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祛濁通痹顆粒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治療痛風的藥物及其制備方法,屬于中藥領(lǐng)域。
背景技術(shù):
痛風是一種難治愈、易復發(fā)的代謝性風濕病,與一定遺傳背景和過食高嘌呤、高蛋 白食物關(guān)系密切。90年代以來,它也成為國內(nèi)的一種常見病,尤其在大城市與沿海地區(qū),其 發(fā)病率約為0. 77%,且有日漸增多的趨勢。急性關(guān)節(jié)炎是其首發(fā)癥狀,盡管高尿酸血癥為生 化基礎(chǔ),但它以局部炎癥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又因所有降尿酸藥均無抗炎作用,對治療炎癥無 助,而臨床經(jīng)常出現(xiàn)急性痛風用降尿酸藥后會加重或延長急性癥狀,或誘使再次急性發(fā)作, 故急性期不宜用降尿酸藥,而必須抗炎治療。秋水仙堿、非留體類抗炎藥或糖皮質(zhì)激素治療 雖見效相對較快,但前兩類藥物均有劇烈的誘發(fā)吐瀉、肝腎毒性和抑制骨髓等副作用;激素 副作用更大,且停藥后癥狀易反跳,作用不持久。中醫(yī)藥治療痛風呈現(xiàn)了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其不僅表現(xiàn)為抗炎藥效可靠、能獨當重 任、毒副作用小,而且其治法的研究也日趨成熟客觀。CN1895522公開了一種痛風顆粒,由土 茯苓、蠶沙、威靈仙、粉萆If、重樓、徐長卿、車前子等原料制成,但是療效不夠理想,副作用 大。因此,若研制出一種副作用輕微的中藥新藥,既能快速起抗炎、鎮(zhèn)痛作用,又具有穩(wěn)定的 降尿酸效果,將深受痛風患者的歡迎,必將具有很大的市場潛力。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發(fā)明人經(jīng)過反復研究,并通過動物和臨床實驗反復驗證,終于找到了有 更好療效的治療痛風的中藥組合物,祛濁通痹顆粒。本發(fā)明的藥物選擇土茯苓、白芍、薏苡仁、玉米須進行組合,使得各種藥物功效產(chǎn) 生協(xié)同作用,從而能夠有效治療痛風。其中土茯苓(Glabrous Greenbrier Rhizome)為雙 子葉植物藥百合科植物光葉菝葜的干燥根莖,歸肝、胃經(jīng),除濕解毒,通利關(guān)節(jié),用于濕熱淋 濁、筋骨拘攣疼痛;白芍(Paeonia lactiflora Pall)為雙子葉植物藥毛茛科植物芍藥(栽 培種)的根,入肝、脾經(jīng),養(yǎng)血柔肝,緩中止痛,治胸腹脅肋疼痛,陰虛發(fā)熱;薏苡仁(Semen Coicis)為禾本科植物薏苡的干燥成熟種仁,歸脾、胃、肺經(jīng),健脾滲濕,止瀉排膿,用于肌肉 酸重,關(guān)節(jié)疼痛;玉米須為禾本科植物玉蜀黍的花柱,歸腎、肝、膽經(jīng),利尿消腫,平肝利膽, 主治水腫,小便淋浙。本發(fā)明藥物組分的用量也是經(jīng)過發(fā)明人進行大量摸索總結(jié)得出的,各組分用量在 下述重量份范圍都具有較好療效土茯苓40-80份、薏苡仁20-40份、白芍12-28份、玉米須3-7份。優(yōu)選為土茯苓50-70份、薏苡仁25-35份、白芍16_24份、玉米須4_6份。最優(yōu)選為土茯苓60份、薏苡仁30份、白芍20份、玉米須5份。
本發(fā)明藥物活性組分的制備方法如下1)精確稱取所述重量份的土茯苓飲片,加入50%乙醇溶液,溫度80°C,固液比 1 20,加熱回流3h,移出浸取液,重新加入50%乙醇溶液,繼續(xù)浸取,共浸取3次,將3次 浸取液減壓蒸發(fā),干燥,備用;2)將薏苡仁粉碎過30目篩制細顆粒,精確稱取所述重量份的薏苡仁顆粒,在萃取 壓力33Mpa、萃取溫度42°C、C02流體流量10Kg/h下進行薏苡仁油的萃取,萃取時間3h,然 后分離薏苡仁油和C02,備用;3)精確稱取所述重量份的白芍飲片,用8倍量的700ml/L乙醇提取3次,每次 1.5h,醇提液合并,干燥,備用;4)選取質(zhì)地均勻玉米須,粉碎,過60目篩,精確稱取所述重量份的玉米須粉末,添 加75%的乙醇溶液(玉米須乙醇=1 8,V/V),加熱沸騰,保持在80°C微沸狀態(tài)3h,冷 卻后,真空抽濾,將抽濾所得溶液貯存待濃縮,所得濾渣與75%的乙醇溶液以1 6的體積 比混合,重復以上步驟,保持時間2. 5h,再將濾渣與75%的乙醇溶液以1 4的體積比再次 煮沸,保持80°C微沸狀態(tài),2h后冷卻,真空抽濾,棄去殘渣,濾液與上次抽濾所得溶液一起 儲存,冷藏備用;5)將上述提取物加10倍量水浸泡30min,煎煮2. 5h,濾過,藥渣再加8倍量水, 煎煮2h,濾過,合并兩次水煎液,濃縮后與上述提取物合并,繼續(xù)濃縮,制得相對密度為 1. 10(60°C )的浸膏;6)將上述浸膏進行噴霧干燥,得到干浸膏粉,就得到了本發(fā)明藥物的活性組分。本發(fā)明藥物可以加入制備顆粒劑所需的輔料,制備成顆粒劑,即祛濁通痹顆粒。本發(fā)明祛濁通痹顆粒的制備方法如下將上述步驟6)得到的干浸膏粉添加輔料,壓片,粉碎成顆粒。其中所述的輔料最好是0. 05倍量的羧甲基淀粉鈉、0. 03倍量的聚維酮K30和 0. 03倍量的乙醇。本發(fā)明藥物的活性組分還可以加入制備不同劑型時所需的各種常規(guī)輔料,如崩解 齊U、潤滑劑、粘合劑等以常規(guī)的中藥制劑方法制備成任何一種常用口服劑型,如丸劑、散齊U、 片劑、膠囊劑等。本發(fā)明的藥物用于臨床治療急性痛風,除無西藥治療副作用外,其抗炎鎮(zhèn)痛見效 快、藥效強、作用久,近期療效與西藥秋水仙堿相當,遠期療效優(yōu)于秋水仙堿。
圖1是本發(fā)明急性毒性試驗中祛濁通痹清膏最大給藥量灌胃前、后小鼠進食量變 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實施例1本發(fā)明祛濁通痹顆粒的制備1)精確稱取600g 土茯苓飲片,置于250mL標準磨口三頸瓶中,加入50%乙醇溶液 100mL,溫度80°C,固液比1 20,加熱回流3h,移出浸取液,重新加入50%乙醇溶液100mL, 繼續(xù)浸取,共浸取3次,將3次浸取液減壓蒸發(fā),干燥,備用;
4
2)將薏苡仁粉碎過30目篩制細顆粒,精確稱取300g薏苡仁顆粒,在萃取壓力 33Mpa、萃取溫度42°C、CO2流體流量10Kg/h下用HL-lL/50MPa-IIB型超臨界CO2流體萃取 設備進行薏苡仁油的萃取,萃取時間3h,然后分離薏苡仁油和CO2,備用;3)精確稱取白芍飲片200g,用8倍量的700ml/L乙醇提取3次,每次1. 5h,醇提液 合并,干燥,備用;4)選取質(zhì)地均勻玉米須,粉碎,過60目篩,精確稱取50g玉米須粉末于燒杯中,添 加800mL75%的乙醇溶液(玉米須乙醇=1 8,V/V),轉(zhuǎn)移至控溫加熱儀中,加熱沸騰, 保持在80°C微沸狀態(tài)3h,冷卻后,真空抽濾,將抽濾所得溶液貯存待濃縮,所得濾渣與75% 的乙醇溶液以1 6的體積比(即加入600mL乙醇)混合,重復以上步驟,保持時間2. 5h, 再將濾渣與75%的乙醇溶液以1 4的體積比再次煮沸,保持80°C微沸狀態(tài),2h后冷卻,真 空抽濾,棄去殘渣,濾液儲存在同一燒瓶中,保存在4°C冰箱中備用;5)將上述提取物加10倍量水浸泡30min,煎煮2. 5h,濾過,藥渣再加8倍量水, 煎煮2h,濾過,合并兩次水煎液,濃縮后與上述提取物合并,繼續(xù)濃縮,制得相對密度為 1. 10 (60 0C )的浸膏;6)將上述浸膏進行噴霧干燥,得到干浸膏粉;7)將得到的干浸膏粉添加0. 05倍量的羧甲基淀粉鈉、0. 03倍量的聚維酮K30和 0. 03倍量的乙醇,壓片,粉碎成顆粒。下面用一些實驗例來驗證本發(fā)明藥物的療效。實驗例1對小鼠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的影響NIH小鼠50只,雌雄各半,隨機分為5組,每組10只。連續(xù)給藥7天,于末次給藥 后30min,各鼠尾靜脈注射0. 5%伊文思藍生理鹽水溶液10ml/kg后,立即腹腔注射0. 7%醋 酸0. 2ml,30min后斷頸處死小鼠,用5ml生理鹽水沖洗腹腔2 3次,吸取腹腔液,用722 型光柵分光光度計590nm處比色,讀取光密度(OD)值。結(jié)果為生理鹽水組1. 328士0. 423, 秋水仙堿組0. 948 士 0. 354 (P < 0. 05),祛濁通痹顆粒高、中、低劑量組分別0. 933 士 0. 379 (P < 0. 05)、0. 713士0. 315 (P < 0. 01)、0. 913士0. 423 (P < 0.05)。表明祛濁通痹顆粒對小鼠 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有明顯抑制作用。實驗例2對佐劑性關(guān)節(jié)炎大鼠的影響以Freimd’ s完全佐劑注入大鼠右后足趾內(nèi),可引起急性炎癥,使局部組織腫脹。 測量實驗前、后大鼠足踝關(guān)節(jié)的周長變化來觀察祛濁通痹顆粒的抗炎作用。(DFreund,s完全佐劑的制備將液體石蠟和羊毛脂(2 1)配置100ml,共熱至70°C,振搖,高壓滅菌,15分鐘, 制成Freund’ s不完全佐劑。取3支卡介苗(50mg/只),加入研缽中,邊滴Freund’ s不完 全佐劑邊研磨,研磨2小時,F(xiàn)reund’ s完全佐劑成乳白色,取1滴滴入冷水中,F(xiàn)reund’ s完 全佐劑不擴散,制備成功。(2)佐劑性關(guān)節(jié)炎大鼠模型的建立取大鼠40只,稱重、分為生理鹽水組、祛濁通痹顆粒高、中、低劑量組,分別編號 1-10號,用苦味酸標記。將大鼠右后肢拉直,用游標卡尺量測右足踝關(guān)節(jié)的周長,連續(xù)兩次, 其平均值為致炎前的正常周長。給每只大鼠右足后跖皮內(nèi)注射Freund’ s完全佐劑0. Iml 致炎。
(3)動物給藥及踝關(guān)節(jié)的周長測量大鼠致炎后,分別以上述各組藥物灌胃7天,并第1、3、5、7天用游標卡尺量取大鼠 右踝關(guān)節(jié)的周長,連續(xù)兩次,其平均值。人與大鼠藥物劑量按實驗動物與人的體表面積比中 人鼠等效藥量換算方法計算給藥劑量大鼠用量 (4)結(jié)果致炎前,各組大鼠踝關(guān)節(jié)周長比較無明顯差異(P > 0. 05);致炎后,各組大鼠踝關(guān) 節(jié)周長均明顯增加,各組間無明顯差異(P>0.05);致炎并服藥2天后,祛濁通痹顆粒各劑 量組大鼠踝關(guān)節(jié)周長均較生理鹽水組明顯降低(均為P< 0.01);致炎并服藥第3天至第7 天,祛濁通痹顆粒高、中劑量組大鼠踝關(guān)節(jié)周長均較生理鹽水組明顯降低(均為P< 0.01), 但低劑量組與生理鹽水比較無明顯差異(P > 0. 05)。(見表1)表1對佐劑性關(guān)節(jié)炎大鼠腫脹踝關(guān)節(jié)的影響(n = 10,X士SD) 與正常組比較#P < 0. 0實驗例3鎮(zhèn)痛作用(對醋酸所致小鼠扭體的影響)NIH小鼠50只,雌雄各半,隨機分為5組,每組10只。連續(xù)給藥7天,于未次給藥 后30min,各鼠腹腔注射0. 7%醋酸0. 2ml,觀察記錄20分鐘內(nèi)小鼠扭體反應次數(shù)。結(jié)果生理鹽水組、秋水仙堿組、祛濁通痹顆粒高、中、低劑量組的扭體次數(shù)分別為 19. 1 士3. 87 次、149士4. 82 次(P < 0. 05) ,13. 9士4. 91 次(P < 0. 05) ,11. 2士3. 79 次(P < 0. 05) ,13. 8士4. 87次(P < 0. 05)。表明祛濁通痹顆粒對醋酸所致小鼠疼痛有明顯抑制 作用。實驗例4降尿酸作用研究1、實驗動物雄性迪法克品系鵪鶉110只,體重160_180g,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qū)西塘鎮(zhèn)鵪鶉 飼養(yǎng)場培育,浙江中醫(yī)藥大學風濕病研究所購進并單獨房間飼養(yǎng)。飼養(yǎng)條件室內(nèi)溫度為 20 25°C,相對濕度以50% 55%,保持鵪鶉舍的干燥、清潔,做好通風換氣,每天14小時 的光照,光照強度以每平方米用燈泡4瓦。喂以普通鵪鶉飼料(杭州希望飼料廠生產(chǎn)),每 日喂3次,定時飼喂。2、主要藥物、試劑盒
腺嘌呤(上海三杰生物技術(shù)有限公司批號041108)、尿酸測定試劑盒(南京建成生 物工程研究所)、苯溴馬隆50mg/片(Heumann PCS GmH,德國批號0400849)3、藥物配制方法腺嘌呤混懸液0. 5%羧甲基纖維素水,配制成20mg/ml混懸液。苯溴馬隆混懸液由苯溴馬隆片溶于蒸餾水,配制2mg/ml混懸液。祛濁通痹顆?;鞈乙?0°C蒸餾水溶解顆粒,配制成lg/ml混懸液。4、動物實驗方法(1)分組將鵪鶉隨機分為各個組空白組、模型組、祛濁通痹組和西藥組。(2)用藥方法空白組普通鵪鶉飼料喂養(yǎng),自由攝食,自由飲水。模型組普通鵪鶉飼料喂養(yǎng),并喂食腺嘌呤混懸液,300mg/Kg,日1次,共2周。在 飼養(yǎng)過程中均限制進水為100ml/d。2周后自由進水。祛濁通痹組造模同時灌胃祛濁通痹顆粒水液3g/Kg,日1次,共4周。西藥組造模同時灌胃苯溴馬隆混懸液,7mg/Kg,日1次,共4周。5、鵪鶉痛風成模的標準精神狀態(tài)精神不振,閉眼發(fā)呆;外形羽毛松亂、脫落,腿污無光澤,皮膚灰污如 覆膜;生化指標血尿酸含量> 177umol/L06、標本采集與觀察指標模型組和空白組分別第7、14、21、28天頸靜脈取血檢測血尿酸,各藥物組則均在 第14和28天取血檢測定血尿酸,并測體重。頸靜脈抽血2ml靜置30min后,以1500轉(zhuǎn)/ min離心lOmin,分離血清,檢測尿酸水平(按尿酸試劑盒操作方法進行檢測血尿酸)。7、造模結(jié)果(1)體重變化隨著飼養(yǎng)時間的延長,各組動物體重呈增長趨勢,同一時點體重稱 量,模型組與空白組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 >0.05)。見表2。表2各時間段鵪鶉體重比較(S土S,g) (2)血尿酸水平分別在飼養(yǎng)后第7、14、21和28天同時點檢測,模型組與空白組比 較,血尿酸水平差異具有顯著性(P <0.01)。見表3。表3各時間段鵪鶉血尿酸水平比較(S±s, ymol/L) 注與空白組比較< 0. 01。(3)祛濁通痹方組與西藥組藥效學對比研究結(jié)果
以2周末與用藥前血尿酸的差值及4周末與用藥前血尿酸的差值進行對比觀察, 三次實驗結(jié)果均穩(wěn)定地顯示2周末血尿酸差值比較,祛濁通痹方組及西藥組的第4周末血 尿酸差值均顯著降低,其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分別為P < 0. 01,P < 0. 05);祛濁通痹方組 與西藥組的第4周末血尿酸差值比較,其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 0. 05)。見表4-6。表4第一次藥物實驗血尿酸變化比較(S土s,Pmol/L)
血尿酸
血尿酸差值 注與第14天血尿酸差值比較*P <0.05。表5第二次藥物實驗血尿酸變化比較(S士s,Pmol/L) 注與第14天血尿酸差值比較*P < 0. 05,**P < 0. 01。表6第三次藥物實驗血尿酸變化比較(S士s, Pmol/L) 注與第14天血尿酸差值比較*P < 0. 05,**P < 0.0實驗例5急性毒性試驗動物預試驗結(jié)果表明,無法測出半數(shù)致死量(LD50),依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食 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中藥、天然藥物急性毒性研究技術(shù)指導原則》,對受試藥物進行最大給 藥量試驗。將40只小鼠隨機分為空白組20只、祛濁通痹組(中藥組)20只,體重(20士2) g,每組雌雄各半,試驗前禁食16h,期間正常飲水,24h內(nèi)以祛濁通痹清膏最大濃度(0.82g/ml),最大體積(0.4ml/10g)灌胃給藥2次,間隔6h,給藥后立即觀察和記錄動物的中毒癥 狀及死亡情況,觀察期為14天。在觀察期內(nèi),給藥后即見小鼠活動減少,精神稍有倦??;lh 后,小鼠的活動、神情逐漸恢復正常;呼吸未見異常,鼻、眼、口腔無異常分泌物,未見明顯中 毒癥狀,亦無動物死亡,小鼠祛濁通痹清膏灌胃的最大給藥量相當于生藥467g/kg/d。相當 于成人臨床用量的155倍。小鼠在14天內(nèi)無死亡,體重增加正常,14天后,以頸椎脫位法處 死動物,并對所有動物進行肉眼尸檢,內(nèi)臟結(jié)構(gòu)觀察試驗第14天稱重后逐只處死并解剖, 肉眼觀察肝、脾、肺、腎、腎上腺、胸腺、卵巢、子宮、精囊、前列腺、睪丸、胃、腸及胸腔、腹腔, 各器官均無異常。給藥前后空白組與藥物組小鼠體重增長進食量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為 P > 0. 05),動物體增及進食量均逐漸增加。提示祛濁通痹顆粒對小鼠的急性毒性反應不明 顯。見表7,圖1。 表7祛濁通痹清膏最大給藥量灌胃前、后小鼠體重變化(n = 20,S±S)實驗例6祛濁通痹顆粒對急性痛風模型炎癥因子的調(diào)節(jié)作用1 材料1. 1 動物雄性Wistar大鼠60只,(200士20) g,由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動物實驗中心提供。1.2 藥物及試劑祛濁通痹顆粒由浙江中醫(yī)藥大學中藥制劑室制備。動物實 驗前用生理鹽水溶解成含生藥4g/mL的藥液備用。秋水仙堿由昆明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 產(chǎn),批號為20050362。PGE2、6-K-PGFla放射免疫測定試劑盒;IL_1、IL-6試劑盒由法國 Immutech公司進口提供。2 方法2.1 急性痛風模型制備參考Coderre等方法略作改進。194mL蒸餾水加6mL NaOH,煮沸,加lg尿酸,用lmol/L HC1調(diào)pH值至7. 2,攪拌冷卻,4°C冰箱保存24h,去上清, 用濾紙將沉淀物水分吸干,放入70°C干燥箱烘2h,取出,刮下粉末,放入研缽內(nèi)研成細末, 用孔徑250 u m的金屬篩過篩,制成尿酸鈉結(jié)晶。取250mg尿酸鈉結(jié)晶加9mL生理鹽水,再 加lmL聚山梨酯80,加熱攪拌,配制成10mL尿酸鈉溶液。在規(guī)定時間將尿酸鈉溶液0. 2mL 注入到大鼠右側(cè)踝關(guān)節(jié)腔內(nèi)造模。2. 2 分組、給藥及指標測定60只大鼠隨機分成正常組、模型組、祛濁通痹顆粒 大、中、小劑量組、秋水仙堿組。正常組與模型組ig蒸餾水,給藥組分別ig祛濁通痹顆粒藥 液(相當于生藥)80、40、208/1^,秋水仙堿組18秋水仙堿懸浮液(0. 4g/kg),每天兩次,連 續(xù)5天。于第3天第1次給藥后lh將尿酸鈉溶液0. 2mL注入到各組大鼠右側(cè)踝關(guān)節(jié)腔內(nèi) 造模,正常組注入生理鹽水0. 2mL。72h后斷頭處死,取血制備血漿,取右側(cè)關(guān)節(jié)滑膜組織。 PGE2、6-k -PGF1 a用免疫分析法檢測;IL_1、IL_6用酶聯(lián)免疫(ELISA)法檢測,均按試劑盒
9操作。3 結(jié)果3. 1血漿中PGE2、6_K -PGF1 a水平比較見表7。血漿中PGE2水平比較,模型組 與正常組之間差異無顯著性(P>0.05) ;6-K-PGFla水平比較,模型組顯著高于正常組 (P < 0. 05),各給藥組與模型組之間差異無顯著性(P > 0. 05)。表7祛濁通痹顆粒對大鼠血漿PGE2及6- k -PGF1 a的影響(S土s, n = 10) 注與正常組比較*P < 0. 053. 2關(guān)節(jié)滑膜組織中PGE2、6_ k -PGF1 a、IL-1、IL-6水平比較見表8?;そM織 中PGE2、6-k -PGF1 a水平比較,模型組均顯著高于正常組(P < 0. 01);各給藥組均顯著低 于模型組(P < 0. 05,0. 01),祛濁通痹顆粒各組和秋水仙堿比較6-k -PGF1 a水平差異顯 著(P < 0. 05),祛濁通痹顆粒大、中劑量組間無明顯差異(P > 0. 05)?;そM織IL-l、IL-6 水平比較,模型組均顯著高于正常組(P < 0. 01),各給藥組均顯著低于模型組(P < 0. 05、 0. 01),祛濁通痹顆粒大、中劑量組均顯著低于秋水仙堿組(P < 0. 05),祛濁通痹顆粒大、中 劑量組間無明顯差異(P > 0. 05)。表8 祛濁通痹顆粒對滑膜 PGE2、6-K -PGF1 a、IL_1、IL_6 的影響(x士 s,n = 10) 與正常組比較*P < 0. 05 **P < 0. 01 ;與模型組比較AP < 0. 05 A AP < 0. 014 結(jié)論祛濁通痹顆粒能顯著降低急性痛風模型關(guān)節(jié)滑膜PGE2和6-K -PGF1 a水平,對IL-1、IL-6水平也有明顯下調(diào)作用,推測祛濁通痹顆??赡芡ㄟ^抑制滑膜細胞IL-1、IL-6 的合成,進而抑制PGE2、PGI2等其他炎癥介質(zhì)的釋放,發(fā)揮其顯著的抗炎作用。因此,臨床 上應用祛濁通痹顆粒治療痛風,除了通過除低血尿酸水平來防止急性痛風性關(guān)節(jié)炎發(fā)作之 外,還能通過抑制炎癥因子合成及炎癥介質(zhì)釋放來起到緩解關(guān)節(jié)疼痛的作用。
權(quán)利要求
一種祛濁通痹的藥物,其特征在于其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藥制成土茯苓40-80份、薏苡仁20-40份、白芍12-28份、玉米須3-7份。
2.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藥物,其特征在于各原料藥的用量為土茯苓50-70份、薏苡仁 25-35份、白芍16-24份、玉米須4_6份。
3.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藥物,其特征在于各原料藥的用量為土茯苓60份、薏苡仁30 份、白芍20份、玉米須5份。
4.權(quán)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藥物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1)精確稱取所述重量份的土茯苓飲片,加入50%乙醇溶液,溫度80°C,固液比1 20, 加熱回流3h,移出浸取液,重新加入50%乙醇溶液,繼續(xù)浸取,共浸取3次,將3次浸取液減 壓蒸發(fā),干燥,備用;2)將薏苡仁粉碎過30目篩制細顆粒,精確稱取所述重量份的薏苡仁顆粒,在萃取壓力 33Mpa、萃取溫度42°0、0)2流體流量10Kg/h下進行薏苡仁油的萃取,萃取時間3h,然后分離 薏苡仁油和CO2,備用;3)精確稱取所述重量份的白芍飲片,用8倍量的700ml/L乙醇提取3次,每次1.5h,醇 提液合并,干燥,備用;4)選取質(zhì)地均勻玉米須,粉碎,過60目篩,精確稱取所述重量份的玉米須粉末,添加 75%的乙醇溶液(玉米須乙醇=1 8,V/V),加熱沸騰,保持在80°C微沸狀態(tài)3h,冷卻 后,真空抽濾,將抽濾所得溶液貯存待濃縮,所得濾渣與75%的乙醇溶液以1 6的體積比 混合,重復以上步驟,保持時間2. 5h,再將濾渣與75%的乙醇溶液以1 4的體積比再次煮 沸,保持80°C微沸狀態(tài),2h后冷卻,真空抽濾,棄去殘渣,濾液與上次抽濾所得溶液一起儲 存,冷藏備用;5)將上述提取物加10倍量水浸泡30min,煎煮2.5h,濾過,藥渣再加8倍量水,煎煮2h, 濾過,合并兩次水煎液,濃縮后與上述提取物合并,繼續(xù)濃縮,制得相對密度為1. 10(60°C ) 的浸膏;6)將上述浸膏進行噴霧干燥,得到干浸膏粉,就得到了本發(fā)明藥物的活性組分。
5.如權(quán)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藥物的劑型為顆粒劑。
6.如權(quán)利要求4所述藥物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將步驟6)得到的干浸膏粉添加輔 料,壓片,粉碎成顆粒。
7.如權(quán)利要求6所述藥物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輔料為0.05倍量的羧甲基淀 粉鈉、0. 03倍量的聚維酮K30和0. 03倍量的乙醇。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治療痛風的藥物,祛濁通痹顆粒,由土茯苓、薏苡仁、赤芍、忍冬藤制成,用于臨床治療急性痛風,除無西藥治療副作用外,其抗炎鎮(zhèn)痛見效快、藥效強、作用久,近期療效與西藥秋水仙堿相當,遠期療效優(yōu)于秋水仙堿。
文檔編號A61K36/8994GK101884749SQ201010209598
公開日2010年11月17日 申請日期2010年6月24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0年6月24日
發(fā)明者俞穎, 溫成平, 范永升, 謝志軍 申請人:浙江中醫(y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