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干燥綜合征的中藥湯劑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治療干燥綜合征的中藥湯劑,屬于中藥制劑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0002]干燥綜合征是以口、鼻、眼及皮膚干燥為主癥的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該病多見于40-60歲女性。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口腔干燥,吞咽困難;眼內(nèi)有異物及燒灼感,淚液分泌少,角膜、結膜有炎性病變;鼻腔干燥,皮膚干燥。亦可伴有關節(jié)炎、硬皮病及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實驗室檢查可有貧血、輕度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抗核抗體滴度升高,抗SSAJ^ SSB陽性,高球蛋白血癥及血沉增快等。干燥綜合征在中醫(yī)文獻中無相似的病名記載,有的認為本病應歸于“燥征”范圍。干燥綜合征起病于燥,燥勝則干,其病機是因燥熱外邪、先天不足及久病失養(yǎng)或誤診失治導致津傷液燥、陰虛液虧、精血不足、清竅失于濡潤、津枯瘀血阻絡、血脈不通,累及皮膚黏膜肌肉關節(jié),甚至臟腑而成本病。本基本病機為素體虛弱,陰津虧虛,其病位在口、眼、鼻、咽等清窮,也可累及全身,與肺脾肝腎密切有關,甚至累及心、胃、皮膚黏膜及
-U.-K-
夫.ρ。
[0003]現(xiàn)代醫(yī)學對本病尚無根治方法,主要是替代和對癥治療,療效不理想。目前也出現(xiàn)了較多的治療干燥綜合征的中藥,如中國專利文獻CN102772671B公開的《一種治療干燥綜合征氣陰兩虛型的中藥組合物》,按重量份數(shù)計,原料藥組成及配比如下:生黃芪10-60份,沙參8-60份,麥冬6-60份,白芍5-45份,石斛5_45份。中國專利文獻CN1244369C公開的《治療干燥綜合征的藥物及制備方法》,以生地、連翹、朱砂、生石膏、三七粉、黃連和龍膽草為主要成份,經(jīng)按比例粉碎為100目粉。CN101804174B公開的《治療干燥綜合征的中藥制劑》,其配方為:按重量份計,生黃芪28-32份、南沙參28-32份、石斛28-32份、蘆根80-120份、生地黃13-17份、烏梅8-12份、白花蛇舌草28-32份、莪術28-32份。此外還有CN103656226A公開的《一種治療干燥綜合征復方藥及其制備方法》,配方為麥冬,黨參,白術,山藥,五味子,茯苓,生地,鱉甲,石斛,葛根,甘草。CN103830680A公開的《治療干燥綜合征的中藥》,由如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藥制成,旋覆花8?11%,火麻仁16?19%,莪術4?6%,青風藤4?7%,豨薟草10?13%,青黛4?6%,桑枝2?4%,葛根7?10%,白蒺藜3?5%,仙靈脾2?4%,密蒙花3?5%,茺蔚子2?5%,五味子2?4%,地骨皮3?5%,桑寄生I?2%,鬼箭羽2?4%,伸筋草3?5%,決明子3?4%,將上述18味原料藥用水浸泡,煎熬后去渣得濾液。CN103585504A公開的《一種治療干燥綜合征的中藥組合物及應用》,由如下重量份的中藥材原料制備而成:蒲公英20-30份、浮小麥20-30份、茯苓8-14份、黃精8-14份、麥冬12-20份、桑葉8-14份、牛蒡子10-16份、決明子10-16份。CN104083587A公開的《一種治療干燥綜合征的中藥》,由以下重量配比的藥材制備而成:野罌粟殼14份、開口箭12份、地梭羅12份、心不干8份、節(jié)節(jié)茶12份、多穗石柯葉14份、索骨丹8份、紅毛薟8份、大細辛15份、對馬耳蕨10份、東北衛(wèi)矛6份、小接筋草12份、藍錫莎菊8份、石椒草10份、白藤12份、長白橡木15份、刺菱14份。
[0004]上述中藥雖然為純中藥成分,且副作用小,但是配伍不全面,起效慢、治療周期長,有效率和治愈率有待提尚。
【發(fā)明內(nèi)容】
[0005]本發(fā)明針對治療干燥綜合征的中藥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起效快、周期短,有效率和治愈率高的治療干燥綜合征的中藥湯劑,同時提供一種該中藥湯劑的制備方法。
[0006]本發(fā)明的治療干燥綜合征的中藥湯劑,包括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
[0007]灸黃芪15-30、生白芍10-15、麥冬15-30、天冬15-30、茵陳10-15、葛根10-20、熟地15-30、石斛10-15、天花粉15-30、菟絲子10-15、蘆根15-30、生甘草6_10和當歸6_10。
[0008]上述中藥湯劑的最佳重量配比為:灸黃芪18、生白芍15、麥冬20、天冬30、茵陳10、葛根15、熟地25、石斛12、天花粉30、菟絲子15、蘆根20、生甘草9和當歸10。
[0009]各種原料均摘自《實用中藥學》2009年版,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
[0010]灸黃芪: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蒙古黃芪或膜莢黃芪的根。味甘,性微溫。歸脾、肺經(jīng)。功能:補氣升陽,益衛(wèi)固表,托瘡生肌等作用。藥理研宄:黃芪及其多糖等成分能增強機體特異性和非特異性免疫功能。
[0011]生白芍: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芍藥的干燥根。味苦、酸、甘,性微寒。歸肝、脾經(jīng)。能斂陰止汗、養(yǎng)血,并有平肝舒筋止痛的作用。藥理研宄:其對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有調(diào)節(jié)作用,同時也具有抗炎作用。
[0012]麥冬:為百合科多年生本草植物麥冬的干燥塊根。味甘、微苦,性微寒。歸心、肺、胃經(jīng)。能養(yǎng)陰潤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煩。藥理研宄:其具有免疫促進作用。
[0013]天冬:為百合科多年生攀援草本植物天冬的干燥塊根。味甘、苦,性寒。歸肺、腎經(jīng)。能養(yǎng)陰潤燥,清火、生津。藥理研宄:其有增強免疫功能的作用。
[0014]茵陳: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茵陳蒿的干燥幼嫩莖葉。味苦,性微寒。歸脾、胃、肝、膽經(jīng)。能清利濕熱。
[0015]葛根:為豆科多年生落葉藤本植物野葛或甘葛藤的干燥根。味甘、辛,性涼。歸脾、胃經(jīng)。有生津止渴的作用。
[0016]熟地:為干地黃加酒反復蒸曬的蒸制品。味甘,性微溫。歸肝、腎經(jīng)。能補血滋陰,益精填髓。藥理研宄:其有一定增強紅細胞免疫功能的作用。
[0017]石斛:為蘭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環(huán)草石斛、馬鞭石斛、黃草石斛等石斛的干燥莖。味甘,性微寒。歸胃、腎經(jīng)。能養(yǎng)陰清熱,益胃生津。藥理研宄:其有促進消化及提高免疫功能等作用。
[0018]天花粉:為葫蘆科多年生宿根草質(zhì)藤本植物栝樓或日本栝樓的干燥塊根。味甘、微苦,性微寒。歸肺、胃經(jīng)。能清熱生津,清肺潤燥。天花粉以清熱、養(yǎng)陰、生津為用,以治療肺胃經(jīng)熱盛傷陰,陰津不足之征。其配蘆根,清熱養(yǎng)陰,生津止渴,可治熱病傷津之口干口渴心煩。藥理研宄:其對免疫功能有調(diào)節(jié)作用。菟絲子:為旋花科一年生寄生纏繞草本植物菟絲子的成熟種子。味甘,性溫。歸肝、腎、脾經(jīng)。能補腎固精,養(yǎng)肝明目。藥理研宄:具有增強免疫功能的作用。
[0019]蘆根: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蘆葦?shù)牡叵虑o。味甘,性寒。歸肺、胃經(jīng)。有清熱生津之功效。能清熱邪而不傷中陰,生津液而不斂表邪。藥理研宄:其多聚糖類化合物有免疫增強作用。
[0020]生甘草: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的根及根莖。味甘,性平。歸心、肺、脾、胃經(jīng)。能益氣補中,調(diào)和藥性。藥理研宄:小劑量甘草甜素有糖皮質(zhì)激素樣作用,還具有抗炎及抗變態(tài)反應等作用。
[0021]當歸:為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當歸干燥根部。味甘、辛,性溫。歸肝、心、脾經(jīng)。有補血、活血,止痛,潤腸之功效。補血之中又能調(diào)氣活血。具有補而不滯,溫而不燥,祛瘀而不傷正的特點。藥理研宄:當歸能增加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功能,當歸多糖能增加外周血紅細胞、白細胞、血紅蛋白及骨髓有核細胞數(shù)。
[0022]上述中藥湯劑的制備方法是:
[0023]按重量配比灸黃芪15-30、生白芍10-15、麥冬15-30、天冬15-30、茵陳10-15、葛根10-20、熟地15-30、石斛10-15、天花粉15-30、菟絲子10-15、蘆根15-30、生甘草6_10和當歸6-10稱取各原料,將各原料放入煎藥器具內(nèi),加入飲用水,加入的水量浸過藥面2cm-4cm,浸泡20分鐘-30分鐘,然后用大火將其煮沸,再用文火煎熬,煎熬20分鐘-30分鐘后停止,每劑藥煎至250-350ml,濾去藥渣,取湯劑即可。
[0024]本發(fā)明臨床應用情況:
[0025]選取2010年至2014年間100例干燥綜合征患者,臨床表現(xiàn)有眼干澀、角結膜干燥、口腔干燥、腮腺腫大、鼻衄、鼻腔干燥結痂、黏膜萎縮、嗅覺不靈、脈澀、無舌苔、舌鮮紅有裂紋、唾液少、喉嚨干燥疼痛不適、吞咽食物困難、聲音撕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