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治療乳腺增生的膏藥。
背景技術:
乳腺增生癥是乳腺增生是指乳腺上皮和纖維組織增生,乳腺組織導管和乳小葉在結構上的退行性病變及進行性結締組織的生長,其發(fā)病原因主要是由于內(nèi)分泌激素失調(diào)。乳腺增生癥是女性最常見的乳房疾病,其發(fā)病率占乳腺疾病的首位。近些年來該病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年齡也越來越低齡化。據(jù)調(diào)查約有70%~80%的女性都有不同程度的乳腺增生,多見于25~45歲的女性。常伴有月經(jīng)不調(diào),不孕癥或流產(chǎn)史?;颊唠p側乳房內(nèi)出現(xiàn)大小不一的腫塊,質(zhì)韌不堅,常同時或相繼發(fā)生。其形態(tài)或圓或扁,分散于乳房,或局限于某一象限。腫塊與周圍組織分介不清,不與皮膚粘連,推之移動。在月經(jīng)前3~4天疼痛加重,腫塊增大。經(jīng)后疼痛減輕或消失,腫物縮小。有時乳頭溢出黃綠色、咖啡色、血性液體。
乳腺增生發(fā)生原因,多由郁怒傷肝,肝郁氣滯,思慮傷脾,脾失健運,痰濕內(nèi)蘊,肝脾兩傷,痰氣互結,氣血疑滯,阻于乳絡,以致歷歷成核,或日久肝血不足,腎陰虧損,沖任失調(diào),陰虛痰濕內(nèi)結所致?,F(xiàn)代醫(yī)學認為:乳腺增生病的發(fā)生與卵巢機能失調(diào)有關,可能是黃體素的分泌減少,雌激素的量相對增加而致。青春期患者多為乳房小葉增生,哺乳后期多為乳腺導管增生,更年期多為乳房囊性增生。
膏藥,屬祖國醫(yī)學外治法膏劑的一種,古稱薄貼,用植物油或動物油加藥熬成膠狀物質(zhì),涂在布、紙或皮的一面,可以較長時間地貼在患處,主要用來治療瘡癤、消腫痛等。早在久遠的年代,我國醫(yī)學家就有言曰:“膏藥能治病,無殊湯藥,用之得法,其響立應”。膏藥經(jīng)皮膚發(fā)揮作用,貼膏藥療法是中醫(yī)臨床常用的外治方法之一,它遵循中醫(yī)辨證論治及中藥的功效、主治與歸經(jīng)的原則,充分調(diào)動藥物互相協(xié)調(diào)為用的效能,組成多味藥物的復方,以發(fā)揮藥物的良好效果。由于膏藥直接敷貼于體表,而制作膏劑的藥物大多氣味較濃,再加入辛香走竄極強的引經(jīng)藥物,通過滲透入皮膚,內(nèi)傳經(jīng)絡、臟腑,起到調(diào)氣血、通經(jīng)絡、散寒濕,消腫痛等作用。膏藥具有簡單、方便、靈驗、價廉等優(yōu)點,在我國傳承數(shù)千年,長盛不衰,是祖國醫(yī)學的寶貴財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針對上述現(xiàn)有技術,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治療乳腺增生的膏藥。
本發(fā)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xiàn)的:
一種治療乳腺增生的膏藥,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藥制成的:生南星30~50份,生半夏30~50份,甘遂30~50份,麻黃10~20份,大戟10~20份,僵蠶10~20份,白芥子10~20份,藤黃15~20份,芒硝20~30份,鮮柳葉(新鮮的柳葉)20~30份,鮮桑葉(新鮮的桑葉)20~30份,鮮枇杷葉(新鮮的枇杷葉)20~30份,鮮榆葉(新鮮的榆葉)20~30份,鮮槐葉(新鮮的槐葉)20~30份,夏枯草20~30份,昆布20~30份,蛤殼30~40份。
優(yōu)選的,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藥制成的:生南星40份,生半夏40份,甘遂40份,麻黃15份,大戟15份,僵蠶15份,白芥子15份,藤黃18份,芒硝25份,鮮柳葉25份,鮮桑葉25份,鮮枇杷葉25份,鮮榆葉25份,鮮槐葉25份,夏枯草25份,昆布25份,蛤殼35份。
所述治療乳腺增生的膏藥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取各原料藥,混合,粉碎,過120目篩,得藥粉,備用;
(3)制備基質(zhì):取芝麻油,加熱至320℃,離火下黃丹(緩慢下,邊下邊攪拌),黃丹與芝麻油的質(zhì)量比為1:2;下完后,加入涼水(溫度15℃以下)浸泡去火毒,一天換水一次,浸泡7天后,撈出,得基質(zhì);
(3)制備膏藥:取基質(zhì),加熱熔化,熔化后停止加熱,待溫度降至70℃時,加入藥粉,基質(zhì)與藥粉的重量比為2000:300~550,攪拌均勻,即得膏藥,使用時,將膏藥涂覆在棉布或膏藥貼紙上(每貼含藥量15~20克)即可。
本發(fā)明的膏藥,生南星,祛風解痙,散結消腫;生半夏,除濕化痰,消痞;甘遂,瀉水逐飲,破積通便;麻黃,發(fā)汗散寒,利水消腫;大戟,瀉水逐飲;僵蠶,化痰散結,祛風解痙;白芥子,理氣化痰,消腫止痛;藤黃,消腫,攻毒;芒硝,泄熱,潤燥,軟堅;柳葉,清熱解毒;桑葉,疏散風熱,涼血止血;枇杷葉,清熱解毒,殺蟲止癢;榆葉,利小便;槐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夏枯草,清熱解毒;昆布,軟堅散結,消腫利水;蛤殼,清熱化痰,軟堅散結。諸藥配伍,具有寬胸理氣,疏肝解郁,燥濕化痰,軟堅散結,活血化瘀,通經(jīng)止痛,通絡開竅,消腫生肌破積消瘤等功效,主治乳腺增生、乳腺小葉增生、乳房腫塊、乳房脹疼,對子宮肌瘤、附件囊腫、頸部淋巴結核等疾病也有顯著療效。治療時,貼敷,貼于神闕、血海、關元、大抒、膻中、肺俞及病灶部位,5天換藥一次,5天一個療程。通常3~6個療程可治愈。本發(fā)明的膏藥具有見效快、療效顯著、無毒副作用等優(yōu)點。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的說明。
實施例1 制備治療乳腺增生的膏藥
配方為:生南星40克,生半夏40克,甘遂40克,麻黃15克,大戟15克,僵蠶15克,白芥子15克,藤黃18克,芒硝25克,鮮柳葉25克,鮮桑葉25克,鮮枇杷葉25克,鮮榆葉25克,鮮槐葉25克,夏枯草25克,昆布25克,蛤殼35克。
制備方法為:
(1)取各原料藥,混合,粉碎,過120目篩,得藥粉,備用;
(3)制備基質(zhì):取芝麻油,加熱至320℃,離火下黃丹(緩慢下,邊下邊攪拌),黃丹與芝麻油的質(zhì)量比為1:2;下完后,加入涼水(溫度15℃以下)浸泡去火毒,一天換水一次,浸泡7天后,撈出,得基質(zhì);
(3)制備膏藥:取基質(zhì)1500克,加熱熔化,熔化后停止加熱,待溫度降至70℃時,加入藥粉,攪拌均勻,即得膏藥,使用時,將膏藥涂覆在棉布或膏藥貼紙上(每貼含藥量15~20克)即可。
上述制備的膏藥,主治乳腺增生、乳腺小葉增生、乳房腫塊、乳房脹疼,對子宮肌瘤、附件囊腫、頸部淋巴結核等疾病也有顯著療效。治療時,貼敷,貼于神闕、血海、關元、大抒、膻中、肺俞及病灶部位,5天換藥一次,5天一個療程。通常3~6個療程可治愈。
利用上述制備的膏藥,共治療乳腺增生、乳腺小葉增生患者共470例,治愈446例,總有效468例,治愈率94.9%,總有效率99.8%,療效顯著。
實施例2 制備治療乳腺增生的膏藥
配方為:生南星30克,生半夏50克,甘遂30克,麻黃20克,大戟10克,僵蠶20克,白芥子10克,藤黃20克,芒硝20克,鮮柳葉30克,鮮桑葉20克,鮮枇杷葉30克,鮮榆葉20克,鮮槐葉30克,夏枯草20克,昆布30克,蛤殼30克。
制備方法同實施例1。
實施例3 制備治療乳腺增生的膏藥
配方為:生南星50克,生半夏30克,甘遂50克,麻黃10克,大戟20克,僵蠶10克,白芥子20克,藤黃15克,芒硝30克,鮮柳葉20克,鮮桑葉30克,鮮枇杷葉20克,鮮榆葉30克,鮮槐葉20克,夏枯草30克,昆布20克,蛤殼40克。
制備方法同實施例1。
實施例4 制備治療乳腺增生的膏藥
配方為:生南星35克,生半夏35克,甘遂45克,麻黃18克,大戟12克,僵蠶13克,白芥子17克,藤黃18克,芒硝22克,鮮柳葉22克,鮮桑葉27克,鮮枇杷葉27克,鮮榆葉25克,鮮槐葉22克,夏枯草28克,昆布27克,蛤殼34克。
制備方法同實施例1。
實施例5 制備治療乳腺增生的膏藥
配方為:生南星45克,生半夏45克,甘遂35克,麻黃12克,大戟15克,僵蠶17克,白芥子13克,藤黃15克,芒硝28克,鮮柳葉28克,鮮桑葉22克,鮮枇杷葉22克,鮮榆葉28克,鮮槐葉28克,夏枯草23克,昆布22克,蛤殼35克。
制備方法同實施例1。
典型病例1:患者劉某,女,42歲,患有乳腺小葉增生,采用實施例1制備的膏藥治療,貼于神闕、大抒、肺俞及增生部位,5天換藥一次,5天一個療程。1個療程后,癥狀減輕,4個療程后,治愈。半年后回訪,未見復發(fā)。
典型病例2:患者崔某某,女,45歲,患者右側乳房脹痛不適,每逢月經(jīng)期前3~4天和生氣后脹痛明顯加重,診斷為乳腺增生。采用實施例1制備的膏藥治療,貼于神闕、大抒、肺俞及增生部位,5天換藥一次,5天一個療程。1個療程后,癥狀減輕,2個療程后,月經(jīng)期前脹痛加重感覺明顯減輕。5個療程后,癥狀完全消失。續(xù)用1個療程。半年后回訪,未再復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