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是申請?zhí)?01510959499.3,申請日2015年12月21日,發(fā)明名稱“一種改性瀝青防水卷材及其結構和施工工藝”的分案申請。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改性瀝青防水卷材的配方、結構及其施工工藝,屬于防水卷材技術領域及防水卷材非明火施工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瀝青卷材是目前公認的防水性能較好的卷材;但由于原瀝青有低溫脆,高溫流淌抗、老化性能差的特點,需要通過技術進行改進。用于防水的技術改進主要有催化氧化瀝青、聚合物改性瀝青。
如我國臥牛山的聚乙烯胎改性瀝青防水卷材(0ee),屬于氧化改性。另一類是加入橡膠或樹脂進行改性,加入的材料可以是橡膠粉,也可以是sbs橡膠或其他,這種改性稱為聚合物改性。加入聚合物的材料性能和加入量,決定了改性后瀝青性能的好壞,添加的材料稱為改性劑。
普通的改性瀝青卷材拉伸強度不高;鋪設的整體性也較差;造成施工后,有很大的滲漏風險;施工過程也較麻煩,需要通過熱熔工法來實施,熱熔工法雖然粘接效果較好,但耗能耗時,產(chǎn)生大量煙氣,不僅污染環(huán)境,還可能引起火災,安全系數(shù)差。
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發(fā)展,所面臨的能源短缺、環(huán)境污染問題也越來越嚴重,節(jié)約能源、減少人類活動對環(huán)境的污染,已成為人類的共識。
現(xiàn)有技術存在以下缺陷:(1)瀝青卷材拉伸強度低(2)瀝青卷材在施工后,防水層整體性差,滲漏發(fā)生率高;(3)易發(fā)生火災;(4)能耗大,產(chǎn)生大量煙氣,污染環(huán)境。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為解決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改性瀝青防水卷材,以實現(xiàn)以下發(fā)明目的:
1、提高瀝青卷材拉伸強度;
2、提高瀝青卷材防水層的整體性,減少防水層滲漏現(xiàn)象的發(fā)生。
3、避免施工過程中的火災隱患,解決瀝青卷材鋪設過程中熱熔工法的弊端;
4、降低能源消耗,減少施工過程中產(chǎn)生煙氣對環(huán)境的污染。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改性瀝青防水卷材,所述的防水卷材包括上表面層、改性瀝青層、芯層、玻纖網(wǎng)格布、自粘層、隔離膜。
以下是對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
所述的改性瀝青層包括以下原料組分:基質瀝青、改性劑、軟化油、增強劑、再生環(huán)氧樹脂粉末、無機填料、彈性顆粒。
所述的改性瀝青層的各原料組分,以重量份計,含量為:基質瀝青45~70份、改性劑2~15份、軟化油2~18份、增強劑2~15份、再生環(huán)氧樹脂粉末4~10份、無機填料15~30份、彈性顆粒4-10份。
所述的自粘層包括以下原料組分:基質瀝青、改性劑、sbr橡膠、sis熱塑性橡膠、再生環(huán)氧樹脂粉末、彈性顆粒、橡膠油、增粘樹脂、滑石粉。
所述的自粘層的各原料組分,以重量份計,含量為:基質瀝青35~60份、改性劑3~8份、sbr橡膠1~5份、sis熱塑性橡膠0.5~5份、再生環(huán)氧樹脂粉末1~8份、彈性顆粒5~10份、橡膠油5~15份、增粘樹脂1~5份、滑石粉10~30份。
所述的增強劑:為硅灰石針狀晶體纖維或硫酸鈣針狀纖維,粒度為100~500目,平均長徑比5~15;
所述的再生環(huán)氧樹脂粉末:細度為80~325目;
所述的無機填料:為80~200目的滑石粉;
所述的彈性顆粒:為40~150目的丁基膠顆粒。
所述的基質瀝青為:70~100號瀝青;
所述的增粘樹脂:c5石油樹脂;
所述的彈性顆粒:為≤60目的丁基膠顆粒。
所述上表面層:上表面材料為pe膜或pet膜或黃沙或片巖;
所述芯層:為聚酯胎或玻纖胎或復合銅胎基;
所述隔離膜:為pe或pet材質。
一種改性瀝青防水卷材的結構,所述的防水卷材的結構包括7層,自上而下為:
上表面層、第一改性瀝青層、芯層、第二改性瀝青層、網(wǎng)格布、自粘層、隔離膜;
所述第一改性瀝青層:厚度為1~2.5mm;
所述第二改性瀝青層:厚度為1~2.5mm;
所述自粘層和改性瀝青層相接面錯開,錯開處形成搭接結構,所述的搭接結構寬為50~100mm。
一種改性瀝青防水卷材的施工工藝,包括清掃基層、涂刷基層處理劑、彈線、鋪貼卷材、長邊搭接、短邊搭接步驟;
所述的涂刷基層處理劑:在干燥的基層上涂刷基層處理劑,基層處理劑每平米用量為0.2~0.5公斤;
所述長邊搭接:相鄰兩幅卷材搭接部分要完全對齊,使搭接結構相配合;揭除搭接部位相應的隔離膜,粘結牢固;所述短邊搭接:自粘層下表面與被搭接卷材的上表面,直接粘接在一起,粘結牢固。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發(fā)明瀝青卷材拉伸強度為1100~1200n/50mm,與現(xiàn)有技術的800~900n/50mm相比,增加25%以上;
2、本發(fā)明改性瀝青卷材的最大拉力時延伸率為58~61,耐熱性可達78~89℃,卷材-卷材剝離強度為2.0n/mm,持粘性為60min;
3、本發(fā)明瀝青卷材,在施工后,防水層整體更平整,滲漏率可減少5%以上,整體性更強;
4、避免了瀝青卷材施工過程中的火災隱患,避免了現(xiàn)有的瀝青卷材鋪設過程中必須采用熱熔工法的弊端,實現(xiàn)了卷材施工過程火災零隱患;
5、成本低,能源消耗少,鋪設每平方米瀝青卷材,可節(jié)省0.3升(220g)以上93號汽油的能量;
6、本發(fā)明瀝青卷材在施工過程中無煙氣污染,鋪設每平方米瀝青卷材,可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約700g;按照每年國內(nèi)5億平方米的瀝青卷材施工面積計算,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在35000萬噸以上,相當于7000萬輛(每年行駛1萬公里)汽車的年總排放量。
本產(chǎn)品由于采用了自粘技術、階梯型搭接邊,解決了以往瀝青卷材鋪設過程中必須采用熱熔工法的弊端,減少了能源消耗、減少了環(huán)境污染,避免了火災隱患,提高了防水層的整體性,減少了防水層滲漏現(xiàn)象的發(fā)生。
附圖說明
附圖1是改性瀝青防水卷材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一種改性瀝青防水卷材
所述的改性瀝青防水卷材:包括上表面層、改性瀝青層、芯層、玻纖網(wǎng)格布、自粘層、隔離膜;
所述的改性瀝青防水卷材的原料包括:瀝青、sbs或app改性劑、軟化油、填充料、聚酯胎、網(wǎng)格布、pe膜。
1、改性瀝青層的配方,按重量份計:
基質瀝青45份、改性劑2份、軟化油2份、增強劑2份、再生環(huán)氧樹脂粉末4份、無機填料15份、彈性顆粒4份;
所述的基質瀝青為:70號瀝青;
所述的軟化油為:減二線油;
所述的改性劑:為sbs彈性體;
所述的增強劑:為硅灰石針狀晶體纖維,粒度為100~500目,平均長徑比5~15;
所述的再生環(huán)氧樹脂粉末:細度要求:80~325目;
所述的無機填料為:80~200目的滑石粉;
所述的彈性顆粒:為40~150目的丁基膠顆粒。
2、自粘層配方,按重量份計:
基質瀝青35份、改性劑3份、sbr橡膠1份、sis熱塑性橡膠0.5份、再生環(huán)氧樹脂粉末1份、彈性顆粒5份、橡膠油5份、增粘樹脂1份、滑石粉10份;
所述的基質瀝青為:70號瀝青;
所述的改性劑:為sbs彈性體;
所述的橡膠油:為環(huán)烷油;
所述的增粘樹脂:c5石油樹脂;
所述的彈性顆粒:為60~150目的丁基膠顆粒。
3、上表面層:為pe膜;
4、芯層:為聚酯胎;
5、隔離膜:為pe材質。
本發(fā)明改性瀝青卷材機械強度高,耐老化。
實施例2一種改性瀝青防水卷材
所述的改性瀝青防水卷材:包括上表面層、改性瀝青層、芯層、玻纖網(wǎng)格布、自粘層、隔離膜;
1、改性瀝青層的配方,按重量份計:
基質瀝青55份、改性劑8份、軟化油12份、增強劑10份、再生環(huán)氧樹脂粉末6份、無機填料22份、彈性顆粒6份;
所述的基質瀝青為:90號瀝青;
所述的軟化油為:為機油;
所述的改性劑:為app塑性體;
所述的增強劑:為硫酸鈣針狀纖維,粒度為100~500目,平均長徑比5~15;
所述的再生環(huán)氧樹脂粉末:細度要求:80~325目;
所述的無機填料為:80~200目的滑石粉;
所述的彈性顆粒:為40~150目的丁基膠顆粒。
2、自粘層配方,按重量份計:
基質瀝青50份、改性劑5份、sbr橡膠3份、sis熱塑性橡膠3份、再生環(huán)氧樹脂粉末5份、彈性顆粒7.5份、橡膠油11份、增粘樹脂3份、滑石粉20份;
所述的基質瀝青為:90號瀝青;
所述的改性劑:為sbs彈性體;
所述的橡膠油:為芳烴油;
所述的增粘樹脂:c5石油樹脂;
所述的彈性顆粒:為60~150目的丁基膠顆粒。
3、上表面層:為pet膜;
4、芯層:為玻纖胎;
5、隔離膜:為pet材質。
實施例3一種改性瀝青防水卷材
所述的改性瀝青防水卷材:包括上表面層、改性瀝青層、芯層、玻纖網(wǎng)格布、自粘層、隔離膜;
1、改性瀝青層的配方,按重量份計:
基質瀝青70份、改性劑15份、軟化油18份、增強劑15份、再生環(huán)氧樹脂粉末10份、無機填料30份、彈性顆粒10份;
所述的基質瀝青為:100號瀝青;
所述的軟化油為:減二線油;
所述的改性劑:為sbs彈性體;
所述的增強劑:為硅灰石針狀晶體纖維粒度為100~500目,平均長徑比5~15;
所述的再生環(huán)氧樹脂粉末:細度要求:80~325目;
所述的無機填料為:80~200目的滑石粉;
所述的彈性顆粒:為40~150目的丁基膠顆粒。
2、自粘層配方,按重量份計:
基質瀝青60份、改性劑8份、sbr橡膠5份、sis熱塑性橡膠5份、再生環(huán)氧樹脂粉末8份、彈性顆粒10份、橡膠油15份、增粘樹脂5份、滑石粉30份;
所述的基質瀝青為:100號瀝青;
所述的改性劑:為sbs彈性體;
所述的橡膠油:為芳烴油;
所述的增粘樹脂:c5石油樹脂;
所述的彈性顆粒:為60~150目的丁基膠顆粒。
3、上表面層:為黃沙或片巖;
4、芯層:為復合銅胎基;
5、隔離膜:為pet材質。
實施例4一種改性瀝青防水卷材的制備方法
步驟1、混料
按照配方稱取改性瀝青層的原料及自粘層的原料;
按照以下方法分別進行混料:
(1)改性瀝青層的原料混合:首先加入基質瀝青、軟化油,充分攪拌并加熱至170~185℃后,加入改性劑、彈性顆粒、再生環(huán)氧樹脂粉末,混合30~60分鐘后,加入增強劑、無機填料,攪拌30~120分鐘,待用;
(2)自粘層的原料混合:首先加入基質瀝青、橡膠油,充分攪拌混合并加熱至175~180℃,然后依次加入改性劑、sbr橡膠、sis橡膠、彈性顆粒5~10份、增粘樹脂1~5份,充分攪拌混合1~3小時,最后加入環(huán)氧樹脂粉末、滑石粉后攪拌30~120分鐘以上,待用;
步驟2、插入芯層
將混合好的改性瀝青混合料輸送至涂油池,
將芯層使用牽引裝置牽引前進,牽引速度為5~25m/min,同時,將芯層通過導向輥壓入涂油池液態(tài)瀝青混合料液面下,使芯層的上下表面均勻涂覆改性瀝青混合料;芯層兩側涂覆改性瀝青混合料的厚度均為1~2.5mm。
步驟3、抽出卷材
在牽引裝置的牽引下,將卷材從涂油池中抽出;
抽出后,卷材上表面覆蓋一層上表面材料;所述的覆蓋是通過覆膜裝置完成的;
同時卷材下表面錯位復合一層網(wǎng)格布;所述復合是通過覆膜裝置完成的。
步驟4、反轉
完成步驟3后,在牽引裝置牽引下,將卷材馬上進入冷卻裝置進行冷卻;所述冷卻裝置為循環(huán)冷水槽,水溫通過制冷裝置控制在5~20℃;
上述材料完成冷卻后,通過導向輥,使得上述材料的網(wǎng)格布面由朝下翻轉為朝向上方。
步驟5、涂覆自粘層
使用涂覆裝置,將自粘層混合料均勻涂覆在網(wǎng)格布面的卷材上,
并馬上用隔離層材料覆蓋自粘層的裸露表面。自粘層與改性瀝青層相接面的兩端錯開,形成搭接結構;所述的搭接結構寬度為50~100mm。
步驟6、冷卻
涂覆表面隔離材料后,通過牽引裝置,使卷材進入冷卻裝置進行充分冷卻;所述的冷卻裝置為循環(huán)冷水槽,水溫通過制冷裝置控制在5~15℃,經(jīng)過冷卻后,產(chǎn)品的表面溫度為10~20℃。
步驟7、制得成品
半成品進入卷取、切割、包裝裝置,包裝為成品。
實施例5一種改性瀝青防水卷材的結構
如附圖1所示,本發(fā)明產(chǎn)品的結構為:
產(chǎn)品上表面層為pe膜或pet膜或黃沙層或片巖層;
上表面層下面為第一改性瀝青層,其厚度為1~2.5mm;
第一改性瀝青層下面為聚酯胎或玻纖胎等材質的芯層;
芯層下面為第二改性瀝青層,其厚度為1~2.5mm;
第二改性瀝青層下面與網(wǎng)格布層粘接,
網(wǎng)格布層下方與自粘層粘接為一體;
自粘層下表面覆蓋隔離膜,
自粘層上表面與瀝青層不重合的部分,覆蓋隔離膜;
自粘層和改性瀝青層相接面錯開,錯開處形成搭接結構,所述的搭接結構寬50~100mm。
能夠是防水層整體更平整,整體性更強。
實施例6一種改性瀝青防水卷材的施工方法
1、清掃基層將需要作防水處理的基層表面,徹底清掃干凈,去除雜物。2、涂刷基層處理劑在干燥的基層上涂刷基層處理劑,不重刷、漏刷、不堆積,基層處理劑每平米用量為0.2~0.5公斤。
3、彈線按施工現(xiàn)場情況彈好基線。4、鋪貼卷材施工時,三人一組配合施工,滾鋪卷材時,排出卷材下面的空氣,使之平展,不得皺折,邊鋪邊揭除相應隔離膜,鋪設速度的控制以能夠使卷材平整、均勻的粘貼在基層表面為宜;
將卷材壓實,使之與基面充分粘接。
5、長邊搭接
相鄰兩幅卷材搭接部分要完全對齊,使搭接部分的搭接結構相配合;
揭除搭接結構的相應的隔離膜,用專用輥壓實,粘結牢固。當環(huán)境溫度低于10℃時,可采用電熱熱風裝置,對搭接部分進行加熱后,對齊搭接部位,用專用輥壓實,粘接牢固。
6、短邊搭接
自粘層下表面與被搭接卷材的上表面,直接粘接在一起,搭接寬度按照工程技術要求設定。
搭接部位用專用輥壓實,粘結牢固。
當環(huán)境溫度低于10℃時,可采用電熱熱風裝置對搭接部位的上下搭接面進行加熱,以使搭接部位粘接良好。
本發(fā)明改性瀝青卷材的技術指標檢測結果見表1;
表1
由表1可見,本發(fā)明改性瀝青卷材的拉伸強度為1100~1200n/50mm,最大拉力時延伸率為58~61,耐熱性可達78~89℃,卷材-卷材剝離強度為2.0n/mm,持粘性為60min。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發(fā)明,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了詳細說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nèi),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以上所述為本發(fā)明最佳實施方式的舉例,其中未詳細述及的部分均為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的公知常識;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以權利要求的內(nèi)容為準,任何基于本發(fā)明的技術啟示而進行的等效變換,也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