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雙埯六株穴中穴式玉米種植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提供一種雙埯六株穴中穴式玉米種植方法,將傳統(tǒng)種植玉米土地按兩壟改成一條寬壟,延寬壟的軸向中心線直向開設有淺溝,淺溝內施肥;淺溝兩側分別設一播種穴行;在淺溝兩側對稱播種穴行雙行的每一個播種穴位外側遠設一個長型施肥穴;播種穴內對稱分布有兩埯,每埯內播撒3粒玉米種子,每穴共6株玉米。寬壟及淺溝施肥減少了水肥流失,保墑效果好,抗旱節(jié)水;雙穴行玉米根系發(fā)達交支盤結,抗倒伏能力強;每埯三株玉米生長為一族,可將夜間露水集中接收并保存在它們的根部,減少地表水分蒸發(fā)速度,更有利于根系生長;壟加寬后,保持了壟間的通光和通風量,增大授粉機會,減少了病蟲滋生,保證了植物的日照量,創(chuàng)造出了適合玉米的最佳正常生長的環(huán)境,能夠更多提高玉米產量。
【專利說明】一種雙埯六株穴中穴式玉米種植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提供一種雙埯六株穴中穴式玉米種植方法,是對現(xiàn)有的玉米種植方法的改進,屬于農作物種植【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0002]目前,傳統(tǒng)的玉米種植方法是采用長壟單排順序栽培玉米植株的方式,由于單排種植稀薄,因此,作物的根系生長、抗倒伏能力、玉米授粉機會、地表水分蒸發(fā)速度及夜間溫度散發(fā)均處于不利于玉米生長方面,導致該種植方法產量較低,糧食品質差等缺點。
[0003]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公開一種雙埯六株穴中穴式玉米種植方法,作物具有抗倒伏、易授粉、根系發(fā)達、產量高等特點,克服了傳統(tǒng)玉米種植方法存在的根系不發(fā)達影響產量等缺欠。
[0004]本發(fā)明提供的雙壟壟邊多株玉米種植方法,技術解決方案如下:
1、將傳統(tǒng)種植玉米土地按兩壟改成一條寬壟,壟寬為(116-130)Cm,兩壟之間行距(80-90) cm ;
2、延寬壟的軸向中心線直向開設有(3?10)cm淺溝,淺溝內施肥;
3、淺溝的兩側分別設一播種穴行,兩行播種穴位按犬齒型對稱分布,行距為(36-40)cm,兩播種穴之間中心距離為(60-85) cm ;
4、在淺溝兩側對稱播種穴行雙行的每一個播種穴位外側(15^20)cm遠設一個長型施肥穴,施肥穴長為(2(T25) cm,施肥穴寬為(5?7) cm ;
5、播種穴內對稱分布有兩埯,兩埯之間距尚為(10-15)cm,每埯內播撒3粒玉米種子,每穴共6株玉米;
6、播種后采用現(xiàn)代科學管理技術方法進行玉米種植的田間管理。
[0005]實施本發(fā)明種植土地也可種植兩壟玉米空一傳統(tǒng)小壟兼養(yǎng)殖禽類動物雞、鴨、鵝。養(yǎng)殖業(yè)巧占農作物通風透光又具良好遮蔭環(huán)境的空曠地帶,立體化散養(yǎng)禽類動物雞、鴨、鵝,可有效解決種養(yǎng)爭地問題。
[0006]實施本發(fā)明種植土地也可種植兩壟玉米間種(2、4、6、8)傳統(tǒng)小壟其他矮株、地面爬藤作物??茖W實施間種,深層發(fā)掘土地增產潛能,在現(xiàn)有耕地面積不變的條件下,大幅增加大田主產品種玉米單位面積產量的同時間種面積增大,品種齊全化,實現(xiàn)各類矮株、地面爬藤作物的全面豐收。
[0007]實施本發(fā)明種植的土地也是隔年輪作歇地養(yǎng)息,休閑溝用作集中腐化分解還田秸桿,能夠更多增加有機質、改良土壤、培肥地力,能夠全面集中的供給作物所需的營養(yǎng)成分。
[0008]采用本發(fā)明種植方法,每公頃保苗在(10-11)萬株以上,播種后采用現(xiàn)代科學管理技術方法進行玉米種植的田間管理,使玉米產量高達(4-5)萬斤以上。
[0009]本發(fā)明的積極效果在于:
采用一穴雙埯六株一壟雙穴行種植玉米,寬壟及淺溝施肥減少了水肥流失,保墑效果好,抗旱灌溉節(jié)水50%以上;播種穴外側增設施肥穴,肥力集中具有針對性,肥料作用持久,提高了肥料利用率;雙穴行玉米均衡吸收營養(yǎng),使玉米根系發(fā)達交支盤結,抗倒伏能力強;每埯三株玉米生長為一族,可將夜間露水集中接收并保存在它們的根部,減少地表水分蒸發(fā)速度,更有利于根系生長;壟加寬后,保持了壟間的通光和通風量,增大授粉機會,減少了病蟲滋生,保證了植物的日照量,創(chuàng)造出了適合玉米的最佳正常生長的環(huán)境,能夠更多提高玉米產量。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0]圖1為本發(fā)明壟邊種植結構示意圖;
圖1、寬壟;2、淺溝;3、長型施肥穴;4、播種穴;5、埯;6、玉米。
【具體實施方式】
[0011]通過以下實施例進一步舉例,描述發(fā)明,并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發(fā)明在不背離本發(fā)明的技術解決方案的前提下,對本發(fā)明所作的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容易實現(xiàn)的任何改動或改變都將落入本發(fā)明的權利要求范圍之內。
[0012]實施例1:
根據(jù)圖1所示,將傳統(tǒng)種植玉米土地按兩壟改成一條寬壟1,寬壟I寬為116cm,兩壟I之間行距為80cm ;延寬壟I的軸向中心線直向開設有淺溝2,淺溝2內施肥;淺溝2兩側對稱播種穴行雙行的每一個播種穴位外側15cm遠設一個長型施肥穴3,穴3長為25cm,穴3寬為7cm ;淺溝2兩側分別設一播種穴4行,兩行播種穴4位按犬齒型對稱分布,行距為36cm,兩播種穴4之間中心距離為85cm ;播種穴4內對稱分布有兩個埯5,兩個埯5之間距離為15cm,每埯5內播撒3粒玉米種子,每播種穴5內共6株玉米,每公頃種植玉米121776株,播種后采用現(xiàn)代科學管理技術方法進行玉米種植的田間管理,玉米產量高達4.6萬斤以上。
[0013]實施例2
根據(jù)圖1所示,將傳統(tǒng)種植玉米土地按兩壟改成一條寬壟1,寬壟I寬為126cm,兩壟I之間行距為90cm ;延寬壟I的軸向中心線直向開設有淺溝2,淺溝2內施肥;淺溝2兩側對稱播種穴行雙行的每一個播種穴位外側15cm遠設一個長型施肥穴3,穴3長為25cm,穴3寬為7cm ;淺溝2的兩側分別設一播種穴4行,兩行播種穴4位按犬齒型對稱分布,行距為40cm,兩播種穴4之間中心距離為85cm ;播種穴4內對稱分布有兩個埯5,之間距離為15cm,每埯5內播撒3粒玉米種子,每播種穴5內共6株玉米,每公頃種植玉米111864株,播種后采用現(xiàn)代科學管理技術方法進行玉米種植的田間管理,玉米產量高達4.5萬斤以上。
[0014]實施例3
根據(jù)圖1所示,將傳統(tǒng)種植玉米土地按兩壟改成一條寬壟1,寬壟I寬為130cm,兩壟I之間行距為90cm ;延寬壟I的軸向中心線直向開設有淺溝2,淺溝2內施肥;淺溝2兩側對稱播種穴行雙行的每一個播種穴位外側15cm遠設一個長型施肥穴3,穴3長為25cm,穴3寬為7cm ;淺溝2的兩側分別設一播種穴4行,兩行播種穴4位按犬齒型對稱分布,行距為40cm,兩播種穴4之間中心距離為85cm ;播種穴4內對稱分布有兩個埯5,兩個埯5之間距離為15cm,每埯5內播撒3粒玉米種子,每播種穴5內共6株玉米,每公頃種植玉米108890株,播種后采用現(xiàn)代科學管理方法進行玉米種植的田間管理,玉米產量高達4萬斤以上。
[0015]實施本發(fā)明種植的土地隔年輪作歇地養(yǎng)息,利用休閑溝集中腐化分解還田秸桿,能夠更多增加有機質改良土壤,培肥地力,能夠全面集中的供給作物所需的營養(yǎng)成分。
[0016]實施例4
根據(jù)圖1所示,將傳統(tǒng)種植玉米土地按兩壟改成一條寬壟1,寬壟I寬為116cm,兩壟I之間行距為80cm ;兩壟個一小傳統(tǒng)空壟之間距離為138cm ;延寬壟I的軸向中心線直向開設有淺溝2,淺溝2內施肥;淺溝2兩側對稱播種穴行雙行的每一個播種穴位外側15cm遠設一個長型施肥穴3,穴3長為25cm,穴3寬為7cm ;淺溝2兩側分別設一播種穴4行,兩行播種穴4位按犬齒型對稱分布,行距為36cm,兩播種穴4之間中心距離為60cm ;播種穴4內對稱分布有兩個埯5,兩個埯5之間距尚為15cm,每埯5內播撒3粒玉米種子,每播種穴5內共6株玉米,每公頃種植玉米137875株,播種后采用現(xiàn)代科學管理技術方法進行玉米種植的田間管理,玉米產量高達5萬斤以上。
[0017]實施本發(fā)明種植土地可用作種植兩壟玉米空一傳統(tǒng)小壟兼養(yǎng)禽類動物雞、鴨、鵝。養(yǎng)殖業(yè)巧占農作物通風透光又具良好遮蔭環(huán)境的空曠地帶立體化散養(yǎng)禽類動物雞、鴨、鵝,可有效解決種養(yǎng)爭地問題。
【權利要求】
1.一種雙壟壟邊多株玉米種植方法,其特征在于: 1)將傳統(tǒng)種植玉米土地按兩壟改成一條寬壟,壟寬為(116-130)Cm,兩壟之間行距(80-90) cm ; 2)延寬壟的軸向中心線直向開設有(3?10)cm淺溝,淺溝內施肥; 3)淺溝的兩側分別設一播種穴行,兩行播種穴位按犬齒型對稱分布,行距為(36-40)cm,兩播種穴之間中心距離為(60-85) cm ; 4)在淺溝兩側對稱播種穴行雙行的每一個播種穴位外側(15^20)cm遠設一個長型施肥穴,施肥穴長為(2(T25) cm,施肥穴寬為(5?7) cm ; 5)播種穴內對稱分布有兩埯,兩埯之間距尚為(10-15)cm,每埯內播撒3粒玉米種子,每穴共6株玉米; 6)播種后采用現(xiàn)代科學管理技術方法進行玉米種植的田間管理。
【文檔編號】A01G1/00GK104396546SQ201410761120
【公開日】2015年3月11日 申請日期:2014年12月12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12月12日
【發(fā)明者】于海龍, 范書成, 于學成 申請人:于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