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軋鋼機的預應力裝置,尤其涉及能夠變更殼體的間隔的預應力裝置。
背景技術:
如圖11所示,伴隨著由軋輥101產生的橫向負荷F、上下方向的軋制反力等,對連接在殼體102與103之間的拉桿104施加力矩M。
因此,已知有如下的預應力裝置:沿使殼體102與103之間的間隔變窄的方向常時對預應力桿105進行拉伸,對拉桿104賦予預應力,由此提高由殼體102、103以及拉桿104等構成的構造體的剛性。
此外,還已知有能夠使殼體103移動而變更殼體102與103之間的間隔的軋鋼機,但是在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3535006號公報)所記載的發(fā)明中,雖然在殼體間隔較窄時能夠賦予預應力,但是沒有成為在擴大了殼體間隔時能夠賦予適當?shù)念A應力的構造。
與此相對,在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第3809090號公報)所記載的發(fā)明中,成為在改變襯墊的長度而擴大了殼體間隔時也能夠賦予預應力的構造。
但是,需要在熱、水、水銹等的影響較強烈的左右的殼體間設置較大的旋轉襯墊及其旋轉裝置,可靠性存在問題。
此外,在由于維護等而進行襯墊的分解、組裝的情況下,在襯墊上部存在壓下裝置、蓋板等障礙物,因此起重機等的操縱較困難。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3535006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第3809090號公報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課題在于,解決上述問題點,并提供一種預應力裝置,即便在改變了殼體的間隔的情況下也能夠賦予適當?shù)念A應力,可靠性較高且分解、組裝也較容易。
技術方案1的發(fā)明的預應力裝置,是能夠變更殼體間隔的軋鋼機的預應力裝置,其特征在于,在一方的殼體的內側設置活動襯墊并且設置預應力桿以及固定襯墊,上述活動襯墊能夠移動到相對于上述固定襯墊的固定位置以及固定解除位置,上述固定襯墊為圓筒狀,在其外周部的至少一個部位形成有具有多個槽的梳齒狀卡合部,上述活動襯墊為能夠圍繞中心軸旋轉的環(huán)狀,在其內面?zhèn)刃纬捎惺占{于上述固定襯墊上所形成的上述多個槽的大小的多個突條。
技術方案2的發(fā)明的預應力裝置的特征在于,在技術方案1所記載的預應力裝置中,通過驅動設備使上述活動襯墊圍繞中心軸轉動,由此上述活動襯墊能夠移動到上述固定位置以及上述固定解除位置。
技術方案3的發(fā)明的預應力裝置,是能夠變更殼體間隔的軋鋼機的預應力裝置,其特征在于,在一方的殼體的內側設置活動襯墊并且設置預應力桿以及固定襯墊,上述活動襯墊能夠移動到相對于上述固定襯墊的固定位置以及固定解除位置,并且在上述一方的殼體的外側設置有外側活動襯墊,該外側活動襯墊能夠移動到相對于上述預應力桿的固定位置以及固定解除位置。
技術方案4的發(fā)明的預應力裝置的特征在于,在技術方案3所記載的預應力裝置中,上述外側活動襯墊為能夠圍繞中心軸旋轉的環(huán)狀,在其內面?zhèn)刃纬捎信c中心軸平行的多個突條,在上述預應力桿的外周部的一部分形成有收納上述外側活動襯墊上所形成的上述多個突條的大小的多個槽。
技術方案5的發(fā)明的預應力裝置的特征在于,在技術方案4所記載的預應力裝置中,具備使上述活動襯墊以及上述外側活動襯墊轉動的外側驅動裝置,該外側驅動裝置具有經由同步軸連結的動力傳遞部和用于使上述活動襯墊以及上述外側活動襯墊同步轉動的一個驅動部。
技術方案6的發(fā)明的預應力裝置,是能夠變更殼體間隔的軋鋼機的預應力裝置,其特征在于,在一方的殼體的內側設置活動襯墊并且設置預應力桿以及固定襯墊,上述活動襯墊能夠移動到相對于上述固定襯墊的固定位置以及固定解除位置,并且在上述一方的殼體的外側設置有外側固定襯墊,該外側固定襯墊為環(huán)狀,在其內面?zhèn)刃纬捎信c中心軸平行的多個突條,在上述預應力桿的外周部的一部分形成有收納上述外側固定襯墊上所形成的上述多個突條的大小的多個槽。
技術方案7的發(fā)明的預應力裝置的特征在于,在技術方案6所記載的預應力裝置中,上述預應力桿能夠通過轉動裝置而圍繞中心軸轉動。
發(fā)明的效果
根據(jù)技術方案1的發(fā)明的預應力裝置,在一方的殼體的內側設置活動襯墊并且設置預應力桿以及固定襯墊,活動襯墊能夠移動到相對于固定襯墊的固定位置以及固定解除位置,因此在使活動襯墊移動到固定解除位置的狀態(tài)下,能夠使一方的殼體沿著固定襯墊的軸向移動。
而且,如果在使一方的殼體移動到適當?shù)奈恢弥笫够顒右r墊移動到固定位置,則能夠在所希望的殼體間隔通過預應力桿賦予適當?shù)念A應力。
此外,固定襯墊為圓筒狀,在其外周部的至少一個部位形成有具有多個槽的梳齒狀卡合部,活動襯墊為能夠圍繞中心軸旋轉的環(huán)狀,在其內面?zhèn)刃纬捎惺占{于上述固定襯墊上所形成的上述多個槽的大小的多個突條,因此活動襯墊的突條與固定襯墊的槽一致的位置成為固定解除位置,而能夠使一方的殼體沿著固定襯墊的軸向移動,活動襯墊的突條與固定襯墊的槽不一致的位置成為固定位置,而不能夠使一方的殼體沿著固定襯墊的軸向移動。
因此,僅通過使活動襯墊轉動形成于固定襯墊的槽的間距的一半,就能夠使其從固定位置朝固定解除位置移動或者從固定解除位置朝固定位置移動。
根據(jù)技術方案2的發(fā)明的預應力裝置,在技術方案1的發(fā)明的效果的基礎上,通過驅動設備使活動襯墊圍繞中心軸轉動,由此活動襯墊能夠移動到固定位置以及固定解除位置,因此能夠使活動襯墊容易地轉動。
根據(jù)技術方案3的發(fā)明的預應力裝置,在一方的殼體的內側設置活動襯墊并且設置預應力桿以及固定襯墊,活動襯墊能夠移動到相對于固定襯墊的固定位置以及固定解除位置,因此能夠在使活動襯墊移動到固定解除位置的狀態(tài)下,使一方的殼體沿著固定襯墊的軸向移動。
而且,如果在使一方的殼體移動到適當?shù)奈恢弥笫够顒右r墊移動到固定位置,則能夠在所希望的殼體間隔通過預應力桿賦予適當?shù)念A應力。
此外,在一方的殼體的外側設置有外側活動襯墊,外側活動襯墊能夠移動到相對于預應力桿的固定位置以及固定解除位置,因此不使預應力桿本身移動就能夠使一方的殼體沿著固定襯墊的軸向移動。
并且,在由于維護等而進行固定襯墊等的分解、組裝的情況下,如果使外側活動襯墊以及活動襯墊移動到固定解除位置,則能夠將預應力桿以及固定襯墊向其軸向拉拔,因此不用在意處于固定襯墊上部的壓下裝置、蓋板等障礙物,就能夠進行預應力裝置的分解、組裝。
根據(jù)技術方案4的發(fā)明的預應力裝置,在技術方案3的發(fā)明的效果的基礎上,外側活動襯墊為能夠圍繞中心軸旋轉的環(huán)狀,在其內面?zhèn)刃纬捎信c中心軸平行的多個突條,在預應力桿的外周部的一部分形成有收納外側活動襯墊上所形成的多個突條的大小的多個槽,因此外側活動襯墊的突條與預應力桿的槽一致的位置成為固定解除位置,而能夠使一方的殼體以及外側活動襯墊沿著預應力桿的軸向移動,外側活動襯墊的突條與預應力桿的槽不一致的位置成為固定位置,而無法使一方的殼體以及外側活動襯墊沿著預應力桿的軸向移動。
因此,僅通過使外側活動襯墊轉動預應力桿上所形成的槽的間距的一半,就能夠使外側活動襯墊從固定位置朝固定解除位置移動或者從固定解除位置朝固定位置移動。
根據(jù)技術方案5的發(fā)明的預應力裝置,在技術方案4的發(fā)明的效果的基礎上,具備使活動襯墊以及外側活動襯墊轉動的外側驅動裝置,外側驅動裝置具有經由同步軸連結的動力傳遞部和用于使活動襯墊以及外側活動襯墊同步轉動的一個驅動部,因此僅通過一個驅動部就能夠使活動襯墊以及外側活動襯墊同時從固定位置朝固定解除位置移動或者從固定解除位置朝固定位置移動。
根據(jù)技術方案6的發(fā)明的預應力裝置,在一方的殼體的內側設置活動襯墊并且設置預應力桿以及固定襯墊,活動襯墊能夠移動到相對于固定襯墊的固定位置以及固定解除位置,因此在使活動襯墊移動到固定解除位置的狀態(tài)下,能夠使一方的殼體沿著固定襯墊的軸向移動。
而且,如果在使一方的殼體移動到適當?shù)奈恢弥笫够顒右r墊移動到固定位置,則能夠在所希望的殼體間隔通過預應力桿賦予適當?shù)念A應力。
此外,在一方的殼體的外側設置有外側固定襯墊,外側固定襯墊為環(huán)狀,在其內面?zhèn)刃纬捎信c中心軸平行的多個突條,在預應力桿的外周部的一部分形成有收納外側固定襯墊上所形成的多個突條的大小的多個槽,因此外側固定襯墊的突條與預應力桿的槽一致的位置成為固定解除位置,而能夠使一方的殼體以及外側固定襯墊沿著預應力桿的軸向移動,外側固定襯墊的突條與預應力桿的槽不一致的位置成為固定位置,而無法使一方的殼體以及外側固定襯墊沿著預應力桿的軸向移動。
因此,僅通過使外側固定襯墊轉動預應力桿上所形成的槽的間距的一半,就能夠使外側固定襯墊從固定位置朝固定解除位置移動或者從固定解除位置朝固定位置移動。
根據(jù)技術方案7的發(fā)明的預應力裝置,在技術方案6的發(fā)明的效果的基礎上,具備使預應力桿圍繞中心軸轉動的轉動裝置,因此能夠使預應力桿容易地轉動。
附圖說明
圖1是實施例1的預應力裝置的構造圖。
圖2是圖1的A-A線截面圖。
圖3A-圖3D是實施例1的預應力裝置的動作說明圖。
圖4是實施例2的預應力裝置的構造圖。
圖5是圖4的B-B線截面圖。
圖6是圖4的C-C線截面圖。
圖7是圖4的D-D線截面圖。
圖8是圖4的E-E線截面圖。
圖9是圖4的F-F線截面圖。
圖10A-圖10D是實施例2的預應力裝置的組裝方法說明圖。
圖11是具備預應力裝置的軋鋼機的概念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通過實施例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另外,為了便于說明,將附圖左側表述為一端側,將附圖右側表述為另一端側。
【實施例1】
如圖1的構造圖所示,實施例1的預應力裝置包括預應力桿1、固定襯墊2、四個活動襯墊3、四個外側活動襯墊4、操作側殼體5、驅動側殼體6、四個活動襯墊驅動裝置7、四個外側活動襯墊驅動裝置8、預應力缸9、驅動缸10以及螺母11等。
預應力桿1具有設置于一端部的大徑部12、在大徑部12上設置于四個部位的外側凹部13、以及設置于另一端部的螺紋槽14,外側活動襯墊4能夠相對于外側凹部13嵌合或脫離。
此外,預應力桿1能夠貫通驅動側殼體6、預應力缸9以及驅動缸10,并在螺紋槽14擰入螺母11而進行組裝。
固定襯墊2為圓筒狀,具有設置于一端側的厚壁部15、設置于厚壁部15的一端的四個部位的切口部16、以及設置于厚壁部15的另一端側的四個部位的內側凹部17,預應力桿1能夠貫通該固定襯墊2的內部,并且活動襯墊3能夠相對于切口部16以及內側凹部17嵌合或者脫離。
此外,固定襯墊2的另一端部能夠拆裝地固定于設置在驅動側殼體6的一端側的面上的圓筒狀的安裝部件19。
然后,在活動襯墊3嵌合于切口部16的狀態(tài)(圖1的狀態(tài))或者嵌合于內側凹部17的狀態(tài)、且外側活動襯墊4嵌合于外側凹部13的狀態(tài)(圖1的狀態(tài))或者卡合于大徑部12的另一端側的狀態(tài)下,當從泵(未圖示)朝處于預應力缸9與驅動缸10之間的空氣室18送入適量的空氣時,螺母11被驅動缸10推壓,能夠對固定襯墊2賦予適當?shù)念A應力。
另外,圖1的狀態(tài)為殼體間隔較大的狀態(tài),外側活動襯墊4卡合于大徑部12的另一端側的狀態(tài)、且活動襯墊3嵌合于內側凹部17的狀態(tài)(圖3D的狀態(tài))為殼體間隔較窄的狀態(tài)。
如圖1的A-A線截面圖即圖2所示,四個活動襯墊3以及活動襯墊驅動裝置7,均等地配置在設置于操作側殼體5的孔20的另一端側的周圍,通過活動襯墊驅動裝置7的工作而活動襯墊3能夠沿箭頭方向移動,并相對于四個部位的切口部16(在殼體間隔較窄的狀態(tài)下為四個部位的內側凹部17)嵌合,或者朝厚壁部15的外側移動。
此外,雖然未圖示,但四個外側活動襯墊4以及外側活動襯墊驅動裝置8也是與活動襯墊3以及活動襯墊驅動裝置7相同的構造,均等地配置在設置于操作側殼體5的孔20的一端側的周圍。
操作側殼體5以及驅動側殼體6為適當形狀的柱狀體,相對于軋鋼機的設置面垂直地設置。
而且,操作側殼體5在上下的適當部位具有預應力桿1以及固定襯墊2能夠通過的大小的孔20,并且能夠移動以便擴大或者縮小與驅動側殼體6之間的間隔。
因此,在四個活動襯墊3以及外側活動襯墊4分別移動到厚壁部15以及大徑部12的外側的狀態(tài)下,將螺母11從預應力桿1拆卸并使其朝操作側殼體5的外側移動,由此能夠將預應力桿1以及固定襯墊2拉出。
此外,驅動側殼體6在與操作側殼體5的孔20為相同高度的部位具有預應力桿1的另一端部能夠通過的大小的孔。
如圖3所示,實施例1的預應力裝置能夠按照以下的步驟來應對殼體間隔的變更。
圖3A表示殼體間隔較大時的預應力裝置的狀態(tài)?;顒右r墊3嵌合于切口部16,外側活動襯墊4嵌合于外側凹部13。
圖3B為使活動襯墊3以及外側活動襯墊4沿箭頭方向移動,而使其位于厚壁部15以及大徑部12的外側。
圖3C為使操作側殼體5朝縮窄與驅動側殼體6之間的間隔的方向移動,使活動襯墊3位于內側凹部17的外側,并使外側活動襯墊4位于大徑部12的另一端側。
圖3D為使活動襯墊3以及外側活動襯墊4沿箭頭方向移動,使活動襯墊3嵌合于內側凹部17,并且使外側活動襯墊4位于能夠與大徑部12卡合的部位。
而且,當朝空氣室18送入適量的空氣時,外側活動襯墊4被大徑部12的另一端側的面朝另一端側推壓,固定襯墊2被活動襯墊3的另一端側的面朝另一端側推壓,而對固定襯墊2賦予適當?shù)念A應力。
【實施例2】
如圖4的構造圖所示,實施例2的預應力裝置包括預應力桿21、固定襯墊22、活動襯墊23、外側活動襯墊24、操作側殼體25、驅動側殼體26、活動襯墊驅動用齒輪27、外側活動襯墊驅動用齒輪28、預應力缸29、驅動缸30以及螺母31等。
預應力桿21具有設置于一端部的大徑部32、設置于大徑部32的外側凹部33、以及設置于另一端部的螺紋槽34。
而且,如圖4的B-B線截面圖即圖5所示,大徑部32具有8個槽41且截面成為梳齒狀。
此外,預應力桿21能夠貫通驅動側殼體26、預應力缸29以及驅動缸30,并在螺紋槽34擰入螺母31而進行組裝。
固定襯墊22為圓筒狀,具有設置于一端側的厚壁部35、設置于厚壁部35的一端的切口部36、以及設置于厚壁部35的另一端側的內側凹部37,預應力桿21能夠貫通該固定襯墊22的內部。
而且,如圖4的C-C線截面圖即圖6所示,厚壁部35具有8個槽42且截面成為梳齒狀。
此外,固定襯墊22的另一端部能夠拆裝地固定于設置在驅動側殼體26的一端側的面上的圓筒狀的安裝部件39。
另外,圖4的狀態(tài)為殼體間隔較大的狀態(tài),外側活動襯墊24卡合于大徑部32的另一端側的狀態(tài)、且活動襯墊23嵌合于內側凹部37的狀態(tài)為殼體間隔較窄的狀態(tài)。
活動襯墊23以及活動襯墊驅動用齒輪27配置在操作側殼體25上所設置的孔40的另一端側的周圍,如圖4的D-D線截面圖即圖7所示,活動襯墊23為能夠圍繞中心軸旋轉的環(huán)狀,在其內面?zhèn)刃纬捎心軌蚴占{于在固定襯墊22的厚壁部35上形成的8個槽42的大小的8個突條43。
此外,在活動襯墊23的外周面上設置有與活動襯墊驅動用齒輪27嚙合的齒輪部(未圖示)。
而且,如果通過活動襯墊驅動用齒輪27的轉動使活動襯墊23轉動而成為突條43進入槽42的位置,則能夠使操作側殼體25以及活動襯墊23沿著固定襯墊22的軸向移動,反之,如果成為突條43不進入槽42的位置,則突條43與厚壁部35的槽42之間的部分碰撞,因此無法使操作側殼體25以及活動襯墊23沿著固定襯墊22的軸向移動。
外側活動襯墊24以及外側活動襯墊驅動用齒輪28配置在設置于操作側殼體25的孔40的一端側的周圍,如圖4的E-E線截面圖即圖8所示,外側活動襯墊24為能夠圍繞中心軸旋轉的環(huán)狀,在其內面?zhèn)刃纬捎惺占{于在預應力桿21的大徑部32上形成的8個槽41的大小的8個突條44。
此外,在外側活動襯墊24的外周面上設置有與外側活動襯墊驅動用齒輪28嚙合的嚙合部(未圖示)。
而且,如果通過外側活動襯墊驅動用齒輪28的轉動使外側活動襯墊24轉動而成為突條44進入槽41的位置,則能夠使操作側殼體25以及外側活動襯墊24沿著預應力桿21的軸向移動,反之,如果成為突條44不進入槽41的位置,則突條43與大徑部32的槽41之間的部分碰撞,因此無法使操作側殼體25以及外側活動襯墊24沿著預應力桿21的軸向移動。
另外,活動襯墊23以及外側活動襯墊24只要能夠分別轉動突條43以及突條44的間距的一半(在圖7以及圖8的情況下為22.5度),則能夠取得突條43以及突條44進入槽42以及槽41的位置以及不進入的位置,但是活動襯墊23以及外側活動襯墊24當然也可以轉動上述轉動以上。
關于操作側殼體25以及驅動側殼體26,由于為與實施例1的操作側殼體5以及驅動側殼體6相同的構成,因此省略說明。
圖4的F-F線截面圖即圖9是表示用于使活動襯墊驅動用齒輪27以及外側活動襯墊驅動用齒輪28同步轉動的驅動裝置的圖,該驅動裝置包括貫穿活動襯墊驅動用齒輪27以及外側活動襯墊驅動用齒輪28的中心軸的軸部45、設置于該軸部45的中間部的小齒輪部46、與小齒輪部46嚙合的齒條部47、以及使齒條部47上下移動的一個驅動部48。
如圖10所示,實施例2的預應力裝置按照以下的步驟進行組裝。
圖10A為在操作側殼體25的孔40的另一端側安裝活動襯墊23。
圖10B為將固定襯墊22從操作側殼體25的一端側插入,并將另一端部插入于設置在驅動側殼體26的一端側的面上的安裝部件39。之后,在操作側殼體25的孔40的一端側安裝外側活動襯墊24。
圖10C為將預應力桿21從外側活動襯墊24的一端側插入,并使另一端側貫通驅動側殼體26、預應力缸29以及驅動缸30,并擰入螺母31。
圖10D為安裝活動襯墊驅動用齒輪27、外側活動襯墊驅動用齒輪28等,使活動襯墊23以及外側活動襯墊24轉動,而成為突條43以及突條44分別不進入槽42以及槽41的位置。之后,當朝空氣室38送入適量的空氣時,預應力桿21被朝另一端側拉動,外側活動襯墊24被朝另一端側推壓,固定襯墊22被活動襯墊23的另一端側的面朝另一端側推壓,而對固定襯墊22賦予適當?shù)念A應力。
關于使實施例2的預應力裝置應對殼體間隔的變更的步驟不進行詳細說明,不同點僅在于:將實施例1的圖3B以及圖3D的步驟中的活動襯墊3以及外側活動襯墊4的移動替換為活動襯墊23以及外側活動襯墊24的轉動,在變更殼體間隔時成為突條43以及突條44進入槽42以及槽41的位置,在賦予預應力時成為突條43以及突條44不進入槽42以及槽41的位置。
列舉實施例1以及實施例2的變形例。
(1)實施例1的預應力裝置具備外側活動襯墊4以及外側活動襯墊驅動裝置8,實施例2的預應力裝置具備外側活動襯墊24以及外側活動襯墊驅動用齒輪28,但并不一定需要具備這些。
在這樣的情況下,將大徑部12、32替換為設置于預應力桿1、21的另一端部的凸緣部,無需設置外側凹部13、33。
此外,只要在操作側殼體5、25上設置預應力桿1、21能夠通過而凸緣部無法通過的孔即可,在縮窄殼體間隔時使預應力桿1、21與操作側殼體5、25一起朝另一端側移動,并將螺母11、31朝一端側擰入而卡合于驅動缸10、30。
另外,為了能夠使固定襯墊2、22沿軸向移動,并在操作側殼體5、25中通過而拉出,只要在操作側殼體5、25上設置固定襯墊2、22能夠通過的孔,并且將預應力桿1、21的凸緣部設定得較大而無法通過該孔即可。
(2)在實施例1的預應力裝置中,通過活動襯墊驅動裝置7以及外側活動襯墊驅動裝置8使活動襯墊3以及外側活動襯墊4移動,在實施例2的預應力裝置中,通過活動襯墊驅動用齒輪27、外側活動襯墊驅動用齒輪28等使活動襯墊23以及外側活動襯墊24轉動,但這些驅動設備并不是一定需要的構成,只要在預應力裝置的組裝、殼體間隔變更時,通過適當?shù)臋C構使其移動或者轉動即可。
(3)在實施例1以及實施例2的預應力裝置中,分別設置了一個外側凹部13、33以及一個內側凹部17、37,但也可以設置兩個以上。而且,例如在設置了兩個的情況下,能夠將殼體間隔變更為三個階段。
(4)在實施例1以及實施例2的預應力裝置中,使用預應力缸9、29以及驅動缸10、30,朝空氣室18、38送入空氣而拉動預應力桿1、21,但并不限定于空氣壓力,也可以成為液壓式,還可以使用適當?shù)臋C械機構來拉動預應力桿1、21。
(5)在實施例1的預應力裝置中,使固定襯墊2成為圓筒狀,但只要是方筒狀、橢圓筒狀等預應力桿1能夠貫通其內部的形狀,則可以是任意的形狀。
(6)在實施例1的預應力裝置中,活動襯墊3、外側活動襯墊4、活動襯墊驅動裝置7以及外側活動襯墊驅動裝置8分別設置了四個,但并不限定于四個,只要設置一個以上即可。
另外,在僅設置一個的情況下,只要活動襯墊3以及外側活動襯墊4成為環(huán)狀或者C字狀,并使其直徑能夠改變或者設置鉸接部而能夠進行開閉即可,在設置多個的情況下,優(yōu)選均等地配置活動襯墊3以及外側活動襯墊4。
(7)在實施例1的預應力裝置中,在預應力桿1的大徑部12設置四個部位的外側凹部13,在固定襯墊2的厚壁部15設置四個部位的切口部16以及四個部位的內側凹部17,但這些部分無需與外側活動襯墊4、活動襯墊3一一對應地設置,可以設置兩個能夠接納兩個外側活動襯墊4、兩個活動襯墊3的外側凹部、切口部以及內側凹部,也可以使大徑部12的周圍全部成為外側凹部,使厚壁部15的周圍全部成為切口部或者內側凹部。
(8)在實施例2的預應力裝置中,在大徑部32以及厚壁部35設置8個槽41以及42,在活動襯墊23以及外側活動襯墊24設置8個突條43以及44,但槽41與突條43以及槽42與突條44只要分別設置兩個以上的相同數(shù)量即可。另外,即使在變更了槽、突條的數(shù)量的情況下,也優(yōu)選均等地配置槽、突條。
(9)在實施例2的預應力裝置中,在大徑部32以及厚壁部35設置8個槽41以及42,在活動襯墊23以及外側活動襯墊24設置8個突條43以及44,但也可以在大徑部32以及厚壁部35設置突條,在活動襯墊23以及外側活動襯墊24設置槽。
(10)實施例2的預應力裝置為,作為用于使活動襯墊23與外側活動襯墊24同步轉動的驅動裝置,具備活動襯墊驅動用齒輪27、外側活動襯墊驅動用齒輪28、軸部45、小齒輪部46、齒條部47以及一個驅動部48,但也可以不通過這樣的機械機構而電氣地進行同步控制。此外,活動襯墊23與外側活動襯墊24并不一定需要同步轉動,也可以分別單獨地設置驅動設備而使其轉動。
(11)實施例2的預應力裝置為,具備外側活動襯墊24以及外側活動襯墊驅動用齒輪28,但也可以替代外側活動襯墊24而成為具有同樣的突條44的外側固定襯墊。
在這樣的情況下,當然不需要外側活動襯墊驅動用齒輪28等驅動裝置,但優(yōu)選作為替代而設置使預應力桿21轉動的轉動裝置,在變更殼體間隔時能夠控制為突條44進入槽41的位置,在賦予預應力時能夠控制為突條44不進入槽41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