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立式放大鏡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創(chuàng)新涉及一種立式放大鏡,其包括能放到閱讀材料或其他待 觀察的表面、即支承面上的放大鏡缽以及具有手柄和放大鏡體的放大鏡 元件,該放大鏡體設置在手柄端部上。帶有設置在其上的手柄的放大鏡 元件可以用作能分開使用的手持放大鏡。
背景技術(shù):
由現(xiàn)有技術(shù)已知設有放大鏡缽的手持放大鏡,對此參閱DE 201 22 490 Ul。
DE 200 23 758 Ul教導一種放大的光學系統(tǒng),其與一能量源相連接, 其中照明元件構(gòu)成為大功率LED。此外,由上述文獻可得知,手持放大 鏡的自由的手柄端部經(jīng)由支架支承在支承面上。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創(chuàng)新的目的在于,進一步開發(fā)一種具有權(quán)利要求1的前序部 分的特征的立式放大鏡,使得它協(xié)調(diào)立式放大鏡以及手持放大鏡的優(yōu)點。
此外,本發(fā)明的目的還在于,確保立式放大鏡的可靠而方便的操作以及 特別是提高在平的面上使用放大鏡時的舒適性。
被看作本發(fā)明/創(chuàng)新的核心的是,手持放大鏡可拆卸地固定在放大鏡 缽上。通過手持放大鏡在放大鏡缽上的可拆卸的固定能夠?qū)崿F(xiàn),在一實 施形式中協(xié)調(diào)手持放大鏡的優(yōu)點(小的重量、小的總體積)與立式放大 鏡的優(yōu)點(不用手地觀察被放大的物體或閱讀材料)。由此為使用者節(jié) 省購置兩個單獨的放大鏡,因為他在本實施形式中發(fā)現(xiàn)各相應的優(yōu)點。
在不透明的放大鏡缽的情況下或在按照本發(fā)明的立式放大鏡在未被 在下側(cè)照明的表面上使用的情況下,有利的是,立式^L大鏡構(gòu)成有自己的照明元件。該照明元件可以例如包括白熾燈泡,或者優(yōu)選也包括LED 或大功率LED。借此可以不僅在使用與放大鏡缽脫開的手持放大鏡時而 且在作為立式放大鏡(手持放大鏡和放大鏡體的組合)的工作方式中均 集成有照明功能。
已證明特別有利的是,在放大鏡缽放置好時手持放大鏡能相對于支 承面擺動地支承。該支承不是必須一定在手持放大鏡與放大鏡缽之間的 聯(lián)接部位上進行,而是在一優(yōu)選的實施形式中在放大鏡缽內(nèi)部實現(xiàn)。如 果擺動軸線大致在中間通過放大鏡缽延伸和/或緊鄰在支承面上方設置, 則可以按簡單的和對操作者舒適的方式實現(xiàn)擺動功能。
通過放大鏡缽的能擺動的實施方式可以按照使用者的視角使放大鏡 體定向并由此提高立式放大鏡的操作舒適性。
在手持放大鏡與放大鏡缽之間的可拆卸的連接以有利的方式經(jīng)由卡 扣鎖定連接實現(xiàn)。替代于單獨的卡扣鎖定連接、但也與卡扣鎖定連接相 組合地,多個相互吸引地耦聯(lián)的磁鐵也可以在放大鏡體的邊緣區(qū)域內(nèi)形 成手持放大鏡與放大鏡缽的可靠而舒適的可拆卸的連接。優(yōu)選設置二至 六對磁鐵,它們例如等距地和/或?qū)ΨQ于擺動軸線地設置在兩個連接配對 件上。由此可以舒適而可靠地以簡單的手柄執(zhí)行這兩個連接配對件的接 合和脫開。
以下建議,放大鏡缽構(gòu)成為至少兩件式的,例如包括兩個相對彼此 可動的放大鏡缽部件,它們基本上不透光地相互嵌套地支承。更具體地, 這可以用球面截形的放大鏡缽部件實現(xiàn)。利用放大鏡缽的兩部件式結(jié)構(gòu), 以簡單的方式將擺動功能移置到放大鏡缽中。如果應避免環(huán)境光從側(cè)向 射入到支承面上,以便不因側(cè)向射入的光影響對支承面的觀察,則在可 動的放大鏡缽部件之間的不透光性是有利的。
此外有利的是,至少兩個相對彼此可動的放大鏡缽部件可至少部分
地面狀接觸地相互擺動。面狀接觸的優(yōu)點一方面可以在于,它有利于ii 大鏡缽的不透光性,而另一方面通過兩個放大鏡缽部件的接觸經(jīng)由對作 用在各接觸點或面上的摩擦力的有針對性的設計,可以只在施加一確定 的力時才實現(xiàn)兩個部件的擺動。在該特征的改進方案中,為了使兩個放大鏡缽部件擺動,符合目的是,在至少一個放大鏡缽部件上設置鎖定元 件。利用這樣的鎖定元件可以將這兩個放大鏡缽部件卡鎖到確定的相對 彼此擺動的位置中。例如當通過顫抖的手操作按照本發(fā)明的立式放大鏡 時,則該措施便是有利的,因為顫抖的手的顫動不被傳遞到各放大鏡缽 部件的可擺動的運動上。
在一種結(jié)構(gòu)上簡單的實施形式中,兩個放大鏡缽部件的擺動軸線通
過在相應能相對彼此擺動的放大鏡缽部件上的銷和對應元件構(gòu)成或確 定。以下建議,將兩個放大鏡缽部件的可擺動性設計成,使得放大鏡缽 能從在支承面與放大鏡體之間的平行位置開始在至少兩個方向上擺動。 由此可以與使用者是以他的左手還是以他的右手在手柄上抓住放大鏡無 關(guān)地實現(xiàn)立式放大鏡朝向使用者的擺動。
此外,已證明有利的是,在手持放大鏡與放大鏡缽之間的聯(lián)接區(qū)域 上考慮不同的特征,例如在放大鏡缽的上棱邊上設有空隙,該空隙與手 持放大鏡的配合區(qū)域相對應。另 一措施是例如在放大鏡缽的上棱邊上構(gòu) 成有環(huán)形凸緣,該環(huán)形凸緣與手持放大鏡的對應區(qū)域相對應。利用這兩 個措施可實現(xiàn)手持放大鏡與放大鏡缽的更容易的組裝,因為空隙或環(huán)形 凸緣與各相對應的區(qū)域起自定心的作用。
此外,還應該指出,設置在手持放大鏡上的照明元件在手持放大鏡 和放大鏡缽的組裝狀態(tài)下通過放大鏡缽的空隙照射支承面,并且確保
LED的筒單的、經(jīng)濟的而又在技術(shù)上合理的布置,因為它不僅在組裝的 立式放大鏡工作中而且在手持放大鏡工作中均可應用。
此外,已證明特別有利的是,將放大鏡缽的手柄成形為,使得它以 它的自由的手柄端部區(qū)域接觸支承面。通過手柄的手柄端部區(qū)域的支承 可以實現(xiàn)對立式放大鏡的舒適的操作,因為可能的顫動(來自顫抖的手) 較不強烈地傳遞到"固定的"立式放大鏡上。
在立式放大鏡的擺動功能的情況中符合目的的是,將設置在放大鏡 體上的手柄的手柄端部能滾動地設置或支承在支承面的平面內(nèi)。在此, "能滾動地,,意味著,手柄端部區(qū)域成形為,使得它根據(jù)可擺動性在整個 的擺動運動上與支承面形成至少一個接觸點和/或接觸線。實現(xiàn)立式放大鏡的可靠站立的另一措施是,在至少一個擺動位置中,除了最下面的放 大鏡缽部件外,至少另 一擺動的放大鏡缽部件的邊緣區(qū)域支承在支承面 上。這樣的擺動位置可以例如構(gòu)成終端位置。
當立式放大鏡具有可用蓄電池或電源電壓運行的照明元件時,有利 的是,設置充電插座,用于插入充電插頭或電源電纜插頭。該充電插座 可以例如設置在自由的手柄端部上,并且在此要注意,插入該充電插座 中的充電插頭在立式放大鏡擺動的過程中不妨礙手柄端部在支承面上的 滾動運動。這例如這樣實現(xiàn),即充電插座以其縱向中軸線與放大鏡體相 反定向并且指向上方(傾斜向上)。
在優(yōu)選的實施形式中,放大鏡缽具有圓形的基本形狀,在此手柄徑 向向外延伸。此外可以規(guī)定,手柄的縱向中軸線平行于擺動軸線設置并 且它們從俯視圖觀察在一條直線上。
在可替代的第二實施形式中,放大鏡缽具有矩形的基本形狀,其中 手柄的縱向中軸線與擺動軸線形成一銳角或與之平行地設置。
在手柄的縱向中軸線與擺動軸線形成一銳角的情況下,有利的是, 手柄端部在手持放大鏡傾斜時支承在支撐面上,而在一第二位置(放大 鏡體和支承面的平行位置)中浮動(手柄端部相對于支承面隔開距離)。
借助附圖中的實施例更詳細地說明本發(fā)明。圖中
圖1示出立式放大鏡在手持放大鏡和放大鏡缽脫開的狀態(tài)下的透視
圖2示出按圖1的立式放大鏡的透視的剖視圖3示出立式放大鏡在第一擺動終端位置中的透視圖4示出按圖3的立式放大鏡在第二擺動終端位置中的透視圖5示出立式放大鏡的另一實施形式在第一擺動終端位置中的透視
圖6示出按圖5的立式放大鏡在第二擺動終端位置中的透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圖l示出一立式放大鏡l,它可由放大鏡缽2和放大鏡元件3組成。 放大鏡元件3具有手柄4和放大鏡體5,該放大鏡體設置在手柄端部6 上。放大鏡元件3可拆卸地與放大鏡缽2連接并以此形成一手持放大鏡。 術(shù)語"手持放大鏡3"和"放大鏡元件3"作為同義詞使用。在此,在放大鏡 缽2與手持放大鏡3之間的可拆卸的連接通過多個相互吸引地耦聯(lián)的磁 鐵7在放大鏡體5的邊緣區(qū)域8內(nèi)構(gòu)成。在優(yōu)選的實施形式中采用三對 磁鐵7。各磁鐵7也可以以平面地終止放大鏡體的支座的邊緣區(qū)域的方式 裝入該邊緣區(qū)域。代替于此,可拆卸的連接也可以以卡扣鎖定連接的形 式或以卡扣鎖定連接與多個相互吸引地耦聯(lián)的磁鐵7相組合的形式來實 現(xiàn)。
在優(yōu)選的實施形式中,手持放大鏡3設有照明元件9。如在圖2中所 示,照明元件9借助于電池或蓄電池10被供給電壓。在采用蓄電池10 的情況下,可以將這些蓄電池經(jīng)由充電插座ll連接于交流電源上并充電。 此外,照明元件9直接經(jīng)由電網(wǎng)電源的供電也是按照本發(fā)明的。
在圖3和4中用附圖標記12表示支承面12。按照本發(fā)明的立式放大 鏡1在手持放大鏡3和放大鏡缽2的組裝狀態(tài)下能相對于支承面12擺動。 圖3和4示出能擺動的立式i文大鏡1的兩個終端位置。在此,擺動軸線 13大致在中間通過放大鏡缽2延伸并且緊鄰在支承面12上方。
放大鏡缽2構(gòu)成為兩件式的,其中兩個可動的放大鏡缽部件2a、 2b 相對彼此可動地支承并且基本上不透光地相互嵌套地嵌接。
在圖1至4所示的第一實施形式的情況下,放大鏡缽2的基面形狀 是圓形的,在此,球面截形的構(gòu)造適合于放大鏡缽部件2a、 2b的形狀。
擺動軸線13通過在相應能相對彼此擺動的放大鏡缽部件2a、 2b中 的銷14和對應元件15的連線構(gòu)成或確定,特別是參見圖2。
兩個放大鏡缽部件2a、 2b的擺動在優(yōu)選的實施形式中通過鎖定元件 (未示出)設有止動結(jié)構(gòu)/格柵結(jié)構(gòu)(Rasterung),這些鎖定元件至少設 置在一個放大鏡缽部件2a、 2b上。在第一實施形式中,放大鏡缽2能從 在支承面12與放大鏡體5之間的平行位置開始在至少兩個方向A、 B上擺動。如由圖1和2可見,在放大鏡缽2的上棱邊17上設有一空隙18, 該空隙與手持放大鏡3的配合區(qū)域19相對應。這樣的配合區(qū)域19可以 例如具有縮進的棱邊,該棱邊匹配于放大鏡缽2的空隙18。此外,上棱 邊17具有一環(huán)形凸緣20,該環(huán)形凸緣與手持放大鏡3的對應區(qū)域21相 對應。
在手持放大鏡3和放大鏡缽2的組裝狀態(tài)下,設置在手持放大鏡3 上的照明元件9通過空隙18照射由放大鏡缽2覆蓋的支承面12。
立式放大鏡l的手柄4成形為,使得它以其自由的手柄端部區(qū)域23 接觸支承面12,其中自由的手柄端部區(qū)域23在整個的擺動運動A、 B上 保持與支承面12接觸。在此符合目的的是,將設置在放大鏡體5上的手 柄4的自由的手柄端部23能滾動地設置或支承在支承面12的平面內(nèi)。
如由圖4可見,在該擺動位置中,除了最下面的放大鏡缽部件2b外, 擺動的放大鏡缽部件2a的邊緣區(qū)域22也支承在支承面12上。
設置在手柄4的端部上的充電插座11設置成,使得插入其中的充電 插頭(未示出)不影響自由的手柄端部23在支承面12上的滾動運動。
在具有圓形的基面形狀的立式放大鏡1的第一實施形式中,手柄4 可以徑向向外延伸,在此符合目的的是,使手柄4的縱向中軸線(未示 出)平行于擺動軸線13延伸。圖5和6涉及替代的第二實施形式,其中 放大鏡缽2具有矩形的基面形狀。在該方案中,手柄4的縱向中軸線與 擺動軸線13形成一銳角。還可看出,自由的手柄端部23在手持;^文大鏡 傾斜時(圖5 )支承在支承面12上,而在放大鏡體5和支承面12相互平 行(圖6)的第二位置中,手柄端部23間隔開地設置在支承面12上方。 在放大鏡缽2的基本上矩形的基面形狀時,還可以使擺動軸線13基本上 沿矩形的基面形狀的對角線(未示出)延伸,以及可以使手柄4的縱向 中軸線在俯視圖中與擺動軸線13在一條直線上延伸。在此可能的是,手 柄端部23在放大鏡缽2的每個擺動位置中均支承在支承面12上。
可以經(jīng)由開關(guān)16操縱照明元件9。附圖標記列表
1立式放鏡
2放大鏡缽
2a放大鏡缽部件
2b放大鏡缽部件
3放大鏡元件/手持放大鏡
4手柄
5放大鏡體
6手柄端部
7磁鐵
8邊緣區(qū)域
9照明元件
10電池/蓄電池
11充電插座
12支承面
13擺動軸線
14銷
15對應元件
16開關(guān)
17上棱邊
18空隙
19配合區(qū)域
20環(huán)形凸緣
21對應區(qū)域
22邊緣區(qū)域
23自由的手柄端部
權(quán)利要求
1.立式放大鏡(1),包括能放到閱讀材料或其他待觀察的表面、即支承面(12)上的放大鏡缽(2)以及具有手柄(4)和放大鏡體(5)的放大鏡元件(3),該放大鏡體設置在手柄端部(6)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放大鏡元件(3)可拆卸地固定在放大鏡缽(2)上。
2. 按照權(quán)利要求l所述的立式放大鏡,其特征在于,所述放大鏡元件(3)具有照明元件(9)。
3. 按照權(quán)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立式放大鏡,其特征在于,所述放大鏡元件(3)在放大鏡缽(2)放置好時能相對于支承面(12)擺動。
4. 按照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立式放大鏡,其特征在于,擺動軸線(13)大致在中間通過放大鏡缽(2)延伸并且緊鄰在支承面(12)上方設置。
5. 按照上述權(quán)利要求之一項所述的立式放大鏡,其特征在于,在放大鏡缽(2)與放大鏡元件(3)之間的可拆卸的連接通過卡扣鎖定連接構(gòu)成。
6. 按照上述權(quán)利要求之一項所述的立式放大鏡,其特征在于,在放大鏡缽(2)與放大鏡元件(3)之間的可拆卸的連接通過多個相互吸引地耦聯(lián)的磁鐵(7)在放大鏡體(5)的邊緣區(qū)域(8)內(nèi)形成。
7. 按照權(quán)利要求6所述的立式放大鏡,其特征在于,磁鐵耦聯(lián)具有二至六對磁鐵(7 )。
8. 按照權(quán)利要求5或6所述的立式放大鏡,其特征在于,各對磁鐵(7)等距地設置。
9. 按照上述權(quán)利要求之一項所述的立式放大鏡,其特征在于,放大鏡缽(2)構(gòu)成為至少兩件式的。
10. 按照權(quán)利要求9所述的立式放大鏡,其特征在于,至少兩個相對彼此可動的放大鏡缽部件(2a、 2b)基本上不透光地相互嵌套地支承。
11. 按照權(quán)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立式放大鏡,其特征在于,至少兩個能相對彼此擺動的放大鏡缽部件(2a、 2b)構(gòu)成為大致球面截形的。
12. 按照權(quán)利要求11所述的立式放大鏡,其特征在于,至少兩個相對彼此可動的放大鏡缽部件(2a、 2b)能至少部分地面狀接觸地相互擺動。
13. 按照權(quán)利要求3至12之至少一項所述的立式放大鏡,其特征在于,擺動軸線(13)通過在相應能相對彼此擺動的放大鏡缽部件(2a、2b)中的銷(14)和對應元件(15)形成或確定。
14. 按照權(quán)利要求3至13之至少一項所述的立式放大鏡,其特征在于,為了擺動,在至少一個放大鏡缽部件(2a、 2b)上設置有鎖定元件。
15. 按照上述權(quán)利要求3至13之至少一項所述的立式放大鏡,其特征在于,放大鏡缽(2)能從在支承面(12)與放大鏡體(5)之間的平行位置開始在至少兩個方向(A、 B)上擺動。
16. 按照上述權(quán)利要求之一項所述的立式放大鏡,其特征在于,在放大鏡缽(2)的上棱邊(17)上設有空隙(18),該空隙與放大鏡元件(3)的配合區(qū)域(19)相對應。
17. 按照上述權(quán)利要求之一項所述的立式放大鏡,其特征在于,在放大鏡缽(2)的上棱邊(17)上構(gòu)成有環(huán)形凸緣(20),該環(huán)形凸緣與放大鏡元件(3)的對應區(qū)域(21)相對應。
18. 按照上述權(quán)利要求之一項所述的立式放大鏡,其特征在于,設置在放大鏡元件(3)上的照明元件(9)在放大鏡元件(3)和放大鏡缽(2)的組裝狀態(tài)下通過放大鏡缽(2)的空隙(18)照射支承面(12)。
19. 按照上述權(quán)利要求之一項所述的立式放大鏡,其特征在于,放大鏡元件(3)構(gòu)成為能分開使用的手持放大鏡,并且手柄(4)成形為,使得它以它的自由的手柄端部區(qū)域(23)接觸支承面(12)。
20. 按照上述權(quán)利要求之一項所述的立式放大鏡,其特征在于,設置在放大鏡體(5)上的手柄(4)的自由的手柄端部(23)能滾動地設置和/或支承在支承面(12)的平面內(nèi)。
21. 按照上述權(quán)利要求3至20之至少一項所述的立式放大鏡,其特征在于,在至少一個擺動位置中,除了最下面的放大鏡缽部件(2b)夕卜,另一擺動的放大鏡缽部件(2a)的至少一個邊緣區(qū)域(22)支承在支承面(12)上。
22. 按照上述權(quán)利要求2至21之一項所述的立式方文大鏡,其特征在于,在手柄(4)的自由的端部(23)上設置有充電插座(11),使得插入該充電插座中的充電插頭不影響自由的手柄端部(23)在支承面(12)上的滾動運動。
23. 按照權(quán)利要求20所述的立式放大鏡,其特征在于,充電插頭傾斜向上指向地插入充電插座(11)中。
24. 按照上述權(quán)利要求之一項所述的立式放大鏡,其特征在于,放大鏡缽(2)具有近似圓形的或橢圓形的基面形狀,并且手柄(4)徑向向外延伸。
25. 按照上述權(quán)利要求3至24之至少一項所述的立式放大鏡,其特征在于,放大鏡缽(2)具有圓形的基面形狀,并且手柄(4)的縱向中軸線平行于擺動軸線(13)設置。
26. 按照上述權(quán)利要求之一項所述的立式放大鏡,其特征在于,放大鏡缽(2)具有矩形的基面形狀,并且手柄(4)的縱向中軸線與擺動軸線(13)形成一銳角或與之平行地^L置。
27. 按照權(quán)利要求2至26之一項所述的立式放大鏡,其特征在于,自由的手柄端部(23 )在放大鏡元件(3 )傾斜時支承在支承面(12 )上,而在一第二位置(放大鏡體(5)和支承面(12)的平行位置)中浮動。
28. 按照權(quán)利要求2至26之一項所述的立式放大鏡,其特征在于,自由的手柄端部(23)在放大鏡缽部件(2)的每個擺動位置中均支承在支承面(12)上。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立式放大鏡(1),其包括能放到閱讀材料或其他待觀察的表面、即支承面(12)上的放大鏡缽(2)以及具有手柄(4)和放大鏡體(5)的放大鏡元件(3),該放大鏡體設置在手柄端部(6)上,其中,所述放大鏡元件(3)可拆卸地固定在放大鏡缽(2)上。
文檔編號G02B25/00GK101646969SQ200880006311
公開日2010年2月10日 申請日期2008年1月15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7年1月17日
發(fā)明者A·許廷格 申請人:A.瑞士公司光學儀器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