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地震災后損毀宅基地快速生態(tài)恢復的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屬于廢棄地生態(tài)恢復
技術領域:
,涉及損毀宅基地快速生態(tài)恢復及復墾,特別是涉及地震災后損毀宅基地的快速生態(tài)恢復及復墾技術。
背景技術:
:據四川省國土部門統(tǒng)計,"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四川災區(qū)損毀和滅失宅基地達S20hm2。結合新農村建設,為保障農村居民居住安全,按照《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土地利用專項規(guī)劃》(發(fā)改廳〔2008〕2690號)要求,喪失住宅的農村居民要搬離原址,統(tǒng)一規(guī)劃以達到土地節(jié)約集約目的。損毀宅基地雖然分布較為零散,但大多數宅基地地勢相對平緩、土壤層較厚、占地面積較大,且宅基地周圍有相當數量的耕作基礎,有些原本就是耕地,因此具有恢復為耕地的潛力。另根據我國城市化進程的資料分析估計,今后20年全國每年平均約有1200多萬農村人口要轉移到城鎮(zhèn)地區(qū),而以目前我國農村居民人均居住用地153!112計算,今后每年約有183.6萬hm2的農村宅基地可能閑置不用,如果對這些荒舊宅基地資源進行復墾,將大量增加我國的后備農地資源。目前,宅基地恢復及復墾常用的技術歸結起來主要為清渣一清理基礎一填埋建渣一土地平整一翻耕。該技術模式以工程機械或人力投入為主,在清理宅基地廢棄物后通過簡單的翻耕使其轉變?yōu)楦?,隨即開展農業(yè)生產。然而此種宅基地的恢復及復墾方法只注重耕地數量的增加而忽略了復墾后耕地質量的提升。宅基地土壤由于長期壓實,存在土壤板結嚴重、容重大、孔隙度小、透氣性能差、微生物活動弱、基礎肥力低等問題,使得復墾后的耕地短時間內很難適宜耕作。震后災區(qū)亟待恢復生產,如果復墾后的耕地不能滿足農業(yè)生產所需,勢必影響災區(qū)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因此,震后宅基地恢復不僅是要增加耕地數量,更重要的是通過相關技術迅速改良宅基地土壤物理性質、恢復土壤基礎肥力、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從而實現宅基地土壤的生態(tài)恢復,為災區(qū)復墾一批高質量的耕地。
發(fā)明內容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宅基地復墾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即快速又生態(tài)的宅基地生態(tài)恢復及復墾技術。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避免宅基地復墾后耕地質量差和土壤肥力低難以達到快速恢復農業(yè)生產需要的現象。本發(fā)明利用固體廢棄物清理、硬化層破碎及客土技術實現土壤耕層的快速恢復,同時,針對復墾后耕地生產力低下的問題,利用"綠肥+蔬菜"帶狀間作的土壤生物修復技術,在土壤培肥過程中,減少化肥投入、改善土壤理化性質、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為作物生長提供有利土壤環(huán)境,實現土壤的生態(tài)改良和新增農田經濟效益的提升。為了實現上述發(fā)明目的,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種地震災后損毀宅基地快速生態(tài)恢復的方法,采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結合的方式。作為優(yōu)選所述生態(tài)恢復方法包括如下步驟A、固體廢棄物清理利用動力機械清除倒塌房屋、拆除房屋所殘留的廢棄建筑材料,對不能利用的建渣采取就近挖坑填埋;B、硬化層破碎在表面建渣清理后,清除墻體基礎和道路基礎及硬化層表面,挖出房屋基礎;C、客土恢復耕層土壤層厚度小于40cm的地方需要客土;D、綠肥植物與蔬菜相結合的土壤生物修復。作為進一步優(yōu)選所述A步驟的填埋深度大于1.5m。作為進一步優(yōu)選所述C步驟中覆土厚度不低于0.5m,客土距離不超過20km;客土覆蓋后,將表土整平,分廂挖溝,整廂寬度2m,溝深2030cm,田塊四周開挖排灌溝及田中間的十字溝,深度比廂溝深10cm,挖出來的泥土投放到畦中間。作為進一步優(yōu)選D步驟中所述綠肥植物為豆科植物,所述蔬菜為甘藍。作為進一步優(yōu)選所述豆科植物為三葉草、紫花苜蓿、光葉紫花苕中的一種或幾種。作為進一步優(yōu)選D步驟中,播種前先進行23天曬種,播后覆蓋細土12cm;三葉草、紫花苜蓿或光葉紫花苕在春季的3月中下旬播種或在秋季的8月中下旬播種,播三葉草時每畝用種量為0.50.75kg,播紫花苜蓿時每畝用種量為11.5kg,播光葉紫花苕時每畝用種量為1.52kg,以30cm行距進行條溝式撒播于整好的廂中,播后翻嵌入土;苗期期施用35kg/畝尿素作追肥,收割后結合翻地,每畝追施磷酸二銨20kg或適量補施其它磷鉀復合肥;綠肥植物與甘藍采用帶狀間作的方式,每廂2m,分寬、窄帶種植,寬帶寬為130cm,種植綠肥植物;窄帶寬為70cm,種植2行甘藍;每年綠肥植物刈割23次,最后一次刈割不遲于10月下旬,刈割時留茬不低于Ocm;綠肥翻壓數量控制在每畝15002000kg,翻壓深度一般為1520cm。作為進一步優(yōu)選綠肥植物在秋季的8月中下旬播種。具體做法和原理為1.固體廢棄物清理利用動力機械,如挖掘機為基礎,清除倒塌房屋、拆除房屋所殘留的廢棄建筑材料,包括磚瓦石塊、混凝土塊、廢舊木料、粉刷材料等。清除過程中要將廢渣進行分類,分類堆放,一般分為直接回收、再次利用、不能利用和危險廢物。對有回收價值的建渣要盡量回收;對能再次利用的建渣做到物盡其用;對不能利用的建渣采取就近挖坑填埋,填埋深度大于1.5m,保證填埋建渣不影響以后耕作及污染耕作層土壤;對危險廢物要集中專門處置。2.硬化層破碎在表面建渣清理后,還需清除墻體基礎和道路(或曬壩)基礎及硬化層表面,挖出房屋基礎,如混泥土、磚塊、石塊等,能繼續(xù)使用者為農民繼續(xù)使用,不能使用者用于復墾田坎修筑,從而降低宅基地恢復中的使用成本,清除宅基地房屋內較大磚礫瓦塊,填埋按上述方法進行。3.客土恢復耕層客土技術就是將其他地方的土壤搬運到土壤改良目的地,以起4到改良土壤效果的技術。土壤層厚度小于40cm的地方需要客土,且覆土厚度不低于0.5m。需要客土的復墾區(qū)域,應有明確的客土來源,且客土質量滿足基本耕作要求,客土距離最好不超過20km。在客土覆蓋后,將表土整平以滿足生產要求。整地要求精細,無雜物,達到上虛下實、地平、土碎的播種要求。在平整土地基礎上建立田間排灌系統(tǒng),一般要做到水多時能排,干旱時能灌。分廂挖溝,整廂寬度2m,溝深2030cm。田塊四周開挖排灌溝及田中間的十字溝,深度比廂溝深10cm。挖出來的泥土不要堆放在溝沿上,應投放到畦中間,使畦面似鯽魚背狀,以免積水。4."綠肥植物+蔬菜"帶狀間作的土壤生物修復根據震區(qū)宅基地恢復現場的地形、氣候、水文等條件,篩選出三葉草、紫花苜蓿、光葉紫花苕等豆科綠肥植物作為土壤生物修復的綠肥材料。上述綠肥植物不僅能為土壤提供大量的有機物質,使土壤形成穩(wěn)定的團粒,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固定大氣中的氮素,提高土壤肥力。同時,它們還具有重要的飼用價值,能為災區(qū)恢復養(yǎng)殖業(yè)提供重要的原料。此外,在種植綠肥時帶狀間作甘藍等蔬菜,確保在快速培肥土壤的基礎上,災區(qū)農民能取得短期可觀的經濟效益,并且促進了立體農業(yè)在災后生產恢復中的實現,有效提高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生態(tài)效益。實施上述土壤生物修復的原理(1)合理播種。播種前先進行23天曬種,用多菌靈拌種進行病害防治,選擇下雨前后泥土濕潤時播種,播后覆蓋細土12cm。三葉草、紫花苜蓿、光葉紫花苕春秋季皆可播種,春季播種在3月中下旬進行,秋季播種在8月中下旬進行。由于秋季土壤墑情好,雜草生長弱,有利于綠肥生長成坪,選擇此時期播種效果最佳。三葉草每畝用種量為0.50.75kg,紫花苜蓿每畝用種量為11.5kg,光葉紫花苕每畝用種量為1.52kg。以30cm行距進行條溝式撒播于整好的廂中,播后翻嵌入土,以種子不外露為宜。(2)適當肥水管理。上述三種豆科綠肥雖根系有固氮能力,但苗期根瘤菌尚未生成,因視苗長勢酌情施用35kg/畝尿素作追肥以達到"小肥養(yǎng)大肥"的效果,植株進入生長旺盛期后不必施用肥料,收割后大量的磷鉀元素被植株莖葉帶走,可結合翻地,每畝追施磷酸二銨20kg或適量補施其它磷鉀復合肥,增產效果相當明顯。苗期注意保持土壤濕潤,成坪后如遇長期干旱需適當灌水。(3)"綠肥+甘藍"帶狀間作。將綠肥與甘藍進行套種間作,每廂2m,分寬、窄帶種植。寬帶130cm,種植綠肥;窄帶70cm,種植2行甘藍。甘藍于9月下旬播種育苗,10月底定植,翌年23月份采收上市。(4)刈割。每年可刈割23次,最后一次刈割不遲于10月下旬,不利于安全越冬,刈割時留茬不低于5cm。(5)翻壓。綠肥翻壓數量控制在每畝15002000kg左右較為合理。翻壓深度一般為1520cm,翻壓后應及時灌水,以加速其分解腐爛,提高綠肥的轉化率。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在宅基地恢復為耕地過程中將工程技術、客土技術及土壤生態(tài)恢復技術有機結合,實現耕層快速恢復,土壤質量迅速改良,兼顧恢復過程中的生態(tài)效益與經濟效益。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但不應將此理解為本發(fā)明上述主題的范圍僅限于下述實施例。實施例1本實施例為上述方法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彭州市新黃村損毀宅基地快速生態(tài)恢復及復墾中的試驗,其具體作法為(1)2008年8月底采用大型挖掘機械對損毀宅基地表面固體廢棄物及硬化層進行清理,共計整理損毀宅基地7.5畝;(2)然后對土壤層厚度小于40cm的區(qū)域實施客土修復,覆土厚度為50cm。在客土覆蓋后,平整土地,分廂挖溝。整廂寬度2m,溝深20cm。分寬、窄帶整廂,寬帶寬為130cm,窄帶寬為70cm。同時在田塊四周開挖排灌溝,深度比廂溝深10cm;(3)9月10日將綠肥植物播種于寬帶中。三葉草、紫花苜蓿和光葉紫花苕分別播種2.5畝,其中三葉草每畝用種量為0.5kg,紫花苜蓿每畝用種量為lkg,光葉紫花苕每畝用種量為1.5kg;(4)9月25日將甘藍播種育苗,10月底定植于窄帶中;(5)采用光葉紫花苕作為綠肥植物,在綠肥植物光葉紫花苕播種后4個月采集土樣進行分析,測得土壤各主要理化性質均比未進行生態(tài)恢復的宅基地復墾土壤明顯改良,參見表1,同時,甘藍產量960kg/畝,產值達到700元/畝。表1生態(tài)恢復前后宅基地復墾土壤(020cm)理化性質變化<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6</column></row><table>權利要求一種地震災后損毀宅基地快速生態(tài)恢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結合的方式。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地震災后損毀宅基地快速生態(tài)恢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態(tài)恢復方法包括如下步驟A、固體廢棄物清理利用動力機械清除倒塌房屋、拆除房屋所殘留的廢棄建筑材料,對不能利用的建渣采取就近挖坑填埋;B、硬化層破碎在表面建渣清理后,清除墻體基礎和道路基礎及硬化層表面,挖出房屋g石出;C、客土恢復耕層土壤層厚度小于40cm的地方需要客土;D、綠肥植物與蔬菜相結合的土壤生物修復。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地震災后損毀宅基地快速生態(tài)恢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A步驟的填埋深度大于1.5m。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地震災后損毀宅基地快速生態(tài)恢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C步驟中覆土厚度不低于0.5m,客土距離不超過20km;客土覆蓋后,將表土整平,分廂挖溝,整廂寬度2m,溝深2030cm,田塊四周開挖排灌溝及田中間的十字溝,深度比廂溝深10cm,挖出來的泥土投放到畦中間。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地震災后損毀宅基地快速生態(tài)恢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D步驟中所述綠肥植物為豆科植物,所述蔬菜為甘藍。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地震災后損毀宅基地快速生態(tài)恢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豆科植物為三葉草、紫花苜蓿、光葉紫花苕中的一種或幾種。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地震災后損毀宅基地快速生態(tài)恢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D步驟中,播種前先進行23天曬種,播后覆蓋細土12cm;三葉草、紫花苜?;蚬馊~紫花苕在春季的3月中下旬播種或在秋季的8月中下旬播種,播三葉草時每畝用種量為0.50.75kg,播紫花苜蓿時每畝用種量為11.5kg,播光葉紫花苕時每畝用種量為1.52kg,以30cm行距進行條溝式撒播于整好的廂中,播后翻嵌入土;苗期期施用35kg/畝尿素作追肥,收割后結合翻地,每畝追施磷酸二銨20kg或適量補施其它磷鉀復合肥;綠肥植物與甘藍采用帶狀間作的方式,每廂2m,分寬、窄帶種植,寬帶寬為130cm,種植綠肥植物;窄帶寬為70cm,種植2行甘藍;每年綠肥植物刈割23次,最后一次刈割不遲于10月下旬,刈割時留茬不低于5cm;綠肥植物翻壓數量控制在每畝15002000kg,翻壓深度一般為1520cm。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一種地震災后損毀宅基地快速生態(tài)恢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綠肥植物在秋季的8月中下旬播種。全文摘要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地震災后損毀宅基地快速生態(tài)恢復的方法,屬于廢棄地生態(tài)恢復
技術領域:
。目前廢棄、損毀宅基地恢復及復墾常用的方法是清渣—清理基礎—填埋建渣—土地平整—翻耕,宅基地恢復后難以達到耕地質量提升,土壤肥力改良,農田生態(tài)環(huán)境改善的目的;本發(fā)明提出一種“固體廢棄物清理—硬化層破碎—客土恢復耕層—綠肥+蔬菜間作”的宅基地生態(tài)恢復方法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有機結合,在實現耕層快速恢復的同時,土壤質量迅速改良,兼顧恢復過程中的生態(tài)效益與經濟效益,為廢棄地生態(tài)恢復的深入發(fā)展帶來了新的進步和發(fā)展空間。文檔編號A01B79/00GK101743839SQ200910312038公開日2010年6月23日申請日期2009年12月23日優(yōu)先權日2009年12月23日發(fā)明者吳德勇,張世熔,張小川,徐小遜,李婷,蔡艷,高雪松申請人:四川農業(yè)大學;徐小遜;張小川;李婷;高雪松;張世熔;蔡艷;吳德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