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護坡建造技術領域,具體的說是一種園林、公路、河道護坡修筑機械。
背景技術:
護坡指的是為防止邊坡受沖刷,在坡面上所做的各種鋪砌和栽植的統稱;在園林工程、公路橋梁、河道溝渠等場合都會存在護坡,護坡的構建不僅可以防止陡坡水土流失,也增強了陡坡的牢固性,防止陡坡在惡劣情況下發(fā)生坡體滑坡或者掉落的現象,造成周圍人群物體的安全隱患;目前護坡大部分都是采用砂石水泥混凝土澆筑而成,且有多種不同的類型,其中現有的格狀框條護坡是用預制構件在現場裝配或在現場直接澆制混凝土和鋼筋混凝土,修成格式建筑物,格內可進行植被防護,此種護坡不僅牢固性高,而且可以栽種植物進行固土防沙,美觀性好,對于此種護坡的構建,現在大多數都是人工采取支護模板然后注入泥漿而形成的,這種方式不僅建造速度慢,而且占用了大量的勞動力,護坡建造成本高。鑒于此,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便捷式自動化建筑護坡的器械,即一種園林、公路、河道護坡修筑機械。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彌補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園林、公路、河道護坡修筑機械。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
一種園林、公路、河道護坡修筑機械,包括行走裝置、攪拌裝置、調節(jié)裝置、振動支架和澆筑裝置;所述的攪拌裝置位于行走裝置上方,調節(jié)裝置位于攪拌裝置前方,且調節(jié)裝置與行走裝置相連接,振動支架數量為四,振動支架位于調節(jié)裝置與澆筑裝置之間,且振動支架上端與調節(jié)裝置相連接,振動支架下端與澆筑裝置相連接。
進一步,所述的行走裝置包括行走平臺、電機支架、行走電機、主動軸、主動帶輪、從動帶輪、行走履帶、固定輪座、卡輪機構和支撐機構;所述的電機支架位于行走平臺后方下側,行走電機固定在電機支架上,且行走電機為雙軸同步輸出電機,主動軸一端與行走電機輸出軸相連接,主動軸另一端與主動帶輪之間采用鍵相連接,主動帶輪與從動帶輪之間采用行走履帶進行連接,行走履帶外表面上均勻設置有凹型擋塊,固定輪座位于行走平臺前方下側,且固定輪座呈倒立的凸型框架結構,固定輪座上端設置有與行走平臺相連接的連接柱,連接柱外圍設置有減震壓簧,固定輪座下端設置有從動軸,從動軸上安裝有從動帶輪,卡輪機構位于主動帶輪外側,支撐機構數量為三,支撐機構位于行走平臺正下方,且支撐機構沿行走平臺橫向中心軸線呈直線等間距布置;通過行走電機的轉動帶動主動帶輪的轉動,主動帶輪與從動帶輪之間采用行走履帶進行傳動連接,從而帶動了從動帶輪的轉動,且采用履帶式行走,受力面積加大,相對地面的壓強減小,不容易造成陷輪,而且抓地力較強,平穩(wěn)安全。
進一步,所述的卡輪機構包括U型座、減震彈簧、轉動軸和爬行卡輪;所述的U型座倒立安裝在行走平臺下端,且U型座與行走平臺之間繞套有減震彈簧,爬行卡輪通過轉動軸安裝在U型座下端,且轉動軸與主動軸同軸連接;由于本發(fā)明主要用于護坡的建造,護坡建造一般都在傾斜的陡坡上面,卡輪機構增強了本發(fā)明行走時的地面附著力,且爬行卡輪采用棘輪式結構,行走時入土深度深,不易打滑。
進一步,所述的支撐機構包括支撐推桿和支撐釘盤;所述的支撐釘盤固定在支撐推桿下端,支撐釘盤為圓盤狀結構,支撐釘盤底端面上設置有圓錐尖釘,圓錐尖釘沿支撐釘盤圓周方向均勻布置;在本發(fā)明處于作業(yè)狀態(tài)時,通過支撐推桿的伸展運動帶動支撐釘盤往下運動,從而將支撐釘盤擠壓在傾斜陡坡上,支撐機構對本發(fā)明停止行走處于作業(yè)狀態(tài)下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定位,防止了本發(fā)明在陡坡上停下來時出現后溜的情況。
進一步,所述的攪拌裝置包括攪拌槽、固定轉架、攪拌耳座、頂升推桿、限位彈簧、攪拌電機和攪拌軸槳;所述的攪拌槽為上端開口下端封閉的箱體結構,攪拌槽前方下端安裝在固定轉架上,頂升推桿位于攪拌槽后方下端,且頂升推桿通過攪拌耳座與攪拌槽相連接,限位彈簧位于頂升推桿之間,且限位彈簧與攪拌槽底端面相連接,攪拌軸槳數量為三,攪拌軸槳呈直線均勻布置在攪拌槽內部,且攪拌軸槳一端通過軸承安裝在攪拌槽前端面,攪拌軸槳另一端穿過攪拌槽后端面與攪拌電機輸出軸相連接,所述的攪拌軸槳沿其軸線方向均勻設置有格柵橫軸,攪拌電機固定在攪拌槽后端;通過頂升推桿可調節(jié)攪拌槽的傾斜角度,便于攪拌槽后端物料向前端輸送,通過攪拌電機的轉動可帶動攪拌軸槳的旋轉,從而實現了攪拌槽內物料的混合攪拌,且通過在攪拌軸槳沿其軸線方向均勻設置格柵橫軸增大了攪拌軸槳攪拌的空間范圍,采用三根并排布置的攪拌軸槳同時對攪拌槽內的物料進行攪拌,提高了攪拌的速度和效率。
進一步,所述的調節(jié)裝置包括調節(jié)臺、調節(jié)耳座、主動連桿、連接鉸鏈、從動連桿、轉動軸銷、垂直推桿、垂直鉸鏈、垂直彈簧、水平推桿、水平鉸鏈和水平彈簧;所述的調節(jié)臺后端設置有調節(jié)吊耳,調節(jié)吊耳安裝在調節(jié)耳座上,主動連桿分別對稱位于調節(jié)耳座的左右兩側,主動連桿一端通過連接鉸鏈固定在行走平臺上,主動連桿另一端通過轉動銷軸與從動連桿一端相連接,從動連桿另一端通過連接鉸鏈安裝在調節(jié)臺上端面上,垂直推桿上端與主動連桿之間通過垂直鉸鏈相連接,垂直推桿下端與行走平臺之間通過垂直鉸鏈相連接,垂直彈簧布置在垂直推桿一側,水平推桿一端通過水平鉸鏈安裝在從動連桿上,水平推桿另一端通過水平鉸鏈固定在調節(jié)臺上,水平彈簧布置在水平推桿上方;通過垂直推桿的伸縮運動可帶動主動連桿的傾斜上下運動,通過水平推桿的伸縮運動可以調節(jié)主動連桿與從動連桿之間的傾角,從而控制調節(jié)臺在空間內的移動和傾斜角度,同時采用垂直彈簧和水平彈簧增加了調節(jié)裝置的減振性能,調節(jié)裝置主要用于本發(fā)明澆筑護坡時的位置調節(jié),從而便于護坡澆筑之間的連貫性,且調節(jié)簡單快速。
進一步,所述的振動支架包括上平臺、下平臺、上轉動副、伸縮桿件和下轉動副,且上轉動副、伸縮桿件和下轉動副的數量均為四;所述的上平臺與下平臺平行布置,伸縮桿件分別對稱位于上平臺和下平臺之間,且伸縮桿件上端通過上轉動副與上平臺相連接,伸縮桿件下端通過下轉動副與下平臺相連接;振動支架在空間內可進行一平移兩轉動共三個自由度方向的運動,且承載能力強,運動性能好,便于澆筑護坡時帶動澆筑裝置進行多自由度振動澆筑。
進一步,所述的澆筑裝置包括進漿管、注漿泵、出漿管、澆筑模具和振動機構;所述的進漿管一端與攪拌槽相連接,進漿管另一端與注漿泵的進漿口相連接,注漿泵固定在行走平臺上,出漿管一端與注漿泵的出漿口相連接,出漿管另一端穿過調節(jié)臺與澆筑模具相連接,澆筑模具為下端開口上端封閉的框體結構,澆筑模具內部均勻設置有成型塊,且成型塊為正六邊形結構,振動機構位于澆筑模具上方中心位置處;所述的振動機構包括振動支架、振動電機、振動軸棒和振動彈簧;所述的振動支架呈倒立的T型結構,振動電機分別對稱布置在振動支架左右兩側,振動軸棒穿過澆筑模具與振動電機輸出軸相連接,振動彈簧位于振動支架與澆筑模具上端面之間,且振動彈簧繞套在振動軸棒上。通過注漿泵可將攪拌槽內的泥漿通過進漿管和出漿管輸送到澆筑模具內,同時通過振動機構可將輸送到澆筑模具內的泥漿振動擴散,使得泥漿充滿整個澆筑模具,待停留晾干一段時間后,通過調節(jié)裝置將澆筑模具拔出,從而即可得到正六邊形樣式的護坡結構,澆筑裝置可實現泥料輸送和振動澆筑雙重功能,且澆筑速度快,澆筑嚴實性好,起模方便快捷,同時單次可澆筑多個槽孔護坡結構。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具有以下優(yōu)點:
(1)本發(fā)明集移動行走、泥漿攪拌、泥漿輸送和振動澆筑于一體,可實現在園林、公路、河道等場所進行護坡構建,且功能齊全多樣化,護坡澆筑速度快,節(jié)省了大量勞動力,為園林、公路、河道等場所的護坡構建提供了便捷。
(2)本發(fā)明的行走裝置采用履帶式行走,受力面積加大,相對地面的壓強減小,不容易造成陷輪,而且抓地力較強,平穩(wěn)安全,同時卡輪機構采用棘輪式結構,行走時入土深度深,不易打滑,其支撐機構對本發(fā)明停止行走處于作業(yè)狀態(tài)下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定位,防止了本發(fā)明在陡坡上停下來時出現后溜的情況。
(3)本發(fā)明的攪拌裝置傾斜角度可調,便于攪拌槽后端物料向前端輸送,且攪拌空間范圍大,攪拌速度快,攪拌效率高,可實現物料的快速混合攪拌。
(4)本發(fā)明的調節(jié)裝置主要用于本發(fā)明澆筑護坡時的位置調節(jié),從而便于護坡澆筑之間的連貫性,且調節(jié)簡單快速。
(5)本發(fā)明的振動支架在空間內可進行一平移兩轉動共三個自由度方向的運動,且承載能力強,運動性能好,便于澆筑護坡時帶動澆筑裝置進行多自由度振動澆筑。
(6)本發(fā)明的澆筑裝置可實現泥料輸送和振動澆筑雙重功能,且澆筑速度快,澆筑嚴實性好,起模方便快捷,同時單次可澆筑多個槽孔護坡結構。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去除行走裝置后);
圖3是本發(fā)明行走裝置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從上往下看);
圖4是本發(fā)明行走裝置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從下往上看);
圖5是本發(fā)明攪拌裝置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從上往下看);;
圖6是本發(fā)明攪拌裝置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從下往上看);
圖7是本發(fā)明調節(jié)裝置、振動支架和澆筑裝置配合時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從前往后看);
圖8是本發(fā)明調節(jié)裝置、振動支架和澆筑裝置配合時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從后往前看);
圖9是本發(fā)明振動支架和澆筑裝置配合時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fā)明實現的技術手段、創(chuàng)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具體圖示,進一步闡述本發(fā)明。
如圖1至圖9所示,一種園林、公路、河道護坡修筑機械,包括行走裝置1、攪拌裝置2、調節(jié)裝置3、振動支架4和澆筑裝置5;所述的攪拌裝置2位于行走裝置1上方,調節(jié)裝置3位于攪拌裝置2前方,且調節(jié)裝置3與行走裝置1相連接,振動支架4數量為四,振動支架4位于調節(jié)裝置3與澆筑裝置5之間,且振動支架4上端與調節(jié)裝置3相連接,振動支架4下端與澆筑裝置5相連接。
所述的行走裝置1包括行走平臺11、電機支架12、行走電機13、主動軸14、主動帶輪15、從動帶輪16、行走履帶17、固定輪座18、卡輪機構19和支撐機構110;所述的電機支架12位于行走平臺11后方下側,行走電機13固定在電機支架12上,且行走電機13為雙軸同步輸出電機,主動軸14一端與行走電機13輸出軸相連接,主動軸14另一端與主動帶輪15之間采用鍵相連接,主動帶輪15與從動帶輪16之間采用行走履帶17進行連接,行走履帶17外表面上均勻設置有凹型擋塊,固定輪座18位于行走平臺11前方下側,且固定輪座18呈倒立的凸型框架結構,固定輪座18上端設置有與行走平臺11相連接的連接柱,連接柱外圍設置有減震壓簧,固定輪座18下端設置有從動軸,從動軸上安裝有從動帶輪16,卡輪機構19位于主動帶輪15外側,支撐機構110數量為三,支撐機構110位于行走平臺11正下方,且支撐機構110沿行走平臺11橫向中心軸線呈直線等間距布置;通過行走電機13的轉動帶動主動帶輪15的轉動,主動帶輪15與從動帶輪16之間采用行走履帶17進行傳動連接,從而帶動了從動帶輪16的轉動,且采用履帶式行走,受力面積加大,相對地面的壓強減小,不容易造成陷輪,而且抓地力較強,平穩(wěn)安全。
所述的卡輪機構19包括U型座191、減震彈簧192、轉動軸193和爬行卡輪194;所述的U型座191倒立安裝在行走平臺11下端,且U型座191與行走平臺11之間繞套有減震彈簧192,爬行卡輪194通過轉動軸193安裝在U型座191下端,且轉動軸193與主動軸14同軸連接;由于本發(fā)明主要用于護坡的建造,護坡建造一般都在傾斜的陡坡上面,卡輪機構19增強了本發(fā)明行走時的地面附著力,且爬行卡輪194采用棘輪式結構,行走時入土深度深,不易打滑。
所述的支撐機構110包括支撐推桿1101和支撐釘盤1102;所述的支撐釘盤1102固定在支撐推桿1101下端,支撐釘盤1102為圓盤狀結構,支撐釘盤1102底端面上設置有圓錐尖釘,圓錐尖釘沿支撐釘盤1102圓周方向均勻布置;在本發(fā)明處于作業(yè)狀態(tài)時,通過支撐推桿1101的伸展運動帶動支撐釘盤1102往下運動,從而將支撐釘盤1102擠壓在傾斜陡坡上,支撐機構110對本發(fā)明停止行走處于作業(yè)狀態(tài)下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定位,防止了本發(fā)明在陡坡上停下來時出現后溜的情況。
所述的攪拌裝置2包括攪拌槽21、固定轉架22、攪拌耳座23、頂升推桿24、限位彈簧25、攪拌電機26和攪拌軸槳27;所述的攪拌槽21為上端開口下端封閉的箱體結構,攪拌槽21前方下端安裝在固定轉架22上,頂升推桿24位于攪拌槽21后方下端,且頂升推桿24通過攪拌耳座23與攪拌槽21相連接,限位彈簧25位于頂升推桿24之間,且限位彈簧25與攪拌槽21底端面相連接,攪拌軸槳27數量為三,攪拌軸槳27呈直線均勻布置在攪拌槽21內部,且攪拌軸槳27一端通過軸承安裝在攪拌槽21前端面,攪拌軸槳27另一端穿過攪拌槽21后端面與攪拌電機26輸出軸相連接,所述的攪拌軸槳26沿其軸線方向均勻設置有格柵橫軸,攪拌電機26固定在攪拌槽21后端;通過頂升推桿24可調節(jié)攪拌槽21的傾斜角度,便于攪拌槽21后端物料向前端輸送,通過攪拌電機26的轉動可帶動攪拌軸槳27的旋轉,從而實現了攪拌槽21內物料的混合攪拌,且通過在攪拌軸槳27沿其軸線方向均勻設置格柵橫軸增大了攪拌軸槳27攪拌的空間范圍,采用三根并排布置的攪拌軸槳27同時對攪拌槽21內的物料進行攪拌,提高了攪拌的速度和效率。
所述的調節(jié)裝置3包括調節(jié)臺31、調節(jié)耳座32、主動連桿33、連接鉸鏈34、從動連桿35、轉動軸銷36、垂直推桿37、垂直鉸鏈38、垂直彈簧39、水平推桿310、水平鉸鏈311和水平彈簧312;所述的調節(jié)臺31后端設置有調節(jié)吊耳,調節(jié)吊耳安裝在調節(jié)耳座32上,主動連桿33分別對稱位于調節(jié)耳座32的左右兩側,主動連桿33一端通過連接鉸鏈34固定在行走平臺11上,主動連桿33另一端通過轉動銷軸36與從動連桿35一端相連接,從動連桿35另一端通過連接鉸鏈34安裝在調節(jié)臺31上端面上,垂直推桿37上端與主動連桿33之間通過垂直鉸鏈38相連接,垂直推桿37下端與行走平臺11之間通過垂直鉸鏈39相連接,垂直彈簧39布置在垂直推桿37一側,水平推桿310一端通過水平鉸鏈311安裝在從動連桿35上,水平推桿310另一端通過水平鉸鏈311固定在調節(jié)臺31上,水平彈簧312布置在水平推桿310上方;通過垂直推桿37的伸縮運動可帶動主動連桿33的傾斜上下運動,通過水平推桿310的伸縮運動可以調節(jié)主動連桿33與從動連桿35之間的傾角,從而控制調節(jié)臺31在空間內的移動和傾斜角度,同時采用垂直彈簧39和水平彈簧312增加了調節(jié)裝置3的減振性能,調節(jié)裝置3主要用于本發(fā)明澆筑護坡時的位置調節(jié),從而便于護坡澆筑之間的連貫性,且調節(jié)簡單快速。
所述的振動支架4包括上平臺41、下平臺42、上轉動副43、伸縮桿件44和下轉動副45,且上轉動副43、伸縮桿件44和下轉動副45的數量均為四;所述的上平臺41與下平臺42平行布置,伸縮桿件44分別對稱位于上平臺41和下平臺42之間,且伸縮桿件44上端通過上轉動副43與上平臺41相連接,伸縮桿件44下端通過下轉動副45與下平臺42相連接;振動支架44在空間內可進行一平移兩轉動共三個自由度方向的運動,且承載能力強,運動性能好,便于澆筑護坡時帶動澆筑裝置進行多自由度振動澆筑。
所述的澆筑裝置5包括進漿管51、注漿泵52、出漿管53、澆筑模具54和振動機構55;所述的進漿管51一端與攪拌槽21相連接,進漿管51另一端與注漿泵52的進漿口相連接,注漿泵52固定在行走平臺11上,出漿管53一端與注漿泵52的出漿口相連接,出漿管53另一端穿過調節(jié)臺31與澆筑模具54相連接,澆筑模具54為下端開口上端封閉的框體結構,澆筑模具54內部均勻設置有成型塊,且成型塊為正六邊形結構,振動機構55位于澆筑模具54上方中心位置處;所述的振動機構55包括振動支架551、振動電機552、振動軸棒553和振動彈簧554;所述的振動支架551呈倒立的T型結構,振動電機552分別對稱布置在振動支架551左右兩側,振動軸棒553穿過澆筑模具54與振動電機552輸出軸相連接,振動彈簧554位于振動支架551與澆筑模具54上端面之間,且振動彈簧554繞套在振動軸棒553上。通過注漿泵52可將攪拌槽21內的泥漿通過進漿管51和出漿管53輸送到澆筑模具54內,同時通過振動機構55可將輸送到澆筑模具54內的泥漿振動擴散,使得泥漿充滿整個澆筑模具54,待停留晾干一段時間后,通過調節(jié)裝置3將澆筑模具54拔出,從而即可得到正六邊形樣式的護坡結構,澆筑裝置5可實現泥料輸送和振動澆筑雙重功能,且澆筑速度快,澆筑嚴實性好,起模方便快捷,同時單次可澆筑多個槽孔護坡結構。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發(fā)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優(yōu)點。本行業(yè)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發(fā)明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的描述的只是說明本發(fā)明的原理,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發(fā)明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發(fā)明范圍內。本發(fā)明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