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建筑玻璃窗的隔熱貼膜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玻璃窗貼膜,尤其涉及一種用于建筑玻璃窗的隔熱貼膜。
背景技術(shù):
建筑節(jié)能是墻體開口部位的保溫。我國民宅的門窗洞口熱能損失量是發(fā)達國家的幾倍甚至十幾倍。建筑節(jié)能包括新建(含改建及擴建)建筑節(jié)能和既有建筑節(jié)能改造。我國既有建筑面積的400億平方米,其中大多數(shù)建筑不節(jié)能;全國公共建筑面積大約為45億平方米,其中采用中央空調(diào)的公共建筑(商場、辦公樓、賓館)為5飛億平方米,而占既有建筑面積11%的公共建筑單位面積能耗大約是普通居住的建筑10倍左右,堪稱耗能大戶;一些公共建筑門窗面積占建筑面積比例超過20%,而透過門窗的能耗約占整個建筑的50%。通過玻璃的能量損失約占門窗能耗的75%,占窗戶面積80%左右的玻璃能耗占第一位。因此,建筑節(jié)能改造的重點是公共建筑,門窗及幕墻改造是建筑節(jié)能的關(guān)鍵,而其中的玻璃改造則是節(jié)能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如何開發(fā)一種能有效避免了強光和眩光,提高了舒適度;也有良好的隔熱效果,具有良好的阻燃性,成為本領(lǐng)域技術(shù)人員努力的方向。
發(fā)明內(nèi)容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用于建筑玻璃窗的隔熱貼膜,此隔熱貼膜實現(xiàn)了一定的霧度,有效避免了強光和眩光,提高了舒適度;且提高了離型紙中淋膜層與離型劑涂層結(jié)合力不高的問題。為達到上述目的, 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shù)方案是:一種用于建筑玻璃窗的隔熱貼膜,包括上表面鍍覆有第一金屬層安全基材層和下表面鍍覆有第二金屬層隔熱層,此安全基材層下表面與所述隔熱層上表面之間具有第一阻燃丙烯酸壓敏膠層;所述隔熱層的第二金屬層通過第二阻燃丙烯酸壓敏膠層與一離型膜粘合連接;所述第二阻燃丙烯酸壓敏膠層與離型膜的接觸面具有若干個凸起部從而形成的粗糙度為2.821um 3.324um的下表面;所述離型膜包括上表面分別涂覆有霧面抗靜電涂層的薄膜層和下表面淋膜有PE膜的原紙層,此薄膜層和原紙層通過一膠粘劑層粘接;所述霧面抗靜電涂層另一表面涂覆有離型劑涂層,此霧面抗靜電涂層與離型劑涂層接觸的表面具有若干個凹槽。上述技術(shù)方案中進一步改進的技術(shù)方案如下:1.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阻燃丙烯酸壓敏膠層的厚度為5 20μπι,所述第二阻燃丙烯酸壓敏膠層的厚度為5 20 μ m。2.上述方案中,所述安全基材層的厚度為25 100μπι;所述隔熱層的厚度為2 5 μ m03.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金屬層、第二金屬層為金層、銀層、銅層、鋁層和鈦層中一種。[0011]由于上述技術(shù)方案運用,本實用新型與現(xiàn)有技術(shù)相比具有下列優(yōu)點:1.本實用新型用于建筑玻璃窗的隔熱貼膜,其直接安裝于窗玻璃的表面上,既有良好的隔熱效果,也具有良好的阻燃性;其次,其包括上表面鍍覆有第一金屬層安全基材層和下表面鍍覆有第二金屬層隔熱層,此安全基材層下表面與所述隔熱層上表面之間具有第一阻燃丙烯酸壓敏膠層,增加了兩層金屬層間隔距離,從而降低了鏡面反射,使用這種隔熱貼膜后,膜后面的人員可以透過玻璃清晰看到膜外的情況,而膜外的人員則較難或看不到膜后的情況,還可以起到隱蔽膜后情況的作用。2.本實用新型用于建筑玻璃窗的隔熱貼膜,其感壓式粘膠層與離型膜的接觸面具有若干個凸起部從而形成的粗糙度為2.821um 3.324um下表面,利用了光的漫反射原理,從而實現(xiàn)貼膜可以有一定的霧度,有效避免了強光和眩光,提高了舒適度。
附圖1為本實用新型用于建筑玻璃窗的隔熱貼膜結(jié)構(gòu)示意圖;附圖2為本實用新型離型膜結(jié)構(gòu)示意圖。以上附圖中:1、安全基材層;2、隔熱層;3、第一阻燃丙烯酸壓敏膠層;4、第二阻燃丙烯酸壓敏膠層;41、接觸面;42、凸起部;5、離型膜;51、霧面抗靜電涂層;52、薄膜層;53、PE膜;54、原紙層;55、膠粘劑層;56、離型劑涂層;57、凹槽;6、第一金屬層;7、第二金屬層。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jié)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實施例1:一種用于建筑玻璃窗的隔熱貼膜,包括上表面鍍覆有第一金屬層6安全基材層I和下表面鍍覆有第二金屬層7隔熱層2,此安全基材層I下表面與所述隔熱層2上表面之間具有第一阻燃丙烯酸壓敏膠層3 ;所述隔熱層2的第二金屬層7通過第二阻燃丙烯酸壓敏膠層4與一離型膜5粘合連接;所述第二阻燃丙烯酸壓敏膠層4與離型膜5的接觸面41具有若干個凸起部42從而形成的粗糙度為2.821um 3.324um的下表面;所述離型膜5包括上表面分別涂覆有霧面抗靜電涂層51的薄膜層52和下表面淋膜有PE膜53的原紙層54,此薄膜層52和原紙層54通過一膠粘劑層55粘接;所述霧面抗靜電涂層51另一表面涂覆有離型劑涂層56,此霧面抗靜電涂層51與離型劑涂層56接觸的表面具有若干個凹槽57。上述第一阻燃丙烯酸壓敏膠層3的厚度為5 20μπιμπι,所述第二阻燃丙烯酸壓敏膠層4的厚度為5 20 μ mum。上述安全基材層I的厚度為90 μ m ;所述隔熱層2的厚度為4 μ m。上述第一金屬層6為銀層,第二金屬層7為鋁層。實施例2:—種用于建筑玻璃窗的隔熱貼膜,包括上表面鍍覆有第一金屬層6安全基材層I和下表面鍍覆有第二金屬層7隔熱層2,此安全基材層I下表面與所述隔熱層2上表面之間具有第一阻燃丙烯酸壓敏膠層3 ;所述隔熱層2的第二金屬層7通過第二阻燃丙烯酸壓敏膠層4與一離型膜5粘合連接;所述第二阻燃丙烯酸壓敏膠層4與離型膜5的接觸面41具有若干個凸起部42從而形成的粗糙度為2.821um 3.324um的下表面;所述離型膜5包括上表面分別涂覆有 霧面抗靜電涂層51的薄膜層52和下表面淋膜有PE膜53的原紙層54,此薄膜層52和原紙層54通過一膠粘劑層55粘接;所述霧面抗靜電涂層51另一表面涂覆有離型劑涂層56,此霧面抗靜電涂層51與離型劑涂層56接觸的表面具有若干個凹槽57。上述第一阻燃丙烯酸壓敏膠層3的厚度為5 20 μ m,所述第二阻燃丙烯酸壓敏膠層4的厚度為5 20 μ m。上述安全基材層I的厚度為35 μ m ;所述隔熱層2的厚度為2.5 μ m。 上述第一金屬層6為鈦層、第二金屬層7為鈦層。采用上述用于建筑玻璃窗的隔熱貼膜時,其直接安裝于窗玻璃的表面上,既有良好的隔熱效果,也具有良好的阻燃性;其次,其包括上表面鍍覆有第一金屬層安全基材層和下表面鍍覆有第二金屬層隔熱層,此安全基材層下表面與所述隔熱層上表面之間具有第一阻燃丙烯酸壓敏膠層,增加了兩層金屬層間隔距離,從而降低了鏡面反射,使用這種隔熱貼膜后,膜后面的人員可以透過玻璃清晰看到膜外的情況,而膜外的人員則較難或看不到膜后的情況,還可以起到隱蔽膜后情況的作用;再次,其感壓式粘膠層與離型膜的接觸面具有若干個凸起部從而形成的粗糙度為2.821um 3.324um下表面,利用了光的漫反射原理,從而實現(xiàn)貼膜可以有一定的霧度,有效避免了強光和眩光,提高了舒適度。上述實施例只為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shù)構(gòu)思及特點,其目的在于讓熟悉此項技術(shù)的人士能夠了解本實用新型的內(nèi)容并據(jù)以實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凡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精神實質(zhì)所作的等效變化或修飾,都應(yīng)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
權(quán)利要求1.一種用于建筑玻璃窗的隔熱貼膜,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表面鍍覆有第一金屬層(6)安全基材層(I)和下表面鍍覆有第二金屬層(7)隔熱層(2),此安全基材層(I)下表面與所述隔熱層(2)上表面之間具有第一阻燃丙烯酸壓敏膠層(3);所述隔熱層(2)的第二金屬層(7)通過第二阻燃丙烯酸壓敏膠層(4)與一離型膜(5)粘合連接;所述第二阻燃丙烯酸壓敏膠層(4)與離型膜(5)的接觸面(41)具有若干個凸起部(42)從而形成的粗糙度為2.821um 3.324um的下表面;所述離型膜(5)包括上表面分別涂覆有霧面抗靜電涂層(51)的薄膜層(52)和下表面淋膜有PE膜(53)的原紙層(54),此薄膜層(52)和原紙層(54)通過一膠粘劑層(55 )粘接;所述霧面抗靜電涂層(51)另一表面涂覆有離型劑涂層(56 ),此霧面抗靜電涂層(51)與離型劑涂層(56)接觸的表面具有若干個凹槽(57)。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隔熱貼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阻燃丙烯酸壓敏膠層(3)的厚度為5 20 μ m,所述第二阻燃丙烯酸壓敏膠層(4)的厚度為5 20μπι。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隔熱貼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基材層(I)的厚度為25 100 μ m ;所述隔熱層(2)的厚度為2 5 μ m。
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隔熱貼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屬層(6)、第二金屬層(7)為金層、銀層 、銅層、鋁層和鈦層中一種。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用于建筑玻璃窗的隔熱貼膜,包括上表面鍍覆有第一金屬層安全基材層和下表面鍍覆有第二金屬層隔熱層,此安全基材層下表面與所述隔熱層上表面之間具有第一阻燃丙烯酸壓敏膠層;所述隔熱層的第二金屬層通過第二阻燃丙烯酸壓敏膠層與一離型膜粘合連接;所述第二阻燃丙烯酸壓敏膠層與離型膜的接觸面具有若干個凸起部;所述離型膜包括上表面分別涂覆有霧面抗靜電涂層的薄膜層和下表面淋膜有PE膜的原紙層,此薄膜層和原紙層通過一膠粘劑層粘接;所述霧面抗靜電涂層另一表面涂覆有離型劑涂層。本實用新型實現(xiàn)了一定的霧度,有效避免了強光和眩光,提高了舒適度;且提高了離型紙中淋膜層與離型劑涂層結(jié)合力不高的問題。
文檔編號B32B7/12GK203093176SQ201320070799
公開日2013年7月31日 申請日期2013年2月6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3年2月6日
發(fā)明者金闖, 張慶杰 申請人:斯迪克新型材料(江蘇)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