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種紡絲甬道。
背景技術:
紡絲加工中,紡絲甬道是絲的形成過程,也是熔劑的揮發(fā)和回收過程,熔劑的揮發(fā)條件是影響紡絲狀況和產品質量的重要因素,絲線在行進過程中易形成熔劑揮發(fā)不均造成的斷裂,回彈不良,條干不均等情況。
現(xiàn)有技術中一般使用側吹風裝置,側吹風的風速過大會導致紡絲飄蕩和條干不均,過小會導致絲線凝結速度減慢,密度小無法提高紡絲速度,紡絲甬道的溫度不均和恒溫不良也會影響絲線的成型質量,側吹風氣流垂直于絲線行進方向,甬道內熱氣流容易產生紊亂,從而引起并絲現(xiàn)象和絲束截面變形,影響整個紡絲成型過程。而且現(xiàn)有技術中的紡絲甬道一般為整段柱形體通道,受限于通道的長度,絲線出甬道時,達不到與氣流的充分接觸,從而進一步影響了絲線的質量問題。另外,其柱形通道的出口端無轉接部件,還存在絲線難以轉入下一加工部件的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出的是一種紡絲甬道,其目的旨在克服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上述不足,避免氣流對絲束的干擾,使絲線能全方位的穩(wěn)定伴熱,保證絲線質量。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解決方案:紡絲甬道,其結構包括中空的紡絲甬道本體及設置于紡絲甬道本體底部甬道出口處的錐形體形的轉接件,紡絲甬道本體包括不少于三個的奇數個依次排列的方形通道段及一個倒梯形通道段,相鄰的方形通道段相互固定連接,頂部的方形通道段的頂端為甬道進口,底部的方形通道段底端與倒梯形通道段的上端固定連接,倒梯形通道段的下端與轉接件固定連接,頂部的方形通道段的頂端設進風整流器,進風整流器的進風口與A分流器的出風口管路互通,A分流器的進風口管路與連接外部氣源的進風管路互通,底部的方形通道段左右各設位置對應的下回風口,下回風口上端設左右位置對應的上回風口,下回風口與上回風口均與回風管路互通,回風管路與B分流器的進風口管路互通,B分流器的出風口管路與回風整流器的進風口互通,回風整流器左右位置對應設置在中間的方形通道段的兩側。
優(yōu)選的,所述的多個依次排列的方形通道段的總長度為6-8m。
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結構簡單有效,使甬道內氣流穩(wěn)定,分配均勻,避免側吹風對絲束的干擾,頂部吹風使氣流在任一截面均能保持一致性,避免絲束飄蕩互相纏繞及絲束截面被吹扁。底部的方形通道段的回風口,解決了高速紡絲時回風不及時、大量熔劑從紡絲甬道出口溢出的現(xiàn)象,使熔劑全面回收,避免紡絲卷繞間的污染,并對余熱回收利用,直接輸送到中間的方形通道段,無需額外的加熱保溫裝置,利于紡絲甬道的溫度保持均勻、穩(wěn)定,使絲線能全方位的穩(wěn)定伴熱,能滿足高速紡絲的紡絲甬道環(huán)境。紡絲甬道本體的設計保證方形通道段足夠長,能夠使進入的絲線向下運動過程中充分與氣流接觸,而倒梯形通道段有利于絲線的聚攏。絲線依其自重導出甬道出口,能夠減少紡絲的毛絲和斷頭的產生,能夠減少原料的消耗。另外與倒梯形通道段固定連接的轉接件,也有利于絲線的聚攏,同時也方便將其內的絲線轉入下一加工部件。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紡絲甬道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的1是方形通道段、2是倒梯形通道段、3是轉接件、4是甬道進口、5是甬道出口、6是絲線、7是進風整流器、8是A分流器、9是進風管路、10是上回風口、11是下回風口、12是回風整流器、13是B分流器、14是回風管路、15是風向箭頭。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如圖1所示,紡絲甬道,其結構包括中空的紡絲甬道本體及設置于紡絲甬道本體底部甬道出口5處的錐形體形的轉接件3,紡絲甬道本體包括不少于三個的奇數個依次排列的方形通道段1及一個倒梯形通道段2,相鄰的方形通道段1相互固定連接,頂部的方形通道段1的頂端為甬道進口4,底部的方形通道段1底端與倒梯形通道段2的上端固定連接,倒梯形通道段2的下端與轉接件3固定連接,頂部的方形通道段1的頂端設進風整流器7,進風整流器7的進風口與A分流器8的出風口管路互通,A分流器8的進風口管路與連接外部氣源的進風管路9互通,底部的方形通道段1左右各設位置對應的下回風口11,下回風口11上端設左右位置對應的上回風口10,下回風口11與上回風口10均與回風管路14互通,回風管路14與B分流器13的進風口管路互通,B分流器13的出風口管路與回風整流器12的進風口互通,回風整流器12左右位置對應設置在中間的方形通道段1的兩側,無需設置加熱保溫裝置即可保證溫度均勻穩(wěn)定。
所述的多個依次排列的方形通道段1的總長度為6-8m。
以上所述的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創(chuàng)造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