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市政排水設施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組合式透水渠。
背景技術:
城市排水系統(tǒng)是處理和排除城市污水和雨水的工程設施系統(tǒng),它由排水管道和污水處理廠組成。在實行污水、雨水分流制的情況下,污水由排水管道收集、處理后,排入水體或回收利用;雨水徑流由排水管道收集后,就近排入水體。
而當瀑雨來臨時,降雨量往往會超過城市排水系統(tǒng)的排水負核,地表面常常形成積水,影響人們正常生活及生產(chǎn)。為使整個城市雨水通暢地排泄出去,常常在地下埋置用于納洪及向周圍土壤透水的透水管道,排水管道與透水管道連接,以減輕市政管網(wǎng)排水壓力,盡量避免地表面積水的發(fā)生。
然而,現(xiàn)有的透水管道承壓能力低,不夠穩(wěn)固,布設不夠方便、靈活,布設施工時間長,占用空間大,不便于運輸,透水能力不夠理想。現(xiàn)有技術中亟需一種承壓力更高、更穩(wěn)固、使用方便靈活、安裝快捷、便于運輸、透水能力更強的納洪及透水設施。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為了克服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承壓力更高、更穩(wěn)固、使用方便靈活、安裝快捷、便于運輸、透水能力更強的組合式透水渠。
本發(fā)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xiàn)的:一種組合式透水渠,包括拱形透水渠和拱形端板,所述拱形透水渠包括拱形的透水渠本體、該透水渠本體設置的若干個透水孔及設置于該透水渠本體的前后兩端的兩組卡扣槽,所述拱形端板包括拱形的端板本體、該端板本體設置的進水連接口及對應于所述拱形透水渠的卡扣槽設置于該端板本體的側面的前后兩組卡扣,所述拱形端板通過該前后兩組卡扣跟前后相鄰的所述拱形透水渠的卡扣槽的配合與相應拱形透水渠連接至一起。
所述拱形透水渠還包括均勻成型于所述透水渠本體的頂部的多條拱形承力筋、設置于相鄰兩條拱形承力筋之間的加強筋、均勻直立設置于所述透水渠本體的左右兩個側面的與相應拱形承力筋連接的多條透水口受力加強筋及設置于相鄰兩條透水口受力加強筋之間的格柵狀的所述透水口。
所述透水渠本體的左右兩側的底部均設置有底座,底座均勻設置有多個固定孔。
所述透水渠本體的頂部設置有檢修口。
所述拱形透水渠的頂部于所述拱形承力筋的上端設置有平衡件。
在所述拱形端板中,所述進水連接口設置于所述端板本體的上部。
所述端板本體的下部設置有連接孔。
所述端板本體的表面設置有多條受力加強筋。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fā)明承壓力更高,更穩(wěn)固,使用方便靈活,安裝快捷,采用組合安裝方式,更便于運輸,透水能力更強。
附圖說明
圖1是拱形透水渠的正面結構示意圖;
圖2是拱形透水渠的側面結構示意圖;
圖3是拱形透水渠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4是拱形端板的正面結構示意圖;
圖5是拱形端板的側面結構示意圖;
圖6是拱形端板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7是本發(fā)明的第一組合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圖8是本發(fā)明的第二組合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在圖中:100-拱形透水渠;101-透水渠本體;102-拱形承力筋;103-加強筋;104-透水口受力加強筋;105-透水口;106-底座;107-固定孔;108-檢修口;109-平衡件;110-第一卡扣槽;111-第二卡扣槽;112-第三卡扣槽;
200-拱形端板;201-端板本體;202-進水連接口;203-連接孔;204-受力加強筋;205-第一卡扣;206-第二卡扣;207-第三卡扣;
300-排水管網(wǎng);400-組合式透水渠。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作詳細描述。
如圖1-圖6所示,一種組合式透水渠,包括拱形透水渠100和拱形端板200,拱形透水渠100包括拱形的透水渠本體101、該透水渠本體101設置的若干個透水孔及設置于該透水渠本體101的前后兩端的兩組卡扣槽,拱形端板200包括拱形的端板本體201、該端板本體201設置的進水連接口202及對應于拱形透水渠100的卡扣槽設置于該端板本體201的側面的前后兩組卡扣,拱形端板200通過該前后兩組卡扣跟前后相鄰的拱形透水渠100的卡扣槽的配合與相應拱形透水渠100連接至一起。
本發(fā)明采用塑料PP材料注塑而成,拱形透水渠100與拱形端板200采用組合連接的方式,通過卡扣與卡槽的配合方式連接,安裝方便快捷。本發(fā)明可采用單邊連接方式(參見圖7),也可采用雙邊對扣的連接方式(參見圖8),使用靈活,可以根據(jù)需要選擇組合的長度,以適應不同地形地勢。參見圖7、圖8,布設好的組合式透水渠400最終要與排水管網(wǎng)300連接。運輸時,拱形透水渠100及拱形端板200均可疊放,占用空間小,便于運輸。拱形透水渠100與拱形端板200上布置了多種加強筋,其承壓更高,更穩(wěn)固。
本發(fā)明屬于一種地埋透水產(chǎn)品,主要功能為納洪及透水。降雨時,雨水經(jīng)管道通過進水連接口202進入本發(fā)明的腔體內(nèi),再經(jīng)透水口105滲透到土壤里,本發(fā)明可連接形成地下納洪透水層,當瀑雨來臨時,可吸納部分降雨并滲透到土壤里,減輕市政管網(wǎng)排水壓力,不會因降雨超過排水負核而使地表面形成積水。
如圖1-圖3所示,拱形透水渠100還包括均勻成型于透水渠本體101的頂部的多條拱形承力筋102、設置于相鄰兩條拱形承力筋102之間的加強筋103、均勻直立設置于透水渠本體101的左右兩個側面的與相應拱形承力筋102連接的多條透水口受力加強筋104及設置于相鄰兩條透水口受力加強筋104之間的格柵狀的透水口105。每條拱形承力筋102的左右兩側下端均與相應兩條透水口受力加強筋104相連,構成一個受力結構,增大承壓力。透水口受力加強筋104布置在透水口105的兩邊支撐透水口105。條形的加強筋103橫豎布置在兩個相鄰的拱形承力筋102之間,作用是增強透水渠的局部承壓力。
透水渠本體101的左右兩側的底部均設置有底座106,底座106均勻設置有多個固定孔107,用于在兩個拱形透水渠100對扣組合時與連接件連接。底座106的底部為平面,底座106上端與透水口受力加強筋104相連。透水渠本體101的頂部設置有檢修口108,在長期使用過程中,需要定期打開檢修口108,查看透水渠內(nèi)部情況。拱形透水渠100的頂部于拱形承力筋102的上端設置有平衡件109,兩個以上拱形透水渠100組合時起平衡作用。
拱形透水渠100的每組卡扣槽均包括六個第一卡扣槽110、四個第二卡扣槽111及一個第三卡扣槽112;六個第一卡扣槽110三個一組,兩組第一卡扣槽110分別設置于透水渠本體101的左右兩側的下部;四個第二卡扣槽111兩個一組,兩組第二卡扣槽111分別設置于透水渠本體101的左右兩側的中部;第三卡扣槽112設置于透水渠本體101的頂部中間。
其中,第一卡扣槽110、第二卡扣槽111及第三卡扣槽112用于與拱形端板200的卡扣配合,從而將拱形透水渠100與拱形端板200連接起來,拱形透水渠100的卡扣槽與拱形端板200的相應卡扣是子母一對,正好吻合。對應于卡扣,第一卡扣槽110、第二卡扣槽111及第三卡扣槽112可以分別為一字型卡扣槽、拱形卡扣槽及圓扣槽,當然也可以根據(jù)實際需要選用其他結構及形狀的卡扣槽,在此就不做過多贅述。
如圖4-圖6所示,拱形端板200主起支撐作用,進水連接口202設置于端板本體201的上部中間,用于與市政管網(wǎng)管道連接。端板本體201的下部中間設置有連接孔203,用于在分區(qū)安裝匯水渠時起連接作用,將各個區(qū)的透水渠通過連接件連接在一起,形成地下透水層。端板本體201的表面設置有多條受力加強筋204,增強拱形端板200承壓力。
拱形端板200的每組卡扣均包括六個第一卡扣205、四個第二卡扣206及一個第三卡扣207;六個第一卡扣205三個一組,兩組第一卡扣205分別設置于端板本體201的左右兩側的下部;四個第二卡扣206兩個一組,兩組第二卡扣206分別設置于端板本體201的左右兩側的中部;第三卡扣207設置于端板本體201的頂部中間。
對應于卡扣槽,第一卡扣205、第二卡扣206及第三卡扣207可以分別為一字型卡扣、拱形卡扣及圓扣,當然也可以根據(jù)實際需要選用其他結構及形狀的卡扣槽,在此就不做過多贅述。
最后應當說明的是,以上內(nèi)容僅用以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本發(fā)明保護范圍的限制,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進行的簡單修改或者等同替換,均不脫離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實質和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