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沖孔凹模刃口結構。
背景技術:
高速沖壓的沖孔廢料回跳到凹模表面上來,會對沖壓件產生不良壓痕,或引發(fā)疊片沖壓的碰刃口事故。造成沖孔廢料回跳的原因有:廢料受油膜粘連;廢料與凸模端面產生真空吸附等。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中之不足,提供一種避免沖孔廢料回跳的沖孔凹模刃口結構。
本發(fā)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沖孔凹模刃口結構,包括凹模體,凹模體內設有貫穿凹模體上表面與凹模體下表面的凹模通孔,凹模通孔包括下出料圓錐孔和圓柱孔,凹模通孔還包括設置在圓柱孔與凹模體上表面之間的圓錐孔,圓柱孔兩端分別與下出料圓錐孔和圓錐孔兩者的小孔端相通,圓錐孔的深度為1mm,圓錐孔的圓錐頂角為1°~2°,下出料圓錐孔的圓錐頂角為4°~6°。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fā)明在凹模刃口處設有圓錐孔,沖件在該處被沖壓后形成大于圓柱孔直徑的沖孔廢料,當沖孔廢料被沖頭進一步推入圓柱孔內后,沖孔廢料與圓柱孔之間形成過渡緊配合,導致沖孔廢料很難再回跳,從而解決了沖孔廢料的回跳問題。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凹模體;2.下出料圓錐孔;3.圓柱孔;4.圓錐孔。
具體實施方式
現在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的說明。這些附圖均為簡化的示意圖,僅以示意方式說明本發(fā)明的基本結構,因此其僅顯示與本發(fā)明有關的構成。
如圖1所示的一種沖孔凹模刃口結構,包括凹模體1,凹模體1內設有貫穿凹模體1上表面與凹模體1下表面的凹模通孔,凹模通孔包括下出料圓錐孔2和圓柱孔3,凹模通孔還包括設置在圓柱孔3與凹模體1上表面之間的圓錐孔4,圓柱孔3兩端分別與下出料圓錐孔2和圓錐孔4兩者的小孔端相通,圓錐孔4的深度為1mm,圓錐孔4的圓錐頂角為1°~2°,下出料圓錐孔2的圓錐頂角為4°~6°。
上述實施方式只為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構思及特點,其目的在于讓熟悉此項技術的人士能夠了解本發(fā)明的內容并加以實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凡根據本發(fā)明精神實質所作的等效變化或修飾,都應涵蓋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