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液晶顯示面板技術,特別是一種適用于小尺寸的導光板及可分區(qū)控制的直下式背光組件。
背景技術:
hdr即高動態(tài)范圍,其可提高顯示屏的對比度、降低功耗。目前,hdr主要應用在大尺寸(9英寸及以上)液晶顯示屏上,小尺寸(小于9英寸以下)仍在研發(fā)階段。對于大尺寸hdr液晶顯示屏而言,其背光可采用直下式和側入式兩種。直下式的背光,一般需要在led正上方加上ledcaplens(led透鏡)以控制光形。然而,目前,一般的ledcaplens的結構特點是:與led燈珠貼合的面為平面,且與led燈珠對位處內凹(向上凸)使led透鏡罩在led燈珠上;而led透鏡的其他面為弧面,且在弧面的最高處略微內凹(向下凹),這種led透鏡因加工限制使尺寸偏大而不適用于小尺寸背光。因此,迫切需要開發(fā)一種取代led透鏡的特殊結構,以用于小尺寸液晶顯示屏的光源分區(qū)控制實現(xiàn)hdr功能。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克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導光板及直下式背光組件,從而替代傳統(tǒng)led透鏡,而且結構簡單,成本低。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導光板,包括導光板本體,所述導光板本體包括一入光面以及一與入光面相對的出光面,在入光面上設有內凹的第一球面結構,出光面上設有內凹的第二球面結構,所述第一球面結構與第二球面結構在導光板本體上形成透鏡結構。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球面結構和第二球面結構的直徑以及內凹的深度均不相等。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球面結構和第二球面結構分別均勻陣列在入光面和出光面上。
進一步地,每個第二球面結構與至少一個第一球面結構相對設置。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球面結構的直徑小于第二球面結構的直徑且第一球面結構內凹的深度大于第二球面結構內凹的深度。
本發(fā)明還提供了一種直下式背光組件,包括從下至上依次設于背板中的反射板、led光源以及光學膜片組,還包括所述的導光板,所述導光板本體設于led光源與光學膜片組之間,設置在入光面上與led光源位置相對應的第一球面結構罩在該對應位置上的燈珠上。
進一步地,所述燈珠的發(fā)光面與第一球面結構相對。
本發(fā)明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通過導光板本體的入光面以及出光面上分別設置內凹的球面結構,使導光板能夠替代傳統(tǒng)直下式背光組件中的led透鏡,不僅簡化了結構,縮小了尺寸以及降低生產成本,還使縮小后的直下式背光組件的尺寸以適用于小于9英寸的面板使用,使小于9英寸的液晶顯示屏能夠實現(xiàn)光源分區(qū)控制功能。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導光板的入光面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導光板的出光面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fā)明導光板的剖面圖;
圖4是本發(fā)明直下式背光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現(xiàn)有技術led透鏡的光形曲線圖;
圖6是本發(fā)明導光板的模擬配光后的光形曲線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如圖1和圖2所示,本發(fā)明的一種導光板,包括導光板本體1,導光板本體1包括一入光面2以及一與入光面2相對的出光面3,在入光面2上設有內凹的第一球面結構4,出光面3上設有內凹的第二球面結構5,所述第一球面結構4與第二球面結構5在導光板本體1上形成透鏡結構;本發(fā)明的導光板與現(xiàn)有的導光板最大的區(qū)別在于,本發(fā)明中導光板本體上不設置網(wǎng)點,而采用球面結構對網(wǎng)點進行替代,值得注意的是,第一球面結構4和第二球面結構5的設置數(shù)量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在此不作具體限定。
本發(fā)明中為了使第一球面結構4和第二球面結構5具有透鏡功能,如圖3所示,第一球面結構4和第二球面結構5的直徑以及內凹的深度均不相等,例如,第一球面結構4的直徑大于第二球面結構5的直徑且第一球面結構4內凹的深度大于第二球面結構5內凹的深度、第一球面結構4的直徑大于第二球面結構5的直徑且第一球面結構4內凹的深度小于第二球面結構5內凹的深度、第一球面結構4的直徑小于第二球面結構5的直徑且第一球面結構4內凹的深度大于第二球面結構5內凹的深度或第一球面結構4的直徑小于第二球面結構5的直徑且第一球面結構4內凹的深度小于第二球面結構5內凹的深度四種情況,在此不做具體限定,以能夠實施即可。
如圖1和圖2所示,所述第一球面結構4和第二球面結構5分別均勻陣列在入光面2和出光面3上,在本發(fā)明中為了進一步實現(xiàn)透鏡結構,每個第二球面結構5與至少一個第一球面結構4相對設置。
作為本發(fā)明的一種優(yōu)選方案,如圖3所示,第一球面結構4的直徑小于第二球面結構5的直徑且第一球面結構4內凹的深度大于第二球面結構5內凹的深度,在該方案中,每個第二球面結構5與多個第一球面結構4相對設置。
在本發(fā)明中,第一球面結構4布滿入光面2,使每行每列中的第一球面結構4之間的邊緣相貼,第二球面結構5也采用布滿出光面3的方式,使每行每列中的第二球面結構5之間的邊緣相貼,這種結構具有可在生產時無需將led光源8的燈珠的分布進行考慮,降低設計難度,也可使導光板本體1能夠作為通用配件。
如圖4所示,本發(fā)明還公開了一種直下式背光組件,包括從下至上依次設于背板6中的反射板7、led光源8以及光學膜片組9,還包括導光板,該導光板包括導光板本體1,導光板本體1包括一入光面2以及一與入光面2相對的出光面3,在入光面2上設有內凹的第一球面結構4,出光面3上設有內凹的第二球面結構5,所述第一球面結構4與第二球面結構5在導光板本體1上形成透鏡結構;所述導光板本體1設于led光源8與光學膜片組9之間,導光板本體1的入光面2與led光源8相對,出光面3與光學膜片組9相對設置,設置在入光面2上與led光源8位置相對應的第一球面結構4罩在該對應位置上的燈珠10上,從而使入光面2上至少有一部分第一球面結構4罩在對應位置的燈珠10,取代現(xiàn)有技術中還需要在燈珠10上設置led透鏡,減小了led光源8的整體尺寸,而且能夠節(jié)省成本。
下面對導光板在直下式背光組件中的應用作進一步說明。
本發(fā)明的直下式背光組件中燈珠10的發(fā)光面與第一球面結構4相對。
在直下式背光組件中為了使第一球面結構4和第二球面結構5具有透鏡功能,可采用如圖3所示的結構,第一球面結構4和第二球面結構5的直徑以及內凹的深度均不相等,例如,第一球面結構4的直徑大于第二球面結構5的直徑且第一球面結構4內凹的深度大于第二球面結構5內凹的深度、第一球面結構4的直徑大于第二球面結構5的直徑且第一球面結構4內凹的深度小于第二球面結構5內凹的深度、第一球面結構4的直徑小于第二球面結構5的直徑且第一球面結構4內凹的深度大于第二球面結構5內凹的深度或第一球面結構4的直徑小于第二球面結構5的直徑且第一球面結構4內凹的深度小于第二球面結構5內凹的深度四種情況,在此不做具體限定,以能夠實施即可。
如圖1和圖2所示,所述第一球面結構4和第二球面結構5分別均勻陣列在入光面2和出光面3上,在本發(fā)明中為了進一步實現(xiàn)透鏡結構,每個第二球面結構5與至少一個第一球面結構4相對設置。這樣使導光板的光效能夠更接近于led透鏡。
如圖5所示,為現(xiàn)有技術中l(wèi)ed透鏡的光形曲線圖,圖6為本發(fā)明導光板的模擬配光后光形曲線圖,將兩張圖進行對比可以看出,采用本發(fā)明的導光板后,led光源8的光形曲線接近于現(xiàn)有的led光源的led透鏡的光形曲線。
作為本發(fā)明中直下式背光組件的一種優(yōu)選方案,如圖3所示,第一球面結構4的直徑小于第二球面結構5的直徑且第一球面結構4內凹的深度大于第二球面結構5內凹的深度,在該方案中,每個第二球面結構5與多個第一球面結構4相對設置,而燈珠10設置在對應位置的第一球面結構4內。
在本發(fā)明的直下式背光組件中,第一球面結構4布滿入光面2,使每行每列中的第一球面結構4之間的邊緣相貼,第二球面結構5也采用布滿出光面3的方式,使每行每列中的第二球面結構5之間的邊緣相貼,這種結構具有在生產時無需將led光源8的燈珠的分布進行考慮,降低設計難度,也可使導光板本體1能夠作為通用配件,將其與led光源8裝配到一起后,其中每個燈珠10均會設于對應位置上的第一球面結構4中。
本發(fā)明通過采用導光板上設置球面結構的方式替換led透鏡,使小于9英寸的液晶顯示屏背光組件的光源可分區(qū)控制,實現(xiàn)液晶顯示屏的hdr功能,這樣可以提升小于9英寸的液晶顯示屏的圖像細節(jié)。
雖然已經參照特定實施例示出并描述了本發(fā)明,但是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將理解:在不脫離由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的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可在此進行形式和細節(jié)上的各種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