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色馬鈴薯原原種肥團育苗的營養(yǎng)器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紫色馬鈴薯原原種肥團育苗的營養(yǎng)器裝置,其包括支撐架、肥團容器筒及肥團控制活塞;支撐架包水平布置的手柄、固設于手柄下側的撐桿及固設于撐桿上的高度控制閥;肥團容器筒固設于撐桿的端部且底部還開設有切口;肥團控制活塞包括裝配板、壓力桿、肥團緊壓片和種子孔控制閥;裝配板套設于撐桿上,其可沿撐桿上下滑動并由高度控制閥調節(jié)控制上下滑動的距離;壓力桿的一端連接裝配板,另一端連接肥團緊壓片;肥團緊壓片與肥團容器筒的內壁匹配滑動連接;種子孔控制閥固設于肥團緊壓片的底面。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成本低,能夠快速、簡便的制作肥團,肥團制作效率高、質量好且有效達到帶土移栽目的,適于推廣與應用。
【專利說明】紫色馬鈴薯原原種肥團育苗的營養(yǎng)器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紫色馬鈴薯原原種肥團育苗的
營養(yǎng)器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紫色馬鈴薯原原種是通過莖尖脫毒后,用脫毒苗生產(chǎn)的2-10g的微型種薯,由于母體營養(yǎng)小,生產(chǎn)直播時,破土能力弱,出苗很弱小,要長到較大植株需要很高的管理水平和較長的生長時間。如果遇到外界惡劣環(huán)境(如干旱、澇害、蟲害等),很容易導致爛薯、出苗困難等問題,生產(chǎn)直播缺苗嚴重。據(jù)統(tǒng)計,紫色馬鈴薯原原種大田栽培的出苗率只有70%左右。為了獲得田間理想的植株群體,往往加大種植密度,一般在8000-12000粒每畝(而普通馬鈴薯的種植密度在3000-5000株左右),種子生產(chǎn)成本每畝在4000-6000元之間。同時由于大田出苗弱小,要長到壯株,需要提高管理水平和延長生長時間,這間接的壓縮了原原種產(chǎn)量的形成時間,所以生產(chǎn)上產(chǎn)量一直不高(大部分在每畝500-1500kg),而高產(chǎn)的可達每畝2000-3000kg。因此原原種直播缺苗一方面導致減產(chǎn),另一方面增加生產(chǎn)成本。
[0003]因此解決紫色馬鈴薯原原種出苗難、全苗難的問題,盡量縮短弱苗到成苗的時間,是降低種薯成本,提高產(chǎn)量的關鍵。而通過肥團育苗,精量播種,培育壯苗,然后帶土移栽,不僅大大降低原原種的用種量(5000-6000粒),而且不產(chǎn)生焉苗現(xiàn)象,從而加速植株的生長,為獲得高產(chǎn)創(chuàng)造條件。但是目前人們肥團育苗通常用兩種不完善的方式。一種是用手工將配好的肥土搓成圓球,然后上面戳孔,作為放種子的地方。此法最大的缺點一是速度慢,效率低,二是肥團不規(guī)則,形狀、大小不一,且在地上不容易放穩(wěn)(底部是圓的)。另外一種方式是將肥土攤薄成一定厚度,壓緊后用切刀按照一定規(guī)格切成方塊,然后再每一方塊上面戳孔放種子,此法雖然效率大大提高,肥團也較規(guī)則,但是肥團與肥團之間容易粘連,成苗后移栽時肥團容易弄散,達不到帶土移栽的目的,導致苗子損傷,田間焉苗,影響了生育進程,將從而影響產(chǎn)量的提高。因此發(fā)明一款可以快速、簡單、方便的肥團制作器具,對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用于精量播種、培育壯苗、緩解茬口矛盾十分必要,具有重要的生產(chǎn)實用價值。
【發(fā)明內容】
[0004]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結構設計簡單、合理,成本低,能夠快速、簡便的制作肥團,肥團制作效率高、質量好且有效達到帶土移栽目的的紫色馬鈴薯原原種肥團育苗的營養(yǎng)器裝置。
[0005]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xiàn)的:
[0006]上述的紫色馬鈴薯原原種肥團育苗的營養(yǎng)器裝置,包括支撐架、固設于所述支撐架上的肥團容器筒以及裝設于所述支撐架和肥團容器筒之間的肥團控制活塞;所述支撐架包括水平布置的手柄、固設于所述手柄下側的撐桿以及固設于所述撐桿上的高度控制閥;所述肥團容器筒固設于所述撐桿的端部且底部還開設有切口 ;所述肥團控制活塞包括裝配板、壓力桿、肥團緊壓片和種子孔控制閥;所述裝配板匹配套設于所述撐桿上,其可沿所述撐桿上下滑動并由所述高度控制閥調節(jié)控制上下滑動的距離;所述壓力桿的一端固定連接于所述裝配板的底部,另一端固定連接所述肥團緊壓片的頂部;所述肥團緊壓片與所述肥團容器筒的內徑相匹配且與所述肥團容器筒的內壁滑動連接;所述種子孔控制閥固設于所述肥團緊壓片的底面。
[0007]所述紫色馬鈴薯原原種肥團育苗的營養(yǎng)器裝置,其中:所述手柄為圓柱體結構,所述撐桿為對稱固設于所述手柄下側兩端的至少一對;所述的一對撐桿均為一體的L形結構,其包括縱向桿體及連接于所述縱向桿體底端部的橫向桿體;所述縱向桿體的頂端部固定連接于所述手柄的下側圓周面;所述橫向桿體的端部固定連接所述肥團容器筒。
[0008]所述紫色馬鈴薯原原種肥團育苗的營養(yǎng)器裝置,其中:所述高度控制閥裝設于所述縱向桿體上,其可沿所述縱向桿體上下調節(jié)移動。
[0009]所述紫色馬鈴薯原原種肥團育苗的營養(yǎng)器裝置,其中:所述肥團容器筒大致呈圓筒狀結構,其頂端相對兩側圓周面與所述橫向桿體端部固定連接;所述肥團容器筒的底端外圓周倒有圓角。
[0010]所述紫色馬鈴薯原原種肥團育苗的營養(yǎng)器裝置,其中:所述裝配板呈長方形板體結構,其兩端各對稱設有至少一個限位孔;所述裝配板通過所述的一對限位孔匹配套設于所述縱向桿體上,其沿所述縱向桿體上下滑動并通過所述高度控制閥控制上下滑動的距離。
[0011]所述紫色馬鈴薯原原種肥團育苗的營養(yǎng)器裝置,其中:所述壓力桿為柱形桿體結構,其頂端固定連接于所述裝配板的底部中央,底端固定連接于所述肥團緊壓片的頂部中央。
[0012]所述紫色馬鈴薯原原種肥團育苗的營養(yǎng)器裝置,其中:所述肥團緊壓片為圓形板體結構,其底部固定連接所述種子孔控制閥,圓周面與肥團容器筒的內壁滑動連接。
[0013]所述紫色馬鈴薯原原種肥團育苗的營養(yǎng)器裝置,其中:所述種子孔控制閥大致成圓椎臺結構,其較大椎頭一端與所述肥團緊壓片的底部中央連接固定。
[0014]有益效果:
[0015]本實用新型紫色馬鈴薯原原種肥團育苗的營養(yǎng)器裝置結構設計簡單、合理,尤其,將配方土壤(根據(jù)植物需要)進行規(guī)范化的肥團制作,然后進行精量播種,培育,通過支撐架上的高度控制閥來控制肥團的高度,從而實現(xiàn)制作的肥團一致好,便于擺放和管理;同時,通過肥團容器筒控制肥團的直徑,通過肥團控制活塞上的壓力片控制肥團的松緊度,實現(xiàn)了培育壯苗的目的,與傳統(tǒng)的直播相比,其出苗齊、苗早、苗狀,抗逆性強,壯苗率在95%以上,種子需要量節(jié)約50%-100%,且實現(xiàn)了帶土移栽,杜絕了焉苗現(xiàn)象,可實現(xiàn)晚栽早收的效果。整個裝置是一種能夠精量播種、集中培育壯苗,不但節(jié)約生產(chǎn)成本,增加產(chǎn)量,且可以有效解決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茬口不銜接的問題,具有結構簡單,組裝方便,使用輕便、效果好,能夠有效的減少育苗成本,緩解茬口矛盾,增加產(chǎn)量,降低生產(chǎn)中的農(nóng)業(yè)風險,適于推廣與應用。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6]圖1為本實用新型紫色馬鈴薯原原種肥團育苗的營養(yǎng)器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17]圖2為本實用新型紫色馬鈴薯原原種肥團育苗的營養(yǎng)器裝置的支撐架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3為本實用新型紫色馬鈴薯原原種肥團育苗的營養(yǎng)器裝置肥團控制活塞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9]如圖1、2所示,本實用新型紫色馬鈴薯原原種肥團育苗的營養(yǎng)器裝置,包括支撐架1、肥團容器筒2和肥團控制活塞3。
[0020]支撐架I包括手柄11、撐桿12和高度控制閥13,該手柄11為水平布置的圓柱體結構,撐桿12為對稱固設于手柄11下側兩端的一對;該一對撐桿12均大致呈L形,其包括縱向桿體121和橫向桿體122,其中,該縱向桿體121的端部固定連接手柄11的下側圓周面,該橫向桿體122的端部固定連接肥團容器筒2。該高度控制閥裝設于縱向桿體121上,其可沿縱向桿體121上下調節(jié)移動。
[0021]肥團容器筒2用于控制肥團的形狀和直徑,其大致呈圓筒狀結構,即頂端相對兩側圓周面與支撐架I的撐桿12的橫向桿體122端部固定連接;其中,該肥團容器筒2的底端外圓周倒有圓角,底部開設有切口 21,該切口 21用于控制肥團的寬度。
[0022]肥團控制活塞3裝設于肥團容器筒I和支撐架3之間,用于控制肥團的高度以及種子安放孔的大小和深度,其包括裝配板31、壓力桿32、肥團緊壓片33和種子孔控制閥34。該裝配板31大致呈長方體板塊狀,兩端各對稱設有至少一個限位孔311,該限位孔311與支撐架I的撐桿12的縱向桿體121相匹配;其中,該裝配板31通過該一對限位孔311匹配套設于縱向桿體121上,可上下自由滑動并通過支撐架I上的高度控制閥13調節(jié)控制上下滑動的高度。該壓力桿32為柱形桿體結構,其一端固定連接裝配板31底部中央,另一端固定連接肥團緊壓片33中部。該肥團緊壓片33大致呈圓形板體結構,其頂部中央固定連接于壓力桿32底端,底部與種子孔控制閥34固定連接。種子孔控制閥34大致成圓椎臺結構,其較大椎頭一端與該肥團緊壓片33的底部中央連接固定。
[0023]其中,本實用新型除用于紫色馬鈴薯原原種外,還適合于其他類似種子的植物肥團育苗,比如玉米、棉花等。為了提高制作肥團的效率和速度,可以在適當增加支撐架寬度的同時,增加一個肥團容器筒,兩個肥團容器筒一致并排,這樣就可以一次制作兩個標準的一樣的肥團了,大大的提高了生產(chǎn)效率。
[0024]本實用新型紫色馬鈴薯原原種肥團育苗的營養(yǎng)器裝置的工作過程:
[0025]將紫色馬鈴薯原原種需要的氮、磷、鉀營養(yǎng)及有機質均勻的和土壤混合后(保持濕潤,捏緊成團,掉在地下散開),然后雙手持手柄11,將肥團容器筒2用力下壓土壤,在肥團緊壓片33的作用下,形成肥團,壓緊實后提起整個營養(yǎng)器裝置,用腳輕輕蹬壓力桿32,肥團輕輕落在地上,就制成了標準的圓柱體肥團,用于精量播種,集中培育壯苗,培育壯苗后帶肥團移栽,成活率100%,且不會焉苗。
[0026]值得注意的是,在制作肥團的時候,向下壓的時候,用力要適中,用力太大將使肥團壓的太緊而影響苗子長根,用力太小,沒壓緊,肥團容易松散。另外在肥團治好壓出肥團的時候,用力也不能太猛,且營養(yǎng)器不能抬得太高,否則容易引起肥團散架。
[0027]本實用新型結構設計簡單、合理,成本低,其是一種能夠精量播種、集中培育壯苗,不但節(jié)約生產(chǎn)成本,增加產(chǎn)量,且可以有效解決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茬口不銜接的問題,具有結構簡單,組裝方便,使用輕便,也可作為類似馬鈴薯原原種類的種子(玉米、棉花等)的壯苗培育,應用前景十分廣闊。
【權利要求】
1.一種紫色馬鈴薯原原種肥團育苗的營養(yǎng)器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營養(yǎng)器裝置包括支撐架、固設于所述支撐架上的肥團容器筒以及裝設于所述支撐架和肥團容器筒之間的肥團控制活塞; 所述支撐架包括水平布置的手柄、固設于所述手柄下側的撐桿以及固設于所述撐桿上的高度控制閥; 所述肥團容器筒固設于所述撐桿的端部且底部還開設有切口; 所述肥團控制活塞包括裝配板、壓力桿、肥團緊壓片和種子孔控制閥; 所述裝配板匹配套設于所述撐桿上,其可沿所述撐桿上下滑動并由所述高度控制閥調節(jié)控制上下滑動的距離;所述壓力桿的一端固定連接于所述裝配板的底部,另一端固定連接所述肥團緊壓片的頂部;所述肥團緊壓片與所述肥團容器筒的內徑相匹配且與所述肥團容器筒的內壁滑動連接;所述種子孔控制閥固設于所述肥團緊壓片的底面。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紫色馬鈴薯原原種肥團育苗的營養(yǎng)器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為圓柱體結構,所述撐桿為對稱固設于所述手柄下側兩端的至少一對; 所述的一對撐桿均為一體的L形結構,其包括縱向桿體及連接于所述縱向桿體底端部的橫向桿體;所述縱向桿體的頂端部固定連接于所述手柄的下側圓周面;所述橫向桿體的端部固定連接所述肥團容器筒。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紫色馬鈴薯原原種肥團育苗的營養(yǎng)器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度控制閥裝設于所述縱向桿體上,其可沿所述縱向桿體上下調節(jié)移動。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紫色馬鈴薯原原種肥團育苗的營養(yǎng)器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肥團容器筒大致呈圓筒狀結構,其頂端相對兩側圓周面與所述橫向桿體端部固定連接;所述肥團容器筒的底端外圓周倒有圓角。
5.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紫色馬鈴薯原原種肥團育苗的營養(yǎng)器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裝配板呈長方形板體結構,其兩端各對稱設有至少一個限位孔; 所述裝配板通過所述的一對限位孔匹配套設于所述縱向桿體上,其沿所述縱向桿體上下滑動并通過所述高度控制閥控制上下滑動的距離。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紫色馬鈴薯原原種肥團育苗的營養(yǎng)器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壓力桿為柱形桿體結構,其頂端固定連接于所述裝配板的底部中央,底端固定連接于所述肥團緊壓片的頂部中央。
7.如權利要求1或6所述的紫色馬鈴薯原原種肥團育苗的營養(yǎng)器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肥團緊壓片為圓形板體結構,其底部固定連接所述種子孔控制閥,圓周面與肥團容器筒的內壁滑動連接。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紫色馬鈴薯原原種肥團育苗的營養(yǎng)器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種子孔控制閥大致成圓椎臺結構,其較大椎頭一端與所述肥團緊壓片的底部中央連接固定。
【文檔編號】A01G9/10GK203537972SQ201320594299
【公開日】2014年4月16日 申請日期:2013年9月25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9月25日
【發(fā)明者】鄭順林, 劉金亮, 張忠, 甘露萍, 陳華保, 李德林 申請人:四川省寶興縣生產(chǎn)力促進中心, 四川農(nóng)業(yè)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