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治療流行性腮腺炎的藥劑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中醫(yī)藥領域,具體地說,涉及一種治療流行性腮腺炎的藥劑。
背景技術:
流行性腮腺炎簡稱流腮,亦稱痄腮,俗稱“豬頭瘋”、“蛤蟆瘟”、“對耳風”等,是春季常見,也是兒童和青少年中常見的呼吸道傳染病,亦可見于成人。它是由腮腺炎病毒侵犯腮腺引起的急性呼吸傳染病,并可侵犯各種腺組織或神經(jīng)系統(tǒng)及肝、腎、心臟、關節(jié)等器官,病人是傳染源,飛沫的吸入是主要傳播途徑,接觸病人后2-3周發(fā)病。腮腺炎主要表現(xiàn)為一側或兩側耳垂下腫大,腫大的腮腺常呈半球形,以耳垂為中心邊緣不清,表面發(fā)熱有角痛,張口或咀嚼時局部感到疼痛。對于新的治療流行性腮腺炎的藥劑的尋找從未停止。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治療流行性腮腺炎的藥劑。為了實現(xiàn)本發(fā)明的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治療流行性腮腺炎的藥劑,它可以由下列原料藥按重量份計制成水銀30-100份、鉛丹18-28份、白帆10-30份、火硝10-18份、阜帆10-18份、礎霜6-12份和自然銅9-12份。優(yōu)選地,本發(fā)明所述的治療流行性腮腺炎的藥劑可以由下列原料藥按重量份計制成水銀50份、鉛丹22份、白礬20份、火硝15份、皂礬15份、舭霜10份和自然銅10份。優(yōu)選地,所述藥劑 可以為膏劑。本發(fā)明利用中藥材中的礦物藥來治療流行性腮腺炎。礦物藥在中藥領域非常常見,例如參見《地球》2000年02期,礦物藥分類體系探討,其中綜述了本領域中使用的一些礦物藥。本發(fā)明所述的藥劑的組方合理,療效明確,可有效地治療流行性腮腺炎。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通過具體實施方式
的描述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說明,但這并非是對本發(fā)明的限制,本領域技術人員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基本思想,可以做出各種修改或改進,但是只要不脫離本發(fā)明的基本思想,均在本發(fā)明的范圍之內(nèi)。實施例1本發(fā)明膏劑的制備取鉛丹22克,置于鍋內(nèi)加熱至熔融,加入水銀50克,然后冷卻至固態(tài),加入白礬20克、火硝15克、皂礬15克、砒霜10克和自然銅10克,粉碎,過80目篩。加入香油10克調(diào)成糊狀,高壓蒸汽消毒滅菌,附著于醫(yī)用無紡膠布中間,然后切割為10塊膏劑I。實施例2按照和實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備膏劑2,不同之處在于使用水銀30克、鉛丹18克、白礬30克、火硝18克、皂礬10克、砒霜12克和自然銅12克。實施例3
按照和實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備膏劑3,不同之處在于使用水銀100克、鉛丹28克、白礬10克、火硝10克、皂礬18克、砒霜6克和自然銅9克。實驗例診斷標準診斷標準參照全國高等醫(yī)學專科院校教材《內(nèi)科學》流行性腮腺炎診斷標準制定(王慕狄、內(nèi)科學[M].5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 :201-202.):①流行病學接觸史,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病,但以晚冬早春多見。②體溫中度增高,頭痛,肌痛等。③腮腺腫大或領下腺腫大、觸痛。④軀干偶見紅色丘疹或尊麻疹。⑤從患者唾液、尿液或血中可分離出腮腺病毒。選取60例患者,男25例,女25例;年齡2歲-15歲,平均年齡11歲。將患者分為3組,每組20例,分別使用膏劑1-3進行治療。使用時,每個患者使用一副膏劑涂覆于患處,每24小時更換一次,連續(xù)治療6天為一個療程。治療標準如下治愈體溫降至正常,頭痛、肌痛消失,腮腺腫痛消失。顯效體溫明顯下降,腮腺腫痛明顯減輕。有效體溫有所下降,腮腺腫痛緩解。無效體溫持續(xù)增高,腮腺腫痛不緩解或加重。 治療結果在治療后,結果如下膏劑I組治愈18例,顯效2例;膏劑2組治愈4例,顯效8例,無效8例;膏劑3組治愈5例,顯效9例,無效6例。在治療過程所有患者未觀察到明顯的不良反應。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流行性腮腺炎的藥劑,其特征在于,它可以由下列原料藥按重量份計制成 水銀30-100份、鉛丹18-28份、白礬10-30份、火硝10-18份、皂礬10-18份、砒霜6-12份和自然銅9-12份。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流行性腮腺炎的藥劑,其特征在于,它可以由下列原料藥按重量份計制成7jC銀50份、鉛丹22份、白帆20份、火硝15份、阜帆15份、礎霜10份和自然銅10份。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治療流行性腮腺炎的藥劑,其特征在于,所述藥劑可以為膏劑。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治療流行性腮腺炎的藥劑,它是由下列原料藥制成水銀30-100份、鉛丹18-28份、白礬10-30份、火硝10-18份、皂礬10-18份、砒霜6-12份和自然銅9-12份。本發(fā)明所述的藥劑的組方合理,療效明確,可有效地治療流行性腮腺炎。
文檔編號A61P31/14GK103040862SQ20131002070
公開日2013年4月17日 申請日期2013年1月21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1月21日
發(fā)明者李俊瑤 申請人:李俊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