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噴吹co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域:
本發(fā)明屬于鋼鐵冶金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電爐煉鋼吹煉工藝。
背景技術(shù):
傳統(tǒng)的電爐煉鋼工藝一般是采用氧氣作為冶煉手段,用于煉鋼氧化鐵液內(nèi)各種元素,達到調(diào)整冶煉成分、去除有害物質(zhì)、冶煉出溫度合格的鋼水之目的。但由于氧氣氧化強度高,吹氧時造成的鐵損較大,且制氧需要消耗能源,加大生產(chǎn)成本。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目的在于找出一種可以代替氧氣冶煉鋼水的氣體,減少冶煉過程鐵和其他金屬元素的燒損,降低生產(chǎn)成本,同時不影響冶煉鋼水質(zhì)量。
CO2是弱氧化性氣體,在高溫下與氧氣一樣可氧化金屬熔池的夾雜元素,而且作為各種工業(yè)爐窯的副產(chǎn)品,其回收成本及能耗低于制氧成本;自然界亦有大量天然CO2資源存在,來源廣泛、成本低廉,是替代氧氣煉鋼的理想氣源。
一種噴吹CO2的電爐煉鋼工藝,其特征在于煉鋼過程以CO2O2或CO2-O2混合氣體為氣源,氣體噴入量為500-50000Nm3/h,壓力為0.4-1.6Mpa;CO2-O2混合氣體為氣源,CO2濃度為10~100%、O2濃度為0~90%。
CO2-O2混合氣體輸入方式1、CO2與氧氣通過混合裝置混合經(jīng)原有氧槍輸入煉鋼爐。2、CO2單獨采用超音速噴槍與原有氧槍配合,分別向煉鋼爐內(nèi)噴吹CO2和氧氣;O2的噴吹流量為CO2的噴吹流量的1~10倍。
噴吹時,爐門采用原氧氣吹煉工藝,爐壁采用噴吹CO2吹煉;也可爐門采用噴吹CO2吹煉,爐壁采用原氧氣吹煉工藝;特別情況下CO2也可采用爐頂及爐底噴吹方式。
本工藝同時適合全廢鋼冶煉及鐵水熱裝工藝,鐵水熱裝比最高可達到100%。
本工藝可利用以各種工業(yè)爐窯的廢氣經(jīng)回收處理后獲得的CO2,亦可開采自然界的天然CO2資源為氣源。適應冶煉鋼中碳含量為0.01-1.30%鋼種。CO2代替氧氣作為冶煉鋼水的氣體,減少了冶煉過程鐵和其他金屬元素的燒損,降低了生產(chǎn)成本,減少了氧氣的消耗,為緩解大氣的溫室效應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具有顯著的社會效益。
具體實施例方式
1.50噸電弧爐冶煉工藝,爐門采用1支噴槍,采用原氧氣吹煉工藝,爐壁2-3支噴槍噴吹CO2吹煉。
廢鋼熔化階段通電后,噴槍開始工作,當廢鋼紅熱后爐壁CO2噴槍開始噴吹,每只噴槍噴吹流量為300-3000Nm3/h;爐門氧槍采用流量為300-2000Nm3/h脫碳升溫階段。根據(jù)爐內(nèi)熔池的碳含量,爐壁每只噴槍噴吹流量為300-3000Nm3/h;爐門氧槍采用流量為300-3000Nm3/h。
2.5噸感應爐吹煉工藝CO2的輸入方式單獨采用噴槍從熔池上方或熔池底部輸入煉鋼爐內(nèi)。原氧槍與CO2噴槍可交替吹煉或CO2噴槍單獨吹煉。CO2的噴入量為50-500Nm3/h,CO2壓力0.1-1.6Mpa。O2流量為10-2000Nm3/h,O2壓力0.2-1.6Mpa。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噴吹CO2的電爐煉鋼工藝,其特征在于煉鋼過程以CO2和O2或CO2-O2混合氣體為氣源,氣體噴入量為50-50000Nm3/h,壓力為0.4-1.6Mpa;CO2-O2混合氣體為氣源,CO2濃度為10~100%、O2濃度為0~90%。
2.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噴吹CO2的電爐煉鋼工藝,其特征在于采用CO2-O2混合氣體為氣源,CO2濃度為10~100%、O2濃度為0~90%。
3.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噴吹CO2的電爐煉鋼工藝,其特征在于采用電弧爐冶煉,CO2單獨采用超音速噴槍與原有氧槍配合,分別向煉鋼爐內(nèi)噴吹CO2和氧氣,O2的噴吹流量為CO2的噴吹流量的1~10倍;噴吹時,爐門采用原氧氣吹煉工藝,爐壁采用噴吹CO2吹煉;或爐門采用噴吹CO2吹煉,爐壁采用原氧氣吹煉工藝;廢鋼熔化階段通電后,噴槍開始工作,當廢鋼紅熱后爐壁CO2噴槍開始噴吹,每只噴槍噴吹流量為300-5000Nm3/h;爐門氧槍采用流量為300-5000Nm3/h;脫碳升溫階段根據(jù)爐內(nèi)熔池的碳含量,爐壁每只噴槍噴吹流量為300-5000Nm3/h;爐門氧槍采用流量為300-5000Nm3/h。
4.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噴吹CO2的電爐煉鋼工藝,其特征在于采用感應爐冶煉,感應爐吹煉工藝CO2的輸入方式為單獨采用噴槍從熔池上方或熔池底部輸入煉鋼爐內(nèi),原氧槍與CO2噴槍可交替吹煉;CO2的噴入量為50-2000Nm3/h,CO2壓力為0.1-1.6Mpa,O2流量為10-5000Nm3/h,O2壓力為0.2-1.6Mpa。
全文摘要
一種噴吹CO
文檔編號C21C5/00GK1664121SQ200510011478
公開日2005年9月7日 申請日期2005年3月25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5年3月25日
發(fā)明者朱榮, 仇永全, 韓麗輝, 王振宙, 張紅兵, 舒赟 申請人:北京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