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裝訂用具、文件夾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用于裝訂多頁紙張類的文件夾用裝訂用具。
背景技術:
用于裝訂紙張類的文件夾多種多樣。例如,在下面所述的專利文獻中 披露了 一種通過相對轉動的一對裝訂桿要件形成裝訂固定紙張類的環(huán)形體 的文件夾。在這種文件夾中設有操作柄,通過抬起操作柄可以打開閉合的 裝訂桿,通過按下操作柄,可以使打開的裝訂桿閉合。
更具體地說,裝訂桿具有立于基部上的固定裝訂桿要件和可轉動地支 承在基部上的可動裝訂桿要件,兩裝訂桿要件的頂端部可相互開閉。沿離 開固定裝訂桿要件的方向對可動裝訂桿要件進行彈性加載。在可動裝訂桿 要件的基端部上介有沿與裝訂桿要件的轉動軸心交叉的方向突出的曲軸。
另一方面,操作柄形成側面看大體L字型,其一端被軸支承地擺動。在操 作柄的直角部分裝有滾輪。滾輪的作用在于按壓可動裝訂桿要件的曲軸, 以將裝訂桿導引至閉合狀態(tài)。
若下壓操作柄,則通過其操作力、由滾輪按壓曲軸,可動裝訂桿要件 克服加載力與固定裝訂桿要件連接。這時,操作柄的轉動軸與滾輪的連接 線與曲軸大致垂直相交,從而起到肘節(jié)(toggle)的作用將裝訂桿維持在閉 合狀態(tài)。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6-181846號公報 [專利文獻2國際乂>開WO2005/035265號文獻 在打開裝訂桿時,上述例子中的文件夾中,必需緊握并用力抬起操作 柄。這是因為由于上述肘節(jié)作用,操作柄的滾輪與裝訂桿要件的曲軸之間會產生很強的摩擦,因此,要解除兩者的卡合就必須施加很大的操作力。 另外,為了抬起操作柄,也可能會將整個文件夾抬起。這時,必須一 只手握住操作柄,另一只手按住文件夾的封皮等,即必須使用雙手操作。
發(fā)明內容
注意到以上問題而作出的本發(fā)明,其目的在于提高裝訂用具的使用方 便性,尤其是筒化開放裝訂桿時的操作。
本發(fā)明的裝訂用具,具有用于裝訂紙張類的能夠開閉的裝訂桿;和 操作體,該操作體受到按下操作從使上述裝訂桿處于開放狀態(tài)的非鎖定位 置位移到使裝訂桿處于閉合狀態(tài)的鎖定位置、通過規(guī)定的保持機構被保持 在鎖定位置處,并且,在位于鎖定位置時受到按下操作解除保持機構進行 的朝鎖定位置的保持。這種工具只需通過一個指頭的按下操作即可分別完 成裝訂桿的閉合/開放動作。特別是,上肢殘障者等有時會難以完成手握操 作體上抬之類的操作,但是,本發(fā)明的裝訂用具只需通過按下操作就可完 成裝訂桿的閉合/開放,并且按下操作還可利用手指之外的身體其它部位來 代替,因此,還能提高通用設計效果。此外,還可避免出現因上抬操作體 的操作而使整個文件夾抬起的不利情況。
更具體地說,其具有用于裝訂紙張類的可開閉的裝訂桿,受到按下操 作從使上述裝訂桿處于開放狀態(tài)的非鎖定位置位移到使裝訂桿處于閉合狀 態(tài)的鎖定位置的第一操作部,將到達上述鎖定位置的上述第一操作部保持 在鎖定位置的保持機構,以及受到按下操作解除上述保持機構對上述第一 操作部的保持的笫二操作部。
最好,沿從上述鎖定位置向上述非鎖定位置的方向對上述第一操作部 進行彈性加載。
上述裝訂桿,具有第一裝訂桿要件和相對于笫一裝訂桿要件相對轉動 的第二裝訂桿要件,開閉兩裝訂桿要件的頂端部彼此,并設有從上述第二 裝訂桿要件的基端部向與轉動軸心交叉的方向突出的受壓部,另一方面, 上述第一操作部,頂端側以基端側為中心上下轉動,并在該基端側與頂端側之間設置具有從上方按壓上述受壓部的向下面的按壓部。如果這樣設置, 則將不必像從前的文件夾那樣利用肘節(jié)作用,從而在打開裝訂桿時不必施 加很大的操作力。另外,也不必大幅轉動操作操作體。
當第 一操作部與第二操作部處于互相遠離的位置時,使用者可能會對 裝訂用具的使用方法產生疑惑。但如果上述保持機構具有將上述第一操作
部保留(卡定)在成為上述裝訂桿的立足處的基部上的閂鎖;上述閂鎖及 上述第二操作部可動地被支承在上述第一操作部,并且,在上述基部設置 有上述閂鎖卡合的閂鎖架,則不難使第二操作部的位置與第一操作部接近。 如果在上述第一操作部的頂端側設定有可放置手指的指壓區(qū)域,在從 上述第一操作部的指壓區(qū)域偏向基端側的部位處設定有上述第二操作部的
可放置手指的指壓區(qū)域,則能夠將第一操作部的指壓區(qū)域設置在有利于第 一操作部轉動操作的頂端附近,并使第二操作部的指壓區(qū)域以自然的形態(tài)
與第一操作部的指壓區(qū)域鄰接。
如果上述閂鎖和上述第二操作部形成一體件,則能夠簡化機構。 如果上述閂鎖以及沿使閂鎖與閂鎖架卡合的方向對閂鎖彈性加載的彈 性體形成一體件,通過上述第二操作部承受的操作力,上述閂鎖克服上述 彈性體的加載力脫離上述閂鎖架,則可以減少部件數量。
如果上述第一操作部形成向下開口的中空狀,將上述第二操作部容納 在其內部,并且上述閂鎖向笫一操作部的下方突出,則可實現操作體整體 的小型化。另外,第二操作部、閂鎖等較小部件不會暴露在表面,從而可 提高美觀性。
如果在上述笫一操作部上設置向上方開口的窗,上述第二操作部的放 置手指的指壓區(qū)域從該窗露出,則易于進行笫二操作部的按下操作。
如果上述按壓部一體形成于上述第一操作部上,則可減少部件數量并 節(jié)約組裝時間。
如果在從上述基部立起的立起部形成開口 ,在上述第一操作部上一體 形成插入上述立起部的開口內并沿其緣部上下運動的突起,則就可通過立 起部與突起的卡合,抑制第一操作部相對于基部的松動。如果第一操作部為對金屬板材進行沖壓加工等形成的金屬成形品,則 能夠以低成本制造并還可確保其剛性。另外,裝訂桿或基部通常由金屬制 成,通過將第一操作部也由金屬制成,則裝訂用具將更具整體統(tǒng)一感。
本發(fā)明可簡化進行開放裝訂桿時的操作,提高裝訂用具的使用方便性。
圖1為表示采用了本實施方式的裝訂用具的文件夾的主要部分立體圖。
圖2為該文件夾的主要部分立體圖。
圖3為表示本實施方式的裝訂用具的分解立體圖。
圖4為該裝訂用具的正面剖面圖。
圖5為該裝訂用具的俯視圖。
圖6為該裝訂用具的側剖面圖。
圖7為該裝訂用具的側剖面圖。
圖8為該裝訂用具的側剖面圖。
圖9為表示本發(fā)明中一個變形例的主要部分側視圖。
圖IO為表示該變形例的主要部分側剖面圖。
圖11為表示本發(fā)明中一個變形例的主要部分側視圖。
圖12為表示該變形例的主要部分側剖面圖。
圖13為表示本發(fā)明中一個變形例的主要部分立體圖。
圖14為表示該變形例的主要部分正面剖面圖。
圖15為表示本發(fā)明中一個變形例的主要部分側視圖。
圖16為表示該變形例的主要部分側視圖。
圖17為表示本發(fā)明中一個變形例的分解立體圖。
圖18為表示該變形例的側剖視圖。
圖19為主要部分立體圖,其表示了采用本發(fā)明的一個變形例的裝訂用 具的文件夾。
圖20為表示該變形例的分解立體圖。圖21為表示該變形例的正面剖面圖。 圖22為表示該變形例的俯^f見圖。 圖23為表示該變形例的側視圖。 圖24為表示該變形例的側視圖。 符號說明
1, lx…裝訂用具 3, 3x-裝訂桿 35, 35x…受壓部 4, 7, 4x…操作體(操作柄) 41, 71, 41x…第一操作部 417, 741, 415x."按壓部 42, 72, 42x…第二操作部 43, 73, 43x…保持機構的閂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為了簡化說明,此處, 將操作柄4、 4x的旋轉中心側定義為前方,將操作部41、 41x側定義為后 方。在圖l及圖2中顯示了采用了本實施方式的裝訂用具l的文件夾。該 文件夾在封皮5的內面安裝有用于裝訂多頁紙張類的裝訂用具1。
封皮5例如為樹脂成形品,其具有封底51、通過合頁與封底51的側 緣連接的封脊52和通過合頁與封脊52的側緣連接的封面53。在圖中所示 的例子中,將裝訂用具1安裝于該封皮5的封底51的內面、封脊52的旁 邊。
如圖3至圖8所示,裝訂用具1以與封皮5接合的基部2、從基部2 立起并形成用于裝訂紙張類的環(huán)形體的可開閉的裝訂桿3以及用于操作以 引發(fā)裝訂桿3的開閉動作的操作體(即,操作柄)4為主要構件。
基部2為例如對金屬板材進行沖壓加工等形成的部件,在其左側緣附 近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筒部21、 22。筒部21、 22具有多個,并且它們沿前后方向互相分離。在基部2的寬度方向的中間部位處設有用于支承操 作柄4的切起(切斷而翹起)片23、 24、 25。前端側的左右一對切起片23、 24起到可轉動地支承操作柄4的軸承的作用。在這些切起片23、 24中開 設有使支軸415沿寬度方向插通的軸承孔231、 241。中央的切起片25起 到將操作柄4的向上運動限制在一定范圍內的止動件的作用。中央的切起 片25的高度大于前端側的切起片23、 24的高度。在該切起片25的上方部 位形成向右側方突出的突起251。在中央的切起片的左側相鄰處安裝有從 左上方被壓縮以發(fā)揮彈力的彈簧26。彈簧26例如是金屬制成的薄板彈簧。 另外,在從中央的切起片25向后方的位置處豎立有形成向前突出的鉤狀的 閂鎖架27。
裝訂桿3具有第一裝訂桿要件31、 32和可相對于第一裝訂桿要件31、 32轉動的第二裝訂桿要件33、 34,兩裝訂桿要件31、 32、 33、 34的頂端 部可相互開閉。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前后設置有一對裝訂桿3。第一、第二 裝訂桿要件31、 32、 33、 34分別由例如金屬棒或管彎曲加工形成。
第一裝訂桿要件31、 32為其基端部(即,下端部)固定于基部2上的 不動部件,并大致以直線狀伸長,在頂端附近稍向左彎曲。第一裝訂桿要 件31、 32的頂端形狀比其它部位直徑細。前側的第一裝訂桿要件31豎立 于基部2的右前角部,后側的第一裝訂桿要件32豎立于基部2的右后角部。
第二裝訂桿要件33、 34從基端部(即下端部)以直線狀延伸至中途并 從該處向右方大幅彎曲后形成拱形。第二裝訂桿要件33、 34的頂端面凹入 以便容納第一裝訂桿要件31、 32頂端的細徑部分。第二裝訂桿要件33、 34在基端處向前后方向彎曲以形成轉動軸331、 341。前后的第二裝訂桿要 件33、 34的轉動軸331、 341的終端形成與其軸心交叉向右側突出的曲柄 形狀,兩者通過該曲軸35連接。即,第二裝訂桿要件33、 34形成一體。 笫二裝訂桿要件33、 34通過使前后轉動軸331、 341分別容納在前后筒部 21、 22中,從而可轉動地被支承于基部2上。曲軸35位于前后筒部21、 22之間并由上述彈簧26從左上方覆蓋。曲軸35形成由操作柄4從上方按 壓的受壓部。操作柄4具有可在使裝訂桿3處于開放狀態(tài)的非鎖定位置和使裝訂桿 3處于閉合狀態(tài)的鎖定位置之間變換位置的第一操作部41、將到達鎖定位 置的第一操作部41保持在鎖定位置的保持機構、以及附帶于第一操作部 41的解除保持機構對第一操作部41的保持的第二操作部42。
第一操作部41為構成操作柄4的外殼的例如樹脂成形品,并形成下方 開口的中空狀。第一操作部41中,以基端側(即,前端側)為中心,頂端 側(即,后端側)上下轉動。具體地說,第一操作部41的前端部沿寬度方 向鼓起,能夠在其內部容納基部2的前端側的左右一對切起片23、 24。在 第一操作部41前端部的側壁上,穿設沿上下方向稍微擴展的軸孔413、414, 第一操作部41通過穿過(插通)該軸孔413、 414及切起片23、 24的軸承 孔231、 241的支軸415軸支承在基部2上。這時,基部2中央的切起片 25也被容納在第一操作部41內。在第一操作部41中面對中央切起片25 的右側壁上帶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縫隙416。從中央切起片25突出的突起 251插入該縫隙416中,通過與縫隙416下緣的卡合,阻止第一操作部41 一定以上的向上運動。面對中央切起片25的左側壁沿左側方向厚度大幅增 加,以起到通過其向下面按壓曲軸35及彈簧26的按壓部417的功能。此 外,在位于縫隙416及按壓部417后方的側壁的上壁附近,穿設有可轉動 地支承下述閂鎖43及第二操作部42的軸承孔418、 419。并且,將第一操 作部41后端附近的上壁面設定成使用者可用手指進行按下操作的指壓區(qū) 域411。在從該指壓區(qū)域411偏向前方的部位處形成沿上下方向貫穿上壁 的窗412。
在本實施方式中,保持機構通過閂鎖43將第一操作部41保留在基部 2上。閂鎖43與第二操作部42為一體部件,并且,將該部件收納于第一 操作部41中、可動地將其支承在第一操作部41上。閂鎖43與第二操作部 42例如是樹脂成形的小寬度板狀體。閂鎖43向下方延伸,在其下端部具 有向后突出的爪431。爪431的后緣從側面看大致呈橢圓弧形。從閂鎖43 上端附近的左右側面突出銷432、 433。通過將這些銷432、 433插入穿設 于第一操作部41側壁上的軸承孔418、 419中,從而使閂鎖43可轉動地支承于第一操作部41。上下厚度較薄并向上略微彎曲的板簧這樣的彈性體 434從閂鎖43的前側、銷432、 433與爪431中間的高度位置向前上方延 伸。彈性體434的前端部與第一操作部41的上壁抵接。
第二操作部42與閂鎖43的后側接合并從該處向后延伸。第二操作部 42的后端附近的上面向上方鼓出,從第一操作部41的窗412突出并露出。 該露出部分形成使用者可用手指進行按下操作的指壓區(qū)域421。第二操作 部42的指壓區(qū)域421正好與第一操作部41的指壓區(qū)域411的前方鄰接。
下面,對本實施方式的裝訂用具l使用時的動作進行描述。當操作柄 4,換句話說當第一操作部41懸于圖2及圖8所示的非鎖定位置時,裝訂 桿3處于開放狀態(tài)。即,如圖4中虛線所示,通過彈簧26的加載力向左上 方推升曲軸35,第二裝訂桿要件33、 34繞轉動軸331、 341向左轉動,第 二裝訂桿要件33、 34的頂端部從笫一裝訂桿要件31、 32的頂端部分離。
當使用者將手指放在指壓區(qū)域411上并按下第一操作部41時,操作柄 4整體以支軸415為中心向下轉動,到達圖1、圖4及圖6所示的鎖定位置。 當第一操作部41下降到鎖定位置時,裝訂桿3處于閉合狀態(tài)。即,在第一 操作部41向鎖定位置移動的過程中,其按壓部417的向下面按壓曲軸35, 一邊壓縮彈簧26 —邊使曲軸35朝右下方下降。這樣,第二裝訂桿要件33、 34繞轉動軸331、 341向右轉動,最后,第二裝訂桿要件33、 34的頂端部 與第一裝訂桿要件31、 32的頂端部接合。
之后,當第一操作部41到達鎖定位置時,如圖6所示,保持機構的閂 鎖43的爪431與基部2的閂鎖架27卡合,將第一操作部41保持在鎖定位 置處。當第一操作部41接近鎖定位置時,爪431的后緣與閂鎖架27的前 緣抵接。當第一操作部41從該處進一步下降時,通過閂鎖架27向前推爪 431,閂鎖43及第二操作部42在第一操作部41內繞銷432、 433 (在圖7 中,沿順時針方向)轉動,以使爪431脫離閂鎖架27。 同時,前端部抵 接于第一操作部41的上壁的彈性體434以頂撐的方式產生彈性變形,從而 存儲彈力。當第一操作部41完全下降到鎖定位置時,由于爪431的后緣與 閂鎖架27的前緣分離,向前方推爪431的力消失,因此,在彈性體434的加載力的作用下閂鎖43及第二操作部42繞銷432、 433 (圖6中逆時針 方向)反轉、復原至原始位置。結果,爪431從下方與閂鎖架27卡合。
在第一操作部41處于鎖定位置的狀態(tài)下,當使用者將手指放在指壓區(qū) 域421上并按下第二操作部42時,閂鎖43及第二操作部42將克服彈性體 434的加載力在第一操作部41內繞銷432、 433 (圖7中,順時針方向)轉 動,爪431向前移動、脫離閂鎖架27。正如已描述的那樣,彈簧26受壓, 存儲向左上方推動曲軸35的彈力。這意味著通過按壓部417及曲軸35, 沿從鎖定位置向非鎖定位置的向上方向對第一操作部41進行彈性加載。因 此,在解除了由閂鎖43與閂鎖架27的卡合進行的保持的時刻,操作柄4 迅速向上轉動到達非鎖定位置,并且第二裝訂桿要件33、 34向左轉動、裝 訂桿3成為開^t狀態(tài)。
根據本實施方式,由于裝訂用具1采用了具有用于裝訂紙張類的可開 閉的裝訂桿3以及操作體4的結構,其中,所述操作體可承受按下操作而 從使上述裝訂桿3形成開放狀態(tài)的非鎖定位置位移至使裝訂桿3形成閉合 狀態(tài)的鎖定位置,并通過保持機構保持在鎖定位置處,并且,在處于鎖定 位置時,其接受按下操作而解除由保持機構保持至鎖定位置,因此,通過 一個指頭的按下操作就可分別完成裝訂桿3的閉合/打開動作。另外,還可 避免出現伴隨提升操作體4的操作而使整個文件夾抬起的不利情況。
通過按下操作從使上述裝訂桿3處于開放狀態(tài)的非鎖定位置位移到使裝訂 桿3處于閉合狀態(tài)的鎖定位置的第一操作部41、將到達上述鎖定位置的上 述第一操作部41保持在鎖定位置的保持機構、以及接受按下操作解除由上 述保持機構對上述第一操作部41的保持的第二操作部42,因此,使用者 可憑直覺進行操作。
由于沿從上述鎖定位置向上述非鎖定位置的方向對上述第一操作部 41進行了彈性加載,因此,通過按下第二操作部42的單按(一觸)式操 作,可以迅速使裝訂桿3形成開放狀態(tài)。
上述裝訂桿3具有笫一裝訂桿要件31、 32和可相對于第一裝訂桿要件31、 32轉動的第二裝訂桿要件33、 34,兩裝訂桿要件31、 32、 33、 34的 頂端部可相互開合,并設置了從上述第二裝訂桿要件33、 34的基端部向與 轉動軸331、 341的軸心交叉的方向突出的受壓部315,另一方面,上述第 一操作部41的頂端側以基端側為中心上下轉動,在該基端側與頂端側之間 設有按壓部417,該按壓部具有從上方按壓上述受壓部315的向下面,因 此,不必像以往的文件夾那樣利用肘節(jié)(toggle)作用,從而開放裝訂桿3 時不必施加很大的操作力。
如果上述保持機構具有將上述第一操作部41保留在形成上述裝訂桿3 立足處的基部2上的閂鎖43,上述閂鎖43及上述第二操作部42可動地支 承于上述第一操作部41上,并且,在上述基部2上設置上述閂鎖43卡合 的閂鎖架27,則不難使第二操作部42的位置與第一操作部41接近,從而 使用者不會對裝訂用具1的使用方法產生疑惑。
由于在上述第一操作部41的頂端側設定了能夠方欠置手指的指壓區(qū)域 411,在從上述第一操作部41的指壓區(qū)域411偏向基端側的部位設定了上 述第二操作部42的可放置手指的指壓區(qū)域421,因此,可在有利于第一操 作部41轉動操作的頂端附近設置第一操作部41的指壓區(qū)域411,并可使 第二操作部42的指壓區(qū)域421與第一操作部41的指壓區(qū)域411以自然的 形態(tài)鄰接。
由于上述閂鎖43和上述第二操作部42構成一體件,因此,能夠實現 機構的簡單化。
上述閂鎖43和沿使閂鎖43與上述閂鎖架27卡合的方向彈性加載的彈 性體434構成一體件,通過上述第二操作部42承受的操作力,上述閂鎖 43克服上述彈性體434的加載力而與上述閂鎖架27脫離,從而能夠減少 部件的數量。
由于上述第一操作部41形成下方開口的中空狀,在其內部容納有上述 第二操作部42,并且上述閂鎖43向第一操作部41的下方突出,因此,能 夠實現操作體4整體的緊湊。另外,第二操作部42、閂鎖43等較小部件 沒有暴露在表面,提高了美觀性。由于在上述第一操作部41中設有向上方開口的窗412,上述第二操作 部42中能夠放置手指的指壓區(qū)域421從該窗412露出,因此,易于進行第 二操作部42的按下操作。
由于上述按壓部417與上述第一操作部41一體成形,因此,可減少部 件數量并節(jié)約組裝工時。
當然,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以上具體說明的實施方式。例如,第一操作 部與第二操作部可以設為 一體成形品,第 一操作部與閂鎖也可以 一體成形。 在圖9至圖14中顯示了實現這些一體成形的變形例。
在圖9及圖10所示的例子中,第二操作部42的前緣部通過樹脂合葉 與第一操作部41的窗412連接,并且使彈性體434與閂鎖43的下緣部相 連。在圖10中所示的部件成形后,組裝裝訂用具l時,如圖9所示,從閂 鎖43與彈性體434的連接部分,使彈性體434向前上方彎曲,使其頂端部 掛在形成于第一操作部41的上壁附近的肋401上。
在圖11及圖12所示的例子中,第二操作部42的前緣部通過樹脂合葉 與第一操作部41的后端連接,并且使彈性體434從閂鎖43的后緣部向前 上方延伸。在圖12所示的部件成形后,組裝裝訂用具l時,如圖ll所示, 將從彈性體434的頂端部向側方突出的銷402卡止在形成于第一操作部41 側壁的卡止孔403中。在本例子中,第一操作部41的指壓區(qū)域411位于前 方,第二操作部42的指壓區(qū)域421位于后方,兩者的前后關系逆轉。
在圖13及圖14所示的例子中,第二操作部42及閂鎖43的轉動方向 與上述實施方式不同。即,在上述實施方式中,接受按下操作的第二操作 部42及閂鎖43繞沿寬度方向延伸的軸轉動,而在本例中,則是繞沿前后 方向延伸的軸轉動。在本例中,第二操作部42的內側緣部(左側緣部)通 過樹脂合葉與笫一操作部41連接。閂鎖43的爪431在閂鎖43的下端部向 外側(右側)突出。彈性體434沿與爪431突出方向相反的方向彎曲,以 便將其上端部卡止在設置于第一操作部41中的鉤404上。由于閂鎖43左 右轉動,設置于基部2中的閂鎖架27也朝向側方。
在上述文件夾用裝訂用具中,操作柄為樹脂成形品,基部為金屬成形品。因此,如果操作柄可以相對于基部裝拆,則回收或丟棄時便可順利地
將部件按不同材質分類??梢匝b拆操作體的形式如圖17及圖18所示。
在本例中,基部6在其左側緣附近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筒部61、 62, 在寬度方向的中間部位設有用于可轉動地支承操作柄7的軸部63及立起部 64。基部6前端側的軸部63立起以便形成向后突出的鉤狀,使其后端緣以 大致細圓筒狀彎曲并作為沿寬度方向延伸的支軸。基部6中央的立起部64 形成將操作柄7的向上運動限制在一定范圍的止動件,同時,也是阻止操 作柄7從基部6脫離的脫離防止裝置的一個要件。在立起部64中穿設有沿 寬度方向貫通并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縫隙65。在縫隙65的一部分,即從中 間稍偏上的位置處,形成與其它部位相比槽寬擴大的擴張孔651。在立起 部64的左側相鄰處安裝從左上方被壓縮而發(fā)揮彈力的彈簧66。并且,在 立起部64的后方位置處設有保持操作柄7的閂鎖架67。
操作柄7具有作為桿主體的第一操作部71、相對于第一操作部71可 裝拆的裝拆部74、將到達鎖定位置的第一操作部71保持在鎖定位置的保 持機構以及附帶于第一操作部71并解除保持機構對第一操作部71的保持 的第二操作部72。第一操作部71形成向下開口的中空狀,頂端側(即, 后端側)以基端側(即,前端側)為中心上下轉動。具體地說,在第一操 作部71的前端部形成向前方開口的側面所視呈凹槽狀的軸承部711,設置 在基部6上的軸部63從與其軸心正交的方向(即從前方)插入軸承部711 內,被銜入軸承部711,由此軸支承第一操作部71。之后,通過裝拆部74 將第一操作部71的中間部安裝到基部6的立起部64。
裝拆部74是沿基部6的立起部64側面滑動的部件,形成阻止操作柄 7從基部6脫離的脫離防止裝置的一個要件。在裝拆部74左側面的下端附 近存在向左側突出的按壓部741。按壓部741的向下面呈大致部分圓筒狀。 在按壓部741的前后設置比按壓部741小的凸部742、 743。在裝拆部74 右側面的下端附近存在向右側突出的突起75。在突起75中,在向右側伸 出的基部751和在基部751的頂端部位向前后方向擴張的擴張部752從下 面看呈大致L字形?;?51的前后寬度與穿過基部6的立起部64的縫隙65的前后寬度相比大體相同或稍微小一點。擴張部752的前后寬度超過 縫隙65的前后寬度,與擴張孔651的前后寬度相比大體相同或稍微小 一點。 將該突起75以立起部64的擴張孔651為入口從左側插入縫隙65中,使裝 拆部74的右側面與立起部64的左側面拼接(聯(lián)接、鑲接)。突起75的基 部751由上下延伸的縫隙65引導,由此使裝拆部74能夠在縫隙65的延伸 范圍內相對于基部6上下運動。裝拆部74的上緣向右側略微伸出以形成遮 檐形狀,裝拆部74在到達最下位置時與立起部64的上緣抵接或接近。此 外,在裝拆部74的上端面形成側看呈楔形的缺口 744。
在第一操作部71的中間部的左側壁上形成能使裝拆部74的按壓部 741插通并從左側露出的露出口 713和能卡合各個凸部742、 743的多個凹 部714、 715。此外,能夠與裝拆部74上端面的缺口 744卡合的突片716 從上壁突出。利用這些部件,可以將裝拆部74安裝到第一操作部71上。 這時,立起部64及裝拆部74的大部分均收納于第一操作部71中。
由于在裝拆部74安裝到第一操作部71上時,通過突起75的后緣與縫 隙65后緣的卡合,禁止第一操作部71向后方的移動,因此,基部6的軸 部63不會脫離第一操作部71的軸承部711。也就是說,阻止了操作柄7 從基部6脫離。安裝于基部6上的操作柄7的前端側和后端側沿前后跨過 第二裝訂桿要件33、 34的作為受壓部的曲軸35 (即,前端側比曲軸35靠 內里側,后端側比曲軸35靠跟前側),在其中間(嚴格地說,是從操作柄 7前后方向的中央稍偏前)的按壓部741位于曲軸35的緊上方。
保持機構通過閂鎖73將第一操作部71保留在基部6上。閂鎖73與第 二操作部72是一體的部件,該部件容納于第一操作部71內并可動地被支 承于第一操作部71。閂鎖73與第二操作部72例如是樹脂成形的寬度較小 的板狀體。閂鎖73向下方延伸,在其下端部具有向后突出的爪731。銷732、 733從閂鎖73上端附近的左右側面突出。
在第一操作部71的左右側壁、按壓部741的露出口 713后方位置處的 上壁附近,穿設有軸承孔717,通過將銷732、 733插入這些軸承孔717中, 使閂鎖73及第二操作部72可轉動地支承于第一操作部71。上下厚度較薄并稍向上彎曲的板簧狀彈性體734從閂鎖73的前側、銷732、 733與爪731 中間的高度位置向前上方延伸。彈性體734的前端部與第一操作部71的上 壁抵接。第二操作部72與閂鎖73的后側接合,并從該處向后方延伸。第 二操作部72的后端附近的上面向上方鼓出并從穿設于第一操作部71的上 壁上的窗712突出。
在圖17至圖18所示的變形例中,在上述基部6與上述操作柄7中的 一方設有形成操作柄7的旋轉中心的軸部63,在另一方設有上述軸部63 從與其軸心垂直的方向插入從而將該軸部銜入的軸承部711,上述操作柄7 通過防止上述軸部63從上述軸承部711脫離的脫離防止裝置安裝于上述基 部6中,因此,只要去除上述脫離防止裝置就可以方便地從基部6拆除操 作柄7。上述脫離防止裝置以從上述基部6立起的立起部64和相對于上述 操作柄7可裝拆的裝拆部74為要件,在上述立起部64和上述裝拆部74 中的一方設置沿上下方向擴展的縫隙65,在另一方中設置容納在上述縫隙 65內并由該縫隙65引導的突起75。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雖然使保持機構及第二操作部可動地支承于第一 操作部,但是,與此相反,也可以采用將保持機構及/或第二操作部可動地 設置于裝訂用具的基部的結構。總之,也可在基部側設置閂鎖,在第一操 作部側設置閂鎖架。這時,可將用于驅動操作閂鎖的第二操作部設置在基 部側。
另外,將操作體或第一操作部保持在鎖定位置的保持機構的形式并不 局限于閂鎖。在圖15及圖16所示的例子中,作為保持機構,在操作體4 與基部2之間設置與已知的推出(knock,按壓)式圓珠筆等同樣的安裝 有棘輪(棘爪)的伸縮裝置6。伸縮裝置的下端部與基部2通過合葉連接。 當按下操作處于圖16所示的非鎖定位置的操作體4時,通過操作體4承受 按下操作力的伸縮裝置6克服內置的彈簧的彈性加載力而收縮,操作體4 下降到圖15所示的鎖定位置。這時,伸縮裝置6通過棘輪的作用維持收縮 狀態(tài),使操作體4保持在鎖定位置。若在操作體4處于鎖定位置的階段, 再次按下操作體4,則伸縮裝置6—度進一步收縮,棘輪隨之被驅動,從而解除收縮狀態(tài),在內置的彈簧的彈性加載力的作用下伸長,使操作體4 上升到圖15所示的非鎖定位置。在本例的操作體4中,將裝訂桿閉合的第 一操作部與解除保持的第二操作部沒有區(qū)別。在本例中,雖然將伸縮裝置
6設置在操作體4的后端部附近,但是,當然也可以將其設置在操作體4 的中間部附近。
圖19至圖24所示的裝訂用具lx的特征在于以金屬成形品形成第一操 作部41x。下面,對本例的裝訂用具lx進行說明。
裝訂用具lx的主要構成要件有與封皮5接合的基部2x、從基部2x 豎起的形成裝訂紙頁的環(huán)狀體的裝訂桿3x、以及通過操作來進行裝訂桿3x 的開閉動作的操作體(即,操作柄)4x。
基部2 x例如由金屬^l材沖壓加工等形成,在其左側緣附近具有沿前 后方向延伸的筒部21x、 22 x。筒部21x、 22 x沿前后方向互相分離。在 基部2 x的寬度方向的中間部位設有用于可轉動地支承操作柄4 x的軸部 23x及立起部24 x。
處于基部2x前端側的軸部23 x以形成向后突出的鉤狀的方式立起, 使其后端緣彎曲成大致細圓筒狀并作為沿寬度方向延伸的支軸。在基部2x 中央的立起部24 x形成將操作柄4x的向上運動限制在一定范圍內的止動 件,并且,也起到抑制操作柄4x相對于基部2x沿寬度方向松動的作用。 在立起部24中開設有沿寬度方向貫穿的開口 25x。開口 25x的前緣25xl 從側面看形成以軸部23x的支軸為中心的部分圓弧狀。
如圖21、 22所示,在立起部24 x的左側相鄰處安裝有從左上方被壓 縮并發(fā)揮彈力的彈簧26x。彈簧26x例如為金屬制成的薄板彈簧。
在從立起部24 x向后方即軸部23x的相反側退后的位置處,設置保持 操作柄4x的閂鎖架27x 。閂鎖架27x以形成向前突出的鉤狀的方式立起。
裝訂桿3x具有第一裝訂桿要件31x、 32x和可相對于第一裝訂桿要件 31x、 32x轉動的第二裝訂桿要件33x、 34x,兩個裝訂桿要件31x、 32x、 33x、 34x的頂端部彼此可開閉。第一、第二裝訂桿要件31x、 32x、 33x、 34x分別例如由金屬棒或管彎曲加工形成。裝訂桿要件31x、 32x、 33x、 34x的結構與之前描述的實施方式中的裝 訂桿3的要件31、 32、 33、 34相同。即,在相對于固定在基部2x上的第 一裝訂桿要件31x、 32x轉動的第二裝訂桿要件33x、 34x的基端上,形成 沿前后方向彎曲的轉動軸331x、 341x,并且,兩轉動軸331x、 341x的終 端通過曲軸35x相互連接。轉動軸331x、 341x分別容納于設置在基部2x 上的筒部21x、 22x。曲軸35x位于前后筒部21x、 22x之間并覆蓋于上述 彈簧26x的上方。該曲軸35x成為由操作柄4x從上方按壓的受壓部。
操作柄4x具有可在使裝訂桿3x成為開放狀態(tài)的非鎖定位置和使裝 訂桿3x成為閉合狀態(tài)的鎖定位置之間變換位置的第一操作部、即柄主體 41x,將到達鎖定位置的第一操作部41x保持在鎖定位置的保持機構,以及 附帶于第一操作部41x的解除保持機構對第一操作部41x的保持的第二操 作部42x。
第一操作部41為對金屬板材沖壓加工等形成的金屬成形品。第一操作 部41x具有左右側壁及上壁并形成向下方開口的中空狀,其構成操作柄4x 的外部輪廓。不過,在圖示的例子中,使右側壁的一部分、包含前后方向 的中間部的區(qū)域切出缺口。第一操作部41x的后端側以前端側為中心上下 轉動。
第一操作部41x的前端部沿寬度方向擴展,在其前端部的兩個側壁上 形成向前方開口的側視呈凹孔狀的軸承部413x、 414x。將基部2x的軸部 23x從前方插入該軸承部413x、 414x中,然后使軸承部413x、 414x上邊 的金屬板向下方彎曲或彎折以使軸承部413x、 414x前方的開口閉合,從而 能夠可繞軸部23x轉動地支承第一操作部41x進而支承操作柄4x。
在第一操作部41x前后方向中間部的左側的垂直壁410 x上設置彎曲 加工部415x。如圖21所示,彎曲加工部415x形成的形狀是先從垂直壁 410x的下端向右彎折,在其右端部415x1再向左彎折,向左伸出延伸超出 垂直壁410x。操作柄4x的前端側和后端側沿前后橫跨第二裝訂桿要件33x、 34x的作為受壓部的曲軸35x (即,前端側比曲軸35x更靠內里處,后端側 比曲軸35x更靠跟前側),在其中間(嚴格地說,是從操作柄4x前后方向的中央稍偏前)的彎曲加工部415 x位于曲軸35x的緊上方。該彎曲加工 部415 x的向下面能夠起到作為按壓曲軸35x及彈簧26x的按壓部的功能。 順《更一提,彎曲加工部415 x的左端部415x2稍向下方彎曲。
并且,使彎曲加工部415x的右端部415x1附近的向上面切起,形成突 起416x。如圖21所示,突起416x向右突出稍超過彎曲加工部415x的右 端部415x1,在其右側端向上方彎折立起。并且,如圖22至圖24所示, 在突起416x的右側端,前緣的至少一部分416x1向前方伸出。突起416x 從左側插入穿設于基部2x中央的立起部24x的開口 25x,并伴隨第一操作 部41x的轉動,沿開口 25x的前緣25xl上下運動。通過該突起416x接觸 開口25x的上緣,阻止第一操作部41x的一定以上的向上運動。此外,由 于彎曲加工部415x的右端部415x1與突起416 x右側端的前緣部分416x1 以從左右夾持立起部24x (的開口 25x的周緣部)的方式相對,因此,通 過這些彎曲加工部415x及突起416x與立起部24x之間的卡合,能夠抑制 第一操作部41x相對于基部2x的寬度方向的松動。
在位于從彎曲加工部415x向后方處的側壁的上壁附近穿設有可轉動 地支承下述閂鎖43x及第二操作部42x的軸承孔417x、 418x。并且,將第 一操作部4lx后端附近的上壁面設定為使用者可用手指進行按下操作的指 壓區(qū)域411x。在從該指壓區(qū)域411x偏前方的部位處形成沿上下方向貫穿 上壁的窗412x。
保持機構與之前描述的實施方式一樣,通過閂鎖43x使笫 一操作部41 x 保留在基部2x上。閂鎖43x與第二操作部42x為一體部件,該部件容納在 第一操作部41x內并且可動地支承于第一操作部41 x。閂鎖43x與第二操 作部42x例如是樹脂成形的寬度較小的板狀體。
閂鎖43x向下方延伸,在其下端部帶有向后突出的爪431x。銷432x、 433x從閂鎖43x上端附近的左右側面突出。通過將這些銷432x、 433x插 入穿設于第一操作部41x左右側壁的軸承孔417x、 418x中,使閂鎖43x 及第二操作部42x可轉動地支承于第一操作部41x。
上下厚度較薄的板簧類彈性體434x從閂鎖43x的前側、且在銷432x、433x與爪431x中間的高度位置向前上方延伸。彈性體434x的前端部接觸 第一操作部41x的上壁。
第二操作部42x與閂鎖43x的后側接合并從該處向后方x延伸。笫二 操作部42x的后端附近的上面向上方鼓出,從開設在第一操作部41x的上 壁的窗412x突出并露出。該露出部分成為使用者可用手指進行按下操作的 指壓區(qū)域421x。第二操作部42x的指壓區(qū)域421x正好與第一操作部41x 的指壓區(qū)域411x的前方鄰接。
下面,對裝訂用具l x使用時的動作進行描述。當第一操作部41x懸 于圖23所示的非鎖定位置時,裝訂桿3x形成開放狀態(tài)。即,如圖21中實 線所示,通過彈簧26x的加載力向左上方推升曲軸35x,第二裝訂桿要件 33x、 34x繞轉動軸331x、 341x向左轉動,第二裝訂桿要件33x、 34x的頂 端部與第一裝訂桿要件31x、 32x的頂端部分離。這時,向下方彎曲的彎曲 加工部415x的左端部415x2掛住曲軸35x,從而阻止曲軸35x及第二裝訂 桿要件33x、 34x繼續(xù)左行。
當使用者將手指放在指壓區(qū)域411x上并按下第一操作部41x時,操作 柄4x整體以軸部23x為中心向下方轉動。在第一操作部41x向鎖定位置移 動的過程中,彎曲加工部415 x的向下面按壓曲軸35x, 一邊壓縮彈簧26x, 一邊使曲軸35x向右下方下降。這樣,如圖21中的點劃線所示,第二裝訂 桿要件33x、 34x繞轉動軸331x、 341x向右轉動,最后,第二裝訂桿要件 33x、 34x的頂端部與第一裝訂桿要件31x、 32x的頂端部接合。
并且,隨著第一操作部41x接近鎖定位置,爪431x的后緣與閂鎖架 27x的前緣抵接。當從此處第一操作部41x進一步下降時,由閂鎖架27x 向前推動爪431x,閂鎖43x及第二操作部42x在第一操作部41 x內繞銷 432x、 433x轉動,以使爪431x脫離閂鎖架27x。 同時,前端部抵接第一 操作部41 x的上壁的彈性體434x以頂撐的方式產生彈性變形、存儲彈力。 若第一操作部41x完全降下,則爪431x的后緣與閂鎖架27x的前緣分離, 向前方推爪431x的力消失,因此,彈性體434x的加載力使閂鎖43x及第 二操作部42x繞銷432x、 433x反向轉動而恢復原位。結果,如圖24所示,保持機構的閂鎖43x的爪431x與基部2x的閂鎖架27x卡合,使第一操作 部41x保持在鎖定位置。因此,彎曲加工部415x約束曲軸35x及第二裝訂 桿要件33x、 34x、將裝訂桿3x保持在閉合狀態(tài)。
在第一操作部41x處于圖24所示鎖定位置的狀態(tài)下,當使用者將手指 放在指壓區(qū)域421并按下操作第二操作部42x時,克服彈性體434x的加載 力,閂鎖43x及第二操作部42x在第一操作部41x內繞銷432x、 433x轉動, 爪431x向前移動并與閂鎖架27x脫離。正如已描述的那樣,彈簧26x受到 壓縮,存儲有向左上方推升曲軸35x的彈力。也就是說,通過彎曲加工部 415 x及曲軸35x,沿從鎖定位置朝非鎖定位置的向上方向對第一操作部 41x彈性加載。因此,當解除了由閂鎖43x與閂鎖架27x的卡合進行的保 持時,操作柄4x迅速向上轉動、到達圖23所示的非鎖定位置,并且,解 除了由彎曲加工部415 x進行的約束的曲軸35x及第二裝訂桿要件33x、 34x 向左轉動,從而裝訂桿3x形成開放狀態(tài)。
在圖19至圖24所示的例子中,由于裝訂用具lx具有用于裝訂紙張類 的可開閉的裝訂桿3x和操作體4x,該操作體接受按下操作從使上述裝訂 桿3x成為開放狀態(tài)的非鎖定位置位移到使裝訂桿3x成為閉合狀態(tài)的鎖定 位置并通過保持機構保持在鎖定位置,并且,在處于鎖定位置時通過受到 按下操作解除由保持機構對鎖定位置的保持,因此,通過一個指頭的按下 操作就可完成裝訂桿3x的閉合/開放動作。另外,還可避免出現伴隨提升 操作體4x而使整個文件夾抬起的不利情況。
由于裝訂用具lx具有用于裝訂紙張類的可開閉的裝訂桿3x,通過 按下操作從使上述裝訂桿3x成為開放狀態(tài)的非鎖定位置位移到使裝訂桿 3x成為閉合狀態(tài)的鎖定位置的第一操作部41x,將到達上述鎖定位置的上 述第一操作部41x保持在鎖定位置的保持機構,以及通過按下操作解除上 述保持機構對上述第一操作部41x的保持的第二操作部42x,因此,使用 者可憑直覺進行操作。
由于沿從上述鎖定位置向上述非鎖定位置的方向對上述第一操作部 41x進行彈性加載,因此,通過按下第二操作部42x的單按式操作就可迅速4吏裝訂桿3x形成開放狀態(tài)。
由于上述裝訂桿3x具有第一裝訂桿要件31x、 32x和可相對于第一裝 訂桿要件31x、 32x轉動的第二裝訂桿要件33x、 34x,兩裝訂桿要件31x、 32x、 33x、 34x的頂端部彼此可開閉,設置了從上述第二裝訂桿要件33x、 34x的基端部向與轉動軸331x、341x的軸心交叉的方向突出的受壓部315x, 另一方面,上述第一操作部41x的頂端側以基端側為中心上下轉動,在該 基端側與頂端側之間設置了具有從上方按壓上述受壓部315x的向下面的 按壓部415x,因此,不必像從前的文件夾那樣利用肘節(jié)作用,打開裝訂桿 3x時不必施加很大的操作力。
如果上述保持機構具有在成為上述裝訂桿3x立足地的基部2x上保留 上述第一操作部41x的閂鎖43x,上述閂鎖43x及上述笫二操作部42x可 動地支承于上述第一操作部41x,并在上述基部2x上設置上述閂鎖43x卡 合的閂鎖架!T7x,那么就不難使第二操作部42x的位置接近第一操作部41x, 從而使用者不會對裝訂用具lx的使用方法產生疑惑。
由于將可放置手指的指壓區(qū)域411x設定在上述第一操作部41x的頂端 側,將上述第二操作部42x的可放置手指的指壓區(qū)域421x設定在從上述第 一操作部41x的指壓區(qū)域411x偏向基端側的部位,因此,可在有利于第一 操作部41x轉動操作的頂端附近配置第一操作部41x的指壓區(qū)域411x,并 使笫二操作部42x的指壓區(qū)域411x以自然的形態(tài)與第一操作部41x的指壓 區(qū)域411x鄰接。
由于上述閂鎖43x和上述第二操作部42x形成一體件,因此,能夠實 現機構的簡單化。
上述閂鎖43x和沿使閂鎖43 x與上述閂鎖架27 x卡合的方向彈性加載 的彈性體434x形成一體件,通過上述第二操作部42x承受的操作力,上述 閂鎖43x克服上述彈性體434x的加載力而與上述閂鎖架27x脫離,從而能 夠減少部件數量。
由于上述第一操作部41 x形成向下方開口的中空狀,在其內部容納上 述第二操作部42x,并且,上述閂鎖43x向笫一操作部41x的下方突出,因此,能夠4吏操作體4 x整體緊湊化。另外,第二操作部42x、閂鎖43x 等較小部件沒有暴露在表面,從而提高了美觀性。
由于在上述第一操作部41 x中設置了向上方開口的窗412x,上述第二 操作部42x中能放置手指的指壓區(qū)域421x從該窗412x露出,因此,易于 進行第二操作部42 x的按下操作。
由于上述按壓部415 x與上述第一操作部41x—體成形,因此,可減 少部件數量并節(jié)約組裝工時。
由于在從上述基部2立起的立起部24 x形成開口 25x,在上述第一操 作部41x —體形成插入上述立起部24x的開口 25x內并沿其緣部上下運動 的突起416x,因此,通過立起部24x與突起416 x的卡合,能夠抑制第一 操作部41x相對于基部2x的松動。
由于上述第一操作部41x是對金屬板進行沖壓加工等形成的金屬成形 品,因此,能夠以低成本制造,并能適當地確保其剛性。另夕卜,裝訂桿3x、 基部2x由金屬制成,通過以金屬制成第一操作部41x,還能夠實現裝訂用 具lx整體的統(tǒng)一感。
其它部件的具體結構可以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范圍內釆用各種變形。
權利要求
1. 一種裝訂用具,具有用于裝訂紙張類的能夠開閉的裝訂桿;和操作體,該操作體接受按下操作、從使上述裝訂桿處于開放狀態(tài)的非鎖定位置位移到使裝訂桿處于閉合狀態(tài)的鎖定位置、通過規(guī)定的保持機構被保持在鎖定位置處,并且,在位于鎖定位置時接受按下操作、解除保持機構進行的朝鎖定位置的保持。
2.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裝訂用具,其中,上述操作體具有接受按 下操作、從使上述裝訂桿處于開放狀態(tài)的非鎖定位置位移到使裝訂桿處于 閉合狀態(tài)的鎖定位置的第一操作部,和接受按下操作、解除上述保持機構 對上述第一操作部的保持的第二操作部。
3.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裝訂用具,其中上述第一操作部沿從上述 鎖定位置向上述非鎖定位置的方向被彈性加載。
4.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裝訂用具,其中上述裝訂桿,具有第一裝 訂桿要件和相對于第 一裝訂桿要件相對轉動的第二裝訂桿要件,開閉兩裝 訂桿要件的頂端部彼此,并設有從上述第二裝訂桿要件的基端部向與轉動 軸心交叉的方向突出的受壓部,另一方面,上述第一操作部,頂端側以基 端側為中心上下轉動,并在該基端側與頂端側之間設置有具有從上方按壓 上述受壓部的向下面的按壓部。
5. 根據權利要求2、 3或4所述的裝訂用具,其中上述保持機構具 有將上述第一操作部保留在成為上述裝訂桿的立足處的基部上的閂鎖;上述閂鎖及上迷第二操作部可動地被支承在上述第一操作部,并且, 在上述基部設置有上述閂鎖卡合的閂鎖架。
6. 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裝訂用具,其中 在上述第一操作部的頂端側設定有能夠放置手指的指壓區(qū)域; 在從上述第一操作部的指壓區(qū)域偏向基端側的部位處設定有上述第二操作部的能夠放置手指的指壓區(qū)域。
7. 根據權利要求5或6所述的裝訂用具,其中上述閂鎖和上述第二 操作部作為一體的部件而構成。
8. 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裝訂用具,其中上述閂鎖、以及對閂鎖沿 使其與上述閂鎖架卡合的方向彈性加載的彈性體作為一體的部件而構成;通過上述第二操作部受到的操作力,上述閂鎖克服上述彈性體的加栽 力從上述閂鎖架脫離。
9. 根據權利要求5、 6、 7或8所述的裝訂用具,其中上述第一操作 部形成向下開口的中空狀,在其內部收納上述第二操作部,并且上述閂鎖 向第一操作部的下方突出。
10. 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裝訂用具,其中在上述第一操作部設置 有向上方開口的窗,上述第二操作部的能夠放置手指的指壓區(qū)域從該窗露 出。
11.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裝訂用具,其中上述按壓部一體成形于 上述笫一操作部。
12. 根據權利要求l、 2、 3、 4、 5、 6、 7、 8、 9、 10或11所述的裝訂 用具,其中在從作為上述裝訂桿的立足處的基部立起的立起部形成開口;在上述笫一操作部一體成形有插入上述立起部的開口內、沿其緣部上 下運動的突起。
13. 根據權利要求l、 2、 3、 4、 5、 6、 7、 8、 9、 10、 11或12所述的裝訂用具,其中上述第一操作部為對金屬板材進行加工而形成的金屬成 形品。
14. 一種文件夾,其使用了權利要求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或13所述的裝訂用具,其中,上述裝訂用具安裝在連接封面、 封脊以及封底而成的封皮的內面。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裝訂用具、文件夾,謀求簡化開放裝訂桿時的操作。本發(fā)明的裝訂用具(1)具有接受按壓操作而從使裝訂桿(3)處于開放狀態(tài)的非鎖定位置移動至使裝訂桿(3)處于閉合狀態(tài)的鎖定位置的第一操作部(41),將到達鎖定位置的第一操作部(41)保持在鎖定位置的保持機構(43),以及接受按壓操作而解除保持機構對第一操作部(41)的保持的第二操作部(42)。
文檔編號B42F13/36GK101412337SQ20081017856
公開日2009年4月22日 申請日期2008年9月4日 優(yōu)先權日2007年9月4日
發(fā)明者秋山弘昭 申請人:國譽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