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家用電器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排氣裝置和壓力鍋鍋蓋以及壓力鍋。
背景技術:
電壓力鍋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常用電器。電壓力鍋是一個比較實用的烹調器具。它具有其它烹調器具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能滿足多方面的烹飪需要,能快速、安全、自動實現(xiàn)多種烹調方式,其節(jié)能、營養(yǎng)的特性非常適合現(xiàn)代人的需求。
現(xiàn)有電壓力鍋主要通過用手拔動重力限壓閥來進行排氣,這樣,用戶很容易被蒸汽燙傷。并且,重力限壓閥沒有復位功能,下一次使用時須人工關閉限壓閥。
為了防止燙傷用戶,現(xiàn)有相關電壓力鍋技術利用杠桿原理打開限壓閥。但是,在需要持續(xù)排氣時,用戶需一直按壓排氣按鍵,操作極其不便。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有鑒于此,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排氣裝置和壓力鍋鍋蓋以及壓力鍋,主要目的在于方便用戶對壓力鍋進行排氣操作及限壓閥復位操作。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主要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方面,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提供一種排氣裝置,用在壓力鍋上,所述排氣裝置包括:
限壓閥,所述限壓閥用于扣置在壓力鍋排氣管上;
頂桿組件,用于頂起所述限壓閥,使壓力鍋排氣管排氣;
控制組件,所述控制組件用于對所述頂桿組件進行控制;其中,所述控制組件包括:
控制結構,用于設置在壓力鍋鍋蓋上;
按壓桿,所述按壓桿在所述控制結構的控制下能移動至設定位置,以對所述頂桿組件施加一作用力,使所述頂桿組件頂起限壓閥;
限位結構,用于設置在壓力鍋鍋蓋的內蓋上,以將所述按壓桿限位至設定位置;
其中,當壓力鍋排氣時,通過控制結構控制按壓桿移動至設定位置,限位結構將按壓桿限位在設定位置,使壓力鍋持續(xù)排氣;
壓力鍋排氣結束后,通過控制結構控制按壓桿遠離設定位置,以使所述限壓閥復位。
本發(fā)明的目的及解決其技術問題還可采用以下技術措施進一步實現(xiàn)。
優(yōu)選地,所述控制結構能相對于壓力鍋鍋蓋的面蓋轉動;其中,
當壓力鍋排氣結束后,旋轉所述控制結構使所述按壓桿與所述限位結構分離,并使所述按壓桿遠離設定位置。
優(yōu)選地,所述控制結構包括按壓件;其中,所述按壓件用于按壓所述按壓桿,以將所述按壓桿按壓至所述設定位置。
優(yōu)選地,所述控制結構還包括把手;其中,
所述把手用于安裝在壓力鍋鍋蓋上,且能相對于壓力鍋鍋蓋轉動;
所述按壓件安裝在所述把手上。
優(yōu)選地,所述控制結構還包括第一復位彈簧,其中,
所述第一復位彈簧套裝在所述按壓桿上,用于使所述按壓桿由所述設定位置復位。
優(yōu)選地,所述控制結構還包括第二復位彈簧,其中,
所述第二復位彈簧分別與所述把手、壓力鍋鍋蓋的內蓋連接,用于使轉動后的所述把手復位。
優(yōu)選地,所述按壓桿包括:依次連接的第一桿體、第二桿體及第三桿體;其中,
所述第一桿體縱向設置,且所述第一桿體的上端與所述控制結構連接;
所述第三桿體縱向設置,且所述第三桿體的下端設置有第一卡合結構,所述限位結構包括與所述第一卡合結構適配的第二卡合結構;
所述第二桿體橫向設置,且所述第二桿體的一端連接所述第一桿體的下端,另一端連接所述第三桿體的上端;
其中,當所述按壓桿移動至設定位置時,在所述第三桿體與所述限位結構卡合的同時,所述第二桿體按壓所述頂桿組件。
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桿體在靠近下端面的位置處設置有連接結構,所述第二桿體與所述連接結構固定。
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卡合結構設置成與所述第三部分連接的第一凸起;所述第二卡合結構設置成能與所述第一凸起相卡合的第二凸起。
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凸起上設置有第一斜面;所述第二凸起上設置有第二斜面;其中,
所述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相適配,以使所述按壓桿在所述控制結構的控制下,使第一凸起從所述第二凸起的上方下移至所述第二凸起的下方,并與所述第二凸起卡合。
優(yōu)選地,所述頂桿組件包括:
頂桿,所述頂桿的上端與所述限位閥連接;
杠桿,所述杠桿具有相對設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其中,所述杠桿的第一端位于所述頂桿的下方;
其中,當所述按壓桿移動至設定位置時,所述按壓桿能按壓所述杠桿的第二端,使所述杠桿的第一端上移,并帶動頂桿上移,使所述頂桿頂起所述限壓閥。
優(yōu)選地,所述頂桿組件還包括用于使上升的頂桿復位的第三復位彈簧;其中,所述第三復位彈簧套裝在所述頂桿上,并且,所述第三復位彈簧的一端由壓力鍋鍋蓋的面蓋限位,另一端由所述杠桿限位。
另一方面,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提供一種壓力鍋鍋蓋,其中,所述壓力鍋鍋蓋包括:
面蓋;
內蓋,所述內蓋與所述面蓋連接,形成具有中空腔體的蓋體結構;
上述任一項所述的排氣裝置;其中,所述限壓閥、頂桿組件及限位結構設置所述中空腔體內。
再一方面,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提供一種壓力鍋,其中,所述壓力鍋包括上述的壓力鍋鍋蓋。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排氣裝置和壓力鍋鍋蓋以及壓力鍋至少具有下列有益效果:
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排氣裝置,在壓力鍋需要排氣時,只需要用戶操作操作壓力鍋鍋蓋面蓋上的控制結構,使按壓桿移動至設定位置,以對頂桿組件施加一作用力,使頂桿組件頂起限壓閥,以使壓力鍋排氣管排氣。由于壓力鍋鍋蓋內蓋上設置的限位結構可將按壓桿一直限位在設定位置,實現(xiàn)壓力鍋排氣管的持續(xù)排氣,無需用戶一直對控制結構進行操作,使得排氣操作簡單。另外,當壓力鍋排氣結束后,用戶通過控制結構,將按壓桿從設定位置移開即可。綜上,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排氣裝置方便用戶對壓力鍋進行排氣操作以及限壓閥復位操作。
進一步地,本實施例提供的排氣裝置通過使控制結構能相對于壓力鍋鍋蓋的面板轉動,并通過轉動控制結構,便可使按壓桿與限位結構分離,進而使按壓桿遠離設定位置,使限壓閥復位,操作簡單。
進一步地,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排氣裝置,通過使控制結構包括用于按壓按壓桿的按壓件,以及用于安置按壓件且能相對于壓力鍋鍋蓋轉動的把手,即可實現(xiàn)“一壓便可持續(xù)排氣,以及一轉便可復位”的效果。
另一方面,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還一種壓力鍋鍋蓋及壓力鍋,由于壓力鍋鍋蓋及壓力鍋包括上述實施例的排氣裝置,因此具有上述任一有益效果,在此,不一一贅述。
上述說明僅是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概述,為了能夠更清楚了解本發(fā)明的技術手段,并可依照說明書的內容予以實施,以下以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并配合附圖詳細說明如后。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壓力鍋鍋蓋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壓力鍋鍋蓋的另一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壓力鍋鍋蓋在限壓閥被頂開時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壓力鍋鍋蓋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圖4中A處結構的放大圖;
圖6是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壓力鍋鍋蓋在排氣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7是圖6中B處結構的放大圖;
圖8是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壓力鍋鍋蓋的又一結構示意圖;
圖9是圖8中C處結構的放大圖;
圖10是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壓力鍋鍋蓋在排氣結束后,旋轉把手使限位閥復位的結構示意圖;
圖11是圖10中D處結構的放大圖;
圖12是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提供的按壓桿的結構示意圖;
圖13是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提供的限位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14是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壓力鍋鍋蓋的另一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更進一步闡述本發(fā)明為達成預定發(fā)明目的所采取的技術手段及功效,以下結合附圖及較佳實施例,對依據(jù)本發(fā)明申請的具體實施方式、結構、特征及其功效,詳細說明如后。在下述說明中,不同的“一實施例”或“實施例”指的不一定是同一實施例。此外,一或多個實施例中的特定特征、結構、或特點可由任何合適形式組合。
實施例1
本實施例提供一種排氣裝置,用在壓力鍋上;具體地,如圖1至圖11所示,本實施例中的排氣裝置包括:限壓閥4、頂桿組件、控制組件。其中,限壓閥4扣置在壓力鍋排氣管3上。頂桿組件用于頂起限壓閥4,使壓力鍋排氣管3進行排氣??刂平M件用于對頂桿組件進行控制;其中,控制組件包括:控制結構、按壓桿62及限位結構7。其中,控制結構設置在壓力鍋鍋蓋上。按壓桿62在控制結構的控制下能移動至設定位置,以對頂桿組件施加一作用力,使頂桿組件頂起限壓閥4。限位結構7設置在壓力鍋鍋蓋的內蓋2上,以將按壓桿62限位至設定位置;其中,當壓力鍋排氣時,通過控制結構控制按壓桿62移動至設定位置,限位結構7將按壓桿62限位在設定位置,使壓力鍋持續(xù)排氣。壓力鍋排氣結束后,通過控制結構控制按壓桿62遠離設定位置,以使限壓閥4復位。
本實施例提供的排氣裝置,在壓力鍋需要排氣時,只需要用戶操作操作壓力鍋鍋蓋上的控制結構,使按壓桿62移動至設定位置,以對頂桿組件施加一作用力,使頂桿組件頂起限壓閥4,以使壓力鍋排氣管3排氣。由于壓力鍋鍋蓋內蓋2上設置的限位結構可將按壓桿62一直限位在設定位置,實現(xiàn)壓力鍋排氣管3的持續(xù)排氣,無需用戶一直對控制結構進行操作,使得排氣操作簡單。另外,當壓力鍋排氣結束后,用戶通過控制結構,將按壓桿62從設定位置移開即可。綜上,本實施例提供的排氣裝置方便用戶對壓力鍋進行排氣操作以及限壓閥復位操作
實施例2
較佳地,本實施例提供一種排氣裝置,與上一實施例相比,本實施例中的控制結構能相對于壓力鍋鍋蓋的面蓋轉動;其中,如圖6和圖7、圖10和圖11所示,當壓力鍋排氣結束后,需轉動控制結構使按壓桿62與限位結構7分離,進而使按壓桿62遠離設定位置,頂桿組件在未受到按壓桿62的作用時,即可復位,限壓閥4重新扣合在壓力鍋排氣管上。
本實施例通過上述設置,只需用戶稍微轉動控制結構便可實現(xiàn)限壓閥4的復位,操作簡單。
實施例3
較佳地,本實施例提供一種排氣裝置,與上述實施例相比,如圖1至圖10所示,本實施例中的控制結構包括按壓件61。其中,按壓件61用于按壓按壓桿62的上端,以將按壓桿62按壓至設定位置。較佳地,按壓件61可以設置成按鈕,或按鍵等結構。
較佳地,本實施例中的控制結構還包括把手63;其中,把手63用于安裝在壓力鍋鍋蓋上,且能相對于面蓋1轉動;按壓件61安裝在把手63上。較佳地,把手63的手握部設置在壓力鍋鍋蓋的面蓋上,把手63的下端置于壓力鍋鍋蓋內通過轉動機構與內蓋連接。
較佳地,控制結構還包括第一復位彈簧64,其中,第一復位彈簧64套裝在按壓桿62上,用于使按壓桿62及按壓件61由設定位置復位至最初位置。較佳地,如圖3所示,按壓桿62從把手下端穿入把手63內部與安裝在把手63上的按壓件61連接。其中,按壓桿62的頂端安裝有緊固件621(如,螺釘),且緊固件621與按壓桿62之間裝有墊片622。其中,墊片622、把手63內底將第一復位彈簧64限位在按壓桿62上。較佳地,按壓桿62的上端還安裝一用于使按壓件61復位的彈簧,該彈簧靠緊固件621和按壓件限位。
較佳地,控制結構還包括第二復位彈簧65,其中,第二復位彈簧65分別與把手63、壓力鍋鍋蓋的內蓋2連接,用于使轉動后的把手63復位。
本實施例提供的排氣裝置通過上述設置,在壓力鍋排氣結束后,只需稍微移動把手,即可實現(xiàn)控制組件、頂桿組件以及限壓閥復位。另外,本實施例也可無需設置把手,只需將按壓件設置成能相對于壓力鍋鍋蓋轉動即可。
實施例4
較佳地,本實施例提供一種排氣裝置,與上述實施例相比,如圖11和圖12所示,本實施例中的按壓桿62包括依次連接的第一桿體623、第二桿體622及第三桿體621。其中,第一桿體623的上端與控制結構連接。當按壓桿62移動至設置定位時,第二桿體622按壓頂桿組件。第三桿體621的下端設置成第一卡合結構,限位結構包括與所述第一卡合結構適配的第二卡合結構。第二桿體622橫向設置,且第二桿體622的一端連接第一桿體623的下端,另一端連接第三桿體621的上端;其中,當按壓桿62移動至設定位置時,在第三桿體621與限位結構卡合的同時,第二桿體622按壓頂桿組件。
本實施例通過上述設置,將按壓桿設置成豎橫豎勾的結構(其中,勾指的是第一卡合結構),使得按壓桿結構的設計簡單巧妙,即,第一桿體主要用于隨著按壓件進行豎直上下運動,第二桿體設計成橫向桿體,一方面按壓杠桿(詳見實施例5所述,頂桿組件包括杠桿)的同時,還使第三桿體與位于杠桿側部的限位結構卡合。另一方面,還方便是第三桿體脫離限位結構的卡合,只需控制結構帶動按壓桿稍微轉動即可。
較佳地,第一桿體623在靠近下端面的位置處設置有連接結構624,第二桿體622與連接結構624固定。通過上述設置,使得第二桿體(橫桿)與第一桿體623的下端偏位連接(即,并非連接在第一桿體623的下端面),通過這樣設置,當?shù)谝粭U體623設置在把手腔內時,使得第一桿體623和第二桿體622之間具有一個橫向過渡,從而能將第二桿體622過渡到把手腔外。另外,這個橫向過渡能與第二桿體配合按壓杠桿。較佳地,連接結構624可以為一連接件,該連接件與第一桿體為一體式結構,而蓋連接件與第二桿體卡合或固定設置。
如圖11所示,第一卡合結構設置成與第三部分621連接的第一凸起;如圖12所示,限位結構7上的第二卡合結構設置成能與第一凸起相卡合的第二凸起。較佳地,第一凸起上設置有第一斜面;第二凸起上設置有第二斜面;其中,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相適配,以使按壓桿在控制結構的控制下,使第一凸起從第二凸起的上方下移至所述第二凸起的下方,并與第二凸起卡合。
較佳地,如圖9和圖14所示,壓力鍋鍋蓋的內蓋上開設有限位槽9,限位結構7安裝在限位槽9上,且通過第四復位彈簧8限定限位結構7的位置。當按壓桿下移時,在按壓桿的作用下,限位結構會稍微移動,以使第一凸起移動至第二凸起的下方,在第四復位彈簧8的作用下,限位結構復位,并在第二凸起的卡合下,第一凸起不會上移,在限位結構7的限位下,保持在設定位置。
實施例5
較佳地,本實施例提供一種排氣裝置,與上述實施例相比,如圖1至圖11所示,本實施例的頂桿組件包括:頂桿51和杠桿53。頂桿51的上端與限位閥4連接。杠桿53具有相對設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其中,杠桿53的第一端位于頂桿51的下方。其中,當按壓桿62移動至設定位置時,按壓桿62能按壓杠桿53的第二端,使杠桿53的第一端上移,并帶動頂桿51上移,使頂桿51頂起限壓閥4。頂桿組件還包括第三復位彈簧52;其中,第三復位彈簧52套裝在頂桿51上,且第三復位彈簧52與壓力鍋鍋蓋的面蓋固定(具體地,第三復位彈簧通過面蓋和設置在頂桿下端的杠桿進行限位),用于使上升的頂桿51復位。
實施例6
另一方面,本實施例提供一種壓力鍋鍋蓋,如圖1至圖11所示,本實施例中的壓力鍋鍋蓋包括:面蓋1、內蓋2及上述任一實施例所述的排氣裝置。其中,面蓋1和內蓋2連接,形成具有中空腔體的蓋體結構。其中,限壓閥4、頂桿組件、限位結構7設置在中空腔體內。
其中,本實施例中排氣裝置中的限壓閥4、頂桿組件、限位結構7及按壓桿62均位于中空腔體內。較佳地,如圖14所示,內蓋2上設置有限位槽9,其中,限位結構7安裝在限位槽9中。
實施例7
再一方面,本實施例提供一種壓力鍋,其中,壓力鍋包括實施例6所述的壓力鍋鍋蓋。較佳地,本實施中的壓力鍋為電壓力鍋。
由于本實施例中的壓力鍋包括上一實施例所述的壓力鍋鍋蓋,進而包括上述實施例所述的排氣裝置,因此,具有上述實施例所述的有益效果,在此不一一贅述。
綜上,本實施例提供的壓力鍋在不排氣時,其排氣裝置的具體結構狀態(tài)如圖4和圖5所示。當壓力鍋排氣時,如圖6和圖7所示,按壓把手63上的按壓件61,按壓桿62在按壓件61的作用下下移,限位結構7將按壓桿62限位至設定位置,此時,按壓桿62按壓頂桿組件中的杠桿53的一端,相應地,杠桿53的另一端會對頂桿51施加一向上移動的力,以將限壓閥4頂起,從而實現(xiàn)持續(xù)排氣。如圖10和圖11所示,在排氣結束后,只需稍微轉動把手63,即可使限位結構7與按壓桿62分離,按壓桿62和按壓件61在第一復位彈簧64的作用下復位。轉動后的把手63在第二復位彈簧65的作用下復位。頂桿51在第三復位彈簧的作用下復位,限壓閥4復位。
綜上,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排氣裝置和壓力鍋鍋蓋以及壓力鍋在壓力鍋需要排氣時,只需要用戶操作操作壓力鍋鍋蓋面蓋上的控制結構,使按壓桿移動至設定位置,以對頂桿組件施加一作用力,使頂桿組件頂起限壓閥,以使壓力鍋排氣管排氣。由于壓力鍋鍋蓋內蓋上設置的限位結構可將按壓桿一直限位至設定位置,實現(xiàn)壓力鍋排氣管的持續(xù)排氣,無需用戶一直對控制結構進行操作,使得排氣操作簡單。另外,當壓力鍋排氣結束后,用戶通過控制結構,將按壓桿從設定位置移開即可。因此,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排氣裝置方便用戶對壓力鍋進行排氣操作以及限壓閥復位操作。
綜上所述,本領域技術人員容易理解的是,在不沖突的前提下,上述各有利方式可以自由地組合、疊加。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發(fā)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依據(jù)本發(fā)明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