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聚酰胺系樹脂層疊薄膜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由聚酰胺系樹脂形成的層疊薄膜,具體涉及在高濕度下的滑動性好、透明度高、適合包裝等用途的聚酰胺系樹脂層疊薄膜。
背景技術:
聚酰胺系樹脂層疊薄膜,由于具有良好的機械性能及熱特性和高的氣體阻擋性,所以廣泛用于包裝用途,尤其是食品包裝用途。但是,以往的聚酰胺系樹脂層疊薄膜,有在高濕度環(huán)境下因吸濕而軟化,滑動性惡化的缺陷,因此,特別在梅雨季節(jié),在印刷、蒸鍍、層壓、制袋等加工作業(yè)時,有時產(chǎn)生起因于滑動性差的故障。為防止這類故障,作為改進表面滑動性的手段,提出了通過延伸充填有二氧化硅或陶土等微粒子的樹脂,在表面形成突起的方法,或在樹脂中充填高級脂肪酸的雙酰胺化合物等有機潤滑劑的方法等。此外,已知還有,如專利文獻1,通過充填具有特定的細孔容積的二氧化硅微粒子,抑制延伸時的空隙的發(fā)生,同時賦予表面凹凸,發(fā)現(xiàn)高濕度下良好的滑動性和高透明性的方法。另外,在專利文獻2中,公開了通過調整薄膜表面的突起形狀或薄膜表層的微細空隙,而使顯現(xiàn)出高濕度下良好的滑動性的技術。
專利文獻1特開平9-143283號公報專利文獻2特開平9-272748號公報但是,在通過延伸充填有微粒子的樹脂,在表面形成突起的方法中,由于如果不大量充填微粒子,就不能得到良好的滑動性,因此隨之透明度下降,不能用于包裝用途。此外,在樹脂中充填有機潤滑劑的方法,雖不引起透明度的下降,但與其它材料的粘接性或表面的潤濕性惡化,有難實施印刷、蒸鍍、層壓等加工的缺陷。另外,特開平9-143283號公報公開的方法,在制造薄的雙軸向延伸薄膜的情況下,雖能夠同時顯現(xiàn)出某種程度的透明性和高的滑動性,但是在制造厚的雙軸向延伸薄膜的情況下,無論怎樣透明性都惡化。此外,根據(jù)特開平9-272748號公報公開的方法,雖能夠得到即使在某種程度濕度高的氣氛下也表現(xiàn)良好的滑動性的聚酰胺薄膜,但根據(jù)該方法的聚酰胺薄膜,在梅雨季節(jié)等濕度極高的氣氛下,也不能維持良好的滑動性。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目的在于,解決上述以往的聚酰胺系樹脂層疊薄膜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聚酰胺系樹脂層疊薄膜,其滑動性好,即使在高濕度環(huán)境下也具有優(yōu)異的處理作業(yè)性,同時透明性好,適合包裝等用途。
在本發(fā)明中,發(fā)明1所述的發(fā)明的構成在于,是利用共擠壓法制造的聚酰胺系樹脂層疊薄膜,在基材層的至少一面上層疊被覆層,在80%RH的氣氛下測定時的動態(tài)摩擦系數(shù)在0.7以下,濁度值在5.0以下。
發(fā)明2所述的發(fā)明的構成,如發(fā)明1所述的發(fā)明,在于被覆層由含有0.2~1.00重量%的細孔容積為0.3~1.0ml/g的無機微粒子的聚酰胺系樹脂構成。
發(fā)明3所述的發(fā)明的構成,如發(fā)明1或2所述的發(fā)明,在于被覆層的厚度與整個基材層的厚度的比例為0.01~0.4。
發(fā)明4所述的發(fā)明的構成,如發(fā)明1~3中任何一項所述的發(fā)明,在于無機微粒子是二氧化硅粒子。
發(fā)明5所述的發(fā)明的構成,如發(fā)明1~4中任何一項所述的發(fā)明,在于含有0.05~0.30重量%的乙撐雙硬脂酰胺。
發(fā)明6所述的發(fā)明的構成,如發(fā)明1~5中任何一項所述的發(fā)明,在于被覆層含有0.3~0.5重量%的具有1.3~1.8ml/g細孔容積的第二無機微粒子。
本發(fā)明的聚酰胺系樹脂層疊薄膜,由于即使在高的濕度條件下滑動性也良好,所以實施層壓加工、制袋加工等各種加工時的作業(yè)性(加工特性)良好。此外,由于透明性良好,所以能夠非常適合用于包裝等用途。另外,薄膜表面的粘接性良好,能夠容易實施利用各種墨的印刷、金屬等的蒸鍍、與其它薄膜的層壓等加工。
具體實施例方式
在本發(fā)明中,所謂形成基材層及被覆層的聚酰胺系樹脂,是在分子鏈中具有酰胺基的高分子。作為所述聚酰胺系樹脂,可列舉尼龍6、尼龍7、尼龍11、尼龍12、尼龍66、尼龍6T、尼龍MXD6、尼龍46等聚酰胺樹脂、及這些聚酰胺樹脂的共聚物、樹脂混合物、聚合物合金等,但如果采用尼龍6,由于容易制造薄膜,所以優(yōu)選尼龍6。另外,通過ε-己內酰胺的開環(huán)聚合能夠容易制造尼龍6。
此外,用于本發(fā)明的聚酰胺樹脂,優(yōu)選低聚物含量在1重量%以下。如果低聚物含量增加超過1重量%,在將熔化的聚酰胺樹脂卷繞在金屬輥上時,由于低聚物容易附著,因此不優(yōu)選超過此值。此外,用于本發(fā)明的聚酰胺樹脂,優(yōu)選水分率在0.1重量%以下。如果水分率增加超過0.1重量%,由于熔化時產(chǎn)生水解作用,有在雙軸向延伸時引起破斷的顧慮,因此不優(yōu)選水分率大于此值。此外,在作為聚酰胺系樹脂使用尼龍6的時候,尼龍6的相對粘度優(yōu)選在2.5以上4.0以下。如果相對粘度低于2.5,由于雙軸向延伸后的薄膜的沖擊強度降低,因此不優(yōu)選低于此值,相反,如果相對粘度大于4.0,由于難雙軸向延伸未延伸薄膜,因此不優(yōu)選粘度大于此值。
本發(fā)明的聚酰胺系樹脂層疊薄膜,需要利用所謂的共擠壓法制造。也就是,在得到未延伸薄膜時,需要采用將聚酰胺系樹脂裝入2臺或3臺擠壓機,采用2層或3層的多支管、或進料裝置,層疊聚酰胺系樹脂,從擠壓模作為熔融片擠出,用冷卻輥冷卻固化的方法。另外,在用該方法得到未延伸薄膜時,為提高薄板的平面性,提高薄板和旋轉冷卻筒之間的緊貼性,優(yōu)選采用外加靜電的緊貼法或涂布液體的緊貼法。
此外,在本發(fā)明中,需要使由聚酰胺系樹脂構成的被覆層,含有具有規(guī)定的細孔容積的無機微粒子。無機微粒子的種類,只要是由二氧化硅、二氧化鈦、滑石、高嶺土等金屬氧化物,碳酸鈣、磷酸鈣、硫酸鋇等金屬鹽,或有機聚合物構成的粒子等對聚酰胺系樹脂是惰性的微粒子,就不特別限定,但從細孔容積的容易調整的角度考慮,優(yōu)選采用多孔質的二氧化硅微粒子。另外,作為形成二氧化硅微粒子的方法,一般可采用粉碎、分級合成二氧化硅的方法,但也可采用在合成時直接形成球狀微粒子的方法。
此外,無機微粒子,其細孔容積必須在0.3~1.0ml/g,優(yōu)選在0.5~0.8ml/g的范圍。另外,所謂本發(fā)明的細孔容積,是相當于1g無機微粒子所含的細孔的容積(ml/g)。如果細孔容積低于0.3ml/g,在將配合有該細孔容積的聚酰胺系樹脂成形成薄膜狀后,在單軸向或雙軸向延伸其時,產(chǎn)生許多空隙,有損薄膜的透明性,因此不優(yōu)選低于此值,相反,如果細孔容積大于1.0ml/g,在延伸未延伸薄膜的時候,難形成表面凹凸,不能得到足夠的滑動性,因此不優(yōu)選大于此值。另外,二氧化硅微粒子,是凝集一次粒子而成的凝集體,在一次粒子和一次粒子的間隙中形成細孔。此外,細孔容積不同的二氧化硅微粒子,可通過變化合成條件得到。
另外,無機微粒子在被覆層中的含量,需要在0.2重量%以上并低于1.0重量%,優(yōu)選在0.3~0.6重量%。如果含量低于0.2重量%,表面粗度不足,得不到在高濕度條件下良好的滑動性,所以最好不低于此值,相反,如果含量大于1.0重量%,由于薄膜的透明性變差,所以最好不大于此值。
此外,在作為無機微粒子采用二氧化硅微粒子的情況下,作為在聚酰胺樹脂中添加二氧化硅微粒子的方法,適合采用在聚酰胺系樹脂的聚合工序添加的方法。在采用該方法的情況下,能夠非常容易使二氧化硅微粒子分散在聚酰胺系樹脂中,能夠防止在薄膜的延伸中發(fā)生縮孔等缺陷。另外,在采用在聚酰胺系樹脂的聚合反應工序添加二氧化硅微粒子的方法的情況下,由于在單體或低聚物的除去工序流出5~20重量%的二氧化硅微粒子,所以考慮到該流失部分,需要增加二氧化硅微粒子。
另外,二氧化硅微粒子,優(yōu)選平均粒徑在1.5~1.9μm,更優(yōu)選在1.6~1.8μm的范圍內。如果平均粒徑小于1.5μm,在延伸時難形成表面凹凸,得不到足夠的滑動性,所以最好不低于此值,相反,如果平均粒徑大于1.9μm,薄膜的表面粗度過大,有損外觀,所以最好不大于此值。
另一方面,作為本發(fā)明的聚酰胺系樹脂層疊薄膜的層結構,能夠采用在基材層的單面層疊被覆層的2層結構、在基材層的兩面層疊被覆層的3層結構等。此外,本發(fā)明的聚酰胺系樹脂層疊薄膜的厚度,能夠根據(jù)具體的用途任意設定,但通常在10~200μm,優(yōu)選在25~120μm。另外,被覆層的厚度與基材層的厚度的比例,優(yōu)選在0.01以上并小于0.4,更優(yōu)選在0.1以上并小于0.25。如果被覆層的厚度與基材層的厚度的比例小于0.05,不能表現(xiàn)良好的滑動性,所以最好不低于此值,相反,如果被覆層的厚度與基材層的厚度的比例大于0.4,薄膜的透明性惡化,所以最好不大于此值。此外,如果未延伸薄膜上的被覆層的厚度大于25.0μm,在延伸薄膜時難形成表面凹凸,不能表現(xiàn)良好的滑動性,所以最好不大于此值。
此外,本發(fā)明的聚酰胺系樹脂層疊薄膜,是通過單軸向或雙軸向延伸未延伸薄膜制造的,該未延伸薄膜是通過熔融擠出含有聚酰胺系樹脂和無機微粒子的混合物得到的。具體是,能夠采用在用輥式延伸機向縱向延伸由T擠壓模熔融擠出的未延伸薄板,并用展幅式延伸機向橫向延伸后,進行熱固定處理及張弛處理的縱橫延伸方法等。在用如此的縱橫延伸方法制造延伸薄膜的時候,熔融擠出時的優(yōu)選的澆鑄溫度為240~290℃,縱向延伸條件為40~60℃、2.8~4.0倍,橫向延伸條件為60~170℃、3.5~4.5倍,延伸后進行的熱固定處理及張弛處理的條件為180~220℃、3~15%的范圍。另外,除上述的縱-橫延伸外,也可以根據(jù)用途適宜增加縱向·橫向的延伸。
此外,作為制造本發(fā)明的聚酰胺系樹脂層疊薄膜的方法,也能夠采用所謂的縱-縱-橫延伸方法。該縱-縱-橫延伸方法,實質上是在縱向延伸未取向的聚酰胺薄板時,實施第一道的延伸,不冷卻到Tg以下就繼續(xù)進行第二道的延伸,而后以3倍以上、優(yōu)選以3.5倍以上的倍率橫向延伸,進而進行熱固定的方法。另外,在采用縱-縱-橫延伸方法的情況下,作為縱向延伸方法,能夠采用熱輥延伸、紅外線輻射延伸等。在用上述縱-縱-橫延伸方法制造本發(fā)明的聚酰胺系樹脂層疊薄膜的情況下,能夠得到寬度方向的物性差小的雙軸向延伸聚酰胺薄膜。此外,在用縱-縱-橫延伸方法制造本發(fā)明的聚酰胺系樹脂層疊薄膜的情況下,由于縱向延伸時的延伸應力減小,在延伸時,能夠抑制在添加到聚酰胺樹脂中的無機微粒子(二氧化硅微粒子等)的周圍發(fā)生空隙,所以能夠降低濁度。
另外,在采用上述的縱-縱-橫延伸方法制造聚酰胺系樹脂層疊薄膜的情況下,優(yōu)選將第一道的縱向延伸規(guī)定為在65~75℃的溫度下,以大約1.3~1.7倍延伸。如果第一道的延伸倍率低于上述范圍,由于煮沸薄膜時的變形(所謂煮沸變形)變大,無實用性,因此不優(yōu)選低于上述范圍,相反,如果第一道的延伸倍率大于上述范圍,由于縱向的厚斑增大,因此不優(yōu)選大于上述范圍。另外,在采用縱-縱-橫延伸方法制造聚酰胺系樹脂層疊薄膜的情況下,優(yōu)選將第二道的縱向延伸規(guī)定為在80~90℃的溫度下,以大約1.8~2.4倍延伸。如果第二道的延伸倍率低于上述范圍,由于煮沸變形變大,無實用性,因此不優(yōu)選低于上述范圍,相反,如果第二道的延伸倍率大于上述范圍,由于縱向的強度(5%延伸時的強度等)降低,無實用性,因此不優(yōu)選大于上述范圍。此外,通過進行如此的二道延伸,能夠抑制延伸時的應力,從而能夠利用添加的無機微粒子抑制空隙的發(fā)生。另外,優(yōu)選以第一道的縱向延伸倍率與第二道的縱向延伸倍率的比例達到0.6~0.9的范圍內的方式,設定第一道的縱向延伸倍率及第二道的縱向延伸倍率。
此外,在采用縱-縱-橫延伸方法制造聚酰胺系樹脂層疊薄膜的情況下,優(yōu)選將橫向延伸規(guī)定為在120~140℃的溫度下,以大約4.0~5.5倍延伸。如果橫向延伸的倍率低于上述范圍,由于寬度方向的強度(5%延伸時的強度等)降低,無實用性,因此不優(yōu)選低于上述范圍,相反,如果橫向延伸的倍率大于上述范圍,由于寬度方向的熱收縮率變大,因此不優(yōu)選大于上述范圍。另外,如果橫向延伸的溫度低于上述范圍,由于煮沸變形變大,無實用性,因此不優(yōu)選低于上述范圍,相反,如果橫向延伸的溫度高于上述范圍,由于寬度方向的強度(5%延伸時的強度等)降低,無實用性,因此不優(yōu)選高于上述范圍。
另外,在采用縱-縱-橫延伸方法制造聚酰胺系樹脂層疊薄膜的情況下,優(yōu)選在180~230℃的溫度下進行熱固定處理。如果熱固定處理的溫度低于上述范圍,由于縱向方向和寬度方向的熱收縮率變大,因此不優(yōu)選低于上述范圍,相反,如果熱固定處理的溫度高于上述范圍,由于雙軸向延伸薄膜的沖擊強度降低,因此不優(yōu)選高于上述范圍。
此外,在采用縱-縱-橫延伸方法制造聚酰胺系樹脂層疊薄膜的情況下,優(yōu)選將張弛處理規(guī)定為張弛5~10%。如果張弛處理的比例低于上述范圍,由于縱向方向和寬度方向的熱收縮率變大,因此不優(yōu)選低于上述范圍,相反,如果張弛處理的比例大于上述范圍,由于縱向方向和寬度方向的強度(5%延伸時的強度等)降低,無實用性,因此不優(yōu)選大于上述范圍。
此外,還能夠在本發(fā)明的聚酰胺系樹脂層疊薄膜中,在不損害特性的范圍內,含有潤滑劑、抗粘連劑、熱穩(wěn)定劑、氧化防止劑、耐光劑、耐沖擊性改進劑等各種添加劑。尤其,如果添加可發(fā)揮降低表面能的效果的乙撐雙硬脂酸等有機潤滑劑,可更加提高薄膜的滑動性,因此優(yōu)選添加該有機潤滑劑。另外,如果添加的有機潤滑劑的量低于0.05重量%,不能有助于提高滑動性,相反,如果有機潤滑劑的量大于0.30重量%,由于薄膜的透明性或薄膜表面的粘接性惡化,因此不優(yōu)選大于上述范圍。
此外,對于本發(fā)明的聚酰胺系樹脂層疊薄膜,還能夠根據(jù)用途施加改進尺寸穩(wěn)定性的熱處理或調濕處理。此外,還能夠實施改進薄膜表面的粘接性的電暈處理、涂層處理或火焰處理等,或實施印刷、蒸鍍、層壓等加工。
另外,按如上所述得到的本發(fā)明的聚酰胺系樹脂層疊薄膜,其在80%RH的氣氛下的動態(tài)摩擦系數(shù)必須在0.7以下,更優(yōu)選在0.4以下。如果動態(tài)摩擦系數(shù)大于0.7,由于實施制袋加工等加工時的加工性變差,因此不優(yōu)選大于此值。另外,如果在80%RH的氣氛下的動態(tài)摩擦系數(shù)低于0.3,由于在將薄膜卷狀在輥上時容易產(chǎn)生卷偏,因此不優(yōu)選低于此值。
此外,本發(fā)明的聚酰胺系樹脂層疊薄膜,其濁度值必須在5.0以下,更優(yōu)選在3.0以下。如果濁度值大于5.0,由于透明性變差,不適合作為食品包裝用的薄膜,因此不優(yōu)選大于此值。
實施例以下,通過實施例具體說明本發(fā)明的聚酰胺系樹脂層疊薄膜,但本發(fā)明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實施例的方式。
·形成被覆層的樹脂的制造采用間歇式聚合釜,通過ε-己內酰胺的開環(huán)聚合,得到尼龍6的薄片(chip)(以下稱為被覆樹脂)。此外,在聚合時,在ε-己內酰胺的水溶液中,按規(guī)定量添加細孔容積0.8ml/g、平均粒徑1.9μm的二氧化硅微粒子(富士シリシア化學公司制造SY530),通過用高速攪拌機使其分散,將二氧化硅微粒子分散在尼龍6內。然后,在通過采用間歇式提取釜,用熱水提取處理得到的尼龍6的薄片,使尼龍6的薄片中的單體和低聚物的含量達到1重量%以下后,使其干燥到水分率達到0.1重量%以下。得到的尼龍6的薄片的相對粘度,按20℃的測定值(使用96%濃硫酸溶液時)大約為3.0。另外,聚合時添加的二氧化硅微粒子的細孔容積及平均粒徑,分別用以下的方法測定。
使用株式會社島津制作所制造的高速比表面積/細孔分布測定裝置(アサツプ2400),用利用氮的吸附·脫離的BJH法,累積計算規(guī)定的細孔徑(17~3000)間的細孔容積(詳細情況參照島津評論第48卷第1號35~49頁)。
在使用高速攪拌機,按規(guī)定的旋轉速度(大約5000rpm)攪拌的離子交換水中,分散二氧化硅微粒子,在イソトン(生理食鹽水)中加入該分散液,在用超聲波分散機使其進一步分散后,用庫爾特計數(shù)法求出粒度分布,作為平均粒徑算出重量累計分布的50%中的粒徑。
·形成基材層的樹脂的制造與制造形成被覆層的樹脂時同樣,采用間歇式聚合釜,通過ε-己內酰胺的開環(huán)聚合,得到尼龍6的薄片(以下稱為基材樹脂)。此外,在尼龍6的聚合中,不添加無機微粒子等。另外,與制造形成被覆層的樹脂時同樣,在提取處理得到的尼龍6的薄片后干燥。得到的尼龍6的薄片的相對粘度,按20℃的測定值大約為3.0。
然后,用擠壓機使在被覆樹脂中混合0.15重量%的N,N’-乙撐雙(硬脂酰胺)(以下,稱為EBS)的樹脂熔化,供給T擠壓模,同時,利用另一擠壓機使在基材樹脂中混合0.15重量%的EBS的樹脂熔化,供給T擠壓模,一邊使被覆樹脂和基材樹脂層疊,一邊以薄板狀排出,卷繞在調溫到40℃的金屬滾筒上,通過冷卻卷取,制造具有被覆層和基材層(與金屬滾筒的接觸側)的2層結構的大約厚200μm的層疊薄膜(未延伸薄膜)。在上述的被覆樹脂的聚合中,調整被覆樹脂中的二氧化硅微粒子的含量,達到大約0.30重量%。另外,被覆樹脂層和基材樹脂層中的二氧化硅微粒子的含量,用熒光X射線分析法測定。此外,在層疊薄膜的制造中,以達到基材層的厚度的大約0.071倍的方式,調整被覆層的厚度。另外,得到的薄膜的Tg為40℃,Tc為68℃。
而后,在大約70℃的延伸溫度下,在以大約1.6倍第一縱向延伸得到的未延伸薄膜后,在70℃保溫,同時在大約80℃的延伸溫度下以大約2.0倍進行第二縱向延伸,然后連續(xù)將該薄板導入給拉幅機,大約在130℃進行4倍的橫向延伸,在用大約210℃實施熱固定及5%的橫向張弛處理后冷卻,切去兩邊緣部,得到實施例1的雙軸向延伸聚酰胺薄膜。另外,對于在得到的雙軸向延伸聚酰胺薄膜,被覆層的厚度大約是1.0μm,基材層的厚度大約是14.0μm(因此,即使在雙軸向延伸聚酰胺薄膜中,被覆層的厚度也是基材層的厚度的大約0.071倍)。
然后,采用得到的實施例1的雙軸向延伸聚酰胺薄膜,評價高濕度下的動態(tài)摩擦系數(shù)、濁度(透明性)等特性。另外,采用得到的雙軸向延伸聚酰胺薄膜,進行制袋加工,評價此時的作業(yè)性(加工特性)。表1示出評價結果。另外,評價結果是根據(jù)以下的測定方法測定的。
按照ASTM-D1894,測定20℃、80%RH下的動態(tài)摩擦系數(shù)。另外,只要動態(tài)摩擦系數(shù)在1.2以下,就可認為在高濕度下的滑動性良好,加工性優(yōu)異。
采用日本電色(株)制造的薄膜混濁度測量儀,按照JIS-K6714,測定了薄膜的濁度值。只要濁度值在5.0以下,就可認為具有用作包裝薄膜所需的透明性。
在被覆樹脂的制造中,除分別按表1所示變更在聚合時添加到ε-己內酰胺中的二氧化硅微粒子的細孔容積外,與實施例1同樣,得到實施例2~4的雙軸向延伸聚酰胺薄膜。然后,用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評價得到的實施例2~4的雙軸向延伸聚酰胺薄膜的特性。表1示出評價結果。
與實施例1同樣,采用間歇式聚合釜,通過ε-己內酰胺的開環(huán)聚合,得到由尼龍6構成的被覆樹脂。此外,在聚合被覆樹脂時,在ε-己內酰胺的水溶液中,按規(guī)定量添加細孔容積1.6ml/g、平均粒徑1.9μm的二氧化硅微粒子(富士シリシア化學公司制造SY350)和細孔容積0.8ml/g、平均粒徑1.9μm的二氧化硅微粒子(富士シリシア化學公司制造SY530),通過用高速攪拌機使其分散,使細孔容積不同的兩種二氧化硅微粒子分散在尼龍6內。另外,在被覆樹脂的聚合中,調整具有1.6ml/g的細孔容積的二氧化硅微粒子的含量,達到大約0.41重量%,調整具有0.8ml/g的細孔容積的二氧化硅微粒子的含量,達到大約0.30重量%。另外,與實施例1同樣,采用間歇式提取釜,通過ε-己內酰胺的開環(huán)聚合,得到由尼龍6構成的基材樹脂。此外,在聚合基材樹脂時,在ε-己內酰胺的水溶液中,按規(guī)定量添加細孔容積1.6ml/g、平均粒徑1.9μm的二氧化硅微粒子,通過用高速攪拌機使其分散,使二氧化硅微粒子分散在尼龍6內。另外,在基材樹脂的聚合中,調整基材樹脂層中的二氧化硅微粒子的含量,達到大約0.41重量%。然后,利用得到的被覆樹脂及基材樹脂,用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得到實施例5的雙軸向延伸聚酰胺薄膜。然后,用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評價得到的實施例5的雙軸向延伸聚酰胺薄膜的特性。表1示出評價結果。
在聚合被覆樹脂時,調整具有0.8ml/g的細孔容積的二氧化硅微粒子的含量,達到大約0.15重量%,同時在聚合基材樹脂時,調整基材樹脂層中的二氧化硅微粒子的含量,達到大約0.42重量%,除此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得到的實施例6的雙軸向延伸聚酰胺薄膜。然后,用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評價得到的實施例6的雙軸向延伸聚酰胺薄膜的特性。表1示出評價結果。
除按表1所示調整雙軸向延伸薄膜上的被覆層的厚度與基材層的厚度的比例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得到未延伸薄膜。而后,將得到的未延伸薄膜,分別在大約75℃的延伸溫度下,以延伸倍率達到3.15倍的方式進行縱向延伸,然后將該片材連續(xù)導入拉幅機,在大約130℃下進行4倍橫向延伸,在大約210℃實施了熱固定及5%的橫向張弛處理,然后冷卻,通過切去兩邊緣部,得到的實施例7的雙軸向延伸聚酰胺薄膜。然后,用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評價得到的實施例7的雙軸向延伸聚酰胺薄膜的特性。表1示出評價結果。
除按表1所示調整被覆樹脂層中的二氧化硅微粒子的含量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得到實施例7、8的雙軸向延伸聚酰胺薄膜未延伸薄膜。然后,用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評價得到的實施例7、8的雙軸向延伸聚酰胺薄膜的特性。表1示出評價結果。
在被覆樹脂的制造中,除分別按表1所示變更在聚合時添加到ε-己內酰胺中的二氧化硅微粒子的細孔容積外,與實施例1同樣,得到比較例1、2的未延伸薄膜。而后,將得到的未延伸薄膜,分別在大約75℃的延伸溫度下,以延伸倍率達到3.15倍的方式進行縱向延伸,然后將該片材連續(xù)導入拉幅機,在大約130℃下進行4倍橫向延伸,大約在210℃實施了熱固定及5%的橫向張弛處理,然后冷卻,通過切去兩邊緣部,得到比較例1、2的雙軸向延伸聚酰胺薄膜。然后,用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評價得到的比較例1、2的雙軸向延伸聚酰胺薄膜的特性。表1示出評價結果。
除按表1所示調整被覆樹脂層中的二氧化硅微粒子的含量,同時將未延伸薄膜的雙軸向延伸方法變更為如比較例1、2的縱-橫延伸方法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得到比較例3、4的雙軸向延伸聚酰胺薄膜。然后,用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評價得到的比較例3、4的雙軸向延伸聚酰胺薄膜的特性。表1示出評價結果。
除按表1所示調整雙軸向延伸薄膜中的被覆層的厚度與基材層的厚度的比例,同時將未延伸薄膜的雙軸向延伸方法變更為如比較例1、2的縱-橫延伸方法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得到比較例5的雙軸向延伸聚酰胺薄膜。然后,用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評價得到的比較例5的雙軸向延伸聚酰胺薄膜的特性。表1示出評價結果。
表1
從表1看出,使被覆層所含的無機微粒子的細孔容積、含量、80%RH下的動態(tài)摩擦系數(shù)、濁度值處于本發(fā)明之1規(guī)定的數(shù)值范圍的實施例1~9的薄膜,滑動性、透明性及薄膜的加工性都好。此外,使被覆層所含的無機微粒子的細孔容積、含量、80%RH下的動態(tài)摩擦系數(shù)、濁度值超出本發(fā)明之1規(guī)定的數(shù)值范圍的比較例1~5的薄膜,在滑動性、透明性及薄膜的加工性內的任何一項上,都有缺陷。
本發(fā)明的聚酰胺系樹脂層疊薄膜,由于具有如上所述的優(yōu)異的性能,所以非常適合用作包裝用薄膜。
權利要求
1.一種聚酰胺系樹脂層疊薄膜,是利用共擠壓法制造的聚酰胺系樹脂層疊薄膜,其特征在于在基材層的至少一面上層疊有被覆層,在80%RH的氣氛下,按照ASTM-D1894測定時的被覆層的動態(tài)摩擦系數(shù)在0.7以下、濁度值在5.0以下。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聚酰胺系樹脂層疊薄膜,其特征在于被覆層含有0.2~1.00重量%的細孔容積為0.3~1.0ml/g的無機微粒子。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酰胺系樹脂層疊薄膜,其特征在于被覆層的厚度相對于整個基材層的厚度的比例為0.01~0.4。
4.如權利要求1~3中任何一項所述的聚酰胺系樹脂層疊薄膜,其特征在于無機微粒子是二氧化硅粒子。
5.如權利要求1~4中任何一項所述的聚酰胺系樹脂層疊薄膜,其特征在于含有0.05~0.30重量%的乙撐雙硬脂酰胺。
6.如權利要求1~5中任何一項所述的聚酰胺系樹脂層疊薄膜,其特征在于被覆層含有0.3~0.5重量%的具有1.3~1.8ml/g細孔容積的第二無機微粒子。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聚酰胺系樹脂層疊薄膜,其滑動性好,即使在高濕度環(huán)境下也具有優(yōu)異的處理作業(yè)性,同時透明性好,適合包裝等用途。本發(fā)明的聚酰胺系樹脂層疊薄膜,利用共擠壓法制造。而且,在由聚酰胺系樹脂構成的基材層的至少一面,在基材層上層疊被覆層,并單軸向或雙軸向延伸被覆層,該被覆層由含有0.2~1.00重量%的細孔容積為0.3~1.0ml/g的無機微粒子的聚酰胺系樹脂構成。此外,在80%RH下的動態(tài)摩擦系數(shù)在0.7以下,可將濁度值調整到5.0以下。
文檔編號B32B27/34GK1960869SQ2005800146
公開日2007年5月9日 申請日期2005年4月26日 優(yōu)先權日2004年5月11日
發(fā)明者西忠嗣, 宮口義紀 申請人:東洋紡織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