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雙卷筒起升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所述的雙卷筒起升機構,涉及一種通用橋式和門式起重機的起升機構。
背景技術:
目前大噸位起重機起升機構一般多套鋼絲繩纏繞系統(tǒng)O套或4套),多套鋼絲繩纏繞系統(tǒng)共同連接一套動滑輪組;多套鋼絲繩纏繞系統(tǒng)之間采用機械剛性同步或電氣控制同步;前者同步方案的優(yōu)點是同步安全可靠,可實現(xiàn)單機構工作,并實現(xiàn)斷繩保護功能,缺點是機構布置局限性大,適用工況受限,且設備和土建成本較高;后者同步方案的優(yōu)點是同步不增加額外成本,缺點是通過電氣控制同步,可靠性差,并且只適用全數(shù)字變頻系統(tǒng),整機成本也較高,應用有局限性。上述兩種同步方案都是通過最終控制動滑輪組同步起升以避免因動滑輪組傾斜而帶來安全隱患,但這兩種方案的起重機成本都比較高。針對上述現(xiàn)有技術中所存在的問題,研究設計一種新型的雙卷筒起升機構,從而克服現(xiàn)有技術中所存在的問題是十分必要的。
發(fā)明內容
鑒于上述現(xiàn)有技術中所存在的問題,本發(fā)明的目的是研究設計一種新型的雙卷筒起升機構。用以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1、機構布置局限性大,適用工況受限,且設備和土建成本較高;2、通過電氣控制同步,可靠性差,并且只適用全數(shù)字變頻系統(tǒng),整機成本也較高,應用有局限性;3、起重機成本都比較高。本發(fā)明的技術解決方案是這樣實現(xiàn)的本發(fā)明所述的雙卷筒起升機構;是由兩組驅動裝置、卷筒I、卷筒II、鋼絲繩I、鋼絲繩II、滑輪套組I、滑輪套組II、吊鉤及小車架所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小車架上部兩側對稱裝有二組驅動裝置,二組驅動裝置分別與卷筒I及卷筒II相連接;滑輪套組I與滑輪套組II通過定滑輪梁裝于小車架上;鋼絲繩I的一端安裝在卷筒I的固定端上,另一端纏繞過滑輪套組I后固定在卷筒II上;鋼絲繩II的一端安裝在卷筒I的固定端上,另一端纏繞過滑輪套組II后固定在卷筒II上;滑輪套組I與滑輪套組II的下部裝有吊鉤。本發(fā)明所述的驅動裝置是由電動機、制動器、減速器、聯(lián)軸器所組成;所述的電動機通過聯(lián)軸器與減速器高速軸連接;制動器與聯(lián)軸器相連接,減速器的低速軸分別與卷筒組I、卷筒II相連接。本發(fā)明所述的滑輪套組I是由定滑輪組I、動滑輪組I、動滑輪組II、定滑輪組II 及導向滑輪I所組成;定滑輪組I、動滑輪組II、動滑輪組II、定滑輪組II及導向滑輪I的軸線與卷筒I及卷筒II軸線垂直;鋼絲繩I的一端固定在卷筒I的左端并引出,在動滑輪組I的最外側滑輪順時針方向繞進,鋼絲繩I繞出后從定滑輪組I的最外側滑輪順時針繞進,在定滑輪組I與動滑輪組I之間纏繞2-5圈后,鋼絲繩I從動滑輪組I的內側滑輪繞出, 然后從導向滑輪I逆時針方向繞進,繞出后從動滑輪組II的內側滑輪逆時針繞進,鋼絲繩I繞出后從定滑輪組II的內側滑輪逆時針繞進,在定滑輪組II與動滑輪組II之間繞2-5 圈后,鋼絲繩I從動滑輪組II的最外側滑輪繞出,然后把鋼絲繩I的另一端固定在卷筒II 上的左端部。本發(fā)明所述的滑輪套組II是由定滑輪組III、動滑輪組III、動滑輪組IV、定滑輪組IV及導向滑輪II所組成;定滑輪組III、動滑輪組III、動滑輪組IV、定滑輪組IV及導向滑輪II的軸線與卷筒I及卷筒II軸線垂直;鋼絲繩II的一端固定在卷筒II的右端并引出,在動滑輪組III的最外側滑輪逆時針方向繞進,鋼絲繩II繞出后從定滑輪組III的最外側滑輪逆時針繞進,在定滑輪組III與動滑輪組III之間纏繞2-5圈后,鋼絲繩II從動滑輪組III的內側滑輪繞出,然后從導向滑輪II順時針方向繞進,繞出后從動滑輪組IV 的內側滑輪逆時針繞進,鋼絲繩II繞出后從定滑輪組IV的內側滑輪逆時針繞進,在定滑輪組IV與動滑輪組IV之間繞2-5圈后,鋼絲繩II從動滑輪組IV的最外側滑輪繞出,然后把鋼絲繩II的另一端固定在卷筒II上的右端部。起重機工作時,因2臺電動機的轉速會有差異,將導致2臺卷筒的轉速不同,即2 臺卷筒的卷繞轉數(shù)不同,但因為每根鋼絲繩同時通過這2臺卷筒進行卷繞,2根鋼絲繩的收繩線速度之和是相等的,因此可保持整個四個動滑輪組能同步起升載荷,避免其傾斜而帶來安全隱患。當一套卷筒及驅動裝置因故障停止工作時,另一套卷筒及驅動裝置可繼續(xù)帶動4 個動滑輪組將載荷安全吊運至目的地,但此時起重機的起升速度降為原來的一半。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是顯而易見的,主要表現(xiàn)在1、本發(fā)明避免了因轉速不同導致動滑輪組傾斜,使起重機能平穩(wěn)起吊載荷;2、本發(fā)明當一套卷筒及驅動裝置因故障停止工作時,另一套雙聯(lián)卷筒及驅動裝置可繼續(xù)帶動動滑輪組將載荷安全吊運至目的地;3、本發(fā)明結構簡單,成本低。本發(fā)明具有結構新穎、加工簡便、安全可靠、制造成本低等優(yōu)點,其大批量投入市場必將產(chǎn)生積極的社會效益和顯著的經(jīng)濟效益。
本發(fā)明共有7幅附圖,其中圖1為本發(fā)示意圖;圖2為圖1的俯視圖;圖3鋼絲繩I纏繞圖;圖4為圖3的A向視圖;圖5鋼絲繩II纏繞圖;圖6為圖5的B向視圖;圖7兩根鋼絲繩總的纏繞圖。在圖中1、驅動裝置,2、卷筒1,3、卷筒11,4、鋼絲繩1,5、鋼絲繩11,6、滑輪套組 1,7、滑輪套組11,8,吊鉤,9、小車架,10定滑輪梁,11、電動機,12、制動器,13、減速器,14、 聯(lián)軸器,15、定滑輪組I,16、動滑輪組II,17、動滑輪組I,18、定滑輪組II,19、導向滑輪I, 20、導向滑輪II,21、定滑輪組III,22、定滑輪組IV,23、動滑輪組III,M、動滑輪組IV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例如附圖所示,是由兩組驅動裝置1、卷筒12、卷筒113、鋼絲繩 14、鋼絲繩115、滑輪套組16、滑輪套組117、吊鉤8及小車架9所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小車架9上部兩側對稱裝有二組驅動裝置1,二組驅動裝置1分別與卷筒12及卷筒113相連接;滑輪套組16與滑輪套組117通過定滑輪梁10裝于小車架9上;鋼絲繩14的一端安裝在卷筒12的固定端上,另一端纏繞過滑輪套組16后固定在卷筒113上;鋼絲繩115的一端安裝在卷筒12的固定端上,另一端纏繞過滑輪套組117后固定在卷筒113上;滑輪套組 16與滑輪套組117的下部裝有吊鉤8。驅動裝置1是由電動機11、制動器12、減速器13、聯(lián)軸器14所組成;所述的電動機11通過聯(lián)軸器14與減速器13高速軸連接;制動器12與聯(lián)軸器14相連接,減速器13的低速軸分別與卷筒組12、卷筒113相連接?;喬捉M16是由定滑輪組115、動滑輪組117、動滑輪組1116、定滑輪組1118及導向滑輪119所組成;定滑輪組115、動滑輪組1116、動滑輪組1117、定滑輪組1118及導向滑輪119的軸線與卷筒12及卷筒113軸線垂直;鋼絲繩14的一端固定在卷筒12的左端并引出,在動滑輪組117的最外側滑輪順時針方向繞進,鋼絲繩14繞出后從定滑輪組115的最外側滑輪順時針繞進,在定滑輪組115與動滑輪組117之間纏繞3圈后,鋼絲繩14從動滑輪組117的內側滑輪繞出,然后從導向滑輪119逆時針方向繞進,繞出后從動滑輪組1116 的內側滑輪逆時針繞進,鋼絲繩14繞出后從定滑輪組1118的內側滑輪逆時針繞進,在定滑輪組1118與動滑輪組1116之間繞3圈后,鋼絲繩14從動滑輪組1116的最外側滑輪繞出, 然后把鋼絲繩14的另一端固定在卷筒113上的左端部?;喬捉M117是由定滑輪組11121、動滑輪組11123、動滑輪組IV24、定滑輪組 IV22及導向滑輪1120所組成;定滑輪組II121、動滑輪組II123、動滑輪組IV24、定滑輪組 IV22及導向滑輪1120的軸線與卷筒12及卷筒113軸線垂直;鋼絲繩115的一端固定在卷筒113的右端并引出,在動滑輪組III23的最外側滑輪逆時針方向繞進,鋼絲繩115繞出后從定滑輪組III21的最外側滑輪逆時針繞進,在定滑輪組III21與動滑輪組III23之間纏繞3圈后,鋼絲繩115從動滑輪組III23的內側滑輪繞出,然后從導向滑輪1120順時針方向繞進,繞出后從動滑輪組IVM的內側滑輪逆時針繞進,鋼絲繩115繞出后從定滑輪組 IV22的內側滑輪逆時針繞進,在定滑輪組1^2 與動滑輪組IVM之間繞3圈后,鋼絲繩 115從動滑輪組IVM的最外側滑輪繞出,然后把鋼絲繩115的另一端固定在卷筒113上的右端部。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
,但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所有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fā)明公開的技術范圍內,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及其本發(fā)明的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均應涵蓋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雙卷筒起升機構;是由兩組驅動裝置(1)、卷筒I ( 、卷筒II (3)、鋼絲繩I (4)、 鋼絲繩II (5)、滑輪套組I (6)、滑輪套組II (7)、吊鉤(8)及小車架(9)所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小車架(9)上部兩側對稱裝有二組驅動裝置(1),二組驅動裝置(1)分別與卷筒 I⑵及卷筒II⑶相連接;滑輪套組I (6)與滑輪套組II (7)通過定滑輪梁(10)裝于小車架(9)上;鋼絲繩I 的一端安裝在卷筒I O)的固定端上,另一端纏繞過滑輪套組I (6) 后固定在卷筒II (3)上;鋼絲繩II (5)的一端安裝在卷筒I (2)的固定端上,另一端纏繞過滑輪套組II (7)后固定在卷筒II (3)上;滑輪套組I (6)與滑輪套組II (7)的下部裝有吊鉤 ⑶。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卷筒起升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驅動裝置(1)是由電動機(11)、制動器(12)、減速器(13)、聯(lián)軸器(14)所組成;所述的電動機(11)通過聯(lián)軸器 (14)與減速器(1 高速軸連接;制動器(1 與聯(lián)軸器(14)相連接,減速器(1 的低速軸分別與卷筒組I ( 、卷筒II (3)相連接。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卷筒起升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滑輪套組I(6)是由定滑輪組I (15)、動滑輪組I (17)、動滑輪組II (16)、定滑輪組II (18)及導向滑輪I (19)所組成; 定滑輪組I (15)、動滑輪組II (16)、動滑輪組II (17)、定滑輪組II (18)及導向滑輪I (19)的軸線與卷筒I (2)及卷筒II (3)軸線垂直;鋼絲繩I (4)的一端固定在卷筒I O)的左端并引出,在動滑輪組1(17)的最外側滑輪順時針方向繞進,鋼絲繩I (4)繞出后從定滑輪組1(15) 的最外側滑輪順時針繞進,在定滑輪組I (1 與動滑輪組I (17)之間纏繞2-5圈后,鋼絲繩 I (4)從動滑輪組I (17)的內側滑輪繞出,然后從導向滑輪I (19)逆時針方向繞進,繞出后從動滑輪組11(16)的內側滑輪逆時針繞進,鋼絲繩I (4)繞出后從定滑輪組II (18)的內側滑輪逆時針繞進,在定滑輪組11(18)與動滑輪組11(16)之間繞2-5圈后,鋼絲繩1(4)從動滑輪組II (16)的最外側滑輪繞出,然后把鋼絲繩1(4)的另一端固定在卷筒II C3)上的左端部。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卷筒起升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滑輪套組11(7)是由定滑輪組III 、動滑輪組III (23)、動滑輪組IV04)、定滑輪組1^2 及導向滑輪II (20) 所組成;定滑輪組III (21)、動滑輪組III (23)、動滑輪組IV04)、定滑輪組1^2 及導向滑輪II OO)的軸線與卷筒I (2)及卷筒II (3)軸線垂直;鋼絲繩II (5)的一端固定在卷筒11(3)的右端并引出,在動滑輪組111(23)的最外側滑輪逆時針方向繞進,鋼絲繩11(5) 繞出后從定滑輪組III (21)的最外側滑輪逆時針繞進,在定滑輪組III (21)與動滑輪組 111(23)之間纏繞2-5圈后,鋼絲繩11(5)從動滑輪組III (23)的內側滑輪繞出,然后從導向滑輪II OO)順時針方向繞進,繞出后從動滑輪組IV04)的內側滑輪逆時針繞進,鋼絲繩 11(5)繞出后從定滑輪組1^2 的內側滑輪逆時針繞進,在定滑輪組1^2 與動滑輪組 IV(24)之間繞2-5圈后,鋼絲繩11(5)從動滑輪組IVQ4)的最外側滑輪繞出,然后把鋼絲繩II (5)的另一端固定在卷筒II C3)上的右端部。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所述的雙卷筒起升機構,涉及一種通用橋式和門式起重機的起升機構。是由二組驅動裝置、卷筒I、卷筒II、鋼絲繩I、鋼絲繩II、滑輪套組I、滑輪套組II、吊鉤及小車架所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小車架上部兩側對稱裝有二組驅動裝置,二組驅動裝置分別與卷筒I及卷筒II相連接;滑輪套組I與滑輪套組II通過定滑輪梁裝于小車架上;鋼絲繩I的一端安裝在卷筒I的固定端上,另一端纏繞過滑輪套組I后固定在卷筒II上;鋼絲繩II的一端安裝在卷筒I的固定端上,另一端纏繞過滑輪套組II后固定在卷筒II上;滑輪套組I與滑輪套組II的下部裝有吊鉤。本發(fā)明具有結構新穎、加工簡便、安全可靠、制造成本低等特點。
文檔編號B66D1/20GK102556869SQ201110455018
公開日2012年7月11日 申請日期2011年12月30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12月30日
發(fā)明者王雪松, 銀長海 申請人:大連華銳重工起重機有限公司, 大連華銳重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