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鐵素體系耐熱鋼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焊接熱影響部的軟化較小的鐵素體系耐熱鋼。
其中,高Cr鐵素體鋼與低Cr鐵素體鋼相比,在500~600℃溫度區(qū)域里的強度和耐腐蝕性更加優(yōu)越。其次,高Cr鐵素體鋼與奧式體系不銹鋼相比,價格便宜,而且屈服強度腐蝕裂紋性優(yōu)良。再次,由于高Cr鐵素體鋼熱膨脹系數(shù)小,所以伴隨溫度變化的變形較小。如上所述,高Cr鐵素體鋼作為高溫用材料具有很多優(yōu)點,所以正被廣泛利用。
近年來,隨著使用環(huán)境惡劣程度的加深,對于鐵素體系耐熱鋼的使用性能、特別是對于蠕變強度的要求更加嚴格了。為此,提出了很多以含有8%~13%Cr的鐵素體鋼為基礎(chǔ),調(diào)整Mo、W、Nb、V,以及Co、Ta、Nd、Zr、B等的含有量,從而提高高溫強度的新型鐵素體系耐熱鋼及其熱處理方法(例如,請參照特開平2-310340號、同4-6213號、同4-350118號、同4-354856號、同5-263196號、同5-311342~311346號的各公報)。
在將鐵素體系耐熱鋼作為焊接構(gòu)造物使用時,例如“Science andTechnology of Welding and Joining,1996,Vol.1,No.1,p.36~42”所示,在焊接接頭的焊接熱影響部(HAZ)蠕變強度將降低20%以上,發(fā)生所謂的“HAZ軟化現(xiàn)象”。
但是,上述各公報所示的鐵素體系耐熱鋼,以提高母材的蠕變強度和韌性為主要目的,根本沒有考慮伴隨著HAZ軟化現(xiàn)象所產(chǎn)生的焊接接頭的蠕變強度的降低。
對于抑制HAZ軟化現(xiàn)象的鐵素體系耐熱鋼及其制造方法也提出了很多方案(例如,請參照特開平5-43986號、同6-65689號、同7-242935號、同8-85848號、同8-337813號、同9-13150號、同9-71845號及同11-106860號的各公報)。
但是,上述各公報所示的鐵素體鋼及其制造方法,例如特開平7-242935號公報和同8-337813號公報所示,因需要特殊的焊接方法和加工熱處理等,存在著制造成本上升、制造效率下降等問題。另外,特開平6-65689號公報、同8-85848號公報及同9-71845號公報所示的鋼,作為必要成分含有氧化Ta粒子及Ta、Nd、Hf等的高價元素,從而就會導致制造成本的上升等問題。
本發(fā)明的鐵素體系耐熱鋼以下述(A)及(B)為特征(A)化學組成按質(zhì)量%如下C不足0.05%、Si1.0%以下、Mn2.0%以下、P0.030%以下、S0.015%以下、Cr7~14%、V0.05~0.40%、Nb0.01~0.10%、N0.001%以上,且不足0.050%、sol.Al0.010%以下、O(氧)0.010%以下,其它為Fe及雜質(zhì)。
(B)含在鋼中的粒徑為0.3μm以上的碳化物及碳氮化物的析出密度為1×106個/mm2以下。
本發(fā)明的鐵素體系耐熱鋼也可以將上述(A)化學組成中的部分Fe替換成從下述第一群至第5群的至少一群中選出來的至少一種成分。
第一群按質(zhì)量%,合計0.1~5.0%的Mo及W。
第二群按質(zhì)量%,合計0.02~5.00%的Cu、Ni及Co。
第三群按質(zhì)量%,合計0.01~0.20%的Ta、Hf、Nd及Ti。
第四群按質(zhì)量%,合計0.0005~0.0100%的Ca及Mg。
第五群按質(zhì)量%,0.0005~0.0100%的B。
本發(fā)明人著眼于由焊接時的熱循環(huán)引起的組織變化經(jīng)反復的實驗、檢討,得出了以下新見解,從而完成了上述本發(fā)明。
首先,明確了在以下機構(gòu)中產(chǎn)生HAZ軟化現(xiàn)象。即,在制造母材時,會析出M23C6型碳化物(此時,M是Cr、Mo、W等金屬元素)或MX型碳氮化物(此時,M是V、Nb等金屬元素、X是C及N)。其中,可大量固溶Cr的M23C6型碳化物比MX型碳氮化物更粗大,而且,因焊接時的熱循環(huán),其一部分分解并固溶到基塊里,在其后的熱處理(焊接后的熱處理)及蠕變的初期過程中,從固溶有一部分M23C6型碳化物的基塊領(lǐng)域中,再度微細地析出固溶到過飽和的Cr。因此,比起沒有接受焊接熱循環(huán)的母材(在該母材中不發(fā)生碳化物的部分固溶)、不發(fā)生HAZ軟化的部分(在該部分不發(fā)生碳化物的部分固溶,或碳化物完全分解、固溶),在HAZ中以Cr為主體的M23C6型碳化物的析出密度及尺寸不均等。其后,在使用過程中完成了上述過飽和地固溶的Cr的析出,當母相的Cr濃度達到平衡濃度后,隨著微細粒子的減少,粒子就會粗大化。因此,以Cr為主體的微細M23C6型碳化物就會消失,Cr供給其周邊的M23C6型碳化物并促進其生長,或者以MX型碳氮化物為核心再析出并生長,所以M23C6型碳化物及MX型碳氮化物整體的生長速度就會加快。其結(jié)果,在強化方面有重大貢獻的MX型碳氮化物的微細分散強化效果在早期就會消失,導致強度的下降。
以上述見解為基礎(chǔ),對于HAZ軟化的防止方法進行詳細的檢討后,發(fā)現(xiàn)在防止HAZ軟化方面下述對策非常有效。
(a)在焊接前減少鋼中存在的粗大的析出物(主要含Cr的M23C6型碳化物)的析出量,解除由于焊接熱循環(huán)的部分固溶所引起的析出物的尺寸不均勻。
(b)若要減少粗大的M23C6型碳化物的析出量,盡量減少降低Cr活度的C和N的含有量是非常有效的。
(c)C和N的含有量的減少,會提高母相的平衡Cr濃度。從而可以在使用中完成M23C6型碳化物的析出,在母相的Cr濃度達到平衡濃度后的析出物(M23C6型碳化物及MX型碳氮化物)的粗大化過程中延遲其成長速度。
具體地說,確認出使焊接前母材鋼中含有的粒徑(長徑)在0.3μm以上的M23C6型碳化物及MX型碳氮化物的析出密度為1×106個/mm2以下,而且把C和N的含有量均控制在0.05%以下,就可以防止HAZ中的強度下降問題。
還有,上述(a)、(b)及(c)的見解,與為確保蠕變強度,主張有必要積極添加C和N的前述特開平5-43986號及同8-85484號的各公報所示發(fā)明的技術(shù)性思想、還有主張有必要大量析出微細的M23C6型碳化物(具體為Cr23C6)的特開平7-242935號公報所示發(fā)明的技術(shù)思想完全不一致。
I.化學組成C不到0.05%C一直被稱為形成M23C6型碳化物,為確保高溫強度做貢獻的元素。但是,M23C6型碳化物如前所述,在焊接過程當中有一部分會發(fā)生固溶,在其后的熱處理及蠕變初期過程中還會再析出粗大的M23C6型碳化物而造成尺寸不均等問題,這些成了HAZ軟化的原因。因此,若要降低焊接前的M23C6型碳化物的析出量,確保HAZ的長時間強度,即防止HAZ軟化,必須盡量減少C的含有量。所以將C的含有量定在0.05%以下,最好是在0.045%以下。另外,沒有規(guī)定下限。但是,C亦為能形成MX型碳氮化物,以取得其微細分散強化效果的元素,其效果能在0.001%以上取得。因此,若要取得該效果也可以含0.001%以上。
Si1.0%以下Si是在制鋼時作為脫氧劑添加的元素。而且,Si亦為提高抗氧化性、耐高溫腐蝕性的元素。但是,過量的添加會導致蠕變脆化及韌性降低。為此,將Si含有量定在1.0%以下。最好是在0.8%以下。另外,根據(jù)后述的Mn及Al可以充分脫氧時,不用積極添加Si,所以沒有特別規(guī)定Si含有量的下限。但是,為切實取得由Si的脫氧效果,最好加入0.03%以上。
Mn2.0%以下Mn如同上述Si,是在制鋼時作為脫氧劑而添加的元素。而且,Mn為形成奧式體的元素,亦為取得馬丁體組織的有效元素。但是,過量含有會導致蠕變脆化及蠕變強度的下降。為此,Mn含有量應定在2.0%以下。最好是在1.8%以下。另外,根據(jù)上述的Si及后述的Al可以充分脫氧時,不用積極添加Mn,因此沒有特別規(guī)定下限。但是,為切實取得Mn的脫氧效果,最好含0.03%以上。
P0.030%以下P為包含在鋼中的雜質(zhì)元素,過量的含有將導致晶界脆化。為此,將其上限定為0.030%。P含有量越低越好。
S0.015%以下S如同上述P,是包含在鋼中的雜質(zhì)元素,過量的含有將導致晶界脆化。為此,將其上限定為0.015%。S含有量也是越低越好。
Cr7~14%Cr為用于確保高溫中的抗氧化性、耐高溫腐蝕性、高溫強度的有效元素。為了取得這些效果需7%以上的含有量。但是,過量的添加將會增加以Cr為主體的M23C6型碳化物的生成量,同時會促進碳化物的成長速度,致使降低在HAZ中的蠕變強度。因此,將Cr含有量的上限定為14%。最好在8%至13%之間。
V0.05-0.40%V為微細且在高溫中也可以形成穩(wěn)定的MX型碳氮化物,并可提高蠕變強度的元素。為了取得該效果需要0.05%以上的含有量。但是,其含有量若超過0.40%將會導致MX型碳氮化物的粗大化,致使其微細分散所帶來的提高強度的效果在早期就會喪失掉,同時引發(fā)韌性的降低。為此,將V含有量的上限定為0.40%。最好在0.10%至0.30%之間。
Nb0.01-0.10%如同上述V,Nb為微細且在高溫中也可以形成穩(wěn)定的MX型碳氮化物,并可提高蠕變強度的元素。為了取得該效果需要0.01%以上的含有量。但是,其含有量若超過0.10%將會導致MX型碳氮化物的粗大化,致使其微細分散所帶來的提高強度的效果在早期喪失掉,同時引發(fā)韌性的降低。因此,將Nb含有量的上限定為0.10%。最好在0.02%至0.08%之間。
N0.001%以上,不到0.050%如同上述C,N具有降低Cr活度的效果,可促進M23C6型碳化物的析出及HAZ軟化。因此,鑒于N可以盡可能地降低,將N含有量的上限定為0.050%。另一方面,N為形成固溶V及Nb的MX型碳氮化物并發(fā)揮其微細分散強化作用的元素。為了取得其效果需要0.001%以上的含有量。鑒于這些理由,將N含有量定為0.001%以上,且不到0.050%。最好在0.003%至0.045%之間。
sol.Al0.010%以下Al在制鋼時作為脫氧劑而被添加,但是過量的添加會降低純度。為此,將Al含有量定為以sol.Al含有量為0.010%以下。最好在0.008%以下。另外,根據(jù)上述的Si及Mn可以充分進行脫氧時,不需要積極地添加Al,因此,沒有特別規(guī)定Al含有量的下限。但是,為了確實取得由Al的脫氧效果,最好以sol.Al含有量在0.003%以上。
O(氧)0.010%以下O(氧)為包含在鋼中的雜質(zhì)元素,如果過量含有會降低純度,同時降低蠕變強度。因此,將O含有量定為0.010%以下。O含有量越低越好。
除上述合金元素及雜質(zhì)外,實質(zhì)上為Fe,但也可以根據(jù)需要代替部分Fe添加以下成分。
Mo、W這些元素不一定要積極地添加。如果添加的話,Mo及W中的任何一個元素均可固溶強化基塊,同時作為金屬互化物析出,提高蠕變強度。因此,為了取得其效果,也可以積極添加1種以上。其效果在合計含有0.1%以上時更為顯著。但是,合計含有量超過5.0%時,會導致粗大的金屬互化物的增加及韌性的降低。因此,添加這些元素的合計含有量在0.1至5.0%之間為宜。最好是在0.5至4.5%之間。
Cu、Ni、Co
這些元素不一定要積極地添加。任何元素均為奧式體的生成元素,因此,其添加都將作用于基塊的馬丁體化。為此,欲取得該效果也可以積極添加1種以上。其效果在合計含有0.02%以上時更為顯著。但是,當合計含有量超過5.00%時,會導致蠕變延性的顯著下降。因此,添加這些元素的合計含有量在0.02至5.00%之間為宜。最好是在0.05至4.50%之間。
Ta、Hf、Nd、Ti這些元素不一定要積極地添加。如果添加的話,任何一個元素都會像上述的V及Nb一樣,作用于MX型碳化物的生成及蠕變強度的提高。因此,若要取得其效果也可以積極添加1種以上,其效果在合計含有量為0.01%以上時顯著。但是,合計含有量超過0.20%時,會導致碳化物的粗大化及鋼的純度的劣化,且有損韌性。因此,添加這些元素的合計含有量在0.01至0.20%之間為宜。最好是在0.03至0.18%之間。
Ca、Mg這些元素不一定要積極地添加。如果添加的話,任何一個元素都能提高熱加工性。因此,若要取得其效果也可以積極添加1種以上,其效果在合計含有量為0.0005%以上時顯著。但是,合計含有量超過0.010%時,有損于鋼的純度。因此,添加這些元素的合計含有量在0.0005至0.0100%之間為宜。最好是在0.0010至0.0080%之間。
BB不一定要積極地添加。如果添加的話,可以分散且穩(wěn)定碳化物,提高母材的蠕變強度。而且,B亦為提高可淬性的元素,對母材組織進行馬丁體組織化具有有效作用。因此,若要取得其效果也可以積極添加,其效果在含有量為0.0005%以上時顯著。但是,含有量超過0.0100%時,有損于焊接時的耐高溫斷裂性。因此,添加B時其含有量在0.0005至0.0100%之間為宜。最好是在0.0010至0.0080%之間。
II、鋼中的M23C6型主體的碳化物及MX型碳氮化物的大小及量如上所述,HAZ中的蠕變強度下降的原因是在制造母材時所析出的、以粗大的M23C6型碳化物為主體的部分碳化物,由于焊接時的熱循環(huán)而分解、固溶,并且在其后的熱處理及蠕變初期過程中,部分碳化物會從固溶的區(qū)域再度微細地析出,使得與不受焊接熱循環(huán)的母材及不發(fā)生HAZ軟化的部分相比,以Cr為主體的碳化物的析出密度、尺寸都不均勻。
為防止上述情況的發(fā)生,如上所述,應控制焊接前的母材中存在的以上述M23C6型為主體的碳化物及MX型碳氮化物的量,以減少因焊接時的熱循環(huán)而部分固溶的碳化物的量。為了充分取得該效果,需要將焊接前的母材鋼中的粒徑(長徑)為0.3μm以上的M23C6型主體碳化物及MX型碳氮化物的析出密度定為1×106個/mm2以下。這可從后述的實施例中看出。
另外,粒徑(長徑)為0.3μm以上的M23C6型主體碳化物及MX型碳氮化物的析出密度為1×106個/mm2以下的組織,可以根據(jù)鋼的化學成分,以適當調(diào)整在制造母材時的“正火”或“正火+回火”的熱處理溫度和保持時間的方式達成。
屆時,對熱壓延后的板材表面進行目測并調(diào)查瑕疵發(fā)生情況后,對各供試鋼的熱加工性進行了評價。熱加工性的評價,是以每1m2的瑕疵發(fā)生數(shù)量為5個以下的視為優(yōu)良“◎”;6~20個視為無特別問題“○”;21個以上視為不良“×”進行的,并將其結(jié)果一并記錄在表2中。
表1
注)*標記表示超出本發(fā)明中所規(guī)定的范圍。
表2(表1的續(xù)表)
注)*標記表示超出本發(fā)明中所規(guī)定的范圍。
首先,從準備好的各鋼板中選出組織觀察用的試樣,用掃描型電子顯微鏡(SEM),按5000倍的倍率觀察10視場后,測定了M23C6型主體的碳化物及MX型碳氮化物的尺寸及數(shù)量,對1mm2中粒徑(長徑)在0.3μm以上的碳化物及碳氮化物的析出密度進行了調(diào)查,并將其結(jié)果一并記錄在表2中。另外,從各鋼板中取出蠕變試驗片,供進行蠕變試驗。
其次,在鋼板1邊上實施了角度為30°、鈍邊厚度為1mm的坡口加工并進行了對接,之后,用化學組成相同于鋼板的填充金屬,根據(jù)TIG焊接法進行多層堆焊接后,在每個鋼板上制造了焊接接頭。將焊接線能量定為12-20kJ/cm,沒有特別進行預熱和焊道間溫度控制,但是,焊接后的焊接接頭中,均沒有發(fā)生高溫斷裂、低溫斷裂等的焊接缺陷。另外,上述填充金屬,是對準備好的各鋼板實施熱加工和機械加工后制作而成的。
對制造好的焊接接頭在740℃的溫度中實施了保持0.5小時的焊接后熱處理后,從焊接部取出蠕變試驗片,供進行蠕變試驗。對部分焊接接頭(記號1~9及14~30),從焊接部取出JIS Z 2202中規(guī)定的V切口試驗片,供進行擺垂式?jīng)_擊試驗。另外,取蠕變試驗片時,使焊接線位于長度方向的中央部。取V切口試驗片時,使熔融界限位于切口底部。
蠕變試驗是在650℃進行,用直線外插法從所得數(shù)據(jù)中求出3000小時時的推定強度,之后比較母材與焊接接頭的強度,以焊接接頭的強度為母材的90%以上的視為合格,不到90%的視為不合格。
擺垂式?jīng)_擊試驗實在-20℃中進行,求出其吸收能,以吸收能為40J以上的視為合格。
上述結(jié)果一并記錄在表3中。
表3
注)*標記表示超出本發(fā)明中所規(guī)定的范圍。
由表3可見,利用符合本發(fā)明所規(guī)定條件的鋼板而取得的記號1~9及14~30的焊接接頭中,每個接頭推定強度均為母材推定強度的90%以上。另外,這些焊接接頭中,每個接頭在-20℃中的吸收能均為52J以上,具有充分的韌性。
與此相反,有些鋼板化學組成雖屬于本發(fā)明規(guī)定范圍內(nèi),但由于制造鋼板時的熱處理不適當,粒徑達0.3μm以上的M23C6型主體碳化物及MX型碳氮化物的析出密度不屬于本發(fā)明規(guī)定范圍內(nèi),利用這種鋼板取得的記號10~13的焊接接頭,其接頭的推定強度為母材強度的65-72%,因此,HAZ軟化比較明顯。
另外,利用C或/和N的含有量、以及粒徑為0.3μm以上的M23C6型主體的碳化物及MX型碳氮化物的析出密度不屬于本發(fā)明規(guī)定范圍內(nèi)的鋼板而取得的記號31~34的焊接接頭,其接頭的推定強度為母材推定強度的65-80%,因此,HAZ軟化比較明顯。
本發(fā)明中的鐵素體系耐熱鋼在焊接熱影響部中的蠕變強度下降得較少。因此,適用于鍋爐等的焊接構(gòu)造物的構(gòu)成材料。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鐵素體系耐熱鋼,其焊接熱影響部軟化較小,其特征在于按質(zhì)量%,含C不到0.05%、Si1.0%以下、Mn2.0%以下、P0.030%以下、S0.015%以下、Cr7~14%、V0.05~0.40%、Nb0.01~0.10%、N0.001%以上且不到0.050%、sol.Al0.010%以下、O0.010%以下,其余由Fe及雜質(zhì)構(gòu)成,且包含在鋼中的粒徑在0.3μm以上的碳化物及碳氮化物的析出密度為1×106個/mm2以下。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鐵素體系耐熱鋼,其中,代替Fe的一部分,按質(zhì)量%含合計0.1~5.0%的Mo及W中的1種以上。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或2所述的鐵素體系耐熱鋼,其中,代替Fe的一部分,按質(zhì)量%含合計0.02~5.00%的Cu、Ni及Co中的1種以上。
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鐵素體系耐熱鋼,其中,代替Fe的一部分,按質(zhì)量%含合計0.01~0.20%的Ta、Hf、Nd及Ti中的1種以上。
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鐵素體系耐熱鋼,其中,代替Fe的一部分,按質(zhì)量%含合計0.0005~0.0100%的Ca及Mg中的1種以上。
6.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鐵素體系耐熱鋼,其中,代替Fe的一部分,按質(zhì)量%含0.0005~0.0100%的B。
全文摘要
一種鐵素體系耐熱鋼,其中焊接接頭的焊接熱影響部的蠕變強度下降得較少,按質(zhì)量%,含C不到0.05%、Si1.0%以下、Mn2.0%以下、P0.030%以下、S0.015%以下、Cr7~14%、V0.05~0.40%、Nb0.01~0.10%、N0.001%以上且不到0.050%、sol.Al0.010%以下、O0.010%以下,其余由Fe及雜質(zhì)構(gòu)成,且包含在鋼中的粒徑為0.3μm以上的碳化物及碳氮化物的析出密度為1×10
文檔編號C22C38/22GK1462316SQ02801587
公開日2003年12月17日 申請日期2002年5月7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1年5月9日
發(fā)明者平田弘征, 小川和博 申請人:住友金屬工業(y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