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衛(wèi)生用品生產設備領域,具體是指一種新型彈性腰圍切斷刀具。
背景技術:
在紙尿褲生產制作過程中,彈性材料廣泛應用在紙尿褲的束腰彈性圈中,用于增加紙尿褲穿著時的舒適性。而產品的性能檢測時,彈性腰圍也是不可或缺的組成單元。尿褲生產廠家需要采購具有彈性的卷材,成品彈性材料價格昂貴,卷材彈性方向與卷軸平行。傳統(tǒng)的彈性腰圍施加方法使經切刀切斷成單片彈性材料,轉移到八字輪,經八字輪將彈性材料橫向拉開,貼到產品上。
現有的彈性腰圍刀具只是對彈性層的進行間隔切斷,里面的橡筋仍然沒斷,到了彈性腰圍變橫時再將橡筋拉斷,最終彈性層才能進行復合。這樣就使得彈性層在后面轉移和復合的精度會產生一定的偏差。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簡單且能夠將彈性腰圍完全切斷后的每片彈性層的轉移輸送的新型彈性腰圍切斷刀具。
本發(fā)明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一種新型彈性腰圍切斷刀具,包括吸附輥和與吸附輥配合的刀輥,所述吸附輥兩側設有用來支撐刀輥和吸附輥的刀架板,吸附輥兩側還設有用來提供吸附力的氣壓室組件,所述刀輥與刀架板連接處設有位置調節(jié)裝置。所述的吸附輥和刀輥均通過將軸兩端固定在刀架板上來實現固定,而其中刀輥可通過兩端設有的位置調節(jié)裝置來進行位置的調節(jié),從而達到與吸附輥最佳的配合效果,進一步提高了彈性腰圍的切斷效果,避免出現橡筋沒有完全斷開的問題出現。而工作時吸附輥將彈性腰圍吸附在其軸面上,然后與刀輥配合轉動,刀輥上設有切刀,當切刀轉動到與吸附輥接觸時便在特定節(jié)點進行切割,從而達到高效的切割效果。
為更好的實現本發(fā)明,進一步地,所述刀架板上還設有用來穩(wěn)定刀架板的前側板、后側板和底板,所述底板中部設有進料口。所述的前側板設置在刀架板前部,而后側板設置在刀架板后部,而在刀架板之間設有多個板件從而提高了刀架板的穩(wěn)定性;所述的底板上的進料口盡可能將面積擴大從而便于彈性腰圍原料的進入,原料通過在吸附輥的帶動從底部進入本裝置,然后在彈性腰圍變橫機構與本裝置交接時便可將一整片切割好的彈性層吸附交接過去,從而進行下一步的彈性層復合作業(yè)。
進一步地,所述刀架板上設有用來固定吸附輥的通孔和用來固定刀輥的滑槽,所述滑槽開口處設有固定在刀架板上的蓋板,所述蓋板兩側設有螺桿組件。通過通孔能夠將吸附輥軸的兩端固定在刀架板上,而滑槽是為刀輥提供一定的調節(jié)位置,然后在滑槽開口處加蓋有蓋板。
進一步地,所述吸附輥上的轉軸兩端設有用來固定的軸承組件,所述通孔周圍均勻設有至少三個螺孔,所述軸承組件通過螺孔固定在刀架板上。所述軸承組件上設有與螺孔相對應的開孔,從而便于將軸承組件固定在刀架板上。
進一步地,所述氣壓室組件通過設有的內側端蓋連接在吸附輥的兩側,吸附輥曲面上均勻布置有多組吸附孔,吸附輥兩側面還設有與吸附孔相連通的排氣孔,氣壓室組件上設有與排氣孔對應的弧形導氣槽。所述的內側端蓋設置在氣壓室的開孔內,然后將氣壓室穿插在吸附輥的軸上,并將弧形導氣槽一面面向吸附輥,通過弧形導氣槽對排氣孔進行抽氣,然后與排氣孔連通的一組吸附孔內部出現負壓從而將彈性腰圍吸附在表面。
進一步地,所述位置調節(jié)裝置包括軸承座和與軸承座配合的內軸承蓋。軸承座設置在刀架板外部,而內軸承蓋設置在軸承座內部,通過兩個組件的配合來將刀輥固定,而所述的內軸承蓋和軸承座能夠通過調節(jié)在滑槽內進行滑動,從而實現刀輥的位置調節(jié)。
進一步地,所述吸附輥半徑為刀輥半徑的兩倍,當彈性層輸送到彈性腰圍刀具時,刀輥是轉兩轉,下面吸附輥是轉一轉,從而便于變橫機構進行吸附交接。
進一步地,所述前側板上設有前固定板,所述后側板上設有后固定板。
本發(fā)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yōu)點及有益效果:
(1)本發(fā)明通過設置合適的吸附輥和與之配合的刀輥來實現高效的切割效果,防止出現因間隔切割而導致的彈性腰圍復合出現的精度差,從而提高了產品大規(guī)模生產時的合格率,降低了制造成本,也提高了產品質量;
(2)本發(fā)明通過在刀架板設有滑槽和位置調節(jié)裝置能夠實現刀輥的位置調節(jié),便于使用時操作人員的調節(jié)和后期檢修,通過將刀輥調節(jié)到合適的位置有利于彈性腰圍中橡筋的完全切割;
(3)本發(fā)明結構簡單,占用空間較小,便于后期檢修和維護,操作人員能夠輕松將其進行拆解,也使得在生產過程中原料的進入和切割更加穩(wěn)定高效。
附圖說明
通過閱讀參照以下附圖對非限制性實施例所作的詳細描述,本發(fā)明的其他特征、目的和優(yōu)點將會變得更為明顯:
圖1為本發(fā)明的分解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側視示意圖。
其中:1—吸附輥,2—刀輥,3—刀架板,4—氣壓室組件,5—前側板,6—后側板,7—底板,8—通孔,9—滑槽,10—蓋板,11—內側端蓋,12—軸承座,13—內軸承蓋,14—前固定板,15—后固定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詳細描述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所述實施例的示例在附圖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終相同或類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類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類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過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例是示例性的,僅用于解釋本發(fā)明,而不能理解為對本發(fā)明的限制。
在本發(fā)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中心”、“縱向”、“橫向”、“上”、“下”、“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fā)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fā)明的限制。
在本發(fā)明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也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是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發(fā)明中的具體含義。
實施例1:
本實施例的一種新型彈性腰圍切斷刀具,如圖1、圖2和圖3所示,包括吸附輥1和與吸附輥1配合的刀輥2,所述吸附輥1兩側均設有一個用來支撐刀輥2和吸附輥1的刀架板3,所述的刀架板3為相對稱結構,而吸附輥1兩側還設有用來提供吸附力的氣壓室組件4,所述的氣壓室組件4也為左右兩個且相對稱設置,所述刀輥2的軸與兩側的刀架板3的連接處均設有位置調節(jié)裝置。
所述的吸附輥1和刀輥2均通過將軸兩端固定在刀架板3上來實現固定,而其中刀輥2可通過兩端設有的位置調節(jié)裝置來進行位置的調節(jié),從而達到與吸附輥1最佳的配合效果,進一步提高了彈性腰圍的切斷效果,避免出現橡筋沒有完全斷開的問題出現。而工作時吸附輥1將彈性腰圍吸附在其軸面上,然后與刀輥2配合轉動,刀輥2上設有切刀,當切刀轉動到與吸附輥1接觸時便在特定節(jié)點進行切割,從而達到高效的切割效果。
實施例2:
本實施例是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進一步地限定,所述刀架板3上還設有用來穩(wěn)定刀架板3的前側板5、后側板6和底板7,所述底板7中部設有進料口。所述的前側板5通過螺栓固定在刀架板3的前部,而后側板6也通過螺栓設置在刀架板3后部,而在刀架板3之間設有多個板件從而提高了刀架板3的穩(wěn)定性;所述的底板7上的進料口盡可能將面積擴大從而便于彈性腰圍原料的進入,原料通過在吸附輥1的帶動從底部進入本裝置,然后在彈性腰圍變橫機構與本裝置交接時便可將一整片切割好的彈性層吸附交接過去,從而進行下一步的彈性層復合作業(yè)。本實施例的其他部分與上述實施例相同,不再贅述。
實施例3:
本實施例是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進一步地限定,所述刀架板3上設有用來固定吸附輥1的通孔8和用來固定刀輥2的滑槽9,所述滑槽9開口處向上并在開口處設有固定在兩側刀架板3之間的蓋板10,所述蓋板10兩側設有螺桿組件。通過通孔8能夠將吸附輥軸1的兩端固定在刀架板3上,而滑槽9是為刀輥2提供一定的調節(jié)位置,然后在滑槽9開口處加蓋有蓋板10從而起到限位作用。本實施例的其他部分與上述實施例相同,不再贅述。
實施例4:
本實施例是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進一步地限定,所述吸附輥1上的轉軸兩端設有用來固定的軸承組件,所述通孔8周圍均勻設有四個螺孔,所述軸承組件通過螺孔固定在刀架板3上。所述軸承組件上設有與螺孔相對應的開孔,從而便于將軸承組件固定在刀架板3上,然后所述的軸承組件能夠使吸附輥1軸端被套入,從而被固定在兩側刀架板3之間。本實施例的其他部分與上述實施例相同,不再贅述。
實施例5:
本實施例是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進一步地限定,所述氣壓室組件4通過設有的內側端蓋11連接在吸附輥1的兩側,吸附輥1曲面上均勻布置有多組吸附孔,吸附輥1兩側面還設有與吸附孔相連通的排氣孔,氣壓室組件4上設有與排氣孔對應的弧形導氣槽。所述的內側端蓋11設置在氣壓室組件4的開孔內,然后將氣壓室組件4穿插在吸附輥1的軸上,并將弧形導氣槽一面面向吸附輥1,通過弧形導氣槽對排氣孔進行抽氣,然后與排氣孔連通的一組吸附孔內部出現負壓從而將彈性腰圍吸附在表面。本實施例的其他部分與上述實施例相同,不再贅述。
實施例6:
本實施例是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進一步地限定,所述位置調節(jié)裝置包括軸承座12和與軸承座12配合的內軸承蓋13。軸承座12設置在刀架板3外部,而內軸承蓋13設置在軸承座12內部,通過兩個組件的配合來將刀輥2固定,而所述的內軸承蓋13和軸承座12能夠通過調節(jié)在滑槽9內進行滑動,從而實現刀輥2的位置調節(jié)。所述吸附輥1半徑為刀輥2半徑的兩倍,當彈性層輸送到彈性腰圍刀具時,刀輥2是轉兩轉,下面吸附輥是轉一轉,從而便于變橫機構進行吸附交接。而所述前側板5上設有前固定板14,所述后側板6上設有后固定板15。
整個裝置的安裝順序為,先將兩個氣壓室組件4分別套在吸附輥1的兩側,然后插入內側端蓋11,內側端蓋11分別套在相對應的氣壓室組件4上,然后在刀輥2兩端裝上內軸承蓋13,將吸附輥1和刀輥2一同安裝在兩側的刀架板3之間,然后再用軸承組件固定吸附輥1兩端,用軸承座12來與內軸承蓋13配合來實現刀輥2的固定,而再將前側板5、后側板6通過螺栓固定在刀架板3之間,再蓋上蓋板10從而完成整個裝置安裝。
盡管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原理和宗旨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發(fā)明的范圍由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