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子鍵盤樂器的外殼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電子鍵盤樂器的外殼結構,其包括適于通過將上殼體固定在下殼體上 來實現(xiàn)的外殼。
背景技術:
傳統(tǒng)的電子樂器的外殼結構一般包括上殼體和下殼體,所述上殼體和下殼體彼此 分離形成且由緊固器固定地緊固在一起。但是,由于該外殼結構的上殼體和下殼體被緊固 在一起之前彼此完全分離,在產品組裝和維修業(yè)務的過程中其必須被放置在不同的地方, 導致工作空間的低效率使用。同樣,存在有公知的一種外殼結構包括上殼體和下殼體,其彼此分離形成且相對 于彼此以樞轉運動連接。例如,在注冊號為62-103382的日本實用新型中公開的外殼包括 上殼體,所述上殼體相對下殼體在打開狀態(tài)和關閉狀態(tài)之間圍繞設置在該外殼后部的鉸鏈 可樞轉。在上殼體保持在關閉狀態(tài)的情況下,通過螺釘?shù)葘⑸蠚んw固定到下殼體上來實現(xiàn) 外殼。但是,根據(jù)在注冊號為No. 62-103382的日本實用新型中披露的上述外殼,其中上 殼體和下殼體通過鉸鏈連接,不容易解開該連接以使其彼此分離。因而,例如,在已經(jīng)將上殼體固定在下殼體之后,很難將部件安裝到外殼上。在某 些情況下,操作程序因此而受到限制,致使在將上殼體和下殼體連接在一起之前必須將部 件安裝在外殼上。由于通過鉸鏈連接在一起的上殼體和下殼體很難拆開,例如,對操作員而言,為維 修目的而察看外殼的內部是不方便的,導致低的可加工性。另一方面,在使用的情況下,用樞轉連接裝置取代鉸鏈將上殼體和下殼體可樞轉 地連接在一起,當上殼體打開時,如果樞轉連接無意地分離,則不能夠確保安全性。此外,當 上殼體關閉時,如果該樞轉連接無意地分離,則該上殼體和下殼體在位置上就未對準,這使 操作員很難再次將它們緊固在一起。傳統(tǒng)地,還存在有公知的一種電子鍵盤樂器的外殼結構,其中上殼體和下殼體彼 此分離形成且通過將上殼體固定地安裝在下殼體上來實現(xiàn)外殼(公布號為No. 3821022的 日本專利)。在這種類型的外殼結構中,一般通過從上或從下應用的諸如螺釘?shù)木o固器件將 上殼體和下殼體緊固在一起。為了將上殼體和下殼體固定在一起,必須將它們以適當?shù)奈恢藐P系進行排列后再 固定。在某些電子鍵盤樂器中,預先將臂和側床(side bed)固定到上殼體上,并且預先將 鍵片(key slip)和鍵盤單元固定到下殼體上。在這種樂器中,如果上殼體和下殼體之間的 位置精度低,則鍵盤單元和側床之間的間隙在樂器的左側和右側之間變得不均勻或基于樂器前至后的方向上的位置而不同。另一方面,在具有預先將鍵盤單元固定到上殼體上的樂 器中,如果上殼體和下殼體之間的位置精度低,則鍵片和鍵盤單元之間與鍵片和側床之間 的間隙變得不適當。因而,在調節(jié)間隙時將上殼體和下殼體固定在一起是必要的。當通過從下面插入的螺釘?shù)裙潭ㄉ蠚んw和下殼體時,則存在需要不便操作的問 題。具體地,首先將上殼體和下殼體顛倒以將其固定在一起,然后將右側向上翻轉以便目視 檢查在樂器左側和右側之間的間隙是否均勻。如果間隙不均勻,則顛倒上殼體和下殼體以 再次實施固定操作。當通過從上面插入的螺釘固定上殼體和下殼體時,不必顛倒上殼體和下殼體。但 是,即使在完成外殼的組裝后,也可以從上面看到螺釘或其它緊固器,造成外觀差的問題。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電子鍵盤樂器的外殼結構,其包括可樞轉的上殼體,僅當上殼體 處于半打開狀態(tài)時,能夠易于將所述上殼體安裝到下殼體上或從下殼體上拆卸下來,因而 改進了組裝和維修時的安全性和工作效率。本發(fā)明也提供一種電子鍵盤樂器的外殼結構,其中在正面朝上轉動上殼體和下殼 體的狀態(tài)下,可以將所述上殼體和下殼體固定在一起,且可以通過臂覆蓋殼體緊固件以獲 得自然的外表,因此改進外觀。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種電子鍵盤樂器的外殼結構,其具有由彼此分離 的下殼體和上殼體組成的外殼,所述上殼體適于相對所述下殼體在打開和關閉狀態(tài)之間樞 轉,且所述外殼是通過將處于關閉狀態(tài)的所述上殼體固定到所述下殼體上來實現(xiàn),包括至 少一個突起部,其固定地形成在所述上殼體和所述下殼體的任一個后端部中;及至少一個 接合孔,其形成在所述上殼體和所述下殼體的另一個后端部中,其中所述上殼體和所述下 殼體適于在所述接合孔和插入所述接合孔且與其接合的突起部之間圍繞接合部在打開和 關閉的方向上相對彼此樞轉,并且其中僅當所述上殼體在打開和關閉方向上的樞轉運動中 處于預定的樞轉角度時,所述突起部和所述接合孔適于在所述突起部突出形成的方向上彼 此相對地插入和移開。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的外殼結構,僅當上殼體處于半打開狀態(tài)時,能夠容易地 將可樞轉的上殼體安裝到下殼體上和從下殼體上拆卸,使得能夠改進組裝和維修的安全性 和工作效率。本發(fā)明中,所述突起部可以包括窄幅部和寬幅部,在鍵排列方向上,所述寬幅部相 對于所述窄幅部被設置在靠近所述突起部末端的一側,并且具有比所述窄幅部的長度更長 的長度,所述接合孔可以包括具有允許所述突起部的寬幅部插入其中的寬度的寬幅對應 部,以及鄰接所述寬幅對應部形成且具有不允許所述寬幅部插入其中但允許所述窄幅部插 入其中的寬度的窄幅對應部,當具有與預定樞轉角度相對應的姿態(tài)的所述上殼體和所述下 殼體在所述突起部突出形成的方向上相對移動時,所述寬幅部可以適于可插入所述寬幅對 應部以及可從所述寬幅對應部移開,并且當所述上殼體處于打開狀態(tài)時,由于所述寬幅部 和所述窄幅對應部之間的接合,防止所述突起部和所述接合孔在所述突起部突出形成的方 向上彼此相對地插入和移開。這種情況下,可以防止處于打開狀態(tài)的上殼體無意地從下殼體拆卸下來。
所述突起部可以突出形成,以從所述下殼體的所述后端部向上和向前或向后傾斜 地延伸,所述接合孔可以形成在所述上殼體的所述后端部中,及當所述上殼體處于關閉狀 態(tài)時,由于所述上殼體的后端部和所述下殼體的后端部之間的接合以及所述突起部的傾斜 的前表面或后表面和所述接合孔之間的接合,可以防止所述突起部和所述接合孔在所述突 起部突出形成的方向上彼此相對地插入和移開。這種情況下,可以防止處于關閉狀態(tài)的上殼體無意地從下殼體上拆卸下來。所述突起部可以突出形成,以從所述下殼體的后端部向上和向后傾斜地延伸,所 述接合孔可以形成在所述上殼體的所述后端部中,及當所述上殼體處于打開狀態(tài)時,由于 所述突起部的所述窄幅部和所述接合孔的所述窄幅對應部之間的接合以及所述上殼體的 所述后端部和所述下殼體的所述后端部的后表面之間的直接或間接的接合,所述上殼體可 以適于維持在打開狀態(tài)。這種情況下,可以使上殼體被穩(wěn)固地支承,因此改進可加工性和安全性。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種電子鍵盤樂器的外殼結構,其具有由彼此分離 的下殼體和上殼體組成的外殼,所述外殼通過將所述上殼體固定地安裝到所述下殼體上而 實現(xiàn),包括上緊固部,其設置在所述上殼體的左側部和右側部中;下緊固部,其設置在所 述下殼體的左側部和右側部中,且當所述上殼體被定位于其被安裝到所述下殼體的位置時 適于面對所述上殼體的所述上緊固部;及左臂和右臂,其分別從所述上殼體和所述下殼體 分離地形成,其中當所述上殼體被定位于要被安裝到所述下殼體的位置時,通過從上應用 殼體緊固件將所述上殼體的所述上緊固部和所述下殼體的所述下緊固部緊固在一起,并且 其中所述左臂和所述右臂分別從左側和右側緊固到所述上殼體和所述下殼體中至少一個 的左側部和右側部,以覆蓋所述殼體緊固件使其不可見。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二方面的外殼結構,在正面朝上的轉動上殼體和下殼體時,可以 將所述上殼體和所述下殼體固定在一起,且可以通過臂使殼體緊固件不可見,以獲得自然 的外表,因此改進外觀。所述上緊固部和所述下緊固部可以設置為分別從所述上殼體和所述下殼體向左 和向右突出,并且所述左臂和所述右臂可以分別形成有所述左側和右側上的所述上緊固部 和所述下緊固部被固定到其中的退讓部。在這種情況下,可以使整個緊固部不可見,因此進一步改進外觀。進一步,下文參照附圖對示例性的實施方式的描述將使本發(fā)明的特征更明顯。
圖IA是應用根據(jù)本發(fā)明一個實施方式的外殼結構的電子鍵盤樂器的俯視圖;圖IB是所述樂器的后視圖;圖2A是表示將上殼體安裝到下殼體的狀態(tài)下的鍵盤樂器的右視圖;圖2B是表示已經(jīng)將上殼體暫時安裝到下殼體上但還未將其固定地緊固在下殼體 的狀態(tài)下的樂器的右半部的示意圖;圖3A是表示已經(jīng)將上殼體暫時安裝到下殼體上但是還未將臂安裝到外殼的狀態(tài) 下的鍵盤樂器的右側部的俯視圖;圖3B是表示處于剛提及的狀態(tài)下的所述樂器的右視圖3C是表示已經(jīng)將上殼體和臂安裝到下殼體和外殼的狀態(tài)下的樂器的右側部的 俯視圖;圖3D是表示處于剛提及的狀態(tài)下的樂器的右視圖;圖4A是表示還未將上殼體和所述臂安裝到下殼體和外殼的狀態(tài)下的電子鍵盤樂 器的左側部的俯視圖;圖4B是表示已經(jīng)將上殼體安裝到下殼體但還未將臂安裝到外殼的狀態(tài)下的樂器 的左側部的俯視圖;圖4C是表示已經(jīng)將上殼體和臂安裝到下殼體和外殼的狀態(tài)下的樂器的左側部的 俯視圖;圖5A是表示臂表面?zhèn)鹊挠乙晥D;圖5B是表示臂下表面?zhèn)鹊淖笠晥D;圖5C是沿圖5A的線A-A剖切的剖面圖;圖6是表示上殼體打開的狀態(tài)下的一個樞轉連接部的結構的縱剖面圖;圖7A是表示設置在下殼體中的樞轉連接部的部分的俯視圖;圖7B是沿圖7A的線B-B剖切的剖面圖;圖7C是表示設置在下殼體中的樞轉連接部的部分的后視圖;圖8A是表示上殼體打開的狀態(tài)下的樞轉連接部的俯視圖;圖8B是沿圖8A的線C-C所剖切的剖面圖;圖9A是表示上殼體開始被安裝或正被樞轉以作打開/關閉移動的狀態(tài)下的樞轉 連接部的俯視圖;圖9B是沿圖9A的線D-D所剖切的剖面圖;圖IOA是表示上殼體關閉狀態(tài)下的樞轉連接部的俯視圖;圖IOB是沿圖IOA的線E-E所剖切的剖面圖;圖11是表示與包括同實施方式在形狀上不同的板和接合孔的改良相應的樞轉連 接部的俯視圖;圖12A是表示上殼體關閉的狀態(tài)下的改良的上殼體的視圖;圖12B是表示上殼體被樞轉的狀態(tài)下的上殼體的視圖;及圖12C是表示處于打開狀態(tài)的上殼體的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文中,將參照表示本發(fā)明優(yōu)選實施方式的附圖對本發(fā)明進行詳細的描述。圖IA表示應用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的外殼結構的電子鍵盤樂器的俯視圖,并且圖 IB表示該樂器的后視圖。該鍵盤樂器的前側設置有演奏者面對的鍵盤單元KB。在下文中, 參照演奏者確定該樂器的左至右的方向。所述電子鍵盤樂器具有外殼10,所述外殼10包含 下殼體40,上殼體20安裝到下殼體40上,以及安裝在外殼10的左側和右側的臂70(70L、 70R)。圖2A表示在上殼體20被安裝到下殼體40的狀態(tài)下的鍵盤樂器的右視圖,并且圖 2B表示已將上殼體20安裝到下殼體40上但還未將其固定地緊固在下殼體40的狀態(tài)下的 樂器的右半部的立體圖。在圖2A和圖2B所示的狀態(tài)中,還未將臂70安裝到外殼10。
圖3A表示已將上殼體20暫時安裝到下殼體40上但還未將臂70安裝到外殼10 的狀態(tài)下的鍵盤樂器的右側部的俯視圖,并且圖3B表示處于剛提及的狀態(tài)下的樂器的右 視圖。圖3C表示已將上殼體20和臂70安裝到下殼體40和外殼10上的狀態(tài)下的樂器的 右側部的俯視圖,并且圖3D表示該狀態(tài)下樂器的右視圖。上殼體20和下殼體40各用金屬制成,除此之外可以用樹脂制成。上殼體20與下 殼體40分別制造。當將上殼體20安裝到下殼體40上時,左右兩個樞轉連接部Cl主要由 下殼體40的后板41 (后端部)的上部和上殼體20的后端部20a形成(參照圖1B、2A和圖 3B)。上殼體20在打開和關閉方向上圍繞樞轉連接部Cl相對下殼體40可樞轉。在上殼體 20安裝到下殼體40上的狀態(tài)下,所述上殼體20位于下殼體40的后半部上。在圖2A中,上 殼體20可以被順時針打開。下面將參照圖6至圖IOB對樞轉連接部Cl的結構進行描述。圖4A表示樂器左側部的俯視圖,其中還未將上殼體20安裝到下殼體40上且未將 臂70安裝到外殼10上。圖4B表示樂器的左側部的俯視圖,其中已將上殼體20安裝到下 殼體40上而未將臂70安裝到外殼10上。圖4C表示樂器的左側部的俯視圖,其中已將上 殼體20和臂70安裝到下殼體40和外殼10上。如圖IB和圖2B所示,鍵盤單元KB設置在下殼體40中,并且側床44、45固定設置 在在鍵盤單元KB的左側和右側上的下殼體40上。下殼體40具有右側表面42R,其中形成 有多個用于將臂70R安裝在外殼10上的螺紋孔46。這些孔46在樂器的前至后的方向上彼 此間隔設置(見圖2B)。板狀的下凸緣47R從下殼體40的右側表面42R延伸出來(見圖 2A、2B、3A和圖3B)。優(yōu)選地,下凸緣47R由金屬制成且固定地設置到下殼體40的右側表面 42R上。在下殼體40由金屬制成的情況下,下凸緣47R優(yōu)選與下殼體40—體形成。如圖4A和圖4B所示,下凸緣47L從下殼體40的左側表面42L延伸出來。左側表 面42L與右側表面42R對稱形成且相似,且下凸緣47L與下凸緣47R對稱形成且相似。下 凸緣47L、47R中的每一個都形成有多個垂直穿過其延伸的螺紋孔48 (見圖4A)。上殼體20包括在其前至后的方向上和垂直的方向上彼此平行的左側構件25L和 右側構件25R(見圖2A、2B、3B和圖4B)。如圖2A、2B和圖3B所示,右側構件25R形成有多 個用于將臂70R安裝到外殼10上的螺紋孔26,這些孔26在樂器的前至后的方向上彼此間 隔設置。優(yōu)選地,右側構件25R由金屬制成且固定地設置在上殼體20的上板21。在上板 21由金屬制成的情況下,右側構件25R優(yōu)選與上板21 —體形成。上殼體20的右側構件25R的下部向右彎曲以形成向右延伸的上凸緣27R。左側構 件25L的下部向左彎曲以形成向左延伸的上凸緣27L。左側構件25L與右側構件25R對稱 形成且相似,且上凸緣27L與上凸緣27R對稱形成且相似。上凸緣27L、27R中的每一個都 形成有與下凸緣47的螺紋孔48對應的緊固孔30 (見圖2B和圖3A)。當將上殼體20安裝且固定到下殼體40上時,上凸緣27L、27R設置為與下凸緣 47L、47R成面對關系且與下凸緣47L,47R接觸(見圖2B和圖3B)。通過將螺釘49插入緊 固孔30,然后使螺釘49與螺紋孔48擰緊接合,從上將上殼體20固定到下殼體40上(見圖 4B)。由于在將上殼體20正面朝上轉動的的狀態(tài)下螺釘49可以被擰緊接合,因此基于目視 檢查調整上殼體20的水平位置時,可以實施螺釘49的擰緊接合。顯示屏12和多個操作元件組11設置在上殼體20的上板21的表面上(見圖2B), 并且未示出的盤設置在上殼體20的上板21的下表面上。操作元件組11設置在該盤上且暴露于上板21的表面(見圖IA和圖1B)。某些操作元件組11包括音量控制器操作元件14, 其從上板21的表面?zhèn)劝惭b到設置在該盤上的音量控制器安裝部13上(見圖4B和圖4C)。圖5A表示臂70R的表面?zhèn)鹊挠乙晥D,圖5B表示臂70R的下表面?zhèn)鹊淖笠晥D,并且 圖5C是沿圖5A的線A-A所剖切的剖面圖。臂70R,70L彼此對稱構造且相似,而且與外殼 10分別形成。臂70R在其縱向中間的下部形成凹槽部70b,在將臂70R連接到外殼10上后,所 述凹槽部70b形成使用者用以握住樂器的把持部。臂70R由樹脂制成且整體模壓而成。臂 70R形成有多個緊固孔71,所述多個緊固孔71與如圖3B等所示的上殼體20的右側構件 25R中的螺紋孔26和下殼體40的右側面42R中的螺紋孔46對應(見圖5A和圖5B)。如圖5C所示,臂70R包括上半部,其中形成有在縱向方向延伸的凹槽退讓部70a。 當將臂70R安裝到外殼10上時,上殼體20和下殼體40的上凸緣27R和下凸緣47R配合進 入退讓部70a而不會引起彼此相干涉。如圖5B所示,臂70R具有左側部(在后側上),其中 形成有多個用于確保足夠剛度的加強筋(rib) 72,73。
圖6表示在上殼體20打開的狀態(tài)下(見圖IB等)的樞轉連接部Cl中的一個的 結構的縱剖面。圖6中,表示上殼體20處于完全打開的狀態(tài),其中上殼體20圍繞樞轉連接 部Cl在打開的方向上樞轉最大,其被稱作“打開狀態(tài)”。圖2B中,表示上殼體20處于完全 關閉的狀態(tài),其中上殼體20在關閉的方向上樞轉最大,其被稱作“關閉狀態(tài)”。圖7A表示設置在下殼體40中的一個樞轉連接部Cl的部分的俯視圖,圖7B是沿 圖7A的線B-B所剖切的剖面圖,并且圖7C表示剛提及的設置在下殼體40中的樞轉連接部 Cl的部分的后視圖。圖6對應于沿圖7A的線B-B所剖切的剖面圖。樞轉連接部Cl共有兩 個且在樂器的左至右的方向上彼此間隔開??梢栽O置三個或多個樞轉連接部。該兩個樞轉 連接部Cl彼此結構相同,且可以構造成彼此對稱。如圖6所示,每個樞轉連接部Cl都包含下殼體40的后板41的上部、下殼體40的 水平部50、上殼體20的后端部20a和板60。上殼體20的后端部20a包括第一彎曲部22、 第二彎曲部23和第三彎曲部24。后端部20a作為整體一體地彎曲形成為鉤狀。一方面,第 一彎曲部22連接到上殼體20的上板21上,且另一方面,所述第一彎曲部22連接到第二彎 曲部23上,第二彎曲部23依次連接第三彎曲部24。如從側面看到的,在第一彎曲部22和 上板21之間在其內側(在打開狀態(tài)中的前側)形成一鈍角,并且第二彎曲部23幾乎垂直 于上板21延伸。第三彎曲部24相對于上板21以大約十幾度至十度的角度延伸且朝向第 三彎曲部24的末端更接近上板21。如圖4A、6和圖7A至圖7C所示,板狀的水平部50從下殼體40的后板41的上端 部水平地且向前地延伸。只要水平部50能夠固定在后板41上,則下殼體40的水平部50 可以和后板41 一體形成或與后板41分離形成。水平部50具有各自與樞轉連接部Cl之一 相對應的部分,且形成有在鍵排列方向上各自申長的矩形孔52。除了矩形孔52外,在多個 部件中形成矩形孔51,包括下殼體40的水平部50的左端部和右端部(見圖4A)。使用兩個螺釘62在與矩形孔52中的一個相對應的位置將各個板60安裝到后板 41的后表面上(參照圖1B、4A、6和圖7A至7C)。如圖7B所示,板60具有向后傾斜彎曲的 上部(以接近45度的角)以形成接合突起部61。接合突起部61包括窄幅部61a,所述窄 幅部61a包括彎曲部61x且形成如側視圖所示的V形;及包括寬幅部61b,所述寬幅部61b從窄幅部61a朝向該接合突起部的末端傾斜延伸且如側視圖所示筆直地形成。如圖7A和圖7C所示,窄幅部61a從板60的右半部延伸,并且在鍵排列方向上,寬 幅部61b在窄幅部61a的左側上伸長形成。板60優(yōu)選由金屬制成,但僅要求能夠被固定在 后板41即可。板60可以與后板41 一體形成。圖8A、9A和圖IOA是一個樞轉連接部Cl的俯視圖,并且圖8B、9B和IOB分別是沿 圖8A的線C-C,圖9A的線D-D,和圖IOA的線E-E所剖切的剖面圖。圖8A和圖8B表示上 殼體20處于打開狀態(tài),圖IOA和圖IOB表示上殼體20處于關閉狀態(tài)。圖9A和圖9B表示 上殼體20處于上殼體開始被安裝的狀態(tài)或正樞轉上殼體以打開/關閉移動的狀態(tài)(半開 狀態(tài))。在上殼體20被關閉的狀態(tài)中,將上殼體20安裝和固定到下殼體40上。上殼體20的第三彎曲部24在鍵排列方向上形成在上殼體20的整個寬度上。第 三彎曲部24具有彎曲件29,其與樞轉連接部C 1相對應且朝向與上板21相反的方向成直 角彎曲(見圖6、8B、9B和圖10B)。如圖9A所示,當上殼體20處于打開狀態(tài)時觀察到的各 彎曲件29的平面形狀與矩形孔52的平面形狀相應。彎曲件29的延伸長度和在鍵排列方 向上看的其長度比在前至后方向和在鍵排列方向上看到的矩形孔52的長度稍短。盡管省略了圖解,但是第三彎曲部24具有與矩形孔51相應的部分(見圖4A)且 各形成有彎曲件,其彎曲與彎曲件29相似。如圖6和圖8A至圖IOB所示,各個接合孔28從第三彎曲部24的根部24a形成到 第三彎曲部24的彎曲件29的根處,比起彎曲件29,根部24a置于更靠近第二彎曲部23的 位置。具體地,第三彎曲部24在根部24a處形成有寬幅對應部28b及在彎曲件29的根處形 成有窄幅對應部28a。寬幅對應部28b和窄幅對應部28a連續(xù)形成以形成一個接合孔28。在鍵排列方向上寬幅對應部28b在左方比窄幅對應部28a長。具體地,寬幅對應 部28b在鍵排列方向上比接合突起部61的寬幅部61b稍長,以致允許寬幅部61b插入到寬 幅對應部28b中。窄幅對應部28a比寬幅對應部28b和寬幅部61b足夠短,以致無法使寬 幅部61b插入其中,但所述窄幅對應部28a比窄幅部61a稍長以使窄幅部61a插入其中。各彎曲件29形成有螺紋孔29a(見圖8A和圖9A)。另一方面,下殼體40的后板 41形成有與螺紋孔29a對應的緊固孔53(見圖7A)。當上殼體20關閉時,彎曲件29被制 成與后板41成面對關系且與其前表面接觸(見圖IOA和圖10B)。這種狀態(tài)下,通過使螺釘 54穿過緊固孔53和螺紋孔29a將彎曲件29固定在后板41上(見圖1B、7C和圖10A)。類 似地,上述未示出的彎曲件和后板41形成有與第三彎曲部24的矩形孔51對應的緊固孔和 螺紋孔(見圖4A)。彎曲件和后板41通過螺釘15固定在一起(參照圖1B)。使用兩個螺 釘54和多個螺釘15從后側將處于關閉狀態(tài)的上殼體20固定在下殼體40上。將上殼體20安裝在下殼體40上時,預先將上述未示出的諸如盤的部件安裝在上 殼體20上,且將部件設置在下殼體40上。以下文所述的方式將上殼體20安裝在下殼體40 上。首先,如圖9B所示,使與上殼體20的左右兩件彎曲件29和上殼體20的第三彎曲 部24的根部24a的表面成銳角的一側沿著突起部61突出的方向靠近板60的接合突起部 61。將接合突起部61的寬幅部61b插入兩彎曲件29的接合孔28的寬幅對應部28b且與 其接合。此時,上殼體20的彎曲件29和上殼體20的第三彎曲部24的根部24a的表面在 其銳角的一側配合形成如從側面所示的V形且完成接合導向功能。
移動上殼體20直至將寬幅部插入到寬幅對應部28b中并使第三彎曲部24與后板 41接觸,由此使窄幅部61a與接合孔28接合。通過沿著突起部61突出的方向朝向和遠離 接合突起部61的寬幅部61b移動上殼體20,使所述上殼體20處于圖9B所示的姿態(tài)和樞轉 角,可以自由地將板60的接合突起部61b插入到接合孔28中且與使其與接合孔28接合, 并且將其從形成在上殼體20中的接合孔28移開。上殼體20的樞轉角具有大約20度可允許范圍,其可以自由地實現(xiàn)上述的插入和 接合/脫離。如右視圖所示,在圖9B中從彎曲件29與寬幅部61b平行的角位置處順時針 測量的可允許的樞轉角范圍大約為20度。以下這種可允許的樞轉角范圍稱為“可安裝/可 拆卸角范圍”。因此,當產品組裝和維修時,在上殼體20具有與可安裝/可拆卸角范圍相應 的姿態(tài)的條件下,將上殼體20安裝在下殼體40上和從下殼體40上拆卸下來。在將接合突起部61插入接合孔28中且使其與所述接合孔28接合的狀態(tài)下(圖 9A和圖9B),上殼體20在打開和關閉方向上相對下殼體40樞轉,而在鍵排列方向的位置上 窄幅部61a與窄幅對應部28a對準。具體地,使接合突起部61的右端靠近或接觸接合孔28 的右端來實施樞轉操作。由于樞轉連接部Cl通過將接合突起部61插入接合孔28中且使 其與接合孔28接合而構成,因此無需將上殼體20從下殼體40分開也可以樞轉上殼體20。 另外,通過使用者或操作員抓住上殼體20的末端或類似物輕微用力就可以進行打開和關 閉操作。圖9B中上殼體20逆時針樞轉以關閉上殼體20。如圖IOA和圖IOB所示,當逆時 針樞轉上殼體20時,相對于彎曲件29與根部24a相對的第三彎曲部24的末端側半部24b 與下殼體40的水平部50的上表面面對且相接觸,并且彎曲件29與后板41的前表面成面 對關系且相接觸。此外,上凸緣27L、27R與下凸緣47L、47R成面對關系且相接觸(見圖2B 和圖3B)。在關閉狀態(tài)下,如圖IOA和IOB所示,接合突起部61的窄幅部61a與接合孔28的 寬幅對應部28b接合。另外,彎曲件29與后板41的前表面接觸,并且在根部24a側上的寬 幅對應部28b的邊緣部與接合突起部61的后表面的彎曲部61x接觸。結果,即使試圖在寬 幅部61b突出的方向上移置上殼體20,由于上殼體20的目前姿態(tài)保持現(xiàn)狀不變,則不能移 置上殼體20,因此上殼體20的關閉狀態(tài)被穩(wěn)固地維持。具體地,由于彎曲件29和后板41的接觸,則不能向后移置上殼體20。由于寬幅 對應部28b側上的根部24a的端部與板60的彎曲部61x接觸且位于彎曲部61x上的板60 的接合突起部61的部分向后傾斜彎曲,則不能向前和筆直向上地移置上殼體20。由于上殼 體20的第三彎曲部24與下殼體40的后板41的上端接觸,則不能向下移置上殼體20。結 果,上殼體20的后端部20a鎖定在樞轉連接部Cl處,致使其在前至后方向和垂直方向上不 能被移置。因此,上殼體20決不會在樞轉連接部Cl處無意地從下殼體40上脫離。由于上 殼體20以這種方式暫時地固定,因此容易實施后序的緊固操作。在關閉狀態(tài)下,螺釘54,15與后板41從后側擰緊接合(見圖IB和圖7C)。然后, 用螺釘49從上將下凸緣47和上凸緣27擰緊固定在一起(見圖4B)。結果,從后和從上將 上殼體20固定在下殼體40上。此外,實施將音量控制器操作元件14安裝在音量控制器安 裝部13的操作和其它操作(見圖4B和圖4C)。在將殼體20固定在下殼體40上以實現(xiàn)外殼10之后,將臂70L、70R安裝在外殼10上。首先,從左側和右側朝向外殼10移動由使用者或操作員握著的臂70L、70R,且將所述臂 70L、70R定位以使它們的退讓部70a覆蓋上凸緣27和下凸緣47,使其不可見。然后,從左 側和右側將螺釘74插入緊到固孔71中(見圖5A和5B),接著將其擰進上殼體20和下殼體 40的螺紋孔26 (見圖2B和圖3B),由此將臂70L、70R固定在外殼10上(見圖3D和圖4C)。
在產品制造完成后,有時需要將上殼體20從下殼體40上拆卸下來以實施 維修等。這種情況下,拆卸臂70然后從外殼10上拆卸螺釘54,15(見圖IB和圖7C)。然 后,在打開方向上樞轉上殼體20直到第三彎曲部24的根部24a在接觸部P2處與板60接 觸,如圖6所示。此時,接合孔28的窄幅對應部28a與接合突起部61的窄幅部61a接合,而彎曲件 29的邊緣部(在窄幅部61a側上的彎曲件29的端部)在接觸部Pl處與窄幅部61a的前表 面接觸。這種狀態(tài)下,上殼體20被打開,其中第三彎曲部24和上板21相對垂直方向稍向 后傾斜。在上殼體20處于打開狀態(tài)下,窄幅對應部28a與窄幅部61a接合,即使嘗試向上 移動上殼體20,窄幅對應部28a與寬幅部61b的下端干涉,因此,不能進一步地移動上殼體 20。由于彎曲件29和窄幅部61a之間在接觸點Pl處的接觸,故不能向后移置上殼體20,且 由于第三彎曲部24和板60之間在接觸部P2處的接觸,故不能向前移置上殼體20。由于 第三彎曲部24與后板41的上端接觸,故不能向下移置上殼體20。結果,將上殼體20的后 端部20a基本鎖定在樞轉連接部Cl處,以至于在前至后方向和垂直方向上不能被移置。因 此,決不會在樞轉連接部Cl處無意地將上殼體從下殼體40上拆卸下來。當上殼體20處于打開狀態(tài)時,上殼體20的重心位于圖6所示的垂直線L2的延長 線上,由此上殼體20的重心在前至后方向上位于板60的后面(在第三彎曲部24和上板21 之間)。因此,由于上殼體20的自重,向樞轉連接部C 1施加順時針扭矩。在接觸部P1,P2 處,產生與該扭矩匹配的反作用力。結果,即使操作員的手從處于打開狀態(tài)的上殼體20上移開,上殼體20也穩(wěn)固地維 持姿態(tài)。因此,在打開狀態(tài)下,上殼體20決不會在關閉方向上無意地樞轉。在維修等的時 候,在上殼體20保持打開的情況下,設置在下殼體40中的部件可以被安全地檢查和替換 等。為了使將上殼體20穩(wěn)固地支承在打開狀態(tài)下,優(yōu)選地應當加大接觸部P1,P2之間的垂
直距離。在該實施方式中,當上殼體20處于打開狀態(tài)時,上殼體20的后端部20a中的第三 彎曲部24的根部24a在接觸部P2處與板60接觸(見圖6)。換句話說,根部24a通過板 60與下殼體40的后板41間接接觸。另一方面,在板60與下殼體40的后板41 一體形成的 情況下,在上殼體20中的根部24a與后板41直接接觸。同樣在產品組裝過程中,在上殼體20與樞轉連接部Cl接合由此維持上殼體20處 于打開狀態(tài)的狀態(tài)下,而不是在上殼體20與下殼體40完全相間隔的狀態(tài)下,可以將部件安 裝在下殼體40上。在這種方式中,在制定操作過程方面存在自由度。板60的接合突起部61向后彎曲的角,即,寬幅部61b相對垂直方向突出形成的 角,大約等于45度,但可以設置為從零度到90度范圍的角。僅當將保持在預定的樞轉角處的上殼體相對接合突起部61在與寬幅部61b突出 形成的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移動時,只要可以將寬幅部61b插入到接合孔28中并從接合孔28移開,就可以任意設置剛提及的角。該預定樞轉角落在上述可安裝/可拆卸角的范圍內。特 別地,當上殼體20處于幾乎關閉的狀態(tài)下時(見圖IOA和圖10B),通過在接合孔28的寬幅 對應部28b和接合突起部61的彎曲部61x之間的接觸和在彎曲件29和后板41之間的接 觸,實現(xiàn)防止接合突起部61和接合孔28之間的接合被分離的功能。通過考慮上述內容,進 行該設計以確??砂惭b/可拆卸角的范圍。根據(jù)該實施方式,僅當處于與可安裝/可拆卸角范圍相應的姿態(tài)的上殼體20在寬 幅部60b突出形成的方向上移動時,寬幅部61b和寬幅對應部28b可以彼此相對地插入和 移開(見圖9A和圖9B)。因此,僅當上殼體20處于半開狀態(tài)時,可以容易地將上殼體20安 裝在下殼體40上和從下殼體40上拆卸下來,使得在組裝和維修時改進安全性和工作效率 變成可能。特別地,當上殼體20處于打開狀態(tài)時(見圖8A和圖8B),通過寬幅部61b和窄幅 對應部28a之間的接合防止寬幅部61b和接合孔28在寬幅部61b突出形成的方向上彼此 相對地插入和移開。因此,當上殼體20處于打開狀態(tài)時,可以防止上殼體20無意地從下殼 體40上脫離。當上殼體20處于關閉狀態(tài)時(參照圖IOA和圖10B),由于在上殼體20的彎曲件 29和下殼體40的后板41的前表面之間的接合,以及在上殼體20中的寬幅對應部28b和板 60的彎曲部61x之間的接合,防止接合孔28和寬幅部61b在寬幅部61b突出形成的方向上 彼此相對地插入和移開。因此,可以防止處于關閉狀態(tài)的上殼體20無意地脫離下殼體40。此外,當上殼體20處于打開狀態(tài)時,由于上殼體20的打開狀態(tài)是由在接觸部P1、 P2處的接觸和接合穩(wěn)固地維持著,因此可以改進可加工性和安全性。此外,根據(jù)該實施方式,用螺釘49從上將下殼體40的下凸緣47和上殼體20的上 凸緣27固定在一起(見圖4B),且從左側和右側將臂70固定在外殼10上以覆蓋螺釘49使 其不可見。因此,在將上殼體和下殼體正面朝上轉動的狀態(tài)下,可以將上殼體20固定在下 殼體40上。另外,可以通過臂70使螺釘49不可見以提供自然的外表,因此改進外觀。特 別地,由于設置在臂70中的退讓部70a覆蓋整個上凸緣27和下凸緣47使其不可見,因此 可以進一步改進外觀。與僅通過鉸鏈將上殼體和下殼體固定在一起的結構相比,該實施方 式可以確保適度的導電性。當上殼體20處于關閉狀態(tài),下凸緣47和上凸緣27 (見圖2B)僅需彼此面對以便 使其能夠彼此緊固和固定。因此,使所述下凸緣47和上凸緣27形成諸如凸緣的板形狀是 不必要的。在垂直方向上直排式布置螺釘49(見圖4B),但只要將其從上面擰緊就可以有點 傾斜。從僅通過使螺釘49不可見來改進外觀的觀點來看,僅需要構造、設置臂70以便至 少覆蓋螺釘49使其不可見。在該實施方式中,臂70固定在上殼體20的左側構件25L與右側構件25R上和固 定在下殼體40的左側表面42L和右側表面42R上,并且可以將其緊固和固定在上殼體20 和下殼體40的任一個上。臂70可以由除樹脂之外的材料制成,例如木材。這種情況下,與退讓部70a相應 的凹部可以通過沉孔等來打。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使板60的接合突起部61的寬幅部61b僅在左向上比窄幅部 61a長,但不為此所限制。如圖11所示,寬幅部可以向左和向右伸長。圖11表示與板60和接合孔28在形狀上變化的改良相應的樞轉連接部Cl的俯視 圖。如與圖IOA相應的圖11所示,寬幅部61b比窄幅部61a更向左側和向右側伸長,并且 接合突起部61整體形成為T形。從而,在上殼體20的后端部20a的接合孔28中,寬幅對 應部28b比窄幅對應部28a更向左側和向右側伸長。該結構實現(xiàn)與通過上述實施方式所獲 得優(yōu)點相同或相似的優(yōu)點。板60的接合突起部61不僅可以向后傾斜也可以向前傾斜,如圖12A至圖12C所
7J\ ο圖12A至圖12C是表示樞轉連接部Cl的改良的視圖。圖12A至圖12C與圖10B、 9B和圖8B相應,表示上殼體20的關閉狀態(tài),上殼體20樞轉的狀態(tài)和上殼體20的打開狀 態(tài)。如圖12A至圖12C所示,接合突起部61的寬幅部61b向前傾斜。固定在下殼體40的 后板41的前表面上的板60可以被固定在后板41的后表面上,且可以與后板41 一體形成。 除了傾斜的方向外,板60的結構與上述實施方式的結構相同。上殼體20的后端部20a的第三彎曲部24包括根部24a但不包括與末端側半部 24b相應的部件。在其它方面,第三彎曲部24的結構與上述實施方式的結構相同。根據(jù)該改良的結構,當上殼體被打開或關閉時,寬幅部61b和寬幅對應部28b可以 彼此相對地插入和移開。因此,確??砂惭b/可拆卸角范圍(見圖12B)。當上殼體20處于關閉狀態(tài)(見圖12A)或處于打開狀態(tài)(見圖12C)時,如圖IOA 和圖IOB以及圖8A和圖8B所示的情況,上殼體20的后端部20a鎖定在樞轉連接部Cl處, 以使其在前至后方向和在垂直方向上不能被移置。因此,上殼體20決不會無意地在樞轉連 接部Cl處脫離下殼體40。但是,當上殼體處于打開狀態(tài)(圖12C)時,上述結構不能防止在關閉方向上的樞 轉運動。為了穩(wěn)固地維持上殼體20的打開狀態(tài),例如提供適于在下殼體40和上殼體20的 前端之間接合的支承構件,或提供某些其它措施是必要的。根據(jù)圖12A至圖12C所示的改良,除不需由操作員的手來支承而穩(wěn)固地維持上殼 體20的打開狀態(tài)的優(yōu)點之外,可以獲得通過圖IA至圖IOB所示的結構所獲得的優(yōu)點。在上述實施方式和改良中,接合突起部61設置在下殼體40中而接合孔28設置在 上殼體20中。如果不需要確保滿意的外觀,則所述接合突起部可設置在上殼體20中而所 述接合孔可設置在下殼體40中。鍵盤單元KB和側床44、45中的任一個或兩者可以設置在上殼體20中而非下殼體 40中。從僅將上殼體20固定在下殼體40上的觀點來看,在上殼體和下殼體正面朝上旋 轉,并使螺釘49不可見以提供自然的外表,從而改進外觀的情況下,不要求上殼體20與下 殼體40樞轉地接合。例如,上殼體可與下殼體完全分離,且可以從上置于下殼體上并固定 在下殼體上??蛇x地,可以采用使用適于插入和移除的樞轉釘?shù)臉修D機構或某些其它機構 來取代使用樞轉連接部Cl。也可以使用通過鉸鏈等使上殼體20與下殼體40始終連接而樞 轉運動的結構。
權利要求
一種電子鍵盤樂器的外殼結構,其具有由彼此分離的下殼體和上殼體組成的外殼,所述外殼通過將所述上殼體固定地安裝到所述下殼體上而實現(xiàn),包括上緊固部,其設置在所述上殼體的左側部和右側部中;下緊固部,其設置在所述下殼體的左側部和右側部中,且當所述上殼體被定位于其被安裝到所述下殼體的位置時適于面對所述上殼體的所述上緊固部;及左臂和右臂,其分別從所述上殼體和所述下殼體分離地形成,其中通過從上應用殼體緊固件將所述上殼體的所述上緊固部和所述下殼體的所述下緊固部緊固在一起,所述上殼體被定位于其被安裝到所述下殼體的位置,并且其中所述左臂和所述右臂分別從左側和右側緊固到所述上殼體和所述下殼體中至少一個的左側部和右側部,以覆蓋所述殼體緊固件使其不可見。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子鍵盤樂器的外殼結構,其中所述上緊固部和所述下緊固 部設置為分別從所述上殼體和所述下殼體向左和向右突出,并且其中所述左臂和所述右臂分別形成有所述左側和右側上的所述上緊固部和所述下緊 固部被固定到其中的退讓部。
全文摘要
一種電子鍵盤樂器的外殼結構,其具有由彼此分離的下殼體和上殼體組成的外殼,外殼通過將上殼體固定地安裝到下殼體上而實現(xiàn),包括上緊固部,其設置在上殼體的左側部和右側部中;下緊固部,其設置在下殼體的左側部和右側部中,且當上殼體被定位于其被安裝到下殼體的位置時適于面對上殼體的上緊固部;及左臂和右臂,其分別從上殼體和下殼體分離地形成,其中當上殼體被定位于要被安裝到下殼體的位置時,通過從上應用殼體緊固件將上殼體的上緊固部和下殼體的下緊固部緊固在一起,并且其中左臂和右臂分別從左側和右側緊固到上殼體和下殼體中至少一個的左側部和右側部,以覆蓋殼體緊固件使其不可見。
文檔編號G10H1/32GK101980334SQ20101055235
公開日2011年2月23日 申請日期2007年12月26日 優(yōu)先權日2006年12月27日
發(fā)明者安渡武志, 杉本龍?zhí)?申請人:雅馬哈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