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吸塵器設備領域,尤其是一種吸塵器地刷。
背景技術:
吸塵器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廣泛。吸塵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電機帶動葉片轉動,在密封殼體內產(chǎn)生負壓,吸入塵屑。而地刷是吸塵器中必不可少的部件,現(xiàn)在的吸塵器地刷一般包括上蓋、底座,底座上設置有吸口,為了方便地刷移動還會在地刷底部設置滾輪?,F(xiàn)在的地刷普遍存在地刷與地面貼合性差的問題,尤其是在不平整的地面工作時,影響了吸塵效果;另外,現(xiàn)在的地刷工作時還容易產(chǎn)生較大的噪音,降低了用戶的使用體驗。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針對上述現(xiàn)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一種吸塵器地刷。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吸塵器地刷,包括:地刷上蓋1、底座2、滑塊3、吸口罩蓋4和地刷出風口裝置5,
所述底座2中部設有第一開口20,所述第一開口20兩側對稱設置兩開槽21,所述每個開槽21兩端均對稱設置有兩第一條狀板筋22,所述第一條狀板筋22下表面與所述底座2連接,上表面呈下凹的弧形;
所述地刷上蓋1的底部兩側對稱設置有與所述第一條狀板筋22位置對應的第二條狀板筋10,所述第二條狀板筋10的上表面與所述地刷上蓋1連接,下表面呈下凸的弧形,所述地刷上蓋1的底部兩側各包括兩條所述第二條狀板筋10,所述第一條狀板筋22與所述第二條狀板筋10配合,在其中間形成弧形滑道23;
所述滑塊3上表面兩側對稱設置有兩支撐凸體30,所述支撐凸體30上部中間設有開孔31,所述支撐凸體30穿過所述開槽21,所述凸體上部的開孔31部位與所述弧形滑道23的位置對應,所述開孔31內穿設滑動軸32,所述滑動軸32穿過所述弧形滑道23,所述滑動軸32兩端架設在所述第一條狀板筋22上,以使所述滑動軸32在所述弧形滑道23內滑動。
通過滑動軸32在弧形滑道23內的滑動,使滑塊3能繞滑動軸32轉動,以適應不同的地面,當?shù)孛娌黄秸麜r,通過另外當滑動繞滑動軸32的自由轉動能使滑塊3更好地與地面貼合,利于吸塵器吸除地面的粉塵;現(xiàn)有的吸塵器的地刷在光滑平整的地面工作時,地刷貼合地面移動的過程中容易出現(xiàn)地刷吸緊地面而難以移動及地刷與地面難以分離的現(xiàn)象,而本實施例的地刷由于其與地面接觸的滑塊3能繞滑動軸32轉動,從而能避免吸塵器的地刷工作時與地面吸緊而難以移動的現(xiàn)象,使吸塵器能更加順暢的在地面進行吸塵工作。
優(yōu)選的是,所述滑塊3中部設有吸口33,所述滑塊3下表面上吸口33的兩側對稱設置有與所述吸口33連通的兩弧形風道34,所述弧形風道34包括一與所述吸口33連通的連接口340和一設置在所述滑塊3前端的進風口341。
優(yōu)選的是,所述滑塊3下表面兩端對稱設置有兩向所述滑塊3上表面凸出的滾輪槽35,所述滾輪槽35中設置有第一滾輪36,所述滾輪槽35避開所述弧形風道34設置。
優(yōu)選的是,所述地刷上蓋1配合設置在所述底座2上,所述地刷上蓋1與所述底座2螺紋連接,所述滑塊3通過所述支撐凸體30與所述弧形滑道23的配合設置在所述底座2底部。
優(yōu)選的是,所述地刷上蓋1底部設置有第一內螺紋柱11,所述底座2上設置有與所述第一內螺紋柱11對應的第二內螺紋柱24,通過螺栓連接所述第一內螺紋柱11和第二內螺紋柱24,以將所述地刷上蓋1固定于所述底座2上。
優(yōu)選的是,所述地刷出風口裝置5與所述底座2連接,所述地刷出風口裝置5包括抽吸軟管50和連接管51,所述連接管51一端與吸塵器的吸塵管配合連通,另一端與所述抽吸軟管50連通,所述抽吸軟管50的另一端通過所述吸口罩蓋4與所述吸口33連通。
優(yōu)選的是,所述吸口罩蓋4套設在所述第一開口20上,所述吸口罩蓋4連通所述抽吸軟管50和所述第一開口20,所述第一開口20與所述吸口33配合連通。
優(yōu)選的是,所述滑動軸32為銷釘。
優(yōu)選的是,所述底座2上還設置有第二滾輪25,所述底座2兩端還對稱設置有兩個第二開口26,供所述滾輪槽35配合穿過。
優(yōu)選的是,所述地刷上蓋1前端設置有防撞條12。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本發(fā)明的吸塵器地刷的滑塊能在底座上沿弧形滑道轉動,以適應不同的地面,利于地刷與地面的貼合,能改善吸塵器的吸塵效果,同時還能避免吸塵器的地刷工作時因與地面吸緊而難以移動的現(xiàn)象,使吸塵器能更加順暢的在地面進行吸塵工作;本發(fā)明的地刷底部避開弧形風道設置有滾輪,方便地刷移動,又能降低產(chǎn)生的噪音;本發(fā)明的風道設置為弧形結構,利于氣流進入且還能降低風道產(chǎn)生的噪音。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地刷的爆炸圖;
圖2為本發(fā)明的底座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的滑塊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的地刷上蓋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fā)明的地刷卸掉地刷上蓋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fā)明的開槽部位的局部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發(fā)明的部位的截面放大示意圖;
圖8為本發(fā)明的地刷的底部結構示意圖;
圖9為本發(fā)明的地刷側視圖。
附圖標記說明:
1—地刷上蓋;2—底座;3—滑塊;4—吸口罩蓋;5—地刷出風口裝置;10—第二條狀板筋;11—第一內螺紋柱;12—防撞條;20—第一開口;21—開槽;22—第一條狀板筋;23—弧形滑道;24—第二內螺紋柱;25—第二滾輪;26—第二開口;30—支撐凸體;31—開孔;32—滑動軸;33—吸口;34—弧形風道;340—連接口;341—進風口;35—滾輪槽;36—第一滾輪;50—抽吸軟管;51—連接管。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做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以令本領域技術人員參照說明書文字能夠據(jù)以實施。
應當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術語并不配出一個或多個其它元件或其組合的存在或添加。
如圖1-9所示,本實施例的一種吸塵器地刷,包括:地刷上蓋1、底座2、滑塊3、吸口罩蓋4和地刷出風口裝置5。
底座2中部設有第一開口20,第一開口20兩側對稱設置兩開槽21,每個開槽21兩端均對稱設置有兩第一條狀板筋22,第一條狀板筋22下表面與底座2連接,上表面呈下凹的弧形;地刷上蓋1的底部兩側對稱設置有與第一條狀板筋22位置對應的第二條狀板筋10,第二條狀板筋10的上表面與地刷上蓋1連接,下表面呈下凸的弧形,地刷上蓋1的底部兩側各包括兩條第二條狀板筋10,第一條狀板筋22與第二條狀板筋10配合,在中間形成弧形滑道23;滑塊3上表面兩側對稱設置有兩支撐凸體30,支撐凸體30上部中間設有開孔31,支撐凸體30穿過開槽21,凸體上部的開孔31部位與弧形滑道23的位置對應,開孔31內穿設滑動軸32,滑動軸32穿過弧形滑道23,滑動軸32兩端架設在第一條狀板筋22上,以使滑動軸32在弧形滑道23內滑動。從而通過滑動軸32在弧形滑道23內的滑動,實現(xiàn)滑塊3在底座2上的轉動,以適應不同的地面,當?shù)孛娌黄秸麜r,通過滑塊3在底座2上沿弧形滑道23的滑動能使滑塊3更好地與地面貼合,利于吸塵器吸除地面的粉塵;現(xiàn)有的吸塵器的地刷在光滑平整的地面工作時,地刷貼合地面移動的過程中容易出現(xiàn)地刷吸緊地面而難以移動及地刷與地面難以分離的現(xiàn)象,而本實施例的地刷由于其與地面接觸的滑塊3能在底座2上轉動,從而能避免吸塵器的地刷工作時與地面吸緊而難以移動的現(xiàn)象,使吸塵器能更加順暢的在地面進行吸塵工作。
本實施例中,滑動軸32選用銷釘,銷釘穿過凸體上的開孔31,銷釘與滑塊3相對固定,銷釘?shù)膬啥思茉O在弧形滑道23上,滑塊3整體在弧形滑道23滑動以實現(xiàn)滑塊3的轉動,從而將滑塊3可轉動的連接在底座2上。
在另一種實施例中,銷釘穿過凸體上的開孔31,銷釘與滑塊3相對活動,銷釘可在開孔31內轉動,銷釘?shù)膬啥思茉O在弧形滑道23上,從而將滑塊3可轉動的連接在底座2上,滑塊3整體可在弧形滑道23滑動,同時滑塊3還能繞滑動軸32在底座2轉動。
滑塊3中部設有吸口33,滑塊3下表面吸口33的兩側對稱設置有與吸口33連通的兩弧形風道34,弧形風道34包括一與吸口33連通的連接口340和一設置在滑塊3前端的進風口341。吸塵器工作時,空氣和地面的粉塵由滑塊3前端的兩個進風口341進入,經(jīng)弧形風道34進入吸口33,弧形的風道結構利于氣流進入,同時弧形風道34能對兩股由進風口341進入的氣流進行整流,能有效減小氣流進入地刷時產(chǎn)生的噪音。
其中,滑塊3下表面兩端對稱設置有兩向滑塊3上表面凸出的滾輪槽35,滾輪槽35中設置有第一滾輪36,滾輪槽35避開弧形風道34,避免氣流沖擊滾輪產(chǎn)生噪音。
其中,地刷上蓋1配合設置在底座2上,地刷上蓋1與底座2螺紋連接,滑塊3通過支撐凸體30與弧形滑道23的配合設置在底座2底部。地刷上蓋1底部設置有第一內螺紋柱11,底座2上設置有與第一內螺紋柱11對應配合的第二內螺紋柱24,通過螺栓連接第一內螺紋柱11和第二內螺紋柱24,以將地刷上蓋1固定于底座2上。地刷上蓋1前端還設置有防撞條12,能有效保護地刷。
其中,地刷出風口裝置5與底座2連接,地刷出風口裝置5包括抽吸軟管50和連接管51,連接管51一端與吸塵器的吸塵管配合連通,另一端與抽吸軟管50連通,抽吸軟管50的另一端通過吸口罩蓋4與吸口33連通。吸口罩蓋4套設在第一開口20上,吸口罩蓋4連通抽吸軟管50和第一開口20,第一開口20與吸口33配合連通。
其中,底座2上還設置有第二滾輪25,方便地刷在地面移動,底座2兩端還對稱設置有兩個第二開口26,供滾輪槽35配合穿過。
在本發(fā)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中心”、“縱向”、“橫向”、“長度”、“寬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外”、“順時針”、“逆時針”、“軸向”、“徑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fā)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fā)明的限制。
盡管本發(fā)明的實施方案已公開如上,但其并不僅僅限于說明書和實施方式中所列運用。它完全可以被適用于各種適合本發(fā)明的領域。對于熟悉本領域的人員而言,可容易地實現(xiàn)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離權利要求及等同范圍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發(fā)明并不限于特定的細節(jié)和這里示出與描述的圖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