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培訓單人常壓潛水裝具駕駛員的水下模擬平臺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用于培訓單人常壓潛水裝具駕駛員的水下模擬平臺,包括:一水池、放置在水池底部的水下模擬平臺、通過嚙合器與水下模擬平臺連接的單人常壓潛水裝具;其中,水下模擬平臺中安裝有水下燈和攝像機,且該水下燈、攝像機與水面顯控臺相連,將攝像機的視頻傳送信號至水面,并由水面顯控臺顯示水下的視頻信號。本實用新型不僅能夠使新學員掌握駕駛單人常壓潛水裝具的技巧及設備的操作要點,熟悉作業(yè)流程,鍛煉作業(yè)能力,為提高海上實際作業(yè)打下基礎;而且,能夠節(jié)省培訓時間,提高實際工作效率;這一點在應急搶險維修中,可挽回的經(jīng)濟損失是不可估量的。
【專利說明】用于培訓單人常壓潛水裝具駕駛員的水下模擬平臺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水下模擬平臺,尤其涉及一種用于培訓單人常壓潛水裝具駕駛員的水下模擬平臺。
【背景技術】
[0002]單人常壓潛水裝具(Atmospheric Diving Suit,簡稱ADS)是一種擬人形的水下載人作業(yè)裝置,該裝置為水面布放方式,將一名駕駛員運送到海下作業(yè)現(xiàn)場,進行相關水下作業(yè)。單人常壓潛水裝具的內部保持一個標準大氣壓,在下潛過程中,無須考慮減壓問題。
[0003]隨著海洋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和關鍵技術的日漸成熟,單人常壓潛水裝具以其輕便、靈活,可現(xiàn)場觀察、作業(yè)效率高等優(yōu)點,在深海探測、援潛救生、水下應急維修等方面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0004]隨著單人常壓潛水裝具的應用與發(fā)展,駕駛員操作技能的熟練程度將直接影響作業(yè)效率與作業(yè)質量。但是,對于新駕駛員的訓練,由于種種條件和因素的制約,學員還不能夠經(jīng)常直接到真實環(huán)境中(水中)進行操作演練。因此,有必要設計一種單人常壓潛水裝具的水下作業(yè)模擬平臺,作為一種專門針對新駕駛員訓練的水下作業(yè)模擬裝置。
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上述缺點,而提供一種用于培訓單人常壓潛水裝具駕駛員的水下模擬平臺,其能夠在水池中使新學員掌握駕駛單人常壓潛水裝具的技巧及進行典型作業(yè)的操作要點,為提高海上實際作業(yè)打下基礎。
[0006]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由以下技術方案實現(xiàn)的:
[0007]一種用于培訓單人常壓潛水裝具駕駛員的水下模擬平臺,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水池、放置在水池底部的水下模擬平臺、通過嚙合器與水下模擬平臺連接的單人常壓潛水裝具;其中,水下模擬平臺中安裝有水下燈和攝像機,且該水下燈、攝像機與水面顯控臺相連,將攝像機的視頻傳送信號至水面,并由水面顯控臺顯示水下的視頻信號。
[0008]所述水下模擬平臺為:由鋼材連接而成的框架式結構,框架的一端設有一能夠讓單人常壓潛水裝具進入到水下模擬平臺內的開孔。
[0009]所述嚙合器包括:一固定安裝板、安裝在固定安裝板下面的一雙作用油缸,設置在雙作用油缸中部的導向定位機構。
[0010]所述雙作用油缸采用帶彈簧復位的雙作用油缸,雙作用油缸的伸縮軸與一鎖緊塊相連,該鎖緊塊安裝在水下模擬平臺上。
[0011]所述導向定位機構采用鋼結構形式,兩側開孔,用于對中性纜進行導向。
[0012]所述水下燈和攝像機是通過水密電纜和光電混合纜與水面顯控臺相連,其中,水下燈為:水下LED照明燈;攝像機為水下攝像機或水下高清攝像機。
[0013]所述水面顯控臺包括:一顯示器及與顯示器相連的電源和視頻處理模塊;水面顯控臺上還裝有有線對講電話。
[0014]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由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其不僅能夠使新學員掌握駕駛單人常壓潛水裝具的技巧及設備的操作要點,熟悉作業(yè)流程,鍛煉作業(yè)能力,為提高海上實際作業(yè)打下基礎;而且,能夠節(jié)省培訓時間,提高實際工作效率;這一點在應急搶險維修中,可挽回的經(jīng)濟損失是不可估量的。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5]圖1為本實用整體結構示意圖。
[0016]圖2A本實用新型框架主視示意圖。
[0017]圖2B本實用新型框架側視示意圖。
[0018]圖3為本實用新型搭載嚙合器的結構示意圖。
[0019]圖中主要標號說明:
[0020]1.水池、1.1水下模擬平臺、1.2單人常壓潛水裝具、1.3嚙合器、2.水下燈、3.攝像機、4.光電混合纜、5.水面顯控臺、6.框架、7.框架頂蓋、8.油缸、9.導向定位機構、10.固定安裝板。
【具體實施方式】
[0021]如圖1一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水池1、放置在水池I底部的水下模擬平臺1.1、通過嚙合器1.3與水下模擬平臺1.1連接的單人常壓潛水裝具1.2 ;其中,水下模擬平臺1.1中安裝有水下燈2和攝像機3,且該水下燈2和攝像機3與水面顯控臺5相連,將攝像機3的視頻傳送信號至水面,并由水面顯控臺5顯示水下的視頻信號。
[0022]上述水下模擬平臺1.1為:采用焊接方式由鋼材連接而成的框架式結構,框架6的一端設有開孔,以便單人常壓潛水裝具1.2能夠進入到水下模擬平臺1.1內,并模擬進出中繼站的過程。
[0023]如圖3所示,嚙合器1.3包括:固定安裝板10、安裝在固定安裝板10下面的雙作用油缸8,設置在雙作用油缸8中部的導向定位機構9,雙作用油缸的伸縮軸與一鎖緊塊相連,該鎖緊塊安裝在水下模擬平臺1.1上。其中,固定安裝板10起到固定雙作用油缸8和導向定位機構9的作用;雙作用油缸8采用帶彈簧復位的雙作用油缸8,當通過導向機構9將單人常壓潛水裝具1.2和水下作業(yè)模擬平臺1.1對接定位成功時,雙作用油缸8活塞桿同步伸出,進而推動與雙作用油缸8伸縮軸相連的鎖緊塊鎖緊。該鎖緊塊安裝在在水下模擬平臺上。使用時,將嚙合器1.3安裝在中繼站內的頂部,單人常壓潛水裝具1.2通過嚙合器1.3與中繼站連接為一體,由水面起吊共同起吊至水面。
[0024]上述導向定位機構采用鋼結構形式,兩側開孔,用于對中性纜進行導向。
[0025]上述水下燈2和攝像機3是通過水密電纜和光電混合纜4與水面顯控臺相連,其中,水下燈2為:水下LED照明燈,為攝像機3提供足夠的光源所用;攝像機3為水下攝像機或水下尚清攝像機。
[0026]上述水面顯控臺5包括:顯示器及與顯示器相連的電源和視頻處理模塊;水面顯控臺5上還裝有有線對講電話,水面人員可通過有線對講電話與在裝具本體1.2中的駕駛員進行通話。
[0027]使用時,首先,將水面供電電纜連接好,并將試驗需要用到的作業(yè)模擬工具安裝在框架7的左右兩側,然后,通過水面吊車將水下模擬平臺1.1起吊至水池I的水面,慢慢下放水下模擬平臺1.1到達水池I的底部。然后,再將單人常壓潛水裝具1.2下放到水池I中,駕駛員便可操作單人常壓潛水裝具1.2進入水下模擬平臺1.1進行訓練。在此期間,水面人員可通過設在水下模擬平臺1.1上的攝像機3傳輸至水面顯控臺5上的視頻信號,指導駕駛員的操作。同時,還可通過嚙合器1.3進行單人常壓潛水裝具1.2模擬進出中繼站的嚙合訓練。訓練完成后,再由水面吊車將水下模擬平臺1.1重新起吊至水面。
[0028]上述鎖緊塊為現(xiàn)有技術,未作說明的技術為現(xiàn)有技術,故不再贅述。
[0029]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據(jù)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培訓單人常壓潛水裝具駕駛員的水下模擬平臺,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水池、放置在水池底部的水下模擬平臺、通過嚙合器與水下模擬平臺連接的單人常壓潛水裝具;其中,水下模擬平臺中安裝有水下燈和攝像機,且該水下燈、攝像機與水面顯控臺相連,將攝像機的視頻傳送信號至水面,并由水面顯控臺顯示水下的視頻信號。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培訓單人常壓潛水裝具駕駛員的水下模擬平臺,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下模擬平臺為:由鋼材連接而成的框架式結構,框架的一端設有一能夠讓單人常壓潛水裝具進入到水下模擬平臺內的開孔。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培訓單人常壓潛水裝具駕駛員的水下模擬平臺,其特征在于:所述嚙合器包括:一固定安裝板、安裝在固定安裝板下面的一雙作用油缸,設置在雙作用油缸中部的導向定位機構。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培訓單人常壓潛水裝具駕駛員的水下模擬平臺,其特征在于:所述雙作用油缸采用帶彈簧復位的雙作用油缸,雙作用油缸的伸縮軸與一鎖緊塊相連,該鎖緊塊安裝在水下模擬平臺上。
5.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培訓單人常壓潛水裝具駕駛員的水下模擬平臺,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向定位機構采用鋼結構形式,兩側開孔,用于對中性纜進行導向。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培訓單人常壓潛水裝具駕駛員的水下模擬平臺,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下燈和攝像機是通過水密電纜和光電混合纜與水面顯控臺相連,其中,水下燈為:水下LED照明燈;攝像機為水下攝像機或水下高清攝像機。
7.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培訓單人常壓潛水裝具駕駛員的水下模擬平臺,其特征在于:所述水面顯控臺包括:一顯示器及與顯示器相連的電源和視頻處理模塊;水面顯控臺上還裝有有線對講電話。
【文檔編號】G09B9/06GK204257046SQ201420726979
【公開日】2015年4月8日 申請日期:2014年11月27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11月27日
【發(fā)明者】鐘朝廷, 王磊, 王帥, 姜瑛, 趙俊海, 陳祥余, 張美榮, 王琮, 尚憲朝, 彭小佳, 李麗娜, 何寧強 申請人: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 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