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醫(yī)療器械設計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可攜式自負壓胸腔引流瓶。
背景技術:
開胸手術后,由于器官切除后胸腔殘留巨大的空腔,胸腔內壓力增加,為了重建胸腔內的負壓環(huán)境,需要在開胸手術后通過呼吸、咳嗽排氣等方式使得胸腔內形成負壓,恢復術前胸腔內負壓狀態(tài),促進余肺復張。
現(xiàn)有技術中為了解決胸腔排氣排液的問題,胸腔引流瓶應運而生,胸腔閉式引流是將引流管一端放入胸腔內,而另一端接入比其位置更低的水封瓶,以便排出氣體,或收集胸腔內的液體,促進余肺擴張,重建胸腔內的負壓,胸腔閉式引流技術作為一種治療手段廣泛的應用于血胸、氣胸、膿胸的引流及開胸術后,對于疾病的治療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現(xiàn)有的胸腔引流瓶結構過于簡陋,病患在術后需要長時間臥床休息,引流瓶通常放置于床下,不利于術后早日下床活動,康復較慢,增加病患的康復成本。而且,現(xiàn)有的胸瓶需要連接中心負壓極或與負壓引流機極連接才能實現(xiàn)負壓狀態(tài),一旦連接負壓裝置,患者將無法下床活動,影響患者及早康復。
因此,鑒于以上問題,有必要提出一種新型的胸腔引流瓶,其可自行產生負壓,并可調節(jié)負壓大小,有利于幫助患者排出胸腔內的積氣、積液,在更短的時間內重建胸腔內負壓,有利于患者快速康復的同時,該胸瓶為可攜式,有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動。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可攜式自負壓胸腔引流瓶,其可自行產生負壓,并可調節(jié)負壓大小,有利于幫助患者排出胸腔內的積氣、積液,在更短的時間內重建胸腔內負壓,有利于患者快速康復的同時,該胸瓶為可攜式,有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動。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提出的一種可攜式自負壓胸腔引流瓶,包括瓶體,所述瓶體內分隔形成多個腔室,分別為:
集液間:所述集液間上設置有連接孔,引流管與所述連接孔連接將氣液排至集液間中;
水封間:所述水封間內設置有水,所述集液間與水封間之間開設排氣孔,所述排氣孔上連接一導氣管,所述導氣管插入到水面以下;
調壓間:所述調壓間內設置有設定高度的水,壓強一定,水內插接一根導管,所述導管延伸至外部與大氣連通,所述水封間與所述調壓間之間連通,二者壓強相等;
該引流瓶還包括對調壓間內部壓強進行平衡保壓的動力間,所述動力間包括驅動機構與排氣管,所述排氣管一端與調壓間連通,一端與大氣連通,驅動機構擠壓排氣管排出氣體;
氣液通過引流管引流至集液間,氣液中的氣體依次通過導氣管、水封間、調壓間至排氣管排出。
優(yōu)選的,所述動力間一體集成于引流瓶上,且與所述調壓間相鄰設置。
優(yōu)選的,所述驅動機構包括驅動電機與轉動部件,所述轉動部件固定設置于驅動電機的轉軸上,所述轉動部件的前端壓緊于排氣管上。
優(yōu)選的,所述轉動部件包括連接桿與壓輪,所述壓輪通過連接桿連接固定于轉軸上。
優(yōu)選的,所述動力間還包括給予驅動電機動力的電池組,所述電池組為可充電的蓄能電池組。
優(yōu)選的,所述瓶體內還設置有一電路控制間,所述電路控制間與所述動力間電連接控制驅動電機轉速,所述瓶體外部設置有一控制按鈕。
優(yōu)選的,所述調壓間上還開設有一調壓孔,所述調壓孔為常閉。
優(yōu)選的,所述引流瓶上設置有便于攜帶的提手。
優(yōu)選的,所述導管上設置有刻度線。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公開的可攜式自負壓胸腔引流瓶的優(yōu)點是:
通過設置集液間、水封間、調壓間以及動力間,在動力驅動下將胸腔內排出的氣體及時的排至外部,同時實現(xiàn)氣液的有效分離,避免出現(xiàn)回流現(xiàn)象,便于將術后胸腔內的氣液及時排出,促進余肺膨脹,重建胸腔內負壓。
該引流瓶可自行產生負壓,并可調節(jié)負壓大小,有利于幫助患者排出胸腔內的積氣、積液,在更短的時間內重建胸腔內負壓,有利于患者快速康復的同時,該胸瓶為可攜式,有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動。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jù)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胸腔引流瓶的主視圖。
圖2為胸腔引流瓶的后視圖。
圖3為胸腔引流瓶的俯視圖。
10、集液間 20、水封間 30、調壓間 40、動力間 50、電路控制間
11、引流管 12、連接孔 21、排氣孔 22、導氣管
31、導管 32、通孔 33、調壓孔
41、排氣管 42、連接桿 43、壓輪 44、電池組
具體實施方式
正如背景技術所述,現(xiàn)有的胸腔引流瓶結構過于簡陋,病患在術后需要長時間臥床休息,引流瓶通常放置于床下,不利于術后早日下床活動,康復較慢,增加病患的康復成本。而且,現(xiàn)有的胸瓶需要連接中心負壓極或與負壓引流機極連接才能實現(xiàn)負壓狀態(tài),一旦連接負壓裝置,患者將無法下床活動,影響患者及早康復。
本實用新型針對現(xiàn)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種可攜式自負壓胸腔引流瓶,其可自行產生負壓,并可調節(jié)負壓大小,有利于幫助患者排出胸腔內的積氣、積液,在更短的時間內重建胸腔內負壓,有利于患者快速康復的同時,該胸瓶為可攜式,有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動。
下面將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緦嵱眯滦椭械膶嵤├?,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請一并參見圖1至圖3,如圖所示,一種可攜式自負壓胸腔引流瓶,包括瓶體,瓶體內分隔形成多個腔室,分別為:
集液間10:集液間10上設置有連接孔12,引流管11與連接孔12連接將氣液排至集液間中;患者通過咳嗽、呼吸等方式將胸腔內的氣體與滲出的血液排至集液間內。在集液間內氣液分離,血液被收集,而氣體排出至水封間。
水封間20:水封間20內設置有水,集液間10與水封間20之間開設排氣孔21,排氣孔21上連接一導氣管22,導氣管22插入到水面以下;氣液分離后的氣體通過排氣孔、導氣管連接至水底后排至水封間內,避免氣體回流。
調壓間30:調壓間30內設置有設定高度的水,使得其內部壓強一定,水內插接一根導管31,導管31延伸至外部與大氣連通,水封間20與調壓間30之間連通,二者壓強相等。當瓶內壓強與外部大氣壓相同時,導管內的液面與調壓間內的液面高度一致,當外部氣壓較大時,調壓間內形成負壓,導管內的液面低于調壓間內的液面高度;當調壓間內氣壓較大時,相對的外部氣壓為負壓,導管內的液面會上升,高于調壓間內液面的高度。
調壓間內的壓力大小可根據(jù)需要設定,在起初,調壓間內氣壓與外部大氣壓一致,由于調壓間為密封設置,可通過向導管內吹入氣體增加調壓間的氣壓,或通過將調壓間內氣體排出的方式減小調壓間的氣壓,或者是在調壓間上開設一調壓孔33,調壓孔為常閉狀態(tài),當需要對內部壓強進行調整時可打開調壓孔,從而將調壓間的氣壓設定在某一數(shù)值。其中,可在導管上設置有刻度線,方便觀察當前調壓間內氣壓值。
由于胸腔排出的氣體不斷的通過集液間、水封間排至調壓間內,為保證調壓間內壓強一定,因此,需要設置動力間將該氣體排出至大氣中。
因此,該引流瓶還包括對調壓間內部壓強進行平衡保壓的動力間40,動力間40包括驅動機構與排氣管41,排氣管41一端與調壓間30連通,一端與大氣連通,驅動機構擠壓排氣管41排出氣體。
氣液通過引流管11引流至集液間10,氣液中的氣體依次通過導氣管22、水封間20、調壓間30至排氣管41,通過驅動機構運轉擠壓排氣管將排氣管內的氣體排出,便于病患胸腔內的氣液及時有效的排出,促進余肺膨脹,重建胸腔內負壓。
其中,該動力間一體集成于引流瓶上,且與調壓間相鄰設置。這樣整個引流瓶結構緊湊,方便病患攜帶。
驅動機構包括驅動電機與轉動部件,轉動部件固定設置于驅動電機的轉軸上,轉動部件的前端壓緊于排氣管上。
優(yōu)選的,轉動部件包括連接桿42與壓輪43,壓輪43通過連接桿42連接固定于轉軸上。通過壓輪的設置,采用滾動擠壓的方式將氣體排出,減小摩擦,提高排氣效率。
優(yōu)選的,動力間還包括給予驅動電機動力的電池組44,電池組通常為可充電使用的蓄能電池組,在使用前可將電池組充滿電,方便患者長時間在無電源的環(huán)境下使用,操作方便。
瓶體內還設置有一電路控制間50,電路控制間50與動力間40電連接控制驅動電機轉速,瓶體外部設置有一控制按鈕(未示出),通過控制驅動電機的轉速調節(jié)調壓腔內的壓強大小,一旦調壓間內負壓較大,容易造成患者滲血現(xiàn)象,此時可通過打開調壓孔進行調節(jié)。
此外,還可在引流瓶上設置有便于攜帶的提手,方便病患拎持引流瓶至任意地方,有利于術后早日下床活動,使得患者快速康復。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調壓間30內壓強設定,電路控制間給予驅動電機一個控制信號,驅動電機轉動,使得壓輪43不斷擠壓排氣管41,使調壓間30相對水封間與集液間呈負壓狀態(tài),使得引流瓶自行產生負壓,且可根據(jù)需要控制驅動電機的轉速調節(jié)負壓大小,有利于幫助患者排出胸腔內的積氣、積液,胸腔內的氣液通過引流管11引流至集液間10,液體存留在集液間中,氣液中的氣體通過導氣管22進入水封間,并排至水封間水面上方,由于水封間與調壓間連通,而此時調壓間呈相對負壓狀態(tài),因此氣體由通孔30排出至調壓間,后經排氣管排出到大氣中,在更短的時間內重建胸腔內負壓,有利于患者快速康復的同時,該胸瓶為可攜式,有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動。
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可攜式自負壓胸腔引流瓶,通過設置集液間、水封間、調壓間以及動力間,在動力驅動下將胸腔內排出的氣體及時的排至外部,同時實現(xiàn)氣液的有效分離,避免出現(xiàn)回流現(xiàn)象,便于將術后胸腔內的氣液及時排出,促進余肺膨脹,重建胸腔內負壓。
該引流瓶可自行產生負壓,并可調節(jié)負壓大小,有利于幫助患者排出胸腔內的積氣、積液,在更短的時間內重建胸腔內負壓,有利于患者快速康復的同時,該胸瓶為可攜式,有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動。
對所公開的實施例的上述說明,使本領域專業(yè)技術人員能夠實現(xiàn)或使用本實用新型。對這些實施例的多種修改對本領域的專業(yè)技術人員來說將是顯而易見的,本文中所定義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圍的情況下,在其它實施例中實現(xiàn)。因此,本實用新型將不會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這些實施例,而是要符合與本文所公開的原理和新穎特點相一致的最寬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