摩擦系數(shù)為0.15,與氮化硅對偶對摩的摩擦系數(shù)為 0.09。采用球盤摩擦試驗機,干摩擦條件下釆用旋轉的方式,滑動速度為0.1m/s, 載荷為2N,摩擦對偶為04mm的Si3N4陶瓷球,經(jīng)過3><105次滑動,所制得的 含鋁類金剛石碳膜的摩擦系數(shù)均保持在O.l以下,平均摩擦系數(shù)為0.09。
實施例2:
a. 將不銹鋼片超聲清洗干凈,烘干后,固定在磁控濺射鍍膜設備真空室內的工 件架上,保持靶基距為150mm,然后抽真空,預抽真空至4xl0—spa;
b. 將氬氣通入真空室,保持氣壓為lPa,開啟基底偏壓電源在樣品表面加-1000V的偏壓,對樣品表面進行輝光清洗和活化,時間為20min;
c. 將甲烷與氬氣混合氣體通入真空室,真空室內總氣壓為lPa;
d. 調整基底偏壓為-500 V,脈沖占空比為50%;然后開啟磁控濺射電源在樣品 表面沉積含鋁類金剛石碳膜,保持濺射靶電流密度為8 mA/mm2;采用梯度 過渡,氣氛中甲烷氣體分壓逐漸由0Pa增大到0.5Pa,每十分鐘增加0.1 Pa 分壓,增大到0.5Pa分壓后,沉積150分鐘。
e. 沉積結束,關閉磁控濺射鍍膜設備,并保持真空一定時間待樣品冷卻至10(TC, 然后取出不銹鋼片,得到含鋁類金剛石碳膜。
所制備的膜層的厚度達5000 nm,鋁含量為3%,表面平整(表面起伏小于 30nm),納米硬度為20GPa,薄膜的內應力為0.6 GPa,膜基結合力為40N;在 大氣環(huán)境下,與鋼對偶對摩的平均摩擦系數(shù)低于0.15,與氮化硅對偶對摩的摩擦 系數(shù)介于0.08。
權利要求
1、一種含鋁類金剛石碳膜,其特征在于薄膜為類金剛石結構,薄膜中金屬鋁的質量分數(shù)為3%-20%,余量為碳;金屬鋁以原子態(tài)分散于非晶類金剛石碳膜中,鋁與碳不成鍵,薄膜厚度介于500-5000納米之間。
2、 如權利要求1含鋁類金剛石碳膜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方法包括以 下歩驟a將不銹鋼片超聲清洗干凈,烘干后,固定在磁控濺射鍍膜設備真空室內的 工件架上并抽真空,預抽真空至4xl(^Pa;b將氬氣通入真空室,保持氣壓0.9-1.1 Pa,在樣品表面加-1000 V的偏壓, 對樣品表面進行輝光清洗和活化;c將甲烷與氬氣混合氣體通入真空室,真空室內總氣壓在0.6Pa lPa之間, 并保持甲烷氣體的分壓在0.3 Pa 0.5Pa之間;d調整基底偏壓,基底偏壓范圍為-500V—2000V之間,脈沖占空比范圍為 15%~50%之間;然后開啟磁控濺射電源在樣品表面沉積含鋁類金剛石碳膜,保 持濺射靶電流密度為5-10 mA/mm2,薄膜沉積時間60分鐘至180分鐘;e沉積結束,關閉磁控濺射鍍膜設備,并保持真空待樣品冷卻,在不銹鋼片 上得到含鋁類金剛石碳膜。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含鋁類金剛石碳膜及其制備方法。薄膜為類金剛石結構,薄膜中金屬鋁的質量分數(shù)為3%-20%,余量為碳;金屬鋁以原子態(tài)分散于非晶類金剛石碳膜中,鋁與碳不成鍵,薄膜厚度介于500-5000納米之間。本發(fā)明的含鋁類金剛石碳膜具有很低的內應力、較高的硬度、良好膜/基結合力和良好的耐磨性能。
文檔編號C23C14/06GK101665904SQ200810150860
公開日2010年3月10日 申請日期2008年9月4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9月4日
發(fā)明者張廣安, 王立平, 薛群基 申請人: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